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宗教信仰论文_陈秀妍,杨闯,樊红潮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性宗教信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教信仰,理性,宗教,爱因斯坦,基督教,哲学,海南。

理性宗教信仰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妍,杨闯,樊红潮[1](2017)在《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理性态度的生成机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显示,海南高校信仰宗教的大学生群体总体基数较小,且宗教信仰对他们的正向价值较多,海南高校始终坚守主流舆论阵地。但是,海南高校学生情感世界的封闭性和波动性,宗教认知的片面化和感性化,以及宗教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隐蔽性,正威胁甚至破坏着海南高校的宗教和谐局面。这要求海南高校的大学生必须秉承宗教信仰的理性态度,具体可从突出思想引领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宣传的优势、构建高校宗教信仰动态监测机制来着手培养。(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理论)》期刊2017年12期)

申宗灵[2](2017)在《宗教信仰:超越理性的人生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高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思维方法、世界观与价值观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整个社会都加入了物质文明建设与个人财富积累的浪潮之中,中国人的对金钱的渴望从未得以如此直白的展现,“有钱”已经成为了彰显个人成功与身份的主要体现方式。在我国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人们对金钱过度的追求也意味着人对物的依赖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现代人的独立性是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由过去对他人的依赖改变成为对物质的依赖,人被异化了”[1]。对金钱与物质疯狂的追求,致使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迷失了自我。人们失去了人类所追求的另一个层面,即精神信仰的层面。信仰缺失或者说精神空虚这一问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断刷新人们对事物传统认知的底线。从道德层面来讲,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整体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未能得以发扬,尊老爱幼难以得到体现,各种赡养纠纷案件、残害妇女儿童案件等事件时有发生,堪称“礼乐崩坏”。从社会层面的角度来看,中国青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黄赌毒问题的日益加剧,辱母案、山西腐败窝案、电信诈骗案等类似案件,蔓延于整个社会的问题挑战着全国人民的道德底线。就精神层而言,普遍性的精神空虚、自我存在感的丧失日益加重了信仰缺失问题的影响范围,高发病率的精神类疾病、心理扭曲、心理畸形与自杀现象日益频繁。以上问题都集中表明了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层面空虚的问题,其主要产生原因是因为精神信仰层面的缺失,人们找不到自我的人生意义与存在价值。习近平同志谈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本文中作者首先对宗教的起源及宗教产生物质基础进行哲学解读,接着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证明马克思否定宗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宗教,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继而说明宗教信仰存在并将产期存在下去,是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重要补充;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宗教、信仰与哲学叁者之间联系与区别的分析,证明叁者的目的统一,均具有“终极关怀的属性”;再次,宗教信仰因其本质的唯心,故而具有的超越理性的特点,同时宗教信仰可以满足人生叁大基本精神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凝聚力量、提高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文章最后说明如何正确的认识宗教,首先说明我国现行的宗教政策,其次应当区别宗教与迷信、再次辨别正教与邪教、最后说明宗教不受国外势力支配。(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晓龙[3](2014)在《“哲学神”思想是哲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矛盾运动的产物——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神"思想是理性与信仰斗争的产物;"神"到哲学家那里成为"哲学神",成为逻辑分析的产物,成为思想(理性)的代名词;哲学家从"神"那里拿走的是"神圣性"而不是神本身,进而确立了理性至上的原则。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例,探讨理性与信仰的矛盾运动如何产生并发展了哲学神观念,展现理性和信仰既对立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赵婷[4](2014)在《论宗教信仰中的理性与非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借用理性的认识方法来表达和论证自己,以理性的形式展示自身在社会实践领域内的作用,并在人的心灵上构建着与理性认识追求相同的具有终极关怀性的未来。虽然宗教与理性互动频多,但宗教毕竟是一种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信仰,归根到底是对以非理性形式存在的神圣者的信赖,本就以非理性占据上风。其中表达人们对信仰对象的神秘情感经历的宗教经验是最深层的非理性意识的代表,它的神秘特征就成为了宗教非理性最坚实的阵地。(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李留义,石红英[5](2006)在《关于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和谐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要和谐、要发展,更要以人为本。发展需要科学,但宗教在现阶段的存在是不容改变的事实,科学对人的意义并不意味着武断地去消灭宗教。面对我国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客观地去把握科学与宗教的存在,从而为人的真实存在创造一个可能的生活空间,并且从它们的存在中提取属于人的那份意义和价值,因为人就是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说科学和宗教在现实这个境域内是可以有一定的对话的,但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06年12期)

