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1]2007年在《黄粉虫肠道细菌及饲料成分选择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在黄粉虫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分离鉴定、不同饲料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分离鉴定出黄粉虫肠道内的5个优势细菌菌株,初步探索了不同饲料的配方和成本,明确了微生态制剂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积极作用,为探索大规模饲养黄粉虫的主要途径、方式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在黄粉虫和黑粉虫肠道中分别分离获得5株细菌,对其菌体形态、培养性状、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反应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粉虫的5个细菌菌株分别属于金杆菌属、球形芽孢杆菌、微杆菌属、巨大芽孢杆菌、短小杆菌属;黑粉虫的5个细菌菌株分别属于金杆菌属、李斯特氏菌属、微杆菌属、莫拉氏菌属、短小杆菌属。金杆菌属、微杆菌属和短小杆菌属均在两种昆虫肠道中出现,说明黄粉虫和黑粉虫肠道细菌状况与其所取食的饲料、所处的环境及长期进化有较大相关性。2.将黄粉虫肠道中分离出的优势菌株制成微生态制剂,对黄粉虫幼虫进行饲喂,发现优势菌株短小杆菌对黄粉虫生长发育影响最为明显,黄粉虫饲料中每克饲料含有短小杆菌属10×108个菌的数量是最佳含量。3.用不同饲料饲喂黄粉虫发现,在黄粉虫麦麸饲料中添加豆腐渣是可行的,其消化率、利用率和转化率分别为70.75%、11.09%、16.68%。进一步实验后确定添加5%的豆腐渣含量是性价比最高的饲料,其成本价远低于纯麦麸组。4.通过对果渣(苹果渣)、食用菌渣(普通蘑菇)的添加试验比较,得知添加15%的果渣组黄粉虫幼虫的增重最多;而添加食用菌渣对黄粉虫增重效果差,因此,生产中不宜将食用菌渣添加到饲料中。
刘影[2]2004年在《酸碱法提取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e.)幼虫几丁质及几丁聚糖制备最优条件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采用酸碱法对黄粉虫幼虫体壁中的几丁质及几丁糖进行提取。通过对盐酸浓度、脱盐时间、温度及碱液浓度、去蛋白时间、温度几个条件的摸索和筛选,得到除去无机盐等物质的最佳条件为:30℃下,0.12 mol/L的盐酸反应32 h;除去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最佳条件为:30℃下,2 mol/L的NaoH溶液反应32 h。在此基础上,运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了几丁质及几丁糖制备的正交试验,将其得率、脱乙酰度和粘度作为衡量品质的标准,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最高指标时的叁个二次回归模型,即最优化组合。同时,对影响方程的各因子,得出如下结果:在影响得率的单因子中,脱盐时间和除蛋白所用碱液浓度影响最大。在某一范围内,二者与得率均表现为负相关。在两因子的互作效应中,盐酸浓度与去蛋白时间、盐酸浓度与脱乙酰温度、去蛋白时间与脱乙酰温度的互作效应较大,是决定得率的主要因素。在脱乙酰度的单因子效应中,以去蛋白时间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脱乙酰时间。两因子互作效应中,碱液浓度与脱乙酰温度的互作效应对脱乙酰度的影响最大。单因子效应中,盐酸浓度对粘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脱盐时间。两因子互作效应中,碱液浓度与脱乙酰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粘度的影响较大,脱乙酰时间与温度的交互作用与粘度负相关。
吴福中[3]2007年在《黄粉虫幼虫饲养条件的优化和几丁质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黄粉虫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处理对黄粉虫幼虫饲养所需要的温度、饲料含水量、光照、饲养密度和饲料种类以及几丁质含量进行研究,为黄粉虫规模化的繁殖饲养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温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15℃~35℃5个温度处理,研究温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25℃的温度处理比其它温度处理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体重差异显着,25℃处理的平均虫体重量是15℃、20℃、30℃、35℃处理的平均虫体重量的1.45倍、1.21倍、1.17倍和1.64倍。