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间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落,近邻,法海,秦岭,陆地棉,海岛,常绿阔叶林。
种间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熊雄,侯非凡,崔虎亮,王金耀,邢国明[1](2019)在《萱草属植物种间与种内分离群体花器官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析萱草属植物花器官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食用黄花为主的地方品种大同黄花为母本、以观赏为主的萱草品种摇篮曲为父本构建种间杂交群体,同时以农家种东庄黄花为母本、地方种冲里黄花为父本构建黄花菜种内杂交群体,对杂交后代的花葶高度、花朵直径、花蕾长度、花蕾宽度、单个花蕾鲜质量等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具有显着而广泛的遗传变异,大同×摇篮曲的F1群体花朵直径遗传力为32.8%,花葶高度遗传力为65.4%,花蕾长度遗传力为60.5%,花蕾宽度遗传力为34.2%,单个花蕾鲜质量遗传力为66.4%;东庄×冲里的F1群体花朵直径遗传力为86.9%,花葶高度遗传力为73.2%,花蕾长度遗传力为46.2%,花蕾宽度遗传力为41.2%,单个花蕾鲜质量遗传力为58.6%。2个杂交组合均表现为花葶高度遗传力较高,且遗传方式属于数量遗传;种间杂交群体花蕾长度与单个花蕾鲜质量的遗传力较高,花朵直径、花蕾宽度的遗传力较低;种内杂交群体花朵直径、花葶高度的遗传力较高,花蕾长度、花蕾宽度的遗传力较低。种内杂交群体花蕾长度、花蕾宽度、单个花蕾鲜质量中存在一定的超亲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开展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蔡章君[2](2016)在《秦岭西段锐齿栎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和种间分离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对秦岭西段锐齿栎群落中的乔木进行统计,选取频度大于35%的优势种,在2×2联列表基础上,应用χ~2检验、Ochiai系数和Dice系数检验研究36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并结合种间分离指数,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χ~2统计度量值表明,在162个种对中,147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着水平,种间的独立性较大;χ~2检验更加理想地揭示了个别种对存在较强的联结性。(2)Ochiai系数矩阵和Dice系数检验的结果与χ~2检验结果吻合地较好,总体联结性也弱。通过研究数据验证了以上叁种检验方法的灵敏程度:χ~2检验<Dice(1945)指数检验<Ochiai(1957)指数检验。(3)该群落中随机毗邻的种对占绝大多数(98.41%),正分离种对较少(0.32%),负分离种对也很少(1.27%)。存在正分离的种对:桦叶四蕊槭—小叶鹅耳栎、大叶梾木—臭椿,不存在相互为邻的分布特征。大多数种对倾向于随机毗邻。该结果可以较好地印证种间联结的结果,说明锐齿栎群落的优势种群确实存在独立分布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四川林勘设计》期刊2016年03期)
戴宝生[3](2016)在《棉花海陆种间偏分离与杂种衰败遗传机理及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栽培种包括两个重要的异源四倍体棉种陆地棉和海岛棉。陆地棉占棉花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而海岛棉具有品质优良与抗黄萎病等优良特性,通过海岛棉和陆地棉种间杂交结合二者的优点,创造新的种质材料一直是棉花遗传改良努力的方向。但由于种间杂交存在生殖隔离,导致杂种后代出现生育期延迟、杂种不育等杂种衰败现象,因此海陆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的难度很大,进展缓慢。为解析海陆种间生殖隔离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主要开展以下叁个方面的工作:1.棉花海陆种间偏分离染色体遗传机理剖析为解析本实验室检测到的叁条偏分离染色体(Chr 2,Chr 16和Chr 18)的遗传机制,我们利用海岛棉3-79和陆地棉Emian 22作为亲本构建了8个回交BC1F1群体和2个F2群体。对这些群体中2号、16号、18号染色体上的偏分离位点进行了检测。在10个群体中检测到48个偏分离位点(SDL),其中2号、16号、18号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10、27、11个SDL。SDL18.8在8个群体均被检测到,在全部群体中均表现为偏向杂合基因型,这表明着该位点的具有杂合基因型选择优势。SDL18.1在E(E3)和E(3E)群体中均表现为偏向纯合基因型,这表明着该位点E22等位位点具有选择优势,并且在(3E)F2群体中也偏向E22纯合基因型,进一步得到了验证。2.棉花海陆种间偏分离染色体的早熟性、产量及纤维品质等表型效应鉴定选择4个含有适应性好的陆地棉成分较多的4个BC1F1群体[E(E3)、E(3E)、(E3)E和(3E)E],单株种植成株行,形成BC1F2群体。考查群体的早熟性状、产量性状及纤维性状,进行偏分离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Shapiro-Wilk正态分布检验显示7个纤维品质在4个群体,除了马克隆值MIC在E(E3)群体外,都表现为符合正态分布,但是与棉花早熟性有关的3个性状在4个群体中都不符合正态分布,说明决定海岛棉和陆地棉纤维品质差异的基因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但是早熟性等适应性状可能与环境有更强的互作效应。