民间诙谐文化论文_韩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间诙谐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诙谐,民间,文化,语言,节庆,花鼓戏,双重性。

民间诙谐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韩林[1](2016)在《《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的狂欢色彩与民间诙谐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苏联文艺理论批评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深深植根于民间诙谐文化,他把人们的生活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常规的世界,人们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则行事;另一个则是打破常规的狂欢世界,在这里,人们亵渎权威,随心所欲。《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以下简称为《王大花》)是一部谍战剧,谍战剧本身以战争为背景,以塑造英雄人物为旨归,承载着鲜明的主流政治意识。《王大花》以小人物的滑稽人生表现庄严的革命题材,在相互渗透中形成一种叙事张力,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一、颠覆性的人物形象巴赫金在其理论中提到,狂欢节的重要仪式是国王(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6年11期)

王新新[2](2014)在《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社会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民间诙谐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但长久以来一直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着名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认为民间文化中诙谐因素具有巨大的意义及广泛的社会功能,因此本文将基于狂欢化理论深入研究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进一步揭示其社会功能,为东北民间文化的研究拓宽思维并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4年10期)

赵文君[3](2014)在《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民间诙谐文化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20世纪一位才华横溢的俄罗斯小说家和剧作家。他是俄罗斯“回归文学”的着名代表人物,被世界公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60年代末,《大师和玛格丽特》出版后,出现了对布尔加科夫作品的研究。这部作品在俄罗斯文学,甚至世界文学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布尔加科夫文本诗学结构的独特性和多层次的思想哲学观念,引发了早期的评论高潮,文学评论家们试图从更深层次和美学角度对作家遗着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价。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的主要作品。这部作品使布尔加科夫的创作命运得以升华,他一生追求高远,这坚定的追求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包含了社会历史、伦理、哲学和美学等问题,有着非常广阔的文化背景。几乎世界上所有体裁和文学流派在布尔加科夫的这篇小说中都得到了极致而有机的结合。在这里融合了所有元素:滑稽与严肃,哲学和讽刺,戏仿和神奇幻想。布尔加科夫将它们大胆而创造性地融合于一部小说,这成为一种罕见的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永恒的文学意义。对诙谐和滑稽的理解作为人类的本性和人类活动的一个特点,在很久以前的哲学传统中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始于希腊作家,在新时期得到了哲学家的继承与发展,在20世纪走出了哲学领域,传播到与之相邻的人文知识各个领域。随着学者们研究的发展,重大发现层出不穷,民间诙谐文化就是其一。“民间诙谐文化”这一知识分子熟知的概念的提出要归功于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指出,民间诙谐文化的规模和意义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巨大的。那时整个诙谐形式和表现的广袤世界与教会和封建中世纪的官方和严肃文化相抗衡。这些多种多样的诙谐形式和表现—狂欢节类型的广场节庆活动、某些诙谐仪式和祭祀活动、小丑和傻瓜、巨人、侏儒和残疾人、各种各样的江湖艺人、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戏仿体文学等等,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风格,都是统一而完整的民间诙谐文化、狂欢节文化的一部分。当时的文学创作正是植根于民间节日—狂欢节和古代的秘密宗教仪式之中。本论文的题目是《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民间诙谐文化的体现》,结构如下:1.引言;2. М.А.布尔加科夫与他的《大师和玛格丽特》;3.《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民间诙谐文化的体现;4.结论各部分主要内容归纳如下:在引言部分阐述立题的必要性,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论文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了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简介、文学评论、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的情况介绍。第二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分析民间诙谐文化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具体体现。首先对由巴赫金提出的“民间诙谐文化”这一概念进行解释,从广场语言、民间节日的形式与形象、筵席形象、怪诞人体形象及其来源、物质肉体下部形象五个方面研究诙谐文化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具体体现。在结结束语部分经过总结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20世纪一位才华横溢的俄罗斯小说家和剧作家。他是俄罗斯“回归文学”的着名代表人物,被世界公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大师和玛格丽特》在俄罗斯文学,甚至世界文学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包含了社会历史、伦理、哲学和美学等问题,有着非常广阔的文化背景。几乎世界上所有体裁和文学流派在布尔加科夫的这篇小说中都得到了极致而有机的结合。在这里融合了所有元素:滑稽与严肃,哲学和讽刺,戏仿和神奇幻想。2.在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有大量的民间诙谐文化的体现。布尔加科夫的启发意义是巨大的;他的小说应该成为开启尚少研究和几乎完全未被理解的民间诙谐创作巨大宝库的一把钥匙。除了上述各部分外,本论文还包括参考书目和感谢信等内容。(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4-04-01)

