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创伤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创伤,评分,急诊,关节,手术,可溶性,血红蛋白。
创伤评分论文文献综述
王笑然,王晓慧,逄冬,张立敏[1](2019)在《修正创伤评分结合血红蛋白对急诊创伤患者转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预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结合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预测急诊创伤患者转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某院急诊科接诊的367例创伤患者。记录患者就诊时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Hb和白蛋白水平、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一般临床资料,并计算RTS、创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e score,ISS)、CRAMS评分(评分内容包括循环、呼吸、胸腹部、运动、语言情况)、RTS+Hb评分。根据简明损伤定级标准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injury severe score,AIS-ISS)评分将患者分为4组:轻伤(ISS≤5),中等伤(5 <ISS <16),重伤(16≤ISS≤25),严重损伤(ISS> 25)。以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评估急诊创伤患者转入ICU的效能。[结果] 367例患者中,轻伤组125例,中等伤组92例,重伤组78例,严重伤组72例;Hb水平随创伤严重程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严重伤组RTS较轻伤组、中等伤组、重伤组显着减低(P <0.01),但中等伤组与重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伤组、严重伤组CRAMS评分均较轻伤组、中等伤组低(P <0.01),且中等伤组较轻伤组低(P <0.01),但重伤组与严重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患者分流去向上,轻伤患者多选择在诊间处理(P <0.05);重伤和严重伤的患者转入ICU就诊的比例均较高(分别为73.1%和86.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水平、RTS、RTS+Hb评分、CRAMS评分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5、0.862、0.921和0.883,均大于0.5(P <0.05),表明以上指标预测患者转入ICU的效能均较好,其中以RTS+Hb评分的评估价值最高(P <0.01);且RTS+Hb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和0.89,均高于其他各指标。[结论] RTS结合Hb水平对急诊创伤患者转入ICU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助于快速识别危重患者。(本文来源于《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期刊2019年06期)
高建军,吴永涛[2](2019)在《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关节炎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踝关节融合术不仅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踝部组织的症状,而且能大大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并能获得良好位置等。踝关节融合术多样的术式及固定方式使其对于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本研究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关节炎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张露娇[3](2019)在《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修正的创伤记分法(Revised Trauma Score,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在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019年在医院治疗的74例创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救治过程中是否采用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74例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未采用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观察组采用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比较两组抢救情况、病人满意度与创伤60 min内手术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满意度、抢救成功率与创伤60 min内手术率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创伤者采用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进行救治,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病人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31期)
于彬,闻久全,蒋阅[4](2019)在《微创脊柱创伤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相关疾病的效果及对VAS评分与椎体Cobb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4月-2018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87例脊柱创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试验组(微创手术治疗,n=44)和对照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n=43),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VAS评分与椎体Cobb角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下床活动所需时间少及住院时间短(P<0.05)。试验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obb角与前缘压缩高度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效果确切,对比围术期相关指标、VAS评分与椎体Cobb角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26期)
何国华,周翠屏,曾海勇[5](2019)在《MRI扫描DWI、SWI序列在早期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应用及其与GC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探讨MRI扫描扩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早期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应用及与格拉斯昏迷量表评分(GC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早期创伤性脑损伤患者43例,患者入院CT检查结果均呈阴性,即后进行MRI常规序列、DWI、SWI序列检查,比较不同序列对出血灶的检出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出出血病灶数与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GCS评分轻度者27例,中度者13例,重度者3例;常规序列共检出出血灶29个,DWI序列共检出出血灶60个,SWI序列共检出出血灶147个,DWI序列出血灶检出数明显高于常规序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序列出血灶检出数明显高于常规序列、DWI序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者平均GCS(13.39±2.69)分,中度者平均GCS(10.13±1.76)分,重度者平均GCS(6.49±2.01)分,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GCS评分严重程度的上升,出血灶逐渐增多,两者呈正相关(r=0.712,P<0.001)。结论 MRI扫描SWI序列较DWI序列更可有效检出早期创伤性脑损伤出血灶个数,早期创伤性脑损伤出血灶个数与GCS评分呈正相关性,GCS评分越严重其出血灶越多。(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康杰[6](2019)在《创伤患者血清IL-33与sST2的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和损伤程度评分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创伤患者血清IL-33与sST2的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和损伤程度评分(IS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01—2018-12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创伤患者作为A组观察对象,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0健康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对象,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IL-33、sST2、CRP变化情况,并分析血清IL-33与sST2、CRP、IS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L-33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创伤后1 d达到等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4 h~3 d,A组的sST2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创伤后5~7 d,A组的sST2水平略微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同时间点的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创伤后3 d达到峰值,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创伤后4 h~7 d,血清IL-33水平与CR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51,P<0.05);sST2水平与CR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82,P<0.05);创伤4 h~1 d,血清IL-33水平与IS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67,P<0.05)。