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特征参数论文_吕思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特征参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参数,特征,盆地,震源,弹性,波特,各向异性。

地震特征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吕思东[1](2019)在《震源及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地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地震工程研究者对盆地地震效应做了许多研究。目前对盆地地震效应的研究多采用平面波入射,本文在探究震源及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影响时,将震源置入场地模型内部,并分别采用点源和面源两种模型来具体探究盆地对地震动响应强度的影响,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运用谱元法,基于二维简单盆地模型,对比盆地计算模型与均匀半空间计算模型的速度峰值,发现盆地对地震动有较大的放大效应,对于本文构建的模型,最大放大系数达到12.4左右。2.运用谱元法探究了点源模型与面源模型下震源及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盆地倾角、盆地深度、震源主频、震源深度、盆地地表软弱土层以及阻抗比的改变对盆地边缘和盆地中心区域有着显着的影响。3.点源作用与面源作用下震源及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差异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加以注意最后,归纳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愿景的展望。(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丁海平,吕思东,于彦彦[2](2018)在《内源输入时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盆地对于地震动具有显着的放大效应。基于二维盆地计算模型,考虑震源位于模型内部的情况,利用高精度谱元法,通过对比不同模型下观测点的速度时程、峰值及放大系数,探究了盆地倾角、盆地深度对盆地地震动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考虑内部震源输入时的盆地响应特征与平面波入射的结果存在差异:(1)沉积盆地倾角改变会显着影响盆地边缘的地震动响应,但无一致规律,而盆地中心区域的地震动受此影响较小;(2)沉积盆地深度增加时,盆地中心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及放大系数减小,而盆地边缘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逐渐增强。同时,盆地边缘产生的次生面波的幅值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8年03期)

潘新朋,张广智,印兴耀[3](2018)在《非均匀正交各向异性特征参数地震散射反演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波长假设条件下,水平层状地层中发育一组垂直排列的裂缝构成了等效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各向异性参数与裂缝弱度参数的估算有助于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描述,而弹性逆散射理论是非均匀介质参数反演的有效途径.基于地震散射理论,我们首先推导了非均匀正交介质中纵波散射系数方程,并通过引入正交各向异性特征参数,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正交各向异性方位弹性阻抗参数化方法.为了提高反演的稳定性与横向连续性,我们发展了贝叶斯框架下的正交各向异性方位弹性阻抗反演方法,同时考虑了柯西稀疏约束正则化和平滑模型约束正则化,最终使用非线性的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策略实现了各向异性特征参数的稳定估算.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反演结果与测井解释数据相吻合,证明了该方法能够稳定可靠地从方位迭前地震资料中获取各向异性特征参数,减小参数估算的不确定性,为非均匀正交介质的各向异性预测提供了一种高可靠性的地震反演方法.(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吴晓阳,陈龙伟,袁晓铭,王维铭[4](2017)在《场地PGA放大系数与场地特征参数相关性及地震动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场地地震动PGA放大系数是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烈度速报技术及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输入的基础。搜集整理日本Kik-net台网239个Ⅱ场地台站的地震记录,以场地覆盖层厚度D、场地特征周期T、场地v_(s30)以及场地等效剪切波速v_(se)为场地特征参数,以井下记录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场地PGA放大系数F_(PGA)与场地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地表PGA值40 Gal作为预警阈值,采用回归决策树CART方法建立了地震预警的特征参数组合标准。分析结果表明:场地F_(PGA)与场地覆盖层厚度D及场地特征周期T负相关,与场地vs30正相关,与vse相关性可忽略;F_(PGA)与场地特征参数的相关性随着场地地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通过搜集的地震数据对基于CART分类方法建立的场地地震动预警参数指标进行回判检验,检验的总体成功率达到90.09%,其中不预警的成功率为93.64%,预警成功率82.68%。虽然地震动快速评估方法总体成功率达到90%以上,但仍存在5.61%偏于危险的"漏判",所以本文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7年01期)