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4个BC1F2分离群体的产量、早熟及纤维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检测到47个QTL,分别是(E3)E中15个,(3E)E中13个,E(E3)中12个E(3E)中7个,QTL解释表型变异8.77%~30.92%,LOD值为2.53~7.47。QTL比较分析表明,有些本研究检测到的QTL染色体位置在metaQTL分析也被检测到,比如位于2号染色体的BW、FL、FLU、LP、MIC等性状的QTL。本研究也鉴定出了一些在综合图谱上没有报道的QTL,比如16号染色体的DBO和LP等。这些新鉴定的QTL可能为QTL比较分析提供新的参考信息。3.棉花海陆种间杂种衰败与基因组杂合度的关系为研究基因组杂合度与海陆种间杂种衰败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两个互交F2群体,调查了F2群体中植株营养性状和繁殖性状杂种衰败的表现程度,然后在本实验室已经构建的遗传图谱上随机选择了125个SSR标记对两个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在评估分子杂种指数(MHI)之前,采用连锁不平衡分析法对SSR的独立性进行了检验。然后利用相互独立的SSR位点来评估两个群体每个个体的MHI。最后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来检验植株性状与基因组杂合度的关系。分子杂种指数(MHI)分析表在两个群体中来自于3-79的等位基因均多于来自于E22的等位基因,这表明3-79的等位基因组可能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E3)F2群体(MHI<0.5)组中,MHI与单株铃数BN(r=0.54,p=0)、MHI与单株种子重量SW(r=0.70,p=0)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但其它的性状与基因组杂合度相关性不显着。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E3)F2群体,不同水平间的单株铃数BN(F5,134=4.925,p=0.00036)和单株种子重量SW(F5,55=10.59,p=3.72e-07)存在显着的差异;但在(3E)F2群体,不同水平间的性状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海岛棉细胞质可能比陆地棉细胞质有更好的兼容性,这对海岛棉和陆地棉种间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及配组方式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佳楠,石妍云,郑力燕,王喆,蔡章[4](2015)在《石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4株芽胞杆菌种间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的方法,从天津大港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和渤海海上钻井平台洗油污水中分离出6株石油降解细菌,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表明,它们分别属于Bacillus芽胞杆菌属(S1、S2、S3、S4)、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W1)和Ochrobactrum苍白杆菌属(W2),其中,S3具有最高的烷烃(41.3%)和芳烃(30.9%)降解率,从石油污染场地中筛选出的内源微生物对本油田石油的降解效果优于外源物种.对4株芽胞杆菌属菌株构建微生物组进行石油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由S1和S4构成的微生物组F3具有最高的烷烃(50.5%)和芳烃(54.0%)降解率,比单菌降解率分别提高了69.9%和156.1%,同时比最优降解单菌S3的降解率分别高出22.1%和74.6%,而由S2和S3构成的微生物组F4对烷烃和芳烃的降解率最低,分别为18.5%和18.9%,比单菌降解率降低了55.3%和39.0%,实验表明同菌属微生物种间对石油的降解同时存在协同促进和拮抗抑制作用,芽胞杆菌属内亲缘性近的菌株之间对石油降解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胡文强,黄世能,李家湘,周光益,王旭[5](2014)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种间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间分离的研究对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内,设置了36个样方,以样方内株数≥10的27个物种为研究对象,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N×N最近邻体列联表、2×2列联表截表以及Pielou分离指数,研究了群落内27个物种的种间分离规律,采用Clark_Evans最近邻体法测定了27个物种的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27个物种中,有3个呈聚集分布,24个呈随机分布;(2)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中正分离种对占59.83%,随机毗邻种对占40.17%,没有负分离,群落稳定;(3)正分离主要发生在群落优势种或建群种之间,优势种之间也有随机毗邻发生;(4)呈聚集分布的物种与其它物种主要表现为正分离,一般不表现为负分离;而呈随机分布的物种之间多数表现为随机毗邻,也有部分表现为正分离或负分离;(5)群落内27个物种互相交错分布,是全面不分离的。