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姜丽丽[1]2008年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可以说,网络不仅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且日益被作为重要阵地加强建设。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和探讨大多侧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层面,对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依据,继而对大学生网络信息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劣势以及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跟挑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加强校园网建设,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整合教育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邓远萍[2]2016年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自我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自我教育逐渐成长为一种显性的、主导的教育形式。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大学生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内化环节。实质上,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把自己视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我——我”模式的主体合一的个体自我教育。此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者——教师的角色而言,在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无教师直接参与的、以“学生——学生”为体征的教育也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严格的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角色(自我)而不是一个环节或过程。尽管受教者内化过程中也存在自我教育成分,但它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绝对化,即想当然的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视为教育对象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是不需要教育者的教育,相反却对他者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推进和顺利实现离不开外在的他人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个体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它独特的时代价值。但大学生自我教育目前现有的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它当代价值的发挥。确切的说,研究视角的选取问题是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却具有无比重要的优势。大体而言,人的现代化属于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性质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讲,人的现代化不仅指出人要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人中提升出来,尤为重要的是,还要从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现代人中提升出来,进而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离不开教育的造就,尤其是现代化教育的塑造和培养。事实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人的现代化的棱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大学生作为教的一方即教育主体时,大学生需要首先在思想上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以此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当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作为自学的一方即教育客体存在时,它需要借助自律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自我发展理论,提高个体内化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使自教与自学两个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我们弄清楚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根基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施教”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我们遵循人的现代化要求,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先从理论层面对现有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理论问题;并从实践层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网络实现模式及社会实践实现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厘清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实践问题。然而,尽管处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型构建而言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但受具体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仅处于“应然”的状态,而非“实然”的境地。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然”的境况中,才能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运行。这是我们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探讨的重要缘由。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索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从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问题。总之,只有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以上各个环节上巧妙、有效的勾连起来,才能使它在人的现代化棱镜中绽放璀璨的光芒,释放巨大的能量。

张海英[3]2007年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们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网络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拓宽了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性等;它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有助于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网上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网上恶意信息的流传,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教育对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环境都带来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方面,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素质和做好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校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主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健全网络管理体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的免疫力,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推动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结合网络的特点,根据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网络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富于可操作性的对策。

郑然[4]2014年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它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正迎来良好的历史机遇期,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不健康文化和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也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个性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主导性地位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探讨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之策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研究的热点课题。论文首先对开展本论题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对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说明;对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接着对本文的核心概念“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网络环境的特性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探讨。指出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生动性、信息传播广泛性、管理的自治性等特征。从教育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中介因素叁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这一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工具。随后,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机遇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快捷性、生动性等特性,教育的时空从“真实的现实世界”走向了“虚拟的现实世界”;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许多鲜活的网络信息资源均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用;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手段更加先进,教育形式更具吸引力,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显着加强。在挑战方面,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主要来自于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消费观念等方面的诸多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则对其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深刻认清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我们适应新的时代,创新工作方法,探寻有效途径意义重大而深远。论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发展趋势的研究是探索应对之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我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方式、方法意义重大。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四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个性化发展趋势,人的个性的发展呼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而互联网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提供了条件或可能,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二是社会化发展趋势,多样化的社会导致大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其思想观念也深受社会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就成为一种别无选择的必然要求;叁是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四是隐性化发展趋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潜隐在网络之中,让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习得过程,寓教于无声之中,有效地消除了大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这种隐性化的教育将是未来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最后重点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机制、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在教育理念方面,一是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维护他们的尊严,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里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二是要树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落脚点就是从受教育走向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把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加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行自我建构,以求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也是受教育者主体的一种高度自觉;叁是从封闭转向开放的理念,在开放、多元的社会形势下,今天的大学生其思想和思维方式与以往大学生不同,必然会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被打破,教育模式将会由相对稳定走向开放、多元,所以教育者的思想也要作相应的转变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四是平等互动与疏通引导相结合的理念,要善于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在优化教育环境方面,提出了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环境,净化网络的空间环境的思路。在丰富教学内容上,指出理论知识要更富时代性、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丰富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在健全教育机制上,要完善保障机制、强化渗透机制、建立舆情监督机制。在创新教育方法上,注重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真情感染教育方法、思路与问题同步指导方法、“键对键、心对心”沟通交流方法。此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杨帆[5]2013年在《网络舆情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文化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途径。鉴于此,强化对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扩散有更与时俱进的通道,把网络变成传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方向正确、计划有序地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并且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本文对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受到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进行了归纳并分析了原因。在说明网络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改造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在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最后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明确了网络舆情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网络舆情为大环境,以提高网络受众即大学生的辨别分析舆情信息能力为支柱,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为目的,总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一种教育方法。研究网络舆情环境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方法体系,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进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性和广泛针对性,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研究方向。

