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象数易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易学,周易,王弼,渊薮,卦象,艺术,义理。
象数易学论文文献综述
聂济冬[1](2019)在《杜甫引《易》诗的学术属性及中唐前象数易学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认为,唐代儒玄合流,王弼《周易注》通行天下。在这种背景下,杜甫的易学接受面向应该是王弼义理之学,但考察过杜甫引《易》诗之后,却发现其中少有王弼义理,而多用汉儒易学。这种貌似不合拍的现象,并非是说杜甫不通王弼义理,而是反映了杜甫引《易》之诗蕴含着儒家道德旨归,秉持了汉儒易学的政治思维。同时,杜诗中王弼义理的缺失,也反映出中唐以前象数易学的接受、传播态势未曾寂寥;而汉易学不绝如缕地传播,为杜甫引《易》诗采用汉儒易学思维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卜章敏[2](2019)在《虞翻象数易学思想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象数易学在整个中国易学学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虞翻为两汉象数易学集大成者,是公认的易学大家。研究虞氏易有助于我们探究西汉新易学与东汉易学之关联,把握东汉易学的学术特征。作为两汉象数易学集大成的虞氏易对后世象数易学发展亦产生重大影响。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学界关于虞翻易学的研究成果。虞翻象数易学体系是基于汉易语境所构筑。综合学者研究成果,虞氏易主要内容有:当位说,相应说,中位说,承、乘、比、据、隔,爵位说,爻位贵贱,二誉叁凶四惧五功,叁爻、四爻、五爻、半象互体,乾坤生六子卦变、十二消息卦变、震巽特变、权变,反象、旁通象、飞伏象、上下象易位、爻象易位,月体纳甲,日月在天成八卦象,伏羲则天象而作八卦,四正卦说、六日七分法,卦主说,吉凶悔吝皆由象,物叁称群,取象于爻位之数等。虞氏易阐发了时人对宇宙、人事及两者间“纵、横、时、空、隐、显”关系的理解。“易例”是两汉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对虞翻易例的总结,不仅为研读虞翻易注带来最大便利,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虞翻易学内在的逻辑体系。但“易例”并不能代表虞翻易学全貌。总结“易例”仅意味着“知其然”,而对于背后“所以然”,我们却不能通过总结易例的方式得出。我们应该采用依托而不依赖于易例的研易方式与方法,对虞氏易学思想进行全面、深刻研究。第一章主要根据虞翻的生平事迹,蠡测虞翻的性情,并梳理了他的主要着作。幼年的虞翻机制敏锐,略带傲气。成年的虞翻带有士子的傲骨情怀。这股傲骨之气与先秦、两汉“士”子情怀一脉相承。东汉中后期,“士”精神独立性已成为一股潮流,昭示“士”个体自觉。虞翻特立独行的行为正是“士”子情怀的外在展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虞翻象数易学得以辟创的宏观学术背景。汉代学术直接承接先秦,深受先秦学术风尚的影响。先秦时期存在着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的区别与交通。此区别与交通一直延续到汉代。西汉学术走向表现为:儒道由斗争走向融合。西汉学术走向特征与先秦所奠定的学术风气密切相关。董仲舒公羊学融“儒、道”等诸家于一身,在更化黄老道家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灾异”为基本概念打通了天人。在此影响下,其他诸经亦开始了“阴阳、五行”化的过程。孟京易学大谈灾异可视为对公羊学的回应。西汉后期,以《易》为原,其他五经为“五常之道”的学术一统局面得以形成。这个一统局面,是以五经为架构,融合儒道为代表诸家学术成果的结果。“六经”为百家之源,各家不过为“六经”之支与流。此认知为当时经学家之共识,这为学术走向融合提供了重要前提。东汉中后期,学术融合具体表现为:儒道进一步会通,今古文经融合及师法、家法藩篱的打破。虞翻着书立说,敢于打破儒道之分,大胆采用道教理论成果注解儒家经典,并受到时人的认可与赞赏,正是学术走向融合的真实写照。第叁章主要梳理了虞翻易学传承及主要理论渊源。虞翻自称五世家传孟氏易。通过虞注《无妄·象》可知虞翻乃至于同时代经学家,并不承认京房易属于孟氏易。虞翻易学理论主要来自《周易》经传、以孟、焦、京为代表的西汉占验派象数易学、《易纬》的易学思想,并受到了同时代荀爽、郑玄等大儒易学思想的影响。孟喜易学着作大都散佚,就现有资料来看,主要包括“四正卦说”“十二消息说”“六日七分法及七十二候”“爵位说”等。