说明黄粉虫幼虫在25℃的环境中饲养,对虫体重量增加最明显,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2.饲料含水量对黄粉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饲料含水量为5%~25%5个湿度处理,研究饲料含水量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含水量为20%的处理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体重作用最明显,饲料含水量为20%的处理分别是饲料含水量为5%、10%、15%、25%和对照组处理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1.48倍、1.39倍、1.16倍、1.36倍和1.59倍。说明湿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增加作用比较显着,饲料含水量为20%是黄粉虫幼虫最适宜的湿度。3.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饲养密度为0.24头/cm~2~1.41头/cm~2 6个饲养密度处理,研究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密度为1.18头/cm~2处理对黄粉虫幼虫体重的增长较其它组密度处理差异显着,是饲养密度为0.24头/cm~2、0.47头/cm~2、0.71头/cm~2、0.94头/cm~2、1.41头/cm~2处理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5.6倍、2.85倍、1.97倍、1.33倍和1.14倍,说明黄粉虫幼虫生长最适宜的密度为1.18头/cm~2。在夏季饲养可稍低于1.18头/cm~2进行饲养;在冬季可以稍高于1.18头/cm~2进行饲养。4.光照对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设置了室外自然光照、室内自然光照和室内阴暗叁个处理,研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阴暗处理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增加效果显着,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分别是室外自然光照和室内自然光照的1.92倍和1.33倍,说明黄粉虫幼虫生长趋向于黑暗或光线较暗的环境。5.不同饲料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的影响在麦麸、玉米粉、大豆粉等常规饲料处理组中,以麦麸和玉米粉混合饲料对黄粉虫幼虫体重增长较其它处理差异显着。玉米粉和麦麸处理组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虫体重是麦麸、玉米粉、大豆粉、大豆粉和麦麸、玉米粉和大豆粉的1.16倍、1.33倍、1.86倍、1.57倍和1.42倍。说明在常规饲料中,麦麸和玉米粉混合饲料饲养黄粉虫幼虫效果较好。在复合饲料四个处理中,以复合饲料A对黄粉虫幼虫平均体重较其它叁组复合饲料差异显着,复合饲料A处理组对黄粉虫幼虫的平均虫体重是复合饲料B、复合饲料C和复合饲料D处理组的1.30倍、1.44倍和1.64倍。说明复合饲料A饲养黄粉虫幼虫要优于其它叁组复合饲料,够提供最适合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怀牛膝混合饲料饲养黄粉虫幼虫能够加速黄粉虫幼虫的蜕皮和化蛹,影响黄粉虫幼虫体重的增加。含有怀牛膝不同含量的混合饲料处理对黄粉虫幼虫的趋食行为、取食量、增重和营养转化率,均小于对照组,说明黄粉虫幼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怀牛膝的影响。6.不同饲料对黄粉虫幼虫营养效应研究在麦麸、玉米粉、大豆粉等常规饲料处理中,营养转化率大小是麦麸和玉米粉>麦麸>玉米粉和大豆粉>太豆粉和麦麸>玉米粉>大豆粉,饲料利用率大小是麦麸和大豆粉>玉米粉和大豆粉>玉米粉>麦麸>麦麸和玉米粉>大豆粉。在复合饲料中,营养转化率、饲料利用率的大小都是复合饲料A>复合饲料B>复合饲料C>复合饲料D。说明在常规饲料中以麦麸和玉米粉的混合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的营养效应最好:在复合饲料中以复合饲料A对黄粉虫幼虫的营养效应最好。7.黄粉虫幼虫基因组DNA的提取研究黄粉虫、黑粉虫幼虫基因组DNA提取产量较高,纯度也较好,DNA条带较清楚。黄粉虫和黑粉虫的DNA条带有差异,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区分黄粉虫、黑粉虫。8.黄粉虫几丁质含量的研究从黄粉虫幼虫的体壁、成虫、蜕和蛹壳中提取的壳聚糖样品为白色透明薄膜状固体产物,黄粉虫蛹壳、蜕、成虫、幼虫体壁几丁质的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13.77%、18_35%、11.26%和4.36%。黄粉虫幼虫的蜕中几丁质的百分含量最高,其次是黄粉虫的蛹壳,黄粉虫幼虫体壁几丁质的百分含量最低。
