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曝气论文_李冬,刘志诚,徐贵达,李帅,张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歇曝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曝气,反应器,污水,脱氮,污泥,湿地,连续流。

间歇曝气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刘志诚,徐贵达,李帅,张杰[1](2019)在《间歇恒定/梯度曝气对SNAD工艺启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在室温(20℃±3℃)下用2组反应器R1和R~2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分别采用间歇恒定曝气和间歇梯度曝气方式启动SNAD工艺,研究了两种不同间歇曝气方式对SNAD工艺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过程中,R~2在各阶段恢复稳定所需的时间更短,SNAD的实际启动速度更快;启动成功后R1和R~2的特征值Δρ(TN)/Δρ(NO_3--N)分别达到6. 46和10. 34,R~2的NOB抑制效果更好;通过周期监测,发现R~2的周期DO波动稳定,R1的周期DO整体逐渐提高、周期末达到0. 5 mg·L~(-1)以上,分析认为R~2中稳定的低DO环境促进了NOB抑制;启动成功后R1和R~2反应器内PN/PS值分别达到2. 745和2. 823,颗粒粒径分别达到365. 8μm和402. 1μm,R~2的颗粒稳定性和沉降性更强,粒径增长更快.(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康晓荣,刘亚利,周友新,苏瑛[2](2019)在《间歇曝气强化人工湿地低温脱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秋、冬季节人工湿地的去污效果,本研究采用间歇曝气方式强化人工湿地对营养盐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曝气有效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率,即使在低温季节(12月-2月)下,COD、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7.6%、76.4%和63.9%。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根系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具有氨氮氧化和反硝化能力的Actinobacteria和β-proteobacteria在间歇曝气方式下得到更好的生长,同时有机物降解菌属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是人工湿地中的优势菌属。(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郑蓓,张小平,李露,李跃增[3](2018)在《交替式间歇曝气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试研究了交替式间歇曝气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低含量城市污水,考察了反应器RI(填装聚氨酯海绵填料)和RII(填装聚乙烯悬浮填料)在不同间歇周期运行模式下的运行性能。结果表明,2组反应器运行良好。在合适的工况条件下,RI出水COD和NH3-N、TN、TP、SS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21.23 mg/L和3.27、5.92、0.55、9 mg/L;RI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优于RII,COD和SS处理效果与后者相当。在污水低碳源状况下,RI采用的间歇周期变水位运行模式有利于提高污水中碳源的利用率,改善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性能。交替式间歇曝气MBBR,能够在单级反应器同一物理空间内同步实现碳氮磷和SS的有效去除,降低曝气消耗,提高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管锡珺,仇模凯,夏丽佳,赵亚鹏,张明辉[4](2018)在《自控间歇进水双区串联曝气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运行控制方便、节能高效,研发了自控间歇进水双区串联曝气反应器,进行生活污水处理试验:在室温条件下,pH=6.5~8.0,1次进水量为反应器容积的1/3,对COD容积负荷分别为1.0、1.5、2.0kg/(m~3·d)运行条件下的最佳运行工况进行了比选.结果表明,该反应器除碳脱氮的最优条件为:COD容积负荷1.5kg/(m~3·d),运行周期时间2.0h.其中,进水时间为30min,第一、二间歇曝气区曝气时间分别为70和60min,沉淀时间分别为20和30min,且第一、二间歇曝气区曝气同步进行,HRT=6.9h.在上述条件下,COD、氨氮以及总氮最终出水浓度满足50、5以及15mg/L的排放要求,其中第一间歇曝气区去除率分别为77%、86%和75%,经第二间歇曝气区的进一步去除,出水去除率平均分别为85%、94%以及83%.通过优化,运行过程实现自动化控制,一体化处理出水达标,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生活污水处理中.(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尚亚丹,李政伟,海热提,王晓慧[5](2018)在《间歇曝气铁碳微电解耦合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曝气、间歇曝气和连续曝气3种条件下,对铁碳微电解耦合人工湿地和普通人工湿地去除生活污水中COD、NH4+-N、TN和TP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掺杂铁碳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其去除率都比较高,分别稳定在96%和98%以上。耦合人工湿地在3种曝气条件下,对TN的去除率较普通人工湿地分别提高24.05个、11.41个和18.45个百分点;对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21.08个、16.98个和23.6个百分点,其中间歇曝气条件下去除率最高,故该耦合工艺以及间歇曝气均可显着提高湿地对TN以及TP的去除性能。(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吴兆亮[6](2018)在《间歇曝气脱氮规律及其氮转化功能基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歇曝气技术处理氮污染河流水是一种高效低耗除氮技术。目前关于间歇曝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位脱氮效果方面,但忽视了间歇曝气处理河流水的生物脱氮过程中的基础研究。其中分子生态学技术是表征氮形态转化特征的重要方法,而氮转化功能基因是研究氮形态转化最主要的手段,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间歇曝气过程中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变化特征、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对底泥和上覆水生境的响应以及上覆水各形态氮与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间歇曝气处理氮污染河流水实验结果表明:对氮污染河流水上覆水进行高溶解氧间歇曝气过程中既发生了短程生物脱氮,又发生了全程生物脱氮。稳定期阶段,上覆水中氮含量大幅上升,可能是由于底泥的释放作用;短程硝化阶段,上覆水发生明显的短程生物脱氮,氨氮浓度逐渐降低,亚硝酸盐氮逐渐上升;全程硝化阶段,上覆水中发生明显的全程生物脱氮,氨氮浓度逐渐降低,硝酸盐氮逐渐上升;短程反硝化与全程反硝化阶段:上覆水中发生明显的反硝化作用,硝态氮逐渐降低。(2)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时期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曝气阶段,与好氧相关的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丰度逐渐增加,而与厌氧相关的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丰度逐渐降低;相反,停曝阶段,与厌氧相关的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丰度逐渐升高,而与好氧相关的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丰度逐渐降低。(3)通过比较短程硝化期与全程硝化期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差异,发现短程硝化期amoA基因增长趋势明显,而nxr基因虽有微小的增长趋势,但变化不够明显,而全程硝化期amoA基因虽逐步增加,但处于动态平衡中,而nxr基因变化趋势明显。通过比较amoA与nxr基因的差异性能够地很好解释了同种曝气条件下两种不同硝化方式。(4)通过RDA与变差分解分析比较不同时期底泥环境因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稳定期:TOC、NH_4~+-N及C:N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同解释了67%的总特征值;短程硝化期:DO、NO_2~--N及C:N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解释了63%的总特征值;短程反硝化期:DO、NO_2~--N及pH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解释了75%的总特征值;全程硝化期:TOC、NO_3~--N及NH_4~+-N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解释了75%的总特征值;全程反硝化期:TOC、NO_3~--N及T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解释了69%的总特征值。(5)通过RDA与变差分解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上覆水环境因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稳定期:pH、TOC及NO_2~--N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同解释了70.3%的总特征值;短程硝化期:NH_4~+-N、TN及pH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解释了69.8%的总特征值;短程反硝化期:DO、NH_4~+-N及TN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解释了49.8%的总特征值;全程硝化期:NO_2~--N、C:N及NH_4~+-N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解释了95.4%的总特征值;全程反硝化期:NO_2~--N、NO_3~--N及TOC是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且共解释了75.3%的总特征值。(6)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曲线估计分析不同时期上覆水各形态氮变化特征与底泥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关系,结果表明,稳定期:AOA-amoA、AOB-amoA以及hzo基因的变化可能是氨氮变化的主要因素;短程硝化期:AOA-amoA及AOB-amoA基因可能是氨氮变化的主要因素,AOA-amoA及AOB-amoA基因可能是亚硝氮变化的主要因素;短程反硝化期:nirK、nirS及nosZ基因可能是硝氮变化的主要因素;全程硝化期:nxr基因可能是氨氮变化的主要因素,nxr基因可能是硝氮变化的主要因素,AOA-amoA基因可能是亚硝氮变化的主要因素;全程反硝化期:narG及cnorB基因可能是硝氮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10-01)