焦延寿易学主要包括“焦氏值日法”,按照尚秉和先生的研究,焦氏易学存有不少易例:“旁通”“反象”“半象”“互体”“纳甲”“十二消息卦”“大象”等。京房易学主要有“八宫卦说”“世应说”“卦主说”“纳甲说”“飞伏说”“互体说”“六日七分法”“六子卦气说”“五星配卦及二十八星宿配卦”“建侯与世卦起月例”“十二消息卦变说”“阴阳气说”等。《易纬》中的易学思想有“爻辰说”“卦气说”“易数”等。荀爽易学思想主要包括“乾升坤降说”“阳升阴降说”“卦变说”。郑玄有代表性的易学思想是“爻体说”和“爻辰说”。考荀爽、郑玄、虞翻叁家易注共同点可知,虞氏易受到了荀爽易、郑玄易的影响。西汉易学以“言说灾异”为主要目的。易学家灾异言说方式,大致可分叁类:一类将卦与五行、阴阳、干支相配,注重阴阳、五行理论解释灾异产生之原因,具有易学特色·,一类注重对物象的探究,关注物象之异与政治异象的相互应和,可以称其为物象占;一类为“风雨寒温”入占。这叁种言说灾异的方式,均以卦气说为理论基础,且在使用中相互关联。之所以如此划分,乃是基于研究之需要。这些理论形态所采用的概念及其对宇宙、人事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语境。概括起来,汉易语境的特征有“重视时间概念”“重视阴阳”“重视日月”“重视五行”“重视物象”等几个方面。董仲舒公羊大义中含有“贵微”“改命”的思想,汉易受董说影响,汉易语境中亦充斥着“贵微”“改命”思想。虞翻等学者基于汉易语境对经传作了诠解,透显出当时经学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与体悟。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虞翻象数易学主要内容。虞翻注易对《参同契》易学思想作了运用与转化。《参同契》将“易”解读为“日月为易”,并有“一月叁十日中,每日配两卦”的思想,虞翻注释经传时,均直接加以运用。虞翻的“月体纳甲说”与《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大致相同,却有不同之处,这说明虞翻对《参同契》中的“月体纳甲说”作了转化。基于月体纳甲说,虞翻批评了马融、荀爽对《坤·彖》的注解。此批判运用了当时先进科技理论成果。虞翻易注采用“卦气说”主要表现在“以震、兑、坎、离四卦征象四时、四正方位”“四正卦值月”“除四正外的其他卦值月、值日”及“卦气说与月体纳甲说结合”等几个方面。虞翻易注带有“日占”“物象占”的痕迹,虞翻对经文“薄”的解读,对经文“甲”的训诂均受到了占验理论的影响。“卦变说”是虞翻象数易学的重镇。虞翻卦变体系主要包括十二消息卦变、旁通卦变及成既济定等。虞翻十二消息卦变中的“否泰反其类”例,应直接受到了《参同契》相关理论的启发。十二消息生杂卦,依照虞翻卦变体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阳五阴卦,来自于复卦;一阴五阳之卦,来自于姤卦;二阳四阴之卦,来自于临、观;二阴四阳之卦,来自遁、大壮;叁阳叁阴之卦,来自否、泰。虞翻解易运用旁通之处很多,可以分为“爻之相应”、“旁通生卦”、“渐变旁通”叁类。“既济定例”可分为“生卦角度下的既济卦”和“成既济定”两种情形探讨。虞翻的“既济定例”涵摄着“贵微”和“改命”的王道思想。“象自然生成说”“逸象说”为虞翻象数易学重要内容。“象自然生成说”与“逸象”之产生有着内在逻辑关联。此关联有助于澄清古史辩学者主张的“伏羲作卦说”与“筮数说”之矛盾。本文另对有争议的逸象作简单辨析。虞翻注易采用的“数”包括经传之“数”及月体纳甲说中的“数”。第五章主要抽象了虞翻象数注易的原则、特色及透显的哲学思想。本章概括的虞翻易注原则、特色有:注重经文本意挖掘;经、传贯通与诸经会通;乾坤对待交互彰显;贵阳贱阴思想之透显;象数与训诂、卦义融通。“诸经会通”部分,依虞注采用的“五德终始说”,重点探讨了顾颉刚先生对“帝王受命德性与帝王功用”关系之误读。虞翻以象数注易朗显的哲学思想主要有:首先象数注易充分彰显宇宙万物的生成、运动形式;其次,“天道”思想依象数注解可被更直观的凸显。第六章探讨了虞翻易学对后世易学的影响。以虞氏易为代表的注经派象数易学对王弼易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象数注易能最大程度的彰显经义,为王弼挖掘经意奠定了理论前提。王弼提出以“义”取象的观点与反思虞翻以象数注易有关,该观点突破汉易注重家法、师传的传统,为“象”的丰富和发展取得了理论依据。王弼在总结虞翻等易学家“卦主”说基础上指出了如何“辨明彖义”。虞翻的“卦变说”对王弼“爻变”思想亦产生影响。虞翻将爻的变化视为阴阳变化,将“情”解读为“阳”、“伪”注解为“阴”,提出了“情阳伪阴”的观点。王弼接续虞说,以“情、伪”替换“阴、阳”,将汉易“视爻变为阴阳变化”的观点提升为“视爻变为情伪之所为”的玄思。