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势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势能,文化,体育,文化圈,遗存,儒学,日本。
文化势能论文文献综述
杨达,刘梦瑶[1](2018)在《儒学文化势能与日本明治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势能"是指不同区域的文化依照各自影响力强弱而形成文化驱动能量。追溯历史,日本很早以前便深受主导东亚文化圈的儒学文化影响,并曾运用这种文化驱动力来实现国家发展。对中国儒学文化的吸收是日本后来开启明治维新的历史原因,特别是日本本土儒学在外部势能影响下的形成及发展,便也意味着近代化火种的点燃。逐渐发展壮大的本土儒学文化不仅凝聚了日本的动能,还为日本同步吸收以兰学为代表的"洋才"做好了理念支撑。幕府末期,儒学及兰学文化的不断累积,让日本于势能勃发中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倒幕战争,随之而来的明治维新也让日本迅猛开启了近代化大门。然而,日本却在异化儒学文化原初理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带来他者的不幸和自己的毁灭。(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熊正贤[2](2017)在《文化势能的特征、消散与测算:西部文化旅游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势能是两个文化系统之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势能的消散及其消散方式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文化势能的基本特征,构建文化势能的测算模型,并定量测算我国西部几大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结果表明:滇桂黔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大,青藏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小。最后,提出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把握叁种态"势":一是借"势"发挥,打造精品旅游圈;二是顺"势"而为,设计立体旅游空间;叁是因"势"利导,借一带一路开辟好国外旅游市场。(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陶少华[3](2016)在《文化产业化之新视野——评《文化势能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研究者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研究做过诸多尝试,取得不俗的成绩,积累不少经验。但是,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开发非常困难是一个共识,其效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人们呼唤全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思路,熊正贤博士的《文化势能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堪称这方面的力作。文化产业化是一种概说,分而言之,它包括"文化→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市场"的有机系统,即"四点叁轴叁转化"的"四叁叁"模式。着作对此都分别予以详尽论述。一、从文化转化到文化资源学界对文化概念的争议与界定跟文化本身一样丰富多样,文化概念有二分法、叁分法、四分法等多(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春燕[4](2016)在《荆楚文化圈文化势能的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文化发展状况是衡量整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势能。建设荆楚文化圈,需要以提升本地区文化势能为抓手,不断提升荆楚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传播力,构建荆楚文化圈的竞争优势。本文从提升荆楚文化圈文化创新能力、提升荆楚文化圈城市文化资本、提升荆楚文化圈文化内涵与价值、加强荆楚文化圈文化形象塑造等四个方面构建了提升荆楚文化圈文化势能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6年06期)
郭艳华[5](2016)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能形成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能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法规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群体成员的认同,传承环境不完善,传播过程单一。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保护,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合理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合理转型,加大宣传,逐步与国际接轨等策略,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能形成并不断增强,以使传统体育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熊正贤,吴黎围[6](2015)在《文化资源、文化势能及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误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势能是地区之间文化要素流动和文化产品贸易的内在驱动力。以文化资源、文化势能的概念界定为起点,构建文化资源禀赋度以及文化势能差的分析框架。结合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度、文化势能差、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本文认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叁大误区:齐头并进误区、人云亦云误区和扬短避长误区。基于此,西部地区一是要遵循非均衡发展理论,重点突出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重点项目;二是要合理布局文化产业结构,适应不同收入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叁是要重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藏富于民,促进成果共享和缩小城乡差距。(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陈青[7](2015)在《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其文化力的大小关键要看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势能。文化势能是民族体育文化力的基础,是民族体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能源所在。文化势能包括文化生命力、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共同体等成分。(本文来源于《搏击(武术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8](2014)在《为生存而战必须提升企业文化势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钢铁市场形势异常严峻,钢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冲击下,通钢生产经营举步维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减亏扭亏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对于通钢人来讲,为生存而战不仅是工作目标,也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工作底线。对此,通钢党委紧紧围绕为生存而战准确定位,立足减亏扭亏大局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企业文化建设主线,按照"依靠通钢职工、增强(本文来源于《企业改革与管理》期刊2014年01期)
王银芹,汤丹[9](2011)在《文化势能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文化传播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势能,其有效性取决于源文化体对目标文化体累积的文化势能的大小,而文化势能的大小则与源文化体和目标文化体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提升中国对外传播的规模和效率必须扩大和积累中国文化的文化势能,采取相应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1年08期)
王浩捷,李维[10](2009)在《提升“文化势能”,促进文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势能"主要由文化的历史积淀程度、文化的拥有人群数量、文化发展的时代水平叁方面构成的,文艺的发展往往是在不同的"文化势能"的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实现的,21世纪文艺能否繁荣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大力提升"文化势能"促进文艺的民族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文化势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势能是两个文化系统之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势能的消散及其消散方式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文化势能的基本特征,构建文化势能的测算模型,并定量测算我国西部几大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结果表明:滇桂黔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大,青藏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小。最后,提出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把握叁种态"势":一是借"势"发挥,打造精品旅游圈;二是顺"势"而为,设计立体旅游空间;叁是因"势"利导,借一带一路开辟好国外旅游市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势能论文参考文献
[1].杨达,刘梦瑶.儒学文化势能与日本明治维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熊正贤.文化势能的特征、消散与测算:西部文化旅游视角[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陶少华.文化产业化之新视野——评《文化势能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
[4].李春燕.荆楚文化圈文化势能的提升策略[J].理论月刊.2016
[5].郭艳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能形成策略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6].熊正贤,吴黎围.文化资源、文化势能及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误区探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5
[7].陈青.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J].搏击(武术科学).2015
[8]..为生存而战必须提升企业文化势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9].王银芹,汤丹.文化势能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前哨.2011
[10].王浩捷,李维.提升“文化势能”,促进文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