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演化论文-刘伟玲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论文-刘伟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土地利用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情景分析法,模糊集,CA模型,多元逻辑回归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玲[1](2019)在《基于模糊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利用多情景空间演化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但经济发展进程和城市扩张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城市问题。因此,城市空间扩张模拟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大连市原金州区为例,以1988-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从影响CA模拟精度的邻域尺度、转换规则和模拟机制入手,集成模糊集算法、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约束性CA等模型,通过增加“自上而下”的全局因子,弥补CA“自下而上”模拟机制的不足,并采用PA、OA、FoM和Kappa指数验证模型的模拟精度,在四种情景的基础上模拟未来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点,揭示在现有发展政策下未来可能出现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分析金州区城市扩张规模和城市扩张格局,并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结论如下:(1)本文构建的模糊性CA模型与传统CA模型相比,在5×5的元胞邻域尺度和模糊节点C下,模型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模拟效果最佳。(2)在不同模拟情景下,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来源不同,造成了城市空间土地利用具有空间分异性特征,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3)金石滩街道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4种模拟情景下,建设用地变化均较为显着。因此,相关规划部分应对此现象应多加关注。(4)金州区1988-2015年各街道建设用地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余用地均呈现减少的趋势,但各个街道的增长和减少幅度不同。1988-2020年间,金州区城市发展重心总体变化呈现出沿着城市要道和向沿海地区扩张的趋势,但不同的模拟情景下,城市发展重心略有不同。(5)从金州区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和空间特征来看,金州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控制金州区建设用地总量,以实现金州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姚澜[2](2019)在《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空间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而城市土地则更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它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土地需求也越来越大,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了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提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才可以保证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不浪费我们珍贵的土地资源。本文以2003~2016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东北地区的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建立本研究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系统,考虑到非期望因素,选用改进的数据包络模型,运用超效率SBM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选取2003,2010,2016叁个时间节点进行空间演化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东北地区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显着,整体来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不断提高。东北地区大部分城市纯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综合效率受规模效率影响较大。所有城市的投入指标都出现了冗余情况。冗余度最高的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额。大部分城市的产出不足程度比较低。非期望产出中工业SO_2排放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的过剩程度较高。技术进步是影响各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期内各市土地利用效率都呈现绝对收敛,初始效率较高的城市效率的增长逐渐放缓,效率偏低的城市则在追赶效率较高的城市,但长时间内各城市之间的效率差距会持续存在。(2)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差异显着,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各有不同,效率高效型城市数量较多。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表现为“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特征,重心位于长春市。椭圆逐步由“东北—西南”向朝“东西”向偏转。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在南北方向上保持稳定,东西方向上呈扩散趋势。(3)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特征显着,空间格局年际变化大,呈现出较弱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同质性。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呈正相关。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显着。土地利用效率冷热点区域空间差异分布较大,冷热点时空演变特征显着,低水平空间集聚现象较为明显。最后,本文结合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效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从空间的角度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合理化。(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夏露[3](2018)在《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南沿海6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由土地、资本、劳动投入与环境、经济、社会产出构成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投入导向的SE-DEA模型、Malmquist指数和BCC模型作为研究方法,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实证研究,讨论土地利用效率值变化的内在规律并揭示时空异质性与驱动机制.结果显示,东南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较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状态且不同省份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减,建议挖掘城市存量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大科研教育投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朱孟珏,庄大昌,张慧霞[4](2018)在《2000-2015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2000—2015年28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演化特征,为中国资源优化布局和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RS-DEA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82个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1)中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中低水平。其中,东部城市效率最高,西部城市居次,中部城市最低;城市规模越大,效率越高,增速越快。(2)土地利用效率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但纯技术效率贡献力大于规模效率。东部城市和高等级城市更具有纯技术效率的优势。(3)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从建成区面积、第叁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投入过量,发展到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投入过量。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产出不足的影响显着大于第叁产业。[结论]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采用差异化的路径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如严格控制超大、特大城市的规模;有针对性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加大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纯技术要素投入。(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明发[5](2017)在《江苏省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世界各国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推进。截止至2015年,城市化率已达56.10%。而江苏省2015年的城市化率更是高达66.5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在促进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仅从数量、规模的角度衡量城市化进程已经难以适应现实需要,质量才是新时期下城市化进程的真实反映。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城市化质量显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量急剧上升,加之当前城市存量土地资源有限,致使土地供需矛盾问题加剧。表明以往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集约利用城市土地显然已成为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由此可见,二者在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二者关系能否协调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实现。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全面梳理与分析,重新界定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二者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江苏省13个设区市市辖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熵值法的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对2011-2015年江苏省各设区市市辖区的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时空特征演化规律分析。然后,在厘清二者相互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分析其耦合时空演化特征,并对不同区域不同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期能够为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米洁琼[6](2017)在《基于矢量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元胞自动机是(Cellular Automata, CA) 一种时间、空间均离散的网格动力学模型,因其具有模拟空间演化过程的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模拟和预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发展形态。现有将城市规划要素纳入规则的模型普遍缺少对城市政策时空分异性、阶段性、区域性特征的量化表达,且多集中在栅格形式,而实际上,不规则网格体系演化更加接近城市真实的社会、经济、自然变化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顾及城市扩展模式的不规则矢量元胞自动机和多主体模型研究”(41671385)致力于采用不规则矢量CA弥补以上不足。本文受到该基金支持,结合空间信息理论,从矢量元胞与空间地理格网的共性入手,分析空间层次推理方法在元胞划分中的可应用性,并采用该方法划分矢量元胞。归纳并重分类了土地利用变化因子,尤其是动态规划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将因子约束分类为静态约束条件和动态约束条件。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矢量元胞自动机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总结并回顾了元胞自动机的发展,现状和不足,梳理了模型的基本原理与要素。(2)从地理空间网格体系的视角审视矢量元胞,并将空间信息理论的层次空间推理方法运用到矢量元胞划分过程。设计划分方法,并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划分土地利用矢量元胞。(3)定性并定量描述了空间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对因子进行重分类为自然因子、交通因子、城市格局因子、城市规划因子四种类型。并将四类因子的约束作用归纳为静态约束与动态约束。并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规划参数等将约束条件模型化。(4)以南京市为研究区,使用多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总体规划数据和交通道路数据等对以上模型进行实例验证。模拟了南京市市区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通过Kappa系数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吴虹雨,毛德华,冯立攀[7](2015)在《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城市土地低碳利用,运用演化博弈复制动态分析方法,建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叁方博弈模型,考察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中叁者的互动机制。在假定叁方不同策略组合下各自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分析演化博弈稳定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合理设置对企业、消费者的补贴或罚金,能有效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同时,企业与消费者的行为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02期)