虞氏易对后世易学的象数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依刘大钧先生考证,虞氏易与宋代图书之学存在一定的关联。虞翻主张的“象自然生成说”与来之德提出的“自然之易说”相类,应视为来氏对虞氏易的借鉴。虞翻的“乾坤对待”观点与王夫之的“乾坤并建说”亦有一定的相通处。虞翻的卦变说,对后世卦变说影响甚大。本章以李之才、朱子、吴澄的卦变说为例,简要说明虞氏卦变说对后世易学卦变说的影响。虞翻象数之学在清代掀起了研究热潮,继惠栋、张惠言取得了可观的虞氏易研究成果后,《周易》虞氏专门之学逐渐形成。第七章为整篇论文作了结论,指明“感应”思维在虞氏易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程刚[3](2018)在《邵雍“象数”易学与其诗歌中的“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邵雍的易学属于宋代"象数"学派,并且他的易学侧重在"象数"学派中的"数学"。受到"数学"的影响,他的诗歌中存在着一类"数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于这一类诗歌的理解,需要联系邵雍的"象数"易学。(本文来源于《中国诗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元骏[4](2018)在《汉代象数易学的两个面向——以王弼对“存象忘意”的批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象数易学包含两种不同的形态,其一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占之学",其二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注之学"。卦爻辞作为后者的主要训释对象,几乎不在前者的理路之中占据位置。而前者中的象数思想,在后者中则被转化成了训释经传文辞的体例。总体而言,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远小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王弼批评"存象忘意",是在评价后者。吾人不能认为"存象忘意"也可被用以评价前者,更不能认为"存象忘意"是对整个汉代象数易学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冯鹏[5](2018)在《传统象数易学的内部突破与近代转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易学的发展呈现出新旧杂糅的复杂面貌。一方面,秉持传统方法研治《周易》的学者仍然所在多有,甚至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多数;另一方面,以古史辨学派为代表的近代学人果断舍弃了传统以“义理”与“象数”为主要途径的易学研究方法,转(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7-31)
陈德述[6](2016)在《谯定象数易学之承传脉络》一文中研究指出谯定是宋代象数易学家。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涪州》的记载,"皇朝谯定,字天发,乐温县玉溪人。深于易,自号涪陵居士"。于北宋"靖康(宋钦宗年号)初,吕好问荐之,钦宗召为崇政殿说书,以论弗合,辞不就"。南宋"高宗即位,定犹在汴,右丞许翰又荐之,诏宗泽津遣诣行在"。又"靖康初,许右丞荐至维扬从驾,授通直郎直秘阁。未几,寇至,不知所之"。~①据元初至元甲午(1294)由趟道一编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谯定》说:谯定"深于易学,(本文来源于《宋代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田胜利[7](2016)在《论汉代《易林》象数易学的文脉渊薮——从《易林》与《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的对读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等占筮案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易学文献,《焦氏易林》是西汉末年的象数易学作品。《焦氏易林》卦象与繇辞生成的文脉渊薮可追溯至先秦易学,是对先秦易学的赓续与新变。《焦氏易林》一爻变相关繇辞的吉凶指向与《左传》对应筮例呈现出一致性,筮法、解占方式、用象、象义具有承继关联。