赵智超,黄剑明,李健,张为堂,张力航[7](2019)在《间歇曝气连续流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连续流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保持厌氧段格室为3格,将缺氧段格室从2格减少至0格,好氧段格室由5格逐渐增加至7格,Run1时对好氧段格室采用连续曝气,Run2~Run4时采用间歇曝气.曝/停比分别为:40 min/20 min、40 min/30min、40 min/40 min,硝化液回流比从150%逐渐减少至0%. Run4时,平均进水COD、NH+4-N、TN、PO_4~(3-)-P浓度分别为259. 34、60. 26、64. 42、6. 10 mg·L-1,出水COD、NH+4-N、TN、PO_4~(3-)-P分别为26. 40、1. 03、5. 84、0. 30 mg·L-1.反应器对氮素的去除量从Run1时的192. 30 mg·h-1逐渐增加至Run4时的244. 00 mg·h-1,相应地去除率从65. 40%逐渐增大至95. 30%;从Run1~Run4,反硝化聚磷菌和聚磷菌的活性分别从36. 05%和38. 20%增大至140. 50%和133. 40%;通过间歇曝气在连续流反应器中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脱氮,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郑蓓,张小平,李露,李跃增[8](2018)在《交替式间歇曝气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替式间歇曝气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聚氨酯海绵填料填充率20%,水温20~32℃,无排泥连续运行205d,考察了不同间歇曝气工况和间歇周期运行模式下反应器对碳氮磷和悬浮物的处理效果。中试试验表明,在单级反应器同一物理空间内能够同步实现碳氮磷和悬浮物的去除过程;间歇曝气工况对COD、总磷和悬浮物的去除无明显影响,对氮的去除影响显着;合适的间歇曝气工况条件可以获得良好的脱氮效果;在进水低碳源条件下,调整间歇周期运行模式,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可以提高39~45%,脱氮效率得到有效改善;生物除磷过程则一定程度上受到低碳源的抑制。(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8-20)