李晴[6](2006)在《被世俗理性利用的神灵们——浅析儒家文化对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正统思想存在的儒家文化长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受着世俗理性支配的人们因此常常表现出极端重视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即使信奉某一神灵也常是出于功利动机——为了求得神灵对现世生活的保佑或借助神灵摆脱实际生活中的困境,而很少追求灵魂上的皈依。中国民众淡漠的宗教意识和对宗教无可无不可的意向使超凡脱俗的宗教不得不依据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而改头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宗教制度在中国的出现,而完全意义上的神学至今仍未建立起来。(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洪强强[7](2006)在《试论理性与宗教信仰——从教育理论的一个哲学基础来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传授知识和培育人的事业。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理解人的多重属性及其内在关系是教育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今天,如果我们要把教育事业建立在符合真实人性并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就不得不求助于对人的概念、人的问题的深层次追问与探索。本文仅就人的理性与宗教信仰问题作一简要论述。(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期刊2006年S1期)

王华英[8](2005)在《爱因斯坦科学研究中宇宙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合理张力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爱因斯坦科学研究中宇宙宗教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宇宙宗教感情涵义,分析了宇宙宗教感情的作用,并指出合理张力的表现。(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5年08期)

朱丁[9](2002)在《从“上帝”到“天命”的信仰变迁——兼论商周宗教信仰的理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帝”与“天”分别作为殷商与西周信仰中的最高存在 ,在两个时代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本文着眼于最高信仰在两个时代内涵的变化 ,试图表明这一时期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走向以及文化选择对儒家思想产生所提供的一定的文化因素 ,以此展示文化的连续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1期)

理性宗教信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高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思维方法、世界观与价值观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整个社会都加入了物质文明建设与个人财富积累的浪潮之中,中国人的对金钱的渴望从未得以如此直白的展现,“有钱”已经成为了彰显个人成功与身份的主要体现方式。在我国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人们对金钱过度的追求也意味着人对物的依赖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现代人的独立性是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由过去对他人的依赖改变成为对物质的依赖,人被异化了”[1]。对金钱与物质疯狂的追求,致使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迷失了自我。人们失去了人类所追求的另一个层面,即精神信仰的层面。信仰缺失或者说精神空虚这一问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断刷新人们对事物传统认知的底线。从道德层面来讲,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整体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未能得以发扬,尊老爱幼难以得到体现,各种赡养纠纷案件、残害妇女儿童案件等事件时有发生,堪称“礼乐崩坏”。从社会层面的角度来看,中国青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黄赌毒问题的日益加剧,辱母案、山西腐败窝案、电信诈骗案等类似案件,蔓延于整个社会的问题挑战着全国人民的道德底线。就精神层而言,普遍性的精神空虚、自我存在感的丧失日益加重了信仰缺失问题的影响范围,高发病率的精神类疾病、心理扭曲、心理畸形与自杀现象日益频繁。以上问题都集中表明了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层面空虚的问题,其主要产生原因是因为精神信仰层面的缺失,人们找不到自我的人生意义与存在价值。习近平同志谈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本文中作者首先对宗教的起源及宗教产生物质基础进行哲学解读,接着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证明马克思否定宗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宗教,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继而说明宗教信仰存在并将产期存在下去,是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重要补充;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宗教、信仰与哲学叁者之间联系与区别的分析,证明叁者的目的统一,均具有“终极关怀的属性”;再次,宗教信仰因其本质的唯心,故而具有的超越理性的特点,同时宗教信仰可以满足人生叁大基本精神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凝聚力量、提高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文章最后说明如何正确的认识宗教,首先说明我国现行的宗教政策,其次应当区别宗教与迷信、再次辨别正教与邪教、最后说明宗教不受国外势力支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性宗教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1].陈秀妍,杨闯,樊红潮.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理性态度的生成机制探析[J].党史博采(理论).2017

[2].申宗灵.宗教信仰:超越理性的人生诉求[D].延安大学.2017

[3].李晓龙.“哲学神”思想是哲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矛盾运动的产物——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

[4].赵婷.论宗教信仰中的理性与非理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李留义,石红英.关于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和谐思考[J].理论界.2006

[6].李晴.被世俗理性利用的神灵们——浅析儒家文化对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影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洪强强.试论理性与宗教信仰——从教育理论的一个哲学基础来理解[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

[8].王华英.爱因斯坦科学研究中宇宙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合理张力透视[J].广西社会科学.2005

[9].朱丁.从“上帝”到“天命”的信仰变迁——兼论商周宗教信仰的理性化[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论文知识图

_厂作记忆模型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北京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北京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北京地...

标签:;  ;  ;  ;  ;  ;  ;  

理性宗教信仰论文_陈秀妍,杨闯,樊红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