叁爻变卦、五爻变卦、六爻不变卦的爻辞生成和《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相应筮例等亦存在客观的贯通性,涉猎的史实、卦的宗旨指向具有一致性。汉代《易林》象数易学的兴起是有文脉承传的,是对先秦易学的发展和演进。(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吴亚娜,何宗美[8](2016)在《宋南渡象数易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南渡象数易学是在象数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呈现出汉易复兴之貌和象义和融之势。它与时代的脉搏共息律动,与南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潮相激荡,从而形成易象的尚变性思维、易图的理式化建构和易数的理数精微化范式之特质。其兴盛可归因于宋室的君臣讲易,资政求贤;世人的推崇筮占,弥纶天地;易学的师门传授,良知绳墨;士子的党争惧祸,忧患着易。宋南渡象数易学实现了易学版图的重组、易学风尚的转变与易学文化格局的重构,是象数易学发展史上第二个高潮期的开端,在易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过渡与传承作用。(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林忠军[9](2015)在《论焦循“本经文实测”两汉象数易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焦循以文本实测为方法,在吸收汉儒升降卦变基础上,以脱离文本、不能贯通、牵强附会等为据否认了纳甲、爻辰、卦气说,重建了以旁通爻变为核心,内涵时行、相错的象数易学体系。他与同时代的王引之等人一起开启了乾嘉以后从汉学内部反思和检讨汉易的思潮。焦氏以文本为尺度,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注经时所表现出的弊端予以一一评析和驳斥,力图透过反思和检讨象数之学,剥离象数之学的层层迷雾,还原其易学真实意义。这对于深入探讨汉易、推进象数易学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然而,焦循只看到了汉代象数易学在解经中的弊端,未揭示出汉易以象数解《易》之弊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易传》"观象系辞"的误读,即夸大了象在系辞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圣人并非完全以一一对应方式依象作易辞,而是以一一对应方式以象解易辞,这就必将陷入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境地。因而他对于汉易的许多评价仍然缺乏深度和高度。而他的象数易学虽不同于汉儒,实质上是用一种象数易学取代另一种象数易学,宏观上仍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和超越汉代易学。(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田胜利[10](2015)在《郭璞占繇辞的象数易学机理及其与《易林》“古歌”渊源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易洞林》、《晋书·郭璞传》的相关占繇辞与《焦氏易林》关联紧密,同名为林辞,是根据《周易》所得。解占方式,重本卦也重之卦,《易林》在前,《洞林》在后,一脉相承。郭璞占辞的编写灵活多变,依托象征艺术,以四言、七言诗为载体,取象丰富,是对《易林》四言诗体爻辞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5年05期)
象数易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两汉象数易学在整个中国易学学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虞翻为两汉象数易学集大成者,是公认的易学大家。研究虞氏易有助于我们探究西汉新易学与东汉易学之关联,把握东汉易学的学术特征。作为两汉象数易学集大成的虞氏易对后世象数易学发展亦产生重大影响。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学界关于虞翻易学的研究成果。虞翻象数易学体系是基于汉易语境所构筑。综合学者研究成果,虞氏易主要内容有:当位说,相应说,中位说,承、乘、比、据、隔,爵位说,爻位贵贱,二誉叁凶四惧五功,叁爻、四爻、五爻、半象互体,乾坤生六子卦变、十二消息卦变、震巽特变、权变,反象、旁通象、飞伏象、上下象易位、爻象易位,月体纳甲,日月在天成八卦象,伏羲则天象而作八卦,四正卦说、六日七分法,卦主说,吉凶悔吝皆由象,物叁称群,取象于爻位之数等。