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隔离论文-朱汉斌,方玮

生殖隔离论文-朱汉斌,方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殖隔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稻属,种间杂种不育,自私基因,亚洲栽培稻,野生稻,大陆漂移,小孢子母细胞,陈乐,日本科学家,理论假说

生殖隔离论文文献综述

朱汉斌,方玮[1](2019)在《“自私基因”为稻属起源提供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稻属起源存争议“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亚洲稻和非洲稻独立起源、平行演化的可能性,同时也支持稻属可能起源于大陆漂移前后的古大陆时期的假说。”在解释6月7日发表于《自然—通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时,论文通讯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乐天如是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6-21)

王焱宁,王柏森,侯勤正,苏雪,张世虎[2](2018)在《青藏高原东缘同域分布的2种橐吾属杂草的合子前生殖隔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隔离是阻止种间杂交、保持物种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关键,对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有重要意义.不同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形成阶段、方式和强度不完全相同,因而对物种间隔离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物种形成和维持机制.对青藏高原东缘同域分布的2种橐吾属杂草黄帚橐吾和箭叶橐吾的花期物候观察、访花昆虫观察及花粉-柱头亲和性进行研究,分析了2种橐吾多种合子前生殖隔离机制的特点及其在生殖隔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黄帚橐吾种群花期比箭叶橐吾早20 d左右,虽然盛花期存在差异,但是2种群花期存在10 d左右的重迭期,并且在重迭期内2种橐吾花粉和柱头均具有活性.2种橐吾共享传粉昆虫,为泛化传粉模式,并且传粉者对2种植物的访花行为相似,存在2种植物间交叉访问.尽管2种橐吾花期不存在完全的时间隔离,也不存在完全的传粉者隔离,但2种橐吾柱头对异源花粉的亲和性差,表现为柱头对异源花粉有明显的排斥反应,异源花粉管在柱头上的生长过程明显受阻.这种花粉-柱头排异形式很有可能是2种橐吾属植物重要的合子前隔离机制,从而避免了种间的自然杂交,更好地维持了自然种群的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周媛,丁楠,刘文,马伟华,王小平[3](2017)在《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种群间滞育诱导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寄主种群形成是生态物种形成的第一步,季节性生殖隔离是促进生态物种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仍不明确。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可取食水稻、英白、甘蔗、高粱等植物,已分化出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二者均受短光照诱导进人滞育。在二化螟寄主种群分化过程中,存在季节性生殖隔离,这种生殖隔离与两寄主种群的滞育个体生活史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二化螟对水稻和茭白不同栽培时间的适应,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滞育解除时间存在明显差异,茭白种群越冬代发生期要早于水稻种群。同时,二化螟取食茭白的发育进度快于取食水稻后的发育进度,进而影响其受短光照诱导进人滞育的时间。由此我们推测,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的滞育诱导可能存在差异,促进了寄主种群间的季节性生殖隔离。因此,本研究以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为材料,在25℃下比较了两种群在滞育诱导临界夜长、滞育诱导敏感龄期的差异;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两种群响应光周期诱导滞育的差异基因,进而比较两种群间在滞育诱导上的分子应答差异,为明确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形成的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①水稻种群的滞育临界夜长为11h 20min,而茭白种群虽不存在明显的临界夜长,但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茭白种群滞育率均高于水稻种群;②两种群的诱导敏感期均处在叁龄,水稻种群的滞育诱导敏感日龄为第11~12d,茭白种群的滞育诱导敏感日龄为第9~10d;③通过分析测序结果发现了许多与滞育诱导有关的差异基因。在水稻和茭白种群中,发现许多差异基因的功能与氧化还原反应、血红素结合有关,在茭白种群中,另外发现许多差异基因功能与糖酵解和氨基酸合成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在进入滞育的时间,对光周期诱导滞育的分子应答上均存在差异,暗示了滞育诱导的差异可能促进了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本试验从昆虫滞育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二化螟寄主种群间滞育诱导的差异,为揭示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7年00期)

魏宇昆,黄艳波,李桂彬[4](2017)在《同域分布共享传粉者的鼠尾草属植物的生殖隔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隔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形成阶段、方式和强度不完全相同。为了揭示生殖隔离在鼠尾草属(Salvia)物种多样性产生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本文研究了浙江天目山同域分布的舌瓣鼠尾草(S.liguliloba)和南丹参(S.bowleyana)的开花、传粉和生殖隔离,利用人工授粉和杂交实验检测它们的种间遗传相容程度。结果表明,在花的形态结构、花及花序的生长、着生方式与数量特征上,2种鼠尾草属植物均差异显着(P<0.05)。2种鼠尾草属植物共享同一种有效传粉昆虫——叁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但通过访花行为的显着差异和明显不同的花粉落置部位,有效避免了异源花粉干扰。人工杂交授粉的结果表明2个物种间遗传相容性较高,互为亲本的杂交结实率分别达到77.8±10.7%和78.7±11.2%。我们的研究表明,同域分布、花期重迭且共享唯一传粉者的2种鼠尾草属植物,以花部的传粉结构和传粉部位的差异,产生了较高程度的传粉前生殖隔离,避免了物种间的异源花粉干扰和自然杂交,保障各自较高的繁殖成效,以维持自然种群的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稳定。(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7年06期)