吉志新[4]2007年在《两种色型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e杂交性状及产品开发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e原产于美洲,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在1952年由北京动物园首次从前苏联引进。黄粉虫既是一种大型仓贮害虫,又为极具开发潜力的重要资源昆虫。本文研究了黄粉虫两种色型在同工酶方面表现的差异,杂交后代的经济性状等,并对黄粉虫虫体及虫粪的利用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经过连续实生选种提纯,黄色型及黑色型黄粉虫表现型稳定,经同功酶分析后认为,一个种内的黄色型黄粉虫、黑色型黄粉虫种间的相似系数较高,四个虫态均在2/9以上,POD、EST同工酶相似系数基本可以反映形态学上的相似性,黄色型黄粉虫及黑色型黄粉虫同工酶酶谱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相似性系数分析也存在显着的差异,其SOD同工酶活性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同时由此可确定两个色型的黄粉虫为具有不同性状的两个品种,可进一步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育种研究。黄粉虫经品系间杂交以后,并不是所有的指标均是杂交组合具有优势,黑色型亲本在油脂含量及耐低温的特性方面均极显着的高于杂交组合,杂交组合B♀×Y~♂的杂种1代在个体大小、繁殖率、抗逆性等方面较两个亲本相比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但其蛋白质含量低于自交组合Y~♀×Y~♂;杂交组合Y~♀×B~♂的杂种1代在个体大小、繁殖率、抗逆性等方面较两个亲本相比差异不显着,但其蛋白质含量较其它处理相比达到极显着水平。将黄粉虫进行杂交后,根据体色进行分级,并分别测定各级虫体油脂及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与体色的遗传相关,并呈回归关系,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随体色性状的遗传而遗传,并呈回归关系,即杂交代数越多分级越细,中间级的蛋白质含量越高。组合杂交一代黄粉虫全世代及成虫有效积温回归方程表现为,黄(♀)、黑(♂)的杂交后代中,个体性状表现大多接近于黄色型的性状特征;黑粉虫(♀)、黄粉虫(♂)的杂交后代中,个体性状表现大多接近于黑色型的性状特征。用米曲酶降解黄粉虫虫粉,在pH=6.0,固液比1:1.9,降解温度30℃的条件下生成的复合氨基酸量最高,含氮量达到4.234g/100g,用微生物发酵法提取的复合氨基酸量为酶解法提取的复合氨基酸量的1.44倍,为酸解法提取的复合氨基酸量的0.88倍。油脂在氨基酸提取过程中同时被提取出来,用微生物发酵法提取出的油的量最多,可达19.9 g/100g,酶解法油脂产量也很高,但在生产中成本较高。营养基中搀入适量的黄粉虫粪,添加虫粪提取液160-320倍的平菇菌丝粗壮,生长速度达1.0cm /天以上;添加干虫粪,粪料比为1:12.5的培养料最适合平菇栽培。几丁质的提取过程中,蟹壳、虾壳消耗盐酸的量明显高于黄粉虫虫壳、虫蜕消耗盐酸的量,黄粉虫体壁几丁质含量显着高于虾、蟹壳。虫蜕中几丁质的含量在37.77%,提取中残留低,对环境污染小;在农药复配中,以0.1%黄粉虫几丁质作助剂的药液杀虫效果最好,可降低农药药量18%以上。
周妍[5]2015年在《杠板归提取物对黄粉虫生物活性测定的研究》文中提出杠板归为蓼属植物,具有抗炎、抗疱疹病毒、抗肿瘤、止咳、杀虫等活性作用。本试验通过以黄粉虫为供试试虫,以杠板归不同层提取物的麻醉活性及其影响黄粉虫体重、蜕皮等生长发育因素的活性为筛选指标,旨在为系统研究杠板归的活性成分及开发杠板归的药用价值提供活性依据。结果表明:(1)杠板归不同层提取物对不同龄的黄粉虫的麻醉效果存在剂量依赖效应,且麻醉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麻醉效果较显着,敏感龄期为3龄幼虫;(2)石油醚萃取物的麻醉活性最显着;当浓度为4 mg/ml时,石油醚萃取物对3、8龄黄粉虫的麻醉活性最好,处理3 min时校正麻醉率均为100%,LC50分别为0.0083 mg/ml和0.0589 mg/ml,较其它萃取物的麻醉中浓度低;正丁醇萃取物的麻醉活性仅次于石油醚萃取物,处理3 min时对8龄黄粉虫的LC50为0.4524mg/ml,也较其它物质的麻醉中浓度低;(3)杠板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龄黄粉虫的体重影响在16天内最显着,乙酸乙酯萃取物处理的3龄黄粉虫的平均体重增长率低于对照组相较其它萃取物更显着,但各浓度之间规律不明显,没有达到显着性差异,对黄粉虫体重的具体影响需要进一步验证;(4)杠板归粗提物及其萃取物处理3、6、8龄黄粉虫,分别在第8、6、10天完成第一次蜕皮,不同浓度的杠板归石油醚萃取物对6龄黄粉虫的蜕皮影响与对照组达到了显着水平,但浓度之间规律不明显,没有达到显着性差异,因此浓度剂量对黄粉虫蜕皮的影响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麻醉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极性偏小的石油醚所在极性范围,也有少量分布在极性偏大的正丁醇层所在极性范围内;影响黄粉虫体重乃至抑制生长发育的活性物质存在于乙酸乙酯层中,且低龄敏感的黄粉虫体重受影响较显着,而影响黄粉虫蜕皮乃至生长发育的活性物质存在于石油醚层中,且蜕皮与黄粉虫的龄期也有关,龄期越大完成第一次蜕皮的时间应延后,即物质和龄期均是影响黄粉虫体重及蜕皮变化的重要因素。