(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王晓霞,张钦弟,毕润成,段晓梅[6](2013)在《山西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群落的种间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山西太岳山脱皮榆群落1hm2样地内出现的14种乔木进行调查,在应用ArcGIS软件分析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的基础上,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2×2列联表截表的方法和Pielou分离指数计算分析了脱皮榆群落的种间分离规律,并根据种间分离情况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利用PCA排序将样地中14个物种进行了生态种组的划分。结果表明:(1)该群落中出现的14种乔木构成的91个种对中,随机毗邻种对占绝大多数(74.73%),正分离种对较少(23.07%),负分离种对极少(2.20%),群落趋于稳定。(2)群落的种间分离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脱皮榆仅与其他树种随机毗邻;正分离常发生在群落中的优势种之间,而负分离常发生在群落中的伴生种之间。(3)种间分离与群落的生境异质性和物种的生态需求具有密切的关系,即两个具有不同生境要求的物种之间常常发生正分离,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生境要求的物种之间常常发生负分离。(4)脱皮榆群落中14种乔木可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研究认为,脱皮榆群落内物种的总体分离规律为全面不分离。由生境异质性、物种间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需求为基础的种间关系可能是维持太岳山脱皮榆群落稳定共存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王丽丽,毕润成,闫明,祁建春[7](2012)在《山西五鹿山白皮松群落乔灌层的种间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白皮松林内物种间的关系及其共存机制,运用ArcGIS软件、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2×2列联表截表的方法、Pielou的分离指数,Hegyi单木竞争指数对山西五鹿山白皮松群落55个样方内的15种乔木和灌木的种间分离规律及9种乔木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种间分离情况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将样地中15个物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结果表明:(1)该群落中随机毗邻种对占绝大多数(80%),正分离种对较少(16.19%),负分离种对极少(3.81%),群落趋于稳定。(2)种间分离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正分离常发生在群落中的建群种或优势种之间;而负分离常发生在群落中的优势种和一些伴生种之间。(3)物种的种间分离状况与其种内种间竞争及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分离常常发生在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呈聚集分布的优势种或建群种之间;而负分离常常发生在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的优势种和伴生种之间,且同一生态种组内的物种种间竞争较不同生态种组间激烈。(4)种间分离与群落的生境异质性和物种的生态需求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即两个具有不同生境要求的物种之间常常发生正分离;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生境要求的物种之间常常发生负分离。(5)白皮松群落内物种的总体分离规律为全面不分离。(6)由生境异质性和物种间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引起的种内种间关系是维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白皮松群落稳定共存的机制。(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7期)
张海博,焦磊,张殷波,张峰[8](2011)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金榆群落种间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通沟和西峡的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共记录了40个样方,44个物种,组成946个种对。利用最近邻体法构造N×N最近邻体列联表,以χ2检验和种间分离指数S作为区分指标,研究了千金榆群落的种间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946个种对中呈现随机毗邻的最多,有507个种对,占总数的53.59%;呈现正分离的有349个种对,占总数的36.89%;而呈现负分离种对最少,只有90对,占总数的9.52%。(2)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因为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往往表现出正分离,例如千金榆、小叶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五角枫(Acer mono)、葛罗槭(Acer grosseri)等有较强生存能力的物种与大多数的物种发生正分离;而六道木(Abelia biflora)、东北茶镳子(Ribes mandshuricum)、小花溲疏(Deutziaparviflora),美蔷薇(Rosa bella)和紫花卫矛(Euonymus porphyries)等群落中的伴生种或小灌木,与部分物种形成负分离。其余物种之间发生随机毗邻的较多。(3)对千金榆群落44×44列联表进行全面分离,结果表明群落内的44个物种相互交错分布,不是全面分离。此外,种间分离的结果也揭示该群落处于演替初期,受岩石风化崩塌的影响较严重,人为干扰因素较轻。