虞氏易阐发了时人对宇宙、人事及两者间“纵、横、时、空、隐、显”关系的理解。“易例”是两汉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对虞翻易例的总结,不仅为研读虞翻易注带来最大便利,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虞翻易学内在的逻辑体系。但“易例”并不能代表虞翻易学全貌。总结“易例”仅意味着“知其然”,而对于背后“所以然”,我们却不能通过总结易例的方式得出。我们应该采用依托而不依赖于易例的研易方式与方法,对虞氏易学思想进行全面、深刻研究。第一章主要根据虞翻的生平事迹,蠡测虞翻的性情,并梳理了他的主要着作。幼年的虞翻机制敏锐,略带傲气。成年的虞翻带有士子的傲骨情怀。这股傲骨之气与先秦、两汉“士”子情怀一脉相承。东汉中后期,“士”精神独立性已成为一股潮流,昭示“士”个体自觉。虞翻特立独行的行为正是“士”子情怀的外在展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虞翻象数易学得以辟创的宏观学术背景。汉代学术直接承接先秦,深受先秦学术风尚的影响。先秦时期存在着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的区别与交通。此区别与交通一直延续到汉代。西汉学术走向表现为:儒道由斗争走向融合。西汉学术走向特征与先秦所奠定的学术风气密切相关。董仲舒公羊学融“儒、道”等诸家于一身,在更化黄老道家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灾异”为基本概念打通了天人。在此影响下,其他诸经亦开始了“阴阳、五行”化的过程。孟京易学大谈灾异可视为对公羊学的回应。西汉后期,以《易》为原,其他五经为“五常之道”的学术一统局面得以形成。这个一统局面,是以五经为架构,融合儒道为代表诸家学术成果的结果。“六经”为百家之源,各家不过为“六经”之支与流。此认知为当时经学家之共识,这为学术走向融合提供了重要前提。东汉中后期,学术融合具体表现为:儒道进一步会通,今古文经融合及师法、家法藩篱的打破。虞翻着书立说,敢于打破儒道之分,大胆采用道教理论成果注解儒家经典,并受到时人的认可与赞赏,正是学术走向融合的真实写照。第叁章主要梳理了虞翻易学传承及主要理论渊源。虞翻自称五世家传孟氏易。通过虞注《无妄·象》可知虞翻乃至于同时代经学家,并不承认京房易属于孟氏易。虞翻易学理论主要来自《周易》经传、以孟、焦、京为代表的西汉占验派象数易学、《易纬》的易学思想,并受到了同时代荀爽、郑玄等大儒易学思想的影响。孟喜易学着作大都散佚,就现有资料来看,主要包括“四正卦说”“十二消息说”“六日七分法及七十二候”“爵位说”等。焦延寿易学主要包括“焦氏值日法”,按照尚秉和先生的研究,焦氏易学存有不少易例:“旁通”“反象”“半象”“互体”“纳甲”“十二消息卦”“大象”等。京房易学主要有“八宫卦说”“世应说”“卦主说”“纳甲说”“飞伏说”“互体说”“六日七分法”“六子卦气说”“五星配卦及二十八星宿配卦”“建侯与世卦起月例”“十二消息卦变说”“阴阳气说”等。《易纬》中的易学思想有“爻辰说”“卦气说”“易数”等。荀爽易学思想主要包括“乾升坤降说”“阳升阴降说”“卦变说”。郑玄有代表性的易学思想是“爻体说”和“爻辰说”。考荀爽、郑玄、虞翻叁家易注共同点可知,虞氏易受到了荀爽易、郑玄易的影响。西汉易学以“言说灾异”为主要目的。易学家灾异言说方式,大致可分叁类:一类将卦与五行、阴阳、干支相配,注重阴阳、五行理论解释灾异产生之原因,具有易学特色·,一类注重对物象的探究,关注物象之异与政治异象的相互应和,可以称其为物象占;一类为“风雨寒温”入占。这叁种言说灾异的方式,均以卦气说为理论基础,且在使用中相互关联。之所以如此划分,乃是基于研究之需要。这些理论形态所采用的概念及其对宇宙、人事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语境。概括起来,汉易语境的特征有“重视时间概念”“重视阴阳”“重视日月”“重视五行”“重视物象”等几个方面。董仲舒公羊大义中含有“贵微”“改命”的思想,汉易受董说影响,汉易语境中亦充斥着“贵微”“改命”思想。虞翻等学者基于汉易语境对经传作了诠解,透显出当时经学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与体悟。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虞翻象数易学主要内容。虞翻注易对《参同契》易学思想作了运用与转化。《参同契》将“易”解读为“日月为易”,并有“一月叁十日中,每日配两卦”的思想,虞翻注释经传时,均直接加以运用。