具体活性化学成分需要进一步的分离鉴定,才能将物质与活性相结合,以活性为指导开发利用植物源农药。采用HPLC-MS对杠板归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通过ESI-MS、ESI-MS/MS以及ESI-MS/MS/MS波谱解析法、结合查阅天然化合物库网站(http://kanaya.naist.jp/knapsack_jsp/top.html)及相关参考文献,从杠板归中共分离鉴定出58个化合物,其中共有47个化合物是首次从杠板归种中分离鉴定的,它们包括脂肪酸类25种,分别是化合物4、11~34;黄酮类7种,分别是35~41;苯丙素类3种,分别是5、42、50;甾类4种,分别是6、51~53;萜类3种,分别是7、8、54;以及其他类型化合物5种,分别是10、55~58。
黄琼[6]2010年在《两种色型黄粉虫的选育及其主要性状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昆虫被誉为当今地球上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最大生物资源之一。我国昆虫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昆虫资源,无疑会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黄粉虫作为我国传统的饲用和食用昆虫之一,其食物来源广泛、生活力强、易于人工饲养、世代周期短、饲养成本低、营养丰富,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作饲养畜禽和其它一些特种经济动物的饲料(或饵料),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食品和医疗保健方面,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我国黄粉虫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山东、河北等地已形成以黄粉虫养殖和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产业链,而种虫质量退化已成为制约黄粉虫产业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围绕这一严重制约黄粉虫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对黄粉虫的品系选育及2种不同品系黄粉虫的生长发育性状、繁殖能力、抗逆性、营养价值及主要逆境协迫相关同工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同时也对这2种品系黄粉虫主要逆境协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经过连续12代的自然选育,获得了遗传性状稳定的黄、黑2种色型黄粉虫。2.黑色型黄粉虫比黄色型黄粉虫发育更快、更整齐。黑色型黄粉虫幼虫共历经12-15龄,黄色型黄粉虫幼虫共历经12-17龄,但这2种色型黄粉虫幼虫所历经的虫龄数均以14龄居多。黄、黑2色型黄粉虫幼虫虫龄数为14的比例分别为27%和53%;其中,黑色型黄粉虫幼虫历期明显短于黄色型幼虫,虫龄数按14计,黄、黑2色型黄粉虫的幼虫历期分别为154.3±7.9d和134.1±3.2d。此外,这2种色型黄粉虫卵和蛹的历期分别约为7d和10d;它们的孵化率、化蛹率分别约为83%和97%,羽化率均为81%以上。3. 2种色型黄粉虫同日龄幼虫的存活率、体重及体重增长率均差异不显着;但黄色型黄粉虫幼虫对饲料的平均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同日龄黑色型幼虫。其中,黄色型黄粉虫幼虫的平均饲料消化率、转化率和利用率(%)分别为66.5±0.1、52.3±1.2和33.6±0.7,而黑色型黄粉虫幼虫的平均饲料消化率、转化率和利用率(%)则分别为62.1±0.2、47.8±0.2和29.1±0.2。4.常规饲养条件下,2种色型黄粉虫成虫的雌、雄性比无显着差异,但黄色型雌成虫的累积产卵量明显高于黑色型雌成虫。并且,相同试验条件下,2种色型黄粉虫雌成虫的初始产卵日龄、产卵历期和产卵量日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常规饲养条件下,2种色型黄粉虫雌成虫的初始产卵日龄为4日龄,产卵高峰在羽化后的第14-44d;黄、黑2色型黄粉虫的累积产卵量分别为625.5±25.5粒/雌和529.9±17.4粒/雌。