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培玲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新庄村学校271038
摘要: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很重要。作为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创造性活动;要发展学生想象力,提高发散性思维;要捕捉学生灵感,学会举一反三;要认识教与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解题思路保守,不重视记录
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保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大敌。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这种保守的思维模式却一直占据着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题套路、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等,都不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去创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各异,所以要注意保持记录的好习惯。但实际上,学生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甚至懒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及时记录,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2.不自信现象明显,害怕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渴望被老师认可,但是由于怕出错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导致数学问题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中的胆怯情绪,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1.保持好奇心,引导创造性活动
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趋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一些问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各种新颖独特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2.发展想象力,提高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背后,想象力和创新力也不容忽视,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逐渐朝着集中性思维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及时排除心理定势及消极性的心理暗示。
比如在学习完“米、分米、厘米”以及“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念后,教师不妨挖掘教材中一切可比较的因素,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比较认识。可以到操场上实际测量篮球场和跑道的长和宽,也可以用卷尺或步伐进行测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比较测量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捕捉灵感,学会举一反三
灵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路,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变换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挑战和乐趣,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全面灵活地运用数学技能,越过常规逻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比如这道题:“将下列分数3/5、7/8、1/9、2/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题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务分数的分母进行通分比较,则显得比较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同分子分数的角度出发,将这几个分数化简为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后再进行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焕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简便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认识教与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学困生,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性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