胡珊珊[6]2012年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不可忽视的理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途径、功能等的中心指标。以开放式、互动式的信息为核心的网络,日益成为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渠道,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信息时代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从内涵界定入手,对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以及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其概念;深入剖析互联网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作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类资源情况和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程度等情况进行分析,以调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来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最后,针对现状提出对策,主要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找出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包月英[7]2008年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不只在技术和工具层面上深刻改变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整体性转变。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本文主要研究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一是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博大的资源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信息共享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利用率,减少了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二是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形象和生动有趣,它的即时性使思政课的时代感更强,它的无地域性打破了空间限制,拓宽了高校师生的交流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深入进行。叁是网络使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环境,促使他们关心世界、关注社会、了解和认识自我,逐渐成熟和完善。四是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高校、家庭关系的建立,进一步把握教育对象的精神理念和思想动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一是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处于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中。大量腐朽文化借助互联网进行强势传播和扩张,对我们所主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冲击,如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弱化,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化等;同时色情、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网站比比皆是,低俗文化泛滥,信息良莠不齐,垃圾信息充斥。二是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异常复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提出了挑战,给教育工作者的针对性带来了难度,增加了舆论控制、监管和导向的难度。叁是网络使大学生个体行为发生新变化。网络行为问题严重,沉迷网络尤其是网游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使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淡化。四是网络给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作为高科技产物,它导致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渐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大学生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削弱。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造成大学生非人性化倾向增强。互联网信息的易逝性,促使青年学生短期行为盛行。其次,本文分别归纳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呈现出的新特点。一、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新特点。教育者的新特点是地位更加明确、精英化要求更高。新形势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队伍,历经文化大革命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在2004年和2006中共中央、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应文件后,其地位更加明确了。同时“80”后的新一代辅导员和老一代思想政治工作者互补互助,有望出现一批精英型教育者。教育对象在网络环境下的变化较大,其主体性、多元化、个性化和两面性突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将以平等和互动为主。二、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新特点。教育目标新特点主要的两部分就是普遍性与先进性的和谐,全球化与阶级性共存。教育内容的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网络环境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研究的大背景,密切跟踪世界的新动态,从而确定相应的内容和应对良策。二是科学性与伦理性结合。狠抓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薄弱的现状,并要增加网络道德规范和计算机伦理方面的教育内容。叁是政治性与历史性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社会实际的剖析,同时增加教育对象对信息的过滤和鉴别能力的培养,增加对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工作、娱乐的教育。叁、教育形式、方法和载体的新特点。笔者认为教育形式的新特点突出表现在隐性化和分众化。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去,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和社会实践全过程中去。分众化体现在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向不同的学生群体传递不同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率和增强大学生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教育方法的新特点则主要体现在民主性与主体性相结合、思想与心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复合理论与高技术相结合;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等。网络时代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教育新载体的使用上,教育载体呈现出传媒化、动态化、社群化的新特点。最后,本文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条对策性建议。一是要加强基础建设与校园数字化建设,进一步促进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尤其要解决高校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二是要进一步突出红色网站建设的重要地位,重点放在“有效性”问题的解决上面。叁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要注重教育新观念的转变、教育新方式的改进和新载体的运用。重点是两代辅导员队伍知识、能力结构的各自“补齐”。第四,关键要提高大学生“网商”(IEQ),即驾驭和掌控网络的智慧。五是要通过技术、法律等手段辅助行政的手段来加强网络的监督和管理。笔者认为,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人,“网商”水平的高低对师生双方都是考验。信息素质、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等诸多前沿理论研究已经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互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赵珑[8]2009年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寻求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挑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加强和改进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互联网也正在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网络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领域展现出了技术力量的无穷魅力。网络正发挥着它无边无际的影响力,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而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校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数日益增多,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他们的思想观念。然而,从人类科技发展史来看,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效应。网络的发展也不例外。网络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网络汹涌的发展态势,党和政府及时提出了要正规和利用好互联网,抢占网络阵地,努力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要求。因此,如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环境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首先了解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网络,英文翻译为Network,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们所探讨的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网络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狭义上的计算机网络,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互联网,即Internet。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本人比较赞同陈秉公先生的观点,即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同时,陈秉公先生还对我们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做了阐述,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网络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意识的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网络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冲击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主要有: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方法,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双向交流,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利用校园网络,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净化网络传播渠道,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监控;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系统机制要大力加强校园网建设,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在政府规范引导下,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建设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从而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任艳妮[9]2015年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的一元主导的、带有浓郁政治气息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开放、自由、竞争的信息社会环境。