5. 2种色型黄粉虫的耐热、耐寒性差异明显。耐热性试验表明,黑色型黄粉虫幼虫、蛹及成虫对试验高温(45℃)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同日龄的黄色型幼虫、蛹和成虫;同时,耐寒性试验表明,黑色型黄粉虫幼虫和蛹对试验低温(-25℃)的耐受性也明显高于同日龄黄色型幼虫和蛹,但相同日龄的2种色型黄粉虫成虫对试验低温(-25℃)的耐受性差异不显着。6. 2种色型黄粉虫抗药性差异显着。本文以不同浓度梯度的苦参碱杀虫剂为供试药剂,对黄、黑2色型黄粉虫幼虫和成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色型黄粉虫幼虫和成虫对苦参碱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同日龄的黄色型幼虫和成虫。在处理后72h,苦参碱对黄、黑2色型黄粉虫60日龄幼虫的毒杀中浓度(LC50)分别为107.63mg.ML-1和178.63mg.ML-1;对黄、黑2色型黄粉虫7日龄成虫的毒杀中浓度(LC50)分别为95.89mg.ML-1和162.54mg.ML-1.7. 2种色型黄粉虫的抗病性也差异明显。本文以脂多糖(LPS)作为供试致病因子,对黄、黑2色型黄粉虫的抗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注射5μL相同浓度(0.5-2.0mg·ML-1)的LPS溶液后,黑色型黄粉虫幼虫、蛹和成虫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同日龄的黄色型幼虫、蛹和成虫。由此可见,黑色型黄粉虫对LPS的耐受性明显高于黄色型黄粉虫。8.营养成分分析表明,2种色型黄粉虫的营养成分丰富,具有极高的营养和开发利用价值。2种色型黄粉虫幼虫、蛹和成虫的蛋白质含量约为干重的48%-63%,其中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约占总氨基酸的48%-49%;同时,还富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K、Na、Ca、Mg、Fe、Cu、Mn、Zn、Se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此外,2种色型黄粉虫的营养组成还各具特点:黄色型黄粉虫幼虫和成虫的粗蛋白、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黑色型幼虫和成虫,而黑色型黄粉虫幼虫、蛹和成虫的粗脂肪含量又明显高于黄色型幼虫、蛹和成虫。9. 2种色型黄粉虫主要逆境协迫相关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黄、黑2色型黄粉虫同一发育阶段的同工酶酶谱具有相似相异性。除SOD同工酶外,这2种色型黄粉虫其余同工酶POD、EST、COD、MPO和DPO)的酶谱均存在差异,其中尤以它们的EST、POD和MPO同工酶酶谱差异最明显,可考虑作为黄粉虫种下分类的工具酶。10. 2种色型黄粉虫主要逆境协迫相关同工酶酶活检测表明,在常规饲养条件下,黑色型黄粉虫的多数供试同工酶活性均大于同日龄的黄色型黄粉虫;同时,在试验低温(-25℃)、高温(45℃)或杀虫剂(苦参碱)协迫下,2种色型黄粉虫的多数保护酶和解毒酶均被抑制,而它们的防御酶却被激活。此外,在上述逆境因子协迫下,相同日龄的黄、黑2色型黄粉虫,它们的同一种保护酶(或解毒酶)活性抑制率及同一种防御酶活性增长率均有所不同。11.黄、黑2色型黄粉虫逆境协迫相关基因核心片段克隆与序列分析表明,2种色型黄粉虫间,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酚氧化酶原(PPO)和抗冻蛋白(AFP)基因的序列同源性都很高,但它们的这3个基因序列中仍存在一定的碱基差异。12.黄、黑2色型黄粉虫幼虫的热休克蛋白(HSP)基因和抗冻蛋白(AFP)基因表达研究表明,在试验低温(或高温)协迫下,黑色型黄粉虫幼虫的AFPmRNA(或HSPmRNA)表达量均显着提高,而同日龄的黄色型黄粉虫幼虫的AFPmRNA(或HSPmRNA)表达量却无显着增加;同时,与同日龄黄色型黄粉虫幼虫相比较,黑色型黄粉虫幼虫的AFP(或HSP)对试验低温(或试验高温)表现出更强的应答。
吴书侠[7]2009年在《黄粉虫幼虫饲养条件优化和营养物质含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饲料含水量、密度、光照、饲料等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分析了黄粉虫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原因;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黄粉虫体内脂肪、蛋白质和防卫毒素苯醌含量,同时探讨了去除毒素的有效方法。