杜伟维,金兆军,邸永香[5](2017)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及特征参数模拟在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卡拉沙依组钻井多、埋藏深、储层薄,传统的稀疏脉冲反演及地质统计学反演无法满足开发阶段的需求。为此,首先采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在贝叶斯框架下利用地震约束测井参数进行高频模拟。然而该方法虽然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后验效果,但由于砂泥岩阻抗难以区分,不能很好地预测砂岩分布范围。因此,引入特征参数模拟。该方法利用波形指示反演的原理,优选能够反映岩性的敏感曲线参与模拟,提高了薄层预测精度。反演结果显示:后验井吻合率高,纵向上分辨率高,砂体迭置关系清晰;砂体横向展布自然,符合地质规律。(本文来源于《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莹,孙广俊,李鸿晶[6](2017)在《近断层强地震地面运动特征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以往用于描述一般地震动的强度表征参数是否也适用于近断层强地震动的问题,筛选出汶川地震中断层距100 km内的102条强震记录,通过时程曲线和反应谱分析,研究各类地震动强度指标及其谱参数特性随断层距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平向及竖向的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比不适合作为近断层地震动的强度表征参数,且竖向与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比为1/2~2/3的公认取值标准不适用于近断层地震动的情况。反应谱分析中,竖向加速度反应谱较水平向反应谱包含更多的高频成分,且谱形窄,特征周期明显较小。随着断层距的增加,竖向加速度平均反应谱衰减速度更快。针对近断层地震动,规范设计谱的平台值(βmax)应适当增大,以提高安全储备。(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齐娟,边晓艳,罗开海[7](2016)在《竖向地震反应谱特征参数的拟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计划数据库提供的171次地震中3462组叁分量地震记录为数据基础,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竖向地震反应谱曲线。从定性上,研究竖向地震与水平地震反应谱曲线的异同,得出: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反应谱形状相似,但竖向比水平向拐点周期小,衰减指数小;且竖向地震反应谱与场地条件无关。从定量上,通过叁个方法拟合竖向反应谱曲线,研究地面运动强度、震级、震中距对竖向地震反应谱曲线特征参数的影响,给出各设防烈度下竖向地震标准设计反应谱曲线,为我国现行规范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期刊2016-10-27)

周志光,魏晓冬[8](2016)在《隔震体系的特征参数对AP1000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隔震技术能使核电厂结构获得许多潜在的好处,其中最重要的是使得核电厂的抗震设计标准化。当设计地震动变化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隔震体系来满足这种变化,而不需要重新设计隔震层上部的"结构、系统和部件",从而使得隔震体系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建立叁维集中质量-杆系模型并在叁个方向输入地震波,改变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的相关参数,研究隔震体系的特征参数对AP1000核电厂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改变的参数包括水平初始刚度、屈服后刚度和屈服力,通过数值模拟得到AP1000结构不同位置处的楼层加速度反应和隔震支座的位移响应。数值模拟表明隔震支座的初始刚度、屈服后刚度和屈服力对AP1000结构的响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设计隔震体系时可参考这些趋势结果优化隔震体系的特征参数。(本文来源于《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下)》期刊2016-10-27)

彭春燕[9](2016)在《考虑震源机制的地震动强度与P波特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数据显示地球上每年会发生约五百万次地震,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高达二十次。地震除引起自然环境、工程结构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等直接震害外,还会引起火灾、海啸、有毒物质泄漏等严重次生灾害。在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情况下,地震预警是目前防震减灾最经济可行的方法之一。地震预警方法就是在强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利用地震波早期的特征参数来估算地震规模大小,超过设定标准即发布警报采取应急措施以减小震害。预警系统因其所具有的可观经济效益己先后被一些国家采用,但误警和漏警的情况时有发生,预警计算的基础理论仍需研究。此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特征参数与震级的关系上,利用衰减关系估算地震动强度,对地震动强度参数与特征参数的直接关系及震源机制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震源机制对P波特征参数与地震强度参数的影响。文中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在区分震源机制与不区分震源机制两种情况下提出了P波的特征周期参数与峰值加速度参数的线性回归关系式。不区分震源机制的情况下,同等时窗内平均特征周期参数与峰值加速度之间线性回归优于瞬时特征周期参数。对文中的165次强震记录按照其滑动角划分其对应的震源机制的类型后,逆断层机制及逆滑断层机制因滑动机制较为复杂,二者的周期参数与峰值加速度参数的的线性相关度有明显的降低。(2)在不区分震源机制与区分震源机制两种情况下提出了P波的幅值特征参数与峰值加速度参数的线性回归关系式。除此前己研究过的位移幅值参数外,提出了一种P波加速度幅值参数估算地震动强度的方法。不考虑震源机制分类时,同等时窗内加速度幅值参数能获得更优的回归度。区分震源机制后,正断层机制下的两种幅值参数与地震动强度参数的线性相关度较震源机制未知的情况下均有明显的增幅,且离散度也有小幅的降低。(3)以前文所得的走滑断层机制下特征参数与峰值加速度的回归关系式作为预警算法,对特征参数在不同阈值下的预警成功率进行了研究。周期特征参数与幅值特征参数的预警成功率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加速度幅值参数整体的预警成功率较其他参数更高。(4)提出了基于不同地震动强度范围内不同时窗下的特征参数的分布特征计算对应概率分布函数的方法,为有不同预警需求的预警系统中特征参数阈值的计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1)