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为主的大众传媒已经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尤其是对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大学生,传媒的影响力更加明显和深远。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要想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中发挥引导思想、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将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融入学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现状与问题的实证调研,提炼归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与接受的内在机理和联系,并根据传播要素及传播过程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情况,构建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从以下六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绪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核心概念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为研究的展开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理论基础。任何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基础上进行和展开的。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传播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问题研究主要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叁个层面展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是否接受和接受程度如何是评价有效性的最终标准。第叁章,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嬗变。本文以传播要素为横轴,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历史为纵轴,分析和总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历史特征和路径依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自由、开放的大众传媒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固定模式和传统的路径依赖逐渐失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凸显。第四章,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行为,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本章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静态层面——传播要素对有效性的影响,动态层面——传播过程环节对有效性的影响。当然,在大众传播时代,传媒环境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对传播要素、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而影响传播结果的有效性。第五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优化。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传播要素本身应该具备的积极属性及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如何继续提升和优化这些积极属性以实现有效传播。第六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的实现路径。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因此,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在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考察,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因素及提高有效性的路径问题。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视角。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鉴传播学来重新审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无论是从理论创新还是实践需要,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同时,这种研究视角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突出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在信息传播系统中,教育者(传播者)和受教育者(受众)都是传播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双方地位平等,关系紧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活动的成败。因此,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就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第二,初步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分析研究多采用本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在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叁者的统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构成、效能发挥、运行过程和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传播障碍,寻找消除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和模式,由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有效展开,初步构建了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理论框架。第叁,构建了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模式,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新尝试和探索。目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都倾向于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型的传播模式。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并不只是存在唯一一种传播模式,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传播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展现出所有的传播活动。因此,本文分别探讨了不同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张宁[10]2017年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社会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由于其个性化,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吸引了大学生这一主流群体,不断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这就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更具时代性。网络素养是公民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也是构建和谐网络空间的基本前提。鉴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素养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教育的提出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网络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也在由学术自立走向学术自觉。网络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对网络技能的操作能力以及网络法制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生在能够更好地运用网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应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的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网络素养教育带来的种种挑战,建立有效机制,有力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做好充实的准备。第二部分,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对网络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作用。第叁部分,分析总结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该部分从大学生自身、家庭、网络环境、学校、政府等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偏低的原因。第四部分,提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方法和可行性对策。一是培养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的自我教育意识;二是强化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叁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和优势,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四是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完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建立强大的师资力量;五是完善政府的保障职能,要坚持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立法,改善行政监督,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从而形成"大学生、家庭、大众媒体、高校、政府"的多方合力,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促进其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姜丽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2].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邓远萍. 东南大学. 2016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D]. 张海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郑然. 长江大学. 2014

[5]. 网络舆情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杨帆. 中北大学. 2013

[6].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 胡珊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7].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包月英.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8].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 赵珑. 山东大学. 2009

[9].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D]. 任艳妮. 西北工业大学. 2015

[10].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D]. 张宁. 中北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