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温度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15℃~35℃5个温度处理,研究温度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15℃~30℃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黄粉虫幼虫体重增加教快,化蛹率大,死亡率降低,发育历期缩短;黄粉虫幼虫在25℃的环境中饲养,幼虫虫体重量增加最明显,发育历期最短,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超过30℃,黄粉虫幼虫死亡率增大,因此黄粉虫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2.饲料含水量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饲料含水量5%~23% 5个处理,研究饲料含水量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水量5%~18%条件下,含水量较高的饲料对黄粉虫生长发育更为有利。含水量为18%时,黄粉虫幼虫生长较快,虫体重是初始虫体重的1.6倍,幼虫的化蛹率最高;含水量超过18%,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明显减慢,幼虫死亡率增高,化蛹率降低,所以饲料含水量为18%最适宜黄粉虫幼虫的生长发育。3.饲养密度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室内设置了饲养密度为0.24头/cm2~1.41头/cm2 6个饲养密度处理,研究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18头/cm2处理对黄粉虫幼虫体重的增长作用最显着,幼虫化蛹率较高,生长历期缩短。随着密度的增大,幼虫的死亡率增大,密度为1.41头/cm2时幼虫死亡率最高。因此幼虫的密度应保持适当的水平,过高或过低皆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发育,1.18头/cm2为最适宜的饲养密度。4.光照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了室外自然光照、室内自然光照和室内阴暗叁个处理,研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黑暗处饲养黄粉虫增重效果最为明显,化蛹率较高,生长历期缩短,死亡率比较低,在10%左右。所以黄粉虫在黑暗条件下对黄粉虫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不同饲料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常规饲料处理组中,麦麸+玉米粉能促进黄粉虫的生长,大豆粉+麦麸的效果次之。麦麸+玉米粉喂养的黄粉虫的化蛹率较高,死亡率低,生长发育历期短。大豆粉喂养的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迟缓,发育历期长,饲料利用率低。说明混合饲料喂养效果远远优于单一的饲料的喂养效果,其中以麦麸+玉米粉饲喂效果最好在复合饲料四个处理中,玉米粉+胆固醇对黄粉虫体重的增重有明显的效果,其次是麦麸和葡萄糖。玉米粉+胆固醇处理组虫体增重快,化蛹率较高,死亡率小,发育历期短,生长速度快。但是胆固醇是一种高成本的饲料添加剂,而麦麸则为低廉的饲料,因此在饲养过程中为降低养殖成本,建议用麦麸+玉米混合饲料喂养黄粉虫。6.黄粉虫死亡原因研究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头孢唑等药剂,按一定配比,喷洒到不健壮的黄粉虫幼虫上。根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黄粉虫未感染真菌和细菌等。观察发现,黄粉虫在生长过程中死亡现象,主要是螨害和饲养环境条件不适所引起,所以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治螨害,提供适宜的环境。7.黄粉虫营养物质含量检测利用索氏提取法浸提粗脂肪,然后利用生化原理测定黄粉虫脂肪的不饱和度。试验结果表明,黄粉虫干虫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但是不同发育阶段黄粉虫干粉中,脂肪含量不同,其中黄粉虫蛹脂肪含量最高,平均达32.95%,其次为老熟幼虫,生长期的幼虫脂肪含量最低,并且黄粉虫脂肪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达到总脂肪的50.35%以上采用碱提取酸沉淀的方法提取黄粉虫不同发育阶段脱脂虫粉中粗蛋白质,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各种粗蛋白中纯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黄粉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蛋白质含量也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黄粉虫成虫蛋白质含量最高约为64.7%,其次是生长期幼虫,而蛹和老熟幼虫体内蛋白质相对较低。8.黄粉虫体内毒素含量的测定及去除试验测定得出,不同虫态黄粉虫体内毒素含量随日龄的增大而增加,同一日龄下雌性的苯醌含量均高于雄性,苯醌含量以65日龄幼虫为最高、15日龄雌虫次高,10日龄幼虫最低,1日龄蛹和1日龄成虫次低,而采用刺激-水洗-磨碎-烘烤联合去除法,可使苯醌大量挥发和分解,该方法可去除幼虫94.30%苯醌。
