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论文_叶翠燕,苏宝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染性,细胞,淋巴细胞,疗效,儿童,粒细胞,干扰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论文文献综述

叶翠燕,苏宝凤[1](2019)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诊治的48例IM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48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间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和观察组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10%与<10%患儿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CD_3~+、CD_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_4~+、CD_4~+/CD_8~+比值、CD_(19)~+及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CD_3~+、CD_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75±11)%比(82±12)%、(25±4)%比(32±13)%],CD_4~+、CD_4~+/CD_8~+比值、CD_(19)~+及自然杀伤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36±9)%比(22±4)%、(1. 43±0. 38)比(0. 68±0. 11)、(12. 6±4. 6)%比(7. 3±2. 4)%、(11. 8±3. 9)%比(8. 1±2. 6)%](均P <0. 05)。观察组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10%患儿的CD_4~+、CD_4~+/CD_8~+比值均明显低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10%患儿[(21±4)%比(26±6)%、(0. 61±0. 13)比(0. 93±0. 27)],CD_8~+水平明显高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10%患儿[(34±5)%比(28±8)%](均P <0. 05);二者CD_3~+、CD_(19)~+及自然杀伤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IM可导致患儿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异常,影响患儿的免疫功能,通过检测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变化情况可辅助患儿诊断,并为临床采用免疫疗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12期)

马淑娟[2](2019)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80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若患儿伴有细菌感染情况,配合使用抗菌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试验组则采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皮疹的患者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在IM患儿治疗中,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利于患儿康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李瑞娜,舒畅,刘小乖[3](2019)在《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十例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其他疾病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 IM)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10例其他疾病误诊为I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中7例因发热伴颈部肿块入院,其中1例伴精神差、食欲下降、消瘦和腹泻;2例因眼睑水肿入院;1例因发热伴咳嗽入院。10例均误诊为IM,误诊时间4~34(20.30±2.84)d。10例中经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4例和化脓性淋巴结炎2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经骨髓穿刺联合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确诊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4例中2例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2例未给予特殊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确诊为化脓性淋巴结炎2例给予抗感染治疗痊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予以化学治疗后缓解出院。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予以化学治疗等后死亡。确诊为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给予化学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增大、肝脾增大、眼睑水肿、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为IM典型临床表现,但不是其特定独有表现,故临床上对其诊断除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对与其相关疾病的知识也应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以降低误诊率。(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9年11期)

王可,车佳佳,齐冰[4](2019)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更昔洛韦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儿童群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发病率较高,起病较快,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本研究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更昔洛韦对IM患儿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西华县人民医院2017-01-12-2018-12-12收治的I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组间具有可比性的原则,选择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取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EBV-DNA转阴率、总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CD3+、CD4+和CD8+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χ2=5.045,P=0.025;EBV-DNA转阴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65.96%,χ2=9.146,P=0.003。治疗10d后,观察组总蛋白含量为(61.36±7.06)p/(g·L),高于对照组的(55.41±6.69)p/(g·L),t=4.194,P<0.001;AST水平为(22.58±3.48)U/L,低于对照组(35.27±4.15)U/L,t=16.063,P<0.001;ALT水平为(33.15±4.46)U/L,低于对照组的(41.02±5.18)U/L,t=7.893,P<0.001。治疗10d后,观察组CD3+水平为(54.68±4.95)%,低于对照组的(65.29±5.67)%,t=8.025,P<0.001;CD8+水平为(24.16±1.77)%,低于对照组的(26.98±1.56)%,t=8.194,P<0.001;CD4+水平为(31.66±2.03)%,高于对照组的(28.51±1.14),t=9.276,P<0.001;CD4+/CD8+为(1.35±0.20),高于对照组的(1.12±0.14),t=8.194,P<0.001。结论对IM患儿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可提高EBV-DNA转阴率,改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社区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薛立军[5](2019)在《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α-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肝脾肿大消退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0.00%(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0.00%(P <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显着,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患儿复发率较低,且治疗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朴正花[6](2019)在《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对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行以更昔洛韦治疗的疗效。方法从中心医院儿科择取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4例患者,根据数字奇偶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2例患者行以利巴韦林治疗,研究组22例患者行以更昔洛韦治疗,对照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从临床总有效率上来看,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来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行以更昔洛韦治疗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具有显着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80期)

王佩佩,潘新新[7](2019)在《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研究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10月份至2019年2月份期间,我院共收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0例,并将其设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健康儿童50例,设为对照组,均采用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比两组儿童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并给予实验组患儿临床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后再次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前,其CD3值、CD8值明显更高,CD4值与CD19值明显更低(P<0.05),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患儿CD3值与治疗前未见明显差距(P>0.05),但其CD8值明显降低,CD4值与CD19值明显升高。结论: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具有显着临床意义,可将此种检测方式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首选诊断措施,以提升总体预后效果。(本文来源于《医学食疗与健康》期刊2019年13期)

刘玲红[8](2019)在《情志护理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情志护理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8例IM患儿,采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情志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指标、生存质量、患儿监护人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段更短,住院费用更低,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干预组患儿发生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4%,对照组发生窒息1例,感染4例,肝功能下降1例,心肌炎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结论情志护理明显优化IM患儿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改善患儿生存质量,提高患儿监护人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10期)

陈双雯,刘萍萍,业晓青,谢宝强,张小兰[9](2019)在《热毒净联合阿昔洛韦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热毒净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期间就诊的86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按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对症及支持治疗以及阿昔洛韦注射液10 mg/(kg·d),混入1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热毒净口服液治疗,年龄≤3岁者5 ml/次,3次/d;年龄> 3岁者10 ml/次,3次/d。两组患儿疗程均为14 d。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各种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EB病毒抗体、异常淋巴结细胞水平恢复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 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 6%,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咽峡炎缓解时间、肝脾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WBC、EB病毒抗体、异常淋巴结细胞水平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治疗后CD3+、CD8+水平均显着低于治疗前,CD4+、CD4+/CD8+水平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8+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热毒净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显着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本文来源于《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彭丽芳,汤绍辉[10](2019)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非典型病原体肺炎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由EB病毒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发于青少年,血象常见淋巴细胞明显升高,其中可见10%以上非典型淋巴细胞。2017年11月本院消化科收治1例最终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非典型病原体肺炎的患者,其血象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80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若患儿伴有细菌感染情况,配合使用抗菌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试验组则采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皮疹的患者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在IM患儿治疗中,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利于患儿康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论文参考文献

[1].叶翠燕,苏宝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2019

[2].马淑娟.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3].李瑞娜,舒畅,刘小乖.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十例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9

[4].王可,车佳佳,齐冰.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更昔洛韦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9

[5].薛立军.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9

[6].朴正花.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7].王佩佩,潘新新.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

[8].刘玲红.情志护理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9

[9].陈双雯,刘萍萍,业晓青,谢宝强,张小兰.热毒净联合阿昔洛韦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10].彭丽芳,汤绍辉.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非典型病原体肺炎一例[J].海南医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患者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图1-1-8 发热伴随症状图一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KX -21N 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小细...

标签:;  ;  ;  ;  ;  ;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论文_叶翠燕,苏宝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