程诚[9](2018)在《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升级工程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湖南省郴州市某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工艺的污水厂出水水质严重不稳定,且运行维护费用高的问题,通过采用增加缺氧区的方法,将ICEAS工艺改造为循环活性污泥系统(CASS);采用2点进泥优化污泥回流系统,并在各反应段增加水下设备。改造后运行结果显示,出水COD和NH_3-N、TN、TP、S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4~24.3 mg/L和1.4~4.5、8.1~10.3、0.4~0.6、7.8~16.6 mg/L,达到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的要求。可为今后新增的深度处理设施及其平稳运行提供必要的进水条件。(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张凡文[10](2018)在《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对火电厂高氨氮废水的脱氮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电厂的脱硝氨站废水虽然水量小,但是氨氮浓度非常高,即便是将其与电厂的其它再生废水混合处理,也会因混合废水中氨氮高、碳氮比低,而成为影响电厂出水氨氮和总氮达标排放的关键因素。与传统的脱氮工艺相比,间歇曝气序批式生物反应器(intermittently aerat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IASBR)更易形成短程硝化反硝化,从而节约运行中的曝气能耗,大幅降低碳源投加量和碱度投加量。本研究采用IASBR处理火电厂高氨氮废水,在四种工况下研究了叁种进水碳氮比(工况1、COD/TN为2.5,工况2、COD/TN为3.0,工况3和4、COD/TN为3.5)、两种间歇曝气模式(工况1~3、间歇曝气模式1,工况4、间歇曝气模式2)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取得以下成果:IASBR的脱氮效果受进水碳氮比影响大。总氮容积负荷为0.30~0.37 kg·(m3· d)-1,进水氨氮浓度为(300±20)mg·L-1。当进水COD/TN为2.5时,脱氮效率为32%~70%;COD/TN为3.0时,脱氮效率为60%~85%;COD/TN提高至3.5后,脱氮效率高达95%,稳定期的出水总氮低于15 mg·L-1。短程硝化反硝化是IASBR脱氮的基本特征。通过不同工况内典型周期的水质沿程得出:好氧1段溶解氧为0.5~0.9 mg·L-1,好氧2段溶解氧为1.0~4.5 mg·L-1,pH=7.1~8.8下,反应器逐渐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工况1(35d)和工况2(98 d)反应过程中的短程硝化主要发生在好氧1段,NO2--N积累率分别约为56.1%和62.5%,该时期的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在低游离氨(FA)浓度时的好氧2段仍有较大活性;工况3(133 d)和工况4(158 d)的全周期内NO3--N处于低浓度水平,反应过程中NO2--N积累率均高达95%,积累的NO2--N直接参与反硝化反应。经物料衡算,工况3和4用于脱氮的COD占比高达70%,IASBR更高效地把外加碳源用于脱氮。间歇曝气模式对污泥特性及出水水质有较大影响。间歇曝气模式2的好氧时间由模式1的120 min延长到138 min,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在总菌量中的比例由134 d(模式1)时的0.62%升高到177 d(模式2)的2.34%,反应器的氨氮去除能力和稳定性更强。工况4的污泥絮体形态较工况3有所改善,污泥沉降性SV30由134 d的91%降至168 d(模式2)的80%。(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4)

间歇曝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秋、冬季节人工湿地的去污效果,本研究采用间歇曝气方式强化人工湿地对营养盐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曝气有效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率,即使在低温季节(12月-2月)下,COD、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7.6%、76.4%和63.9%。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根系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具有氨氮氧化和反硝化能力的Actinobacteria和β-proteobacteria在间歇曝气方式下得到更好的生长,同时有机物降解菌属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是人工湿地中的优势菌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歇曝气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冬,刘志诚,徐贵达,李帅,张杰.间歇恒定/梯度曝气对SNAD工艺启动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2].康晓荣,刘亚利,周友新,苏瑛.间歇曝气强化人工湿地低温脱氮研究[J].森林工程.2019

[3].郑蓓,张小平,李露,李跃增.交替式间歇曝气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J].水处理技术.2018

[4].管锡珺,仇模凯,夏丽佳,赵亚鹏,张明辉.自控间歇进水双区串联曝气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控制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8

[5].尚亚丹,李政伟,海热提,王晓慧.间歇曝气铁碳微电解耦合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

[6].吴兆亮.间歇曝气脱氮规律及其氮转化功能基因特征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8

[7].赵智超,黄剑明,李健,张为堂,张力航.间歇曝气连续流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J].环境科学.2019

[8].郑蓓,张小平,李露,李跃增.交替式间歇曝气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C].《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8

[9].程诚.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升级工程实例[J].水处理技术.2018

[10].张凡文.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对火电厂高氨氮废水的脱氮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平面示意图与照片装置流程图,1-SMABR,2-缓冲瓶...间歇曝气生物滤池试验装置间歇曝气时T=3min时中心平面不同间歇曝气周期出水COD、氨氮...间歇曝气时不同曝气时长时pla...

标签:;  ;  ;  ;  ;  ;  ;  

间歇曝气论文_李冬,刘志诚,徐贵达,李帅,张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