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抗条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温,小麦,条锈病,抗病性,锈菌,亲本,标记。
高温抗条锈性论文文献综述
安菲,陶飞,王军娟,田玮,商鸿生[1](2015)在《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偃6号是一个具有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的小麦品种。为了明确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在16、18、20、22、24℃下,观察了其对条锈病的反应型、产孢期和产孢量等症状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接种条锈菌后进行18~24℃高温处理,均可诱导小偃6号的抗条锈性表达,反应型降低,产孢期缩短,产孢量减少。小偃6号接种条锈菌后在花斑期转入20~24℃处理24h,与常温16℃处理相比,寄主均表现非亲和性反应。小偃6号小麦品种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温度为20℃,最佳处理时间为24h。(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马东方,周新力,井金学,王文立,王岭岭[2](2013)在《小偃6号成株期高温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小偃6号抗病机制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在小麦抽穗期利用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0、CYR32和Su11-4对小偃6号、铭贤169及其杂交F1、F2、F2∶3接种,平均气温达到21℃时对小偃6号进行了抗条锈性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接种CYR30、CYR32时,F1代表现高感,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符合1 R∶15 S的理论比例。接种Su11-4时,F1代表现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R∶1S的理论比例。研究表明小偃6号对CYR30、CYR32的抗病性均由2对隐性基因累加作用控制,对Su11-4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魏学宁,范仁春,徐世昌,康振生,张相岐[3](2011)在《Taspx基因在小偃54高温抗条锈性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小麦品种小偃54对当前流行条锈菌小种具有有效的高温诱导抗性。这种抗性具有广谱、持久的特点。研究小偃54高温诱导抗条锈性的相关基因对阐明小麦高温诱导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培育持久、广谱抗病性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研究以小偃54接种条锈菌CY32后不同温度(23℃±1和14℃±1)处理材料的cDNA为模板,采用cDNA-AFLP方法从中筛选到一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进一步获得了基因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含(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9-16)
侯冬媛,周新力,王岭岭,王文立,马东方[4](2010)在《小麦成株期高温抗条锈基因Yrxy54-1的RGAP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我国当前流行的7个小麦条锈菌(菌系),在高温条件下对其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并用条锈菌CYR32对小麦品种小偃54与铭贤169的杂交后代及其双亲进行高温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以揭示小偃54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机制。结果显示,小偃54成株期对多个条锈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对CYR32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核基因独立控制,分别暂命名为Yrxy54-1和Yrxy54-2,并对Yrxy54-1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从528个RG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4个与抗病基因Yrxy54-1紧密连锁的多态性标记M1、M2、M3和M4,分布于Yrxy54-1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15.8、16.6、7.3和9.97cM。遗传分析结合分子标记结果表明,Yrxy54-1是一个与已知抗条锈基因不同的新基因。(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侯冬媛[5](2010)在《兰天1号高温抗条锈基因分子作图及两个重要品种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高温抗条锈品种兰天1号、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苗期遗传分析,并用SSR技术对其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对着名小麦品种中国春进行高温成株期抗病遗传分析;分析了持久抗条锈病品种N.Strampelli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结果如下:1.对小麦品种兰天1号的高温抗条锈遗传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Su11-4、Su11-11对兰天1号进行抗条锈评价,结果表明兰天1号对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2)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发现,兰天1号与铭贤169杂交后代对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YrLT1。(3)对兰天1号进行抗条锈基因的SSR分子标记,筛选到5个位于2DL上的标记Xbarc228、Xcfd16、Xcfd233、Xgwm349和Xwmc797与目的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4.0cM、5.7cM、8.5cM、13.4cM和15.5cM。利用与其紧密连锁的标记检测黄淮麦区42个主栽品种,未检测到与YrLT1基因相同的标记位点。2.在田间对中国春进行高温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春高温成株期对CYR29、CYR30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对CYR32的抗病性由1对隐性基因独立控制。3.对持久抗病品N.Strampelli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对CYR31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对Su11-11的抗病性由1显1隐两对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王文立[6](2010)在《小偃54高温成株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及分子作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高温抗病性小麦品种小偃54和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利用RGAP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其抗条锈性基因进行了分子作图,以明确小偃54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为进一步克隆和利用其高温成株抗病基因育种奠定基础。利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号、CYR33以及水源致病类群的Su11-4、Su11-11对小偃54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小偃54在高温下对供试条锈菌小种均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利用CYR29、CYR30、CYR和CYR32号对小偃54与铭贤169杂交F1、F2、F3、F4代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表明,其对CYR29的抗条锈性由一显一隐两对基因控制,经检测,符合抗感比例符合3:13的比例;对CYR30、CYR31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抗条锈基因控制经检测,抗感比例符合1:15的比例;,对CYR32的抗病性由一对隐性抗条锈基因控制,其抗感比为1:3。以上结果表明小堰54对CYR32的抗病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将其暂命名为Yrxy54。