结论:创伤会导致血清IL-33与sST2的释放,其释放水平与CRP、ISS评分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临床中应给予关注和重视。(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何宁,陈露,陈倩,金成,姜源[7](2019)在《创伤评分在早期检测颅脑创伤是否伴有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是为了充分研究创伤评分在早期检测颅脑创伤是否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该评分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主要以观察性研究方式进行,首先在西电集团医院收集就医患者病例信息,收集时间为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集对象信息为在急诊科及神经外科就诊的颅脑创伤患者资料。本文运用的指标为血栓弹力图(TEG)m,即研究患者血液凝固动态变化情况,此外还设置了格拉斯哥评分(GCS)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并分析不同评分下的患者发生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概率及患者预后情况的差异,依据患者的预后状况进行分组,采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参数,建立颅脑创伤患者各项指标的快速预测模型,进而提高此类患者救治率和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运用创伤评分可以在早期检测颅脑创伤患者是否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提供临床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9期)
罗媚峰,劳嘉欣,刘拼梅[8](2019)在《联合使用TI评分表与EMEWS表在急诊创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联合使用TI评分表与EMEWS表在急诊创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机械性致伤因子所造成机体结构完整性破坏且为我院首诊的符合急诊创伤入院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0例,单纯使用TI评分法;实验组200例,则使用TI评分表联合EMEWS表,并一边对患者进行分类,一边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结果:实验组重度伤死亡率为4.8%和严重伤死亡率为27.77%,对照组重度伤、严重伤死亡率分别为11.34%、48%,实验组严重伤死亡率明显低于低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TI评分表与EMEWS表在急诊创伤可以有效确定伤情,降低严重伤患者死亡率,可广泛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8期)
王磊,曹秋梅,李建忠,司晔巍[9](2019)在《不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系统预测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临床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DIC)系统预测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468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日本卫生福利部评分(JMHW)、国际血栓形成和止血协会评分(ISTH)、日本急性医学协会(JAAM)、改良rJAAM(rJAAM)和韩国血栓形成和止血协会评分(KSTH)评估。观察5种DIC评分系统对28 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和死亡患者性别、创伤类别、受伤至救治时间、白细胞等项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和死亡率患者年龄、ISS评分、SIRS、修正创伤评分、GCS评分、体温、心率、pH值、PaCO_2、碱剩余、血红蛋白、ISTH、JAAM、rJAAM、KSTH和JMHW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28 d死亡率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值引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5种DIC评分中,JMHW(OR=1.412,95%CI为1.212~1.627)、KSTH(OR=1.705,95%CI为1.308~2.224)、ISTH(OR=1.375,95%CI为1.147~1.648)和rJAAM(OR=1.201,95%CI为1.082~1.427)评分与28 d死亡率显着相关(P均<0.05)。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JMHW预测28 d死亡率的AUC高于ISTH、rJAAM、KSTH评分。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的DIC评分中,JMHW评分对28 d死亡率具有最佳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19年04期)
龚洪申,林静,马婉嫕[10](2019)在《院前创伤指数TI评分体系与急诊创伤患者ISS评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院前创伤指数(TI)评分体系与急诊创伤患者创伤严重评分(ISS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严重性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I与ISS评分间的关系,及其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TI系统评分提示100例急诊创伤患者中轻伤占39.00%,中等伤占30.00%,重伤占31.00%;ISS评分提示100例急诊创伤患者中轻伤、中伤、重伤及严重伤分别占38.00%、29.00%、22.00%及11.00%;TI及ISS评分在急诊处理组、急诊留观组、普通病房组及ICU病房组中均呈依次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提示,TI与ISS评分间呈明显正相关(r=0.72,P<0.05)。结论 TI评分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且其与ISS评分间呈明显正相关,在急诊科创伤患者伤情评估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创伤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踝关节融合术不仅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踝部组织的症状,而且能大大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并能获得良好位置等。踝关节融合术多样的术式及固定方式使其对于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本研究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关节炎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报告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伤评分论文参考文献
[1].王笑然,王晓慧,逄冬,张立敏.修正创伤评分结合血红蛋白对急诊创伤患者转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预测作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9
[2].高建军,吴永涛.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关节炎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
[3].张露娇.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9
[4].于彬,闻久全,蒋阅.微创脊柱创伤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相关疾病的效果及对VAS评分与椎体Cobb角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
[5].何国华,周翠屏,曾海勇.MRI扫描DWI、SWI序列在早期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应用及其与GC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6].康杰.创伤患者血清IL-33与sST2的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和损伤程度评分的动态变化[J].临床急诊杂志.2019
[7].何宁,陈露,陈倩,金成,姜源.创伤评分在早期检测颅脑创伤是否伴有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8].罗媚峰,劳嘉欣,刘拼梅.联合使用TI评分表与EMEWS表在急诊创伤的应用[J].名医.2019
[9].王磊,曹秋梅,李建忠,司晔巍.不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系统预测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临床价值比较[J].血栓与止血学.2019
[10].龚洪申,林静,马婉嫕.院前创伤指数TI评分体系与急诊创伤患者ISS评分的关系[J].临床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