虞翻的“月体纳甲说”与《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大致相同,却有不同之处,这说明虞翻对《参同契》中的“月体纳甲说”作了转化。基于月体纳甲说,虞翻批评了马融、荀爽对《坤·彖》的注解。此批判运用了当时先进科技理论成果。虞翻易注采用“卦气说”主要表现在“以震、兑、坎、离四卦征象四时、四正方位”“四正卦值月”“除四正外的其他卦值月、值日”及“卦气说与月体纳甲说结合”等几个方面。虞翻易注带有“日占”“物象占”的痕迹,虞翻对经文“薄”的解读,对经文“甲”的训诂均受到了占验理论的影响。“卦变说”是虞翻象数易学的重镇。虞翻卦变体系主要包括十二消息卦变、旁通卦变及成既济定等。虞翻十二消息卦变中的“否泰反其类”例,应直接受到了《参同契》相关理论的启发。十二消息生杂卦,依照虞翻卦变体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阳五阴卦,来自于复卦;一阴五阳之卦,来自于姤卦;二阳四阴之卦,来自于临、观;二阴四阳之卦,来自遁、大壮;叁阳叁阴之卦,来自否、泰。虞翻解易运用旁通之处很多,可以分为“爻之相应”、“旁通生卦”、“渐变旁通”叁类。“既济定例”可分为“生卦角度下的既济卦”和“成既济定”两种情形探讨。虞翻的“既济定例”涵摄着“贵微”和“改命”的王道思想。“象自然生成说”“逸象说”为虞翻象数易学重要内容。“象自然生成说”与“逸象”之产生有着内在逻辑关联。此关联有助于澄清古史辩学者主张的“伏羲作卦说”与“筮数说”之矛盾。本文另对有争议的逸象作简单辨析。虞翻注易采用的“数”包括经传之“数”及月体纳甲说中的“数”。第五章主要抽象了虞翻象数注易的原则、特色及透显的哲学思想。本章概括的虞翻易注原则、特色有:注重经文本意挖掘;经、传贯通与诸经会通;乾坤对待交互彰显;贵阳贱阴思想之透显;象数与训诂、卦义融通。“诸经会通”部分,依虞注采用的“五德终始说”,重点探讨了顾颉刚先生对“帝王受命德性与帝王功用”关系之误读。虞翻以象数注易朗显的哲学思想主要有:首先象数注易充分彰显宇宙万物的生成、运动形式;其次,“天道”思想依象数注解可被更直观的凸显。第六章探讨了虞翻易学对后世易学的影响。以虞氏易为代表的注经派象数易学对王弼易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象数注易能最大程度的彰显经义,为王弼挖掘经意奠定了理论前提。王弼提出以“义”取象的观点与反思虞翻以象数注易有关,该观点突破汉易注重家法、师传的传统,为“象”的丰富和发展取得了理论依据。王弼在总结虞翻等易学家“卦主”说基础上指出了如何“辨明彖义”。虞翻的“卦变说”对王弼“爻变”思想亦产生影响。虞翻将爻的变化视为阴阳变化,将“情”解读为“阳”、“伪”注解为“阴”,提出了“情阳伪阴”的观点。王弼接续虞说,以“情、伪”替换“阴、阳”,将汉易“视爻变为阴阳变化”的观点提升为“视爻变为情伪之所为”的玄思。虞氏易对后世易学的象数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依刘大钧先生考证,虞氏易与宋代图书之学存在一定的关联。虞翻主张的“象自然生成说”与来之德提出的“自然之易说”相类,应视为来氏对虞氏易的借鉴。虞翻的“乾坤对待”观点与王夫之的“乾坤并建说”亦有一定的相通处。虞翻的卦变说,对后世卦变说影响甚大。本章以李之才、朱子、吴澄的卦变说为例,简要说明虞氏卦变说对后世易学卦变说的影响。虞翻象数之学在清代掀起了研究热潮,继惠栋、张惠言取得了可观的虞氏易研究成果后,《周易》虞氏专门之学逐渐形成。第七章为整篇论文作了结论,指明“感应”思维在虞氏易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象数易学论文参考文献
[1].聂济冬.杜甫引《易》诗的学术属性及中唐前象数易学背景[J].周易研究.2019
[2].卜章敏.虞翻象数易学思想新探[D].山东大学.2019
[3].程刚.邵雍“象数”易学与其诗歌中的“数象”[J].中国诗学研究.2018
[4].李元骏.汉代象数易学的两个面向——以王弼对“存象忘意”的批评为例[J].周易研究.2018
[5].冯鹏.传统象数易学的内部突破与近代转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6].陈德述.谯定象数易学之承传脉络[J].宋代文化研究.2016
[7].田胜利.论汉代《易林》象数易学的文脉渊薮——从《易林》与《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的对读谈起[J].孔子研究.2016
[8].吴亚娜,何宗美.宋南渡象数易学探究[J].周易研究.2016
[9].林忠军.论焦循“本经文实测”两汉象数易学[J].孔子研究.2015
[10].田胜利.郭璞占繇辞的象数易学机理及其与《易林》“古歌”渊源考述[J].理论月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