单新建,张国宏,汪驰升,李彦川,屈春燕[10](2015)在《基于InSAR和GPS观测数据的尼泊尔地震发震断层特征参数联合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日本ALOS-2和欧空局Sentinel-1A卫星获得的尼泊尔地震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同震位移数据,联合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特征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主要集中在150km×100km的范围内,且分为南北两个相邻的形变中心,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抬升量约为1.2m,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沉降量约为0.8m,均位于发震断层上盘.位于形变抬升区的KKN4和NAST两个GPS站,抬升量和南向运动量均达到了m级,而远离震区的其他GPS台水平和垂直观测量均在1cm以内.联合反演得到的断层位错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150km,沿倾向70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5.59m,平均滑动量为0.94m.断层面倾角在浅部约为7°,随着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大,到垂直深度20km时倾角接近12°;5月12日MW7.2级余震位于主震破裂区的"凹"型滑动缺损区域;主震破裂区的上边界与MBT空间位置十分吻合,主震破裂区主要集中的MBT以北50~60km处,垂直深度为8~9km,倾角为9°,继续向北时主震破裂面以10°~12°的倾角向深延伸,在18~20km可能与MHT交汇.因此,初步判定MBT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地震特征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沉积盆地对于地震动具有显着的放大效应。基于二维盆地计算模型,考虑震源位于模型内部的情况,利用高精度谱元法,通过对比不同模型下观测点的速度时程、峰值及放大系数,探究了盆地倾角、盆地深度对盆地地震动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考虑内部震源输入时的盆地响应特征与平面波入射的结果存在差异:(1)沉积盆地倾角改变会显着影响盆地边缘的地震动响应,但无一致规律,而盆地中心区域的地震动受此影响较小;(2)沉积盆地深度增加时,盆地中心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及放大系数减小,而盆地边缘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逐渐增强。同时,盆地边缘产生的次生面波的幅值逐渐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特征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1].吕思东.震源及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D].苏州科技大学.2019

[2].丁海平,吕思东,于彦彦.内源输入时盆地特征参数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8

[3].潘新朋,张广智,印兴耀.非均匀正交各向异性特征参数地震散射反演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8

[4].吴晓阳,陈龙伟,袁晓铭,王维铭.场地PGA放大系数与场地特征参数相关性及地震动快速评估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

[5].杜伟维,金兆军,邸永香.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及特征参数模拟在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7

[6].张莹,孙广俊,李鸿晶.近断层强地震地面运动特征参数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齐娟,边晓艳,罗开海.竖向地震反应谱特征参数的拟合分析[C].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2016

[8].周志光,魏晓冬.隔震体系的特征参数对AP1000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C].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下).2016

[9].彭春燕.考虑震源机制的地震动强度与P波特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10].单新建,张国宏,汪驰升,李彦川,屈春燕.基于InSAR和GPS观测数据的尼泊尔地震发震断层特征参数联合反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河道与断裂交叉部位的地震反射特征技术路线框图预警信息可靠度检验方法不同接触刚度的位移碰撞谱与原反应谱...一12地震特征参数选取地震特征参数预测误差分析

标签:;  ;  ;  ;  ;  ;  ;  

地震特征参数论文_吕思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