盛赛,张保[4](2013)在《民间诙谐文化的中西两种不同载体——比较法国《巨人传》和我国相声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的《巨人传》和我国的相声艺术是民间诙谐文化中西两种不同的载体,相声艺术和《巨人传》的艺术魅力都根植于民间的诙谐文化。本文意欲通过对相声表演中(主要以文本为研究对象)同《巨人传》相似的内容与表现手法作粗浅的比较研究,对中国的民间诙谐文化与西方的民间诙谐文化做一联系比较,借以探求其共同的文化承载背景,以期加深对民间诙谐文化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曾军[5](2012)在《民间诙谐文化视角下的莫言的民间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笔下的民间文化既有悲苦抗争的一面,也有搞笑诙谐的因素。前者如《檀香刑》,将山东高密的茂腔转化为小说中的"猫腔",既成为小说中推进故事发展的因素,也成为叙述者、人物悲情倾诉的语调。而后者则如《四十一炮》,混杂了民间文化中的粗鄙和民间写作的反讽,弥漫在小说的描写、叙述之中。(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2年12期)

周引莉[6](2012)在《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成份及其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诙谐文化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叙事的一种典型代表。它通常以笑话、故事、谚语、俗语、顺口溜、歌谣等形式出现。针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主要分析其语言的诙谐性。贾平凹、莫言、韩少功、毕飞宇、谭文峰、刘醒龙、刘玉堂、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中,均包含了很多民间诙谐文化。这些民间诙谐文化有些单纯出于娱乐目的,体现了老百姓的审美趣味,增强了作品的娱乐性、可读性和艺术性;有些则含沙射影,带有强烈的讽刺批判色彩;还有些借助知识者叙述的修饰,使民间诙谐具有了雅致的幽默风格。(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陈婵[7](2012)在《民间诙谐文化视野中的《故事新编》主题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故事新编》的主题意蕴极其丰富复杂。从民间节庆文化和广场式的诙谐表演、民间故事和笑话的诙谐语言、世俗化的民间诙谐表现形式以及中外庄谐体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等方面对《故事新编》的主题加以解读,有利于对文本及作家创作意图的更深入认识。这种解读的内涵包括广场化的历史想象、世俗化的文化批判和戏谑化的生死表达。(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黄颖[8](2008)在《恶搞:一种民间诙谐文化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说,恶搞是生成于民间的一种诙谐文化,它主要以解构的方式和狂欢的手法消解官方文化的权威和神圣。作为大众的一种艺术自觉的起步阶段和展现民众狂欢精神的舞台,它的存在具有一定价值。然而,随着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恶搞之中出现了很多低俗恶劣的作品。笔者认为,成功的恶搞作品所带来的狂欢式的笑理应是具有双重性的,既解构又建立,而那些完全抛弃价值判断,纯粹为"恶"而"搞"的搞恶是没有生命力的。(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8年08期)

熊碧云[9](2007)在《生动丰富的民间诙谐文化——试论湖南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中诙谐艺术技巧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先生讨学钱》是湖南花鼓戏中长沙花鼓这个流派的传统剧目和保留剧目,表现力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并且在长期的表演、流传过程中不断完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整出戏剧以其幽默生动的戏剧语言,讽刺鲜明的形象塑造,简单滑稽的矛盾冲突,展现出丰富生动的民间诙谐文化传统的艺术特征。诙谐的艺术技巧,在让戏剧故事滑稽幽默、引人发笑的同时,也极具讽刺意味,引人深思。(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7年07期)

焦宏丽[10](2007)在《民间的巨人——浅谈《巨人传》中民间诙谐文化的语言表征世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力从语言角度解读巴赫金在其《拉伯雷研究》中提出的“民间诙谐文化”这一概念在拉伯雷《巨人传》中的体现,力图开掘拉伯雷长期被误解的背后所潜藏的深厚内涵。本文通过对广场化、狂欢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梳理民间诙谐文化在《巨人传》中扩大及延展的脉络。通过对民间诙谐文化的载体的研究,揭示在中世纪的宗教统治中依然鲜活的民间文化与专制的官方文化进行对抗的实质。(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双月版)》期刊2007年03期)

民间诙谐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民间诙谐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但长久以来一直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着名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认为民间文化中诙谐因素具有巨大的意义及广泛的社会功能,因此本文将基于狂欢化理论深入研究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进一步揭示其社会功能,为东北民间文化的研究拓宽思维并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间诙谐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韩林.《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的狂欢色彩与民间诙谐文化[J].当代电视.2016

[2].王新新.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社会功能研究[J].戏剧文学.2014

[3].赵文君.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民间诙谐文化的体现[D].辽宁大学.2014

[4].盛赛,张保.民间诙谐文化的中西两种不同载体——比较法国《巨人传》和我国相声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5].曾军.民间诙谐文化视角下的莫言的民间写作[J].文学教育(上).2012

[6].周引莉.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成份及其功能[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陈婵.民间诙谐文化视野中的《故事新编》主题解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黄颖.恶搞:一种民间诙谐文化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9].熊碧云.生动丰富的民间诙谐文化——试论湖南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中诙谐艺术技巧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

[10].焦宏丽.民间的巨人——浅谈《巨人传》中民间诙谐文化的语言表征世间[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

论文知识图

微博用户的兴趣标签来源:新浪微博数...

标签:;  ;  ;  ;  ;  ;  ;  

民间诙谐文化论文_韩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