石萌[8]2014年在《应用RNA干扰技术对黄粉虫抗冻蛋白基因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AFP)是昆虫安全过冬的重要抗冻保护物质之一。然而,近年研究发现,荒漠拟步甲科昆虫抗冻蛋白基因在夏季也有表达,并且低温、高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均能诱导抗冻蛋白基因的表达。体外实验证明荒漠昆虫抗冻蛋白还具有热保护作用和很强的结合水能力。因此,抗冻蛋白除了具有抗冻保护作用外,是否还具有帮助昆虫适应多种环境胁迫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是一种拟步甲科仓储害虫,属于避冻昆虫,其幼虫可以忍受较低的温度,其抗冻蛋白的热滞活性很高,是第一个研究清楚的拟步甲科抗冻蛋白。由于荒漠昆虫抗冻蛋白的预测结构与黄粉虫抗冻蛋白十分相似,而黄粉虫购买方便,因此本研究以黄粉虫为研究材料,通过RNA干扰技术,进一步验证在非生物胁迫下抗冻蛋白对黄粉虫的保护作用。利用细菌表达的针对黄粉虫抗冻蛋白基因的dsRNA对大龄黄粉虫幼虫进行RNA干扰,再以低温、高温、干旱处理黄粉虫,测定胁迫下黄粉虫的相关生理指标、存活率和基因表达水平,对抗冻蛋白在黄粉虫抵抗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对温度胁迫后的各发育阶段黄粉虫afp基因进行Real-time PCR检测发现38℃高温和4℃低温均能显着诱导黄粉虫afp基因的表达,其中小龄幼虫受温度诱导程度较弱,中龄幼虫、大龄幼虫和成虫对高温的响应十分强烈,基因在mRNA水平上调表达至对照的9.5~26.5倍,而对低温的响应程度类似,afp表达相比对照上调了4.7~7.1倍。在正常饲养条件下黄粉虫体内afp基因的基本表达水平受到发育阶段的调节,在大龄幼虫中表达量最高,因此选取大龄幼虫作为进一步RNAi实验的对象。2.针对黄粉虫抗冻蛋白基因AF160497(Tmafp433)设计干扰片段,构建至L4440干扰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HT115,筛选的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后可以表达干扰Tmafp基因的特异dsRNA片段。提取纯化后注射黄粉虫大龄幼虫,对黄粉虫的存活造成一定影响,分析显示黄粉虫注射后的死亡率具有很高的剂量依赖性。Real-time PCR检测转录水平变化发现不同剂量的Tmafp-dsRNA均能显着抑制黄粉虫afp基因的表达,且抑制程度与注射剂量成正相关。Tmafp-dsRNA对Tmafp基因表达的抑制程度随注射后时间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d达到最大,相比未注射组下降77.9%,持续至10d时仍与对照差异显着。3.对黄粉虫大龄幼虫afp基因进行RNA干扰后,检测其在低温、高温及干旱胁迫下的生理指标结果为:4℃驯化5h的未注射组黄粉虫在极端低温下(-13℃1h)的存活率显着上升,而RNA干扰后黄粉虫的低温存活率显着下降,其平均过冷却点(-10.4℃)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淋巴渗透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证明抗冻蛋白在低温下能够保护黄粉虫,提高耐寒性。38℃驯化5h后未注射组黄粉虫在极端高温下(45℃1h)的存活率明显上升,而RNAi后则显着下降,检测高温下RNAi后的黄粉虫afp基因表达规律显示其表达仍受到显着抑制,而对照组的afp基因则受到显着诱导表达,说明抗冻蛋白在黄粉虫抵抗高温胁迫时起重要作用。RNA干扰后的黄粉虫在干旱胁迫下失水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抗冻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黄粉虫的耐脱水能力。
XU, Shi-cai, XI, Zeng-jun, SHEN, Xue-jian, AI, Jia-le[9]2013年在《Feed Production for Tenebrio molitor L. by Fermentation of Corn Stalks》文中指出酸碱法提取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e。)幼虫几丁质及几丁聚糖制备最优条件研究