利用分组分析法(BSA)和RGAP技术,筛选到4对RGAP标记(M1(S2-INV,RLRR Rev)、M2(S2-INV, Pto kin4)、M3(S2-INV, LM637)、M4(AS3, S2))与Yrxy54连锁,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5.8 cM、16.6 cM、7.3 cM和9.97cM。根据已发表的小麦图谱和中国春缺四体分析的方法,最终将Yrxy54-1定位于小麦7A染色体上。小偃54中新抗病基因的发现丰富了抗条锈病的基因库,可以用于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为进一步验证得到的结果,利用7A上的21对SSR引物对该品种进行抗病基因标记,得到与抗病基因连锁的2对SSR标记Xbarc49和Xwmc422,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5.1cM和26.1cM。小偃54中的新抗病基因的发现丰富了抗条锈病的基因库,其可以用于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杨炜迪,陈宏灏,井金学[7](2009)在《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气传病害。随着新条锈菌生理小种的不断出现,抗病品种的抗性不断丧失,因此,培育持久性抗病品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温抗病性是植物经较高温度诱导后表达的一种低反应型抗病(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杨炜迪,陈宏灏,王美南[8](2008)在《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高温抗条锈性品种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筛选高温抗锈性品种。[方法]对产自黄淮麦区的165份小麦品种进行苗期高温抗条锈性鉴定,并对苗期呈现抗性的品种进行大田抗性鉴定。[结果]筛选出13个苗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明确了各自高温诱导的表达阶段。对这13个品种接种混合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大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被测品种全部抗病,且抗病性呈现非小种专化性。[结论]我国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中存在着丰富的高温抗条锈种质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助于培育持久抗条锈性品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27期)
杨炜迪,陈宏灏,王美南[9](2008)在《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高温抗条锈性品种的筛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screen wheat cultivars with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from the wheat resources in Huanghuai growth area. [Method] Seedlings of 165 wheat cultivars from Huanghuai growth area were identified by wheat stripe rust under high temperature; then the wheat cultivars showing stripe rust at seedling stage were further used to identify the same resistance in field. [Results] 13 cultivars were proved to be stripe rust resistant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the expression stages of stripe rust in the 13 cultivars were revealed. The field identification results confirmed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at seedling stage via inoculation of mixed stripe rust of physiological races. The stripe resistances of wheat cultivars were also proved to be non-race-specific. [Conclusion] Wheat resources in Huanghuai growth area are abundant in wheat cultivars with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08年03期)
吴会杰,魏学宁,周新力,曹双河,李宏伟[10](2007)在《小偃54和小偃81高温抗条锈性及其与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小麦高温抗条锈性的遗传机理,以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对小麦品种小偃54和小偃81进行了苗期接种鉴定,并采用RT-PCR方法从小偃54中克隆了几丁质酶基因Chi1编码区全长cDNA序列Chi1xy,利用半定量PCR技术比较分析了常温(14±1℃)和高温(21±1℃)处理下条锈菌侵染的小偃54几丁质酶基因Chi1xy的表达谱。结果表明,小偃54和小偃81均具有明显的高温抗条锈性。常温处理下,Chi1xy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高温处理下,Chi1xy的表达在处理后的前72 h变化不明显,96 h开始升高,并在144 h达到表达高峰,直到192 h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两种温度处理下Chi1xy的表达谱差异显着,说明小偃54对条锈病的高温抗条锈性可能与几丁质酶基因Chi1xy的表达水平相关。这是首次发现几丁质酶和高温抗条锈性有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高温抗条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小偃6号抗病机制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在小麦抽穗期利用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0、CYR32和Su11-4对小偃6号、铭贤169及其杂交F1、F2、F2∶3接种,平均气温达到21℃时对小偃6号进行了抗条锈性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接种CYR30、CYR32时,F1代表现高感,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符合1 R∶15 S的理论比例。接种Su11-4时,F1代表现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R∶1S的理论比例。研究表明小偃6号对CYR30、CYR32的抗病性均由2对隐性基因累加作用控制,对Su11-4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抗条锈性论文参考文献
[1].安菲,陶飞,王军娟,田玮,商鸿生.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J].麦类作物学报.2015
[2].马东方,周新力,井金学,王文立,王岭岭.小偃6号成株期高温抗条锈性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3
[3].魏学宁,范仁春,徐世昌,康振生,张相岐.Taspx基因在小偃54高温抗条锈性中的功能分析[C].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2011
[4].侯冬媛,周新力,王岭岭,王文立,马东方.小麦成株期高温抗条锈基因Yrxy54-1的RGAP分子标记定位[J].植物保护学报.2010
[5].侯冬媛.兰天1号高温抗条锈基因分子作图及两个重要品种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6].王文立.小偃54高温成株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及分子作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7].杨炜迪,陈宏灏,井金学.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9
[8].杨炜迪,陈宏灏,王美南.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高温抗条锈性品种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08
[9].杨炜迪,陈宏灏,王美南.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高温抗条锈性品种的筛选(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08
[10].吴会杰,魏学宁,周新力,曹双河,李宏伟.小偃54和小偃81高温抗条锈性及其与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