林溢[8](2015)在《海岛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化遥感监测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中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的效应,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岛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系统脆弱,对人类的干扰高度敏感。舟山市是浙江唯一的海岛型设区市,行政范围内海岛众多,海岸线长,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发展特色的国家级新区。近年来随着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海洋经济大开发的快速推进,舟山市正处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围海造地快速发展阶段,导致土地利用发生了显着变化,极大改变了海岛及周围海域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给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综合利用遥感信息技术,结合地形、土壤、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舟山市陆域和外岛围海造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土壤保持、水文调节、碳固定和产品供给等方面系统评价舟山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和变化规律,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围海造地带来的陆地扩张,舟山市研究区域监测面积(岛内陆域和外岛围垦区域)从2000年的1271.82平方千米增至1376.23平方千米。47.58%的围垦区域用于城镇建设,23.67%变成水体用于水产养殖。(2)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森林为主,其次为农田和城镇。十年间,森林和农田面积减少,城镇面积大幅增加,农田和森林向城镇转移的面积分别占各自转出面积的80.27%和50.58%。(3) 舟山市产品供给功能最为突出,其次是土壤保持功能、碳固定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水文调节功能最弱。十年间产品供给功能提升显着;土壤保持功能和碳固定功能都有所增强;水文调节功能基本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略有下降。(4)碳固定功能、水文调节功能和土壤保持功能正相关显着,协同作用明显。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功能与以上叁个服务功能呈现负相关,主要由于岛屿的自身属性以及与土地利用类型以“森林-农田-城镇”做辐射分布有关。(5)农田和森林面积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面积影响较大,特别是森林面积。碳固定功能、水文调节功能和土壤保持功能均与森林和农田面积呈现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1-01)

彭冲,肖皓,韩峰[9](2014)在《2003—2012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分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土地集约利用战略提供启示和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全局主成分分析法,ESDA法,统计指标法。研究结果:(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且有效作用范围为0—600 km;中心—边缘效应明显,形成了以东部沿海为中心、以中西部地区为边缘的中心—外围结构;(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但呈收敛趋势,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典型的城市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不同规模城市间存在着土地集约利用的"二元结构"。研究结论:要实行差别化的城市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政策,同时应高度重视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两极分化"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张荣天,焦华富[10](2014)在《泛长叁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泛长叁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从经济、社会、生态3维度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测度1995-2013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值;并通过ESDA分析技术、耦合度及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泛长叁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995-2013年泛长叁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上呈提升趋势,且效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差异显着;2)相邻城市单元表现出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锡沪和宁杭地区,向皖江、绍甬地区演化,而效益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的耦合度不高,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演化,仅个别城市效益系统耦合较好,呈"点"状形态分布;3)泛长叁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及土地市场化3个主要驱动力综合作用及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是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而城市土地则更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它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土地需求也越来越大,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了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提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才可以保证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不浪费我们珍贵的土地资源。本文以2003~2016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东北地区的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建立本研究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系统,考虑到非期望因素,选用改进的数据包络模型,运用超效率SBM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选取2003,2010,2016叁个时间节点进行空间演化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东北地区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显着,整体来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不断提高。东北地区大部分城市纯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综合效率受规模效率影响较大。所有城市的投入指标都出现了冗余情况。冗余度最高的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额。大部分城市的产出不足程度比较低。非期望产出中工业SO_2排放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的过剩程度较高。技术进步是影响各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期内各市土地利用效率都呈现绝对收敛,初始效率较高的城市效率的增长逐渐放缓,效率偏低的城市则在追赶效率较高的城市,但长时间内各城市之间的效率差距会持续存在。(2)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差异显着,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各有不同,效率高效型城市数量较多。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表现为“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特征,重心位于长春市。椭圆逐步由“东北—西南”向朝“东西”向偏转。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在南北方向上保持稳定,东西方向上呈扩散趋势。(3)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特征显着,空间格局年际变化大,呈现出较弱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同质性。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呈正相关。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显着。土地利用效率冷热点区域空间差异分布较大,冷热点时空演变特征显着,低水平空间集聚现象较为明显。最后,本文结合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效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从空间的角度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合理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玲.基于模糊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利用多情景空间演化模拟[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姚澜.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空间演化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夏露.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朱孟珏,庄大昌,张慧霞.2000-2015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J].水土保持通报.2018

[5].张明发.江苏省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时空演化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6].米洁琼.基于矢量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模拟[D].南京师范大学.2017

[7].吴虹雨,毛德华,冯立攀.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演化博弈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

[8].林溢.海岛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化遥感监测和评价[D].浙江大学.2015

[9].彭冲,肖皓,韩峰.2003—2012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分异特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

[10].张荣天,焦华富.泛长叁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

标签:;  ;  ;  ;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论文-刘伟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