孙灵[10]2012年在《高温对两种色型黄粉虫的存活、保护酶及热休克蛋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因其养殖成本低、繁殖速度快、营养成分丰富,在农业、医药以及畜牧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昆虫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是昆虫育种的重要指标之一,昆虫的耐热性又与其体内的保护酶系活性及热休克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因此为弄清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探索两种色型黄粉虫耐热性差异产生的分子机理,为黄粉虫抗性育种提供参考。本文首先研究了高温对两种色型黄粉虫幼虫、蛹和成虫存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高温对两种色型黄粉虫保护酶系及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耐热性测定表明,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幼虫和成虫对短时高温处理(45℃、5min)表现较强的耐受性,而对较长时间高温处理(45℃、10rmin以上)的耐受性相对较弱;同时,两种色型黄粉虫蛹对试验高温的耐受性均较强。此外,同一色型黄粉虫高日龄幼虫的耐热性强于低日龄幼虫,并且不同色型黄粉虫同日龄幼虫对高温的抵抗能力也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黑色型黄粉虫的30d和60d幼虫对高温的抵抗能力明显强于同日龄黄色型幼虫。2保护酶系同工酶电泳结果显示,试验高温(45℃)处理后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幼虫(30d、60d、90d)、蛹(2d、4d、6d)和成虫(0d、15d、30d)的POD和CAT的酶带数及酶带强弱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推测,两种色型黄粉虫的耐热性差异可能与其体内保护酶的表达有关。3通过核心序列克隆和3'RACE及5'RACE,获得了全长为2,282bp的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HSP70基因mRNA序列。推测其开放阅读框长度均为1,935bp,编码长度为645aa的HSP7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两种色型黄粉虫HSP70氨基酸序列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SP70同源性高达92.1%,与光滑鳖甲Anatolica polita borealis HSP70同源性高达90.4%。将两种色型HSP70基因分别命名为Tm.YHSP70和Tm.BHSP70,并提交至genebank,获得的基因登陆号分别为:JQ219848和JQ219849。4运用半定量RT-PCR法对试验高温处理前后的两种色型黄粉虫幼虫(30d、60d和90d)、蛹(2d和6d)和成虫(0d、15d和30d)的HSP70表达规律进行检测表明,热激处理可诱导两种色型黄粉虫HSP70mRNA的表达,但两种色型间及同一色型内不同发育阶段间HSP70mRNA的表达规律不尽相同。这表明,黄粉虫的耐热性可能与其体内HSP70的表达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 黄粉虫肠道细菌及饲料成分选择的研究[D]. 张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2]. 酸碱法提取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e.)幼虫几丁质及几丁聚糖制备最优条件研究[D]. 刘影. 吉林农业大学. 2004
[3]. 黄粉虫幼虫饲养条件的优化和几丁质含量的研究[D]. 吴福中.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4]. 两种色型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e杂交性状及产品开发利用的研究[D]. 吉志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5]. 杠板归提取物对黄粉虫生物活性测定的研究[D]. 周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5
[6]. 两种色型黄粉虫的选育及其主要性状的比较研究[D]. 黄琼.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7]. 黄粉虫幼虫饲养条件优化和营养物质含量研究[D]. 吴书侠. 安徽农业大学. 2009
[8]. 应用RNA干扰技术对黄粉虫抗冻蛋白基因功能的研究[D]. 石萌. 新疆大学. 2014
[9]. Feed Production for Tenebrio molitor L. by Fermentation of Corn Stalks[J]. XU, Shi-cai, XI, Zeng-jun, SHEN, Xue-jian, AI, Jia-le.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13
[10]. 高温对两种色型黄粉虫的存活、保护酶及热休克蛋白的影响研究[D]. 孙灵. 四川农业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