(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余渝,张艳欣,林忠旭,张献龙[9](2010)在《棉花种间BC_1群体偏分离的遗传剖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频率偏离预期的孟德尔频率的遗传分离方式,在大多数的遗传定位研究中非常普遍。在之前我们发表的遗传连锁图中,107个SSR标记在BC1作图群体[(Emian 22×3-79)×Emian22]中表现偏分离。为阐明这些偏分离标记的遗传机制及其在其它群体中的偏分离情况,将其中97个共显性标记在另外两个回交群体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原图谱中的61个偏分离标记在另外2个回交群体中都表现正常分离,说明杂交方式是导致偏分离的一个重要因素。36个偏分离标记至少在两个群体中仍表现偏分离,偏分离应该是配子选择的结果。偏分离标记分布于14条染色体上,其中D亚基因组上的分布多于A亚基因组。偏分离标记在在第2、第16和第18染色体上分布最多,暗示在这些染色体上存在偏分离位点,该结果有助于在棉花中鉴定偏分离位点。(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林勇明,吴承祯,洪伟,胡喜生,范海兰[10](2010)在《香料植物桂花次生林群落的种间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对福建省长汀县石峰寨风景区桂花次生林群落36个10m×10m样方内所有高度≥1.5m且个体株数>10的物种个体绘制空间分布图,应用最近邻体法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然后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的截表法研究桂花次生林群落的种间分离规律。结果表明:在14个主要树种形成的91组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的种间关系表现为显着正分离(占61.54%),如桂花与云山青冈、檵木与大叶桂樱、小构树与盐肤木等;其他种对表现为随机毗邻(占38.46%),如桂花与檵木、枫香与米槠、米槠与苦槠等,没有出现显着负分离种对。呈正分离的种对,可能是因为人为干扰和物种生态特性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应用检验法研究了桂花次生林中物种的总体分离规律。结果表明:桂花次生林中14个物种互相交错分布,是全面不分离的。同时,对群落种间联结与种间分离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正联结的物种不一定存在着负分离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种间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野外对秦岭西段锐齿栎群落中的乔木进行统计,选取频度大于35%的优势种,在2×2联列表基础上,应用χ~2检验、Ochiai系数和Dice系数检验研究36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并结合种间分离指数,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χ~2统计度量值表明,在162个种对中,147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着水平,种间的独立性较大;χ~2检验更加理想地揭示了个别种对存在较强的联结性。(2)Ochiai系数矩阵和Dice系数检验的结果与χ~2检验结果吻合地较好,总体联结性也弱。通过研究数据验证了以上叁种检验方法的灵敏程度:χ~2检验<Dice(1945)指数检验<Ochiai(1957)指数检验。(3)该群落中随机毗邻的种对占绝大多数(98.41%),正分离种对较少(0.32%),负分离种对也很少(1.27%)。存在正分离的种对:桦叶四蕊槭—小叶鹅耳栎、大叶梾木—臭椿,不存在相互为邻的分布特征。大多数种对倾向于随机毗邻。该结果可以较好地印证种间联结的结果,说明锐齿栎群落的优势种群确实存在独立分布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间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熊雄,侯非凡,崔虎亮,王金耀,邢国明.萱草属植物种间与种内分离群体花器官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蔡章君.秦岭西段锐齿栎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和种间分离规律的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16
[3].戴宝生.棉花海陆种间偏分离与杂种衰败遗传机理及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4].王佳楠,石妍云,郑力燕,王喆,蔡章.石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4株芽胞杆菌种间效应[J].环境科学.2015
[5].胡文强,黄世能,李家湘,周光益,王旭.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种间分离[J].植物科学学报.2014
[6].王晓霞,张钦弟,毕润成,段晓梅.山西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群落的种间分离[J].西北植物学报.2013
[7].王丽丽,毕润成,闫明,祁建春.山西五鹿山白皮松群落乔灌层的种间分离[J].生态学报.2012
[8].张海博,焦磊,张殷波,张峰.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金榆群落种间分离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1
[9].余渝,张艳欣,林忠旭,张献龙.棉花种间BC_1群体偏分离的遗传剖析(英文)[J].作物学报.2010
[10].林勇明,吴承祯,洪伟,胡喜生,范海兰.香料植物桂花次生林群落的种间分离[J].山地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