张小龙,杨丽华,康明[5](2017)在《牛耳朵和马坝报春苣苔同域种群授粉后的生殖隔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也是物种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基础。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是我国苦苣苔科中最大的属,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大部分报春苣苔属植物为喀斯特地区特有植物,近缘种的同域分布也相当普遍。为更好地理解该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我们选取了牛耳朵(P.eburnea)和马坝报春苣苔(P.mabaensis)的同域种群,分析了授粉后的多种隔离机制强度,主要包括花粉竞争、坐果率、种子重量、种子萌发率、花粉活力。结果显示,牛耳朵和马坝报春苣苔的授粉后总隔离强度都较弱(0.09 vs.0.13),其中花粉竞争及种子萌发率的隔离强度为负值,对物种间基因流发生起促进作用;而坐果率、种子重量以及花粉活力的隔离强度均为正值,表现为对种间基因流起阻止作用。牛耳朵和马坝报春苣苔较弱的授粉后隔离机制不足以完全阻止物种间杂交、保持物种独立性,但野外较少存在自然杂交个体暗示着两者可能存在较强的授粉前隔离机制。(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7年06期)

吕锐玲,周强,王欢,张盛,蔡星星[6](2016)在《植物远缘杂交中生殖隔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植物育种和种质创新过程中,远缘杂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了许多新种质和新类型。物种间远缘杂交的本质是突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实现种间优良基因的重组交流。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在生殖隔离遗传机制的解析等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对种间生殖隔离的遗传基础的阐述,总结了克服生殖隔离的途径,为基因组时代植物远缘杂交的育种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4期)

崔静,吴记贵,黄伯高,蒋万杰,范雅倩[7](2016)在《兰科植物的生殖隔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保证了每个物种相对稳定的遗传系统,是物种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基础。兰科Orchidaceae作为有花植物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有关其生殖隔离主要机制的研究对探讨物种分化的条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兰科植物的生殖隔离机制包括合子前隔离和合子后隔离。还分析了不同传粉类型的兰科植物的生殖隔离机制,其中性欺骗兰科植物主要是合子前隔离的行为隔离机制,食源性欺骗兰科植物主要是合子前隔离的机械隔离以及合子后隔离机制。同时,对兰花育种领域通过人工杂交等形式打破生殖隔离获得新品种的机理和成果开展了分析和展望,并从兰科植物与真菌区域共生的机制及其在兰科植物生殖隔离中的作用的角度展望了今后相关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柏森[8](2016)在《青藏高原东缘同域近缘种黄帚橐吾和箭叶橐吾合子前生殖隔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物种形成过程就是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和进化过程,揭示各种隔离机制有助于理解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和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角色。青藏高原的隆升产生了众多进化历史较短的近缘物种,其中为草原主要毒杂草的箭叶橐吾和黄帚橐吾分布区重迭,但之前的观察并没有发现形态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个体,因而推测两物种间可能并不存在自然杂交,且目前对这两个同域近缘种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缺乏了解。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同域分布的黄帚橐吾和箭叶橐吾为研究对象,应用野外观察、花香成分分析和荧光倒置显微镜下检测等方法,对两种橐吾花期物候,传粉生物学,花粉活力和柱头活力以及花粉与柱头的亲和性等合子前隔离机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合子前隔离机制的主要形式及其在两种橐吾遗传完整性维持和阻止种间杂交可能性中的贡献。主要结果如下:1、两种橐吾的花部特征极其相似,单花花期也基本一致,黄帚橐吾和箭叶橐吾的总状花序花期分别为27.5±2.5d(n=10)和26.3±3.2d(n=10),头状花序花期分别为8.5±1.5d(n=30)和7.5±1.5d(n=30),管状花花期分别为7.2±0.8d(n=158)和6.5±1.5d(n=186),舌状花花期分别为6.3±1.2d(n=92)和5.8±1.2d(n=104);两种橐吾的花粉活力在开花72小时内可保持较高的水平,柱头的活力也为5天左右;黄帚橐吾花期开始于6月28号,初花期为7月4号,盛花期开始于7月10号,结束于7月27号,箭叶橐吾花期始于7月20号,初花期为7月27号,盛花期开始于8月1号,8月14号花期结束,两种橐吾的种群花期不一致,在黄帚橐吾的开花末期与箭叶橐吾的初花期有7天左右的开花重迭期。2、两种橐吾的访花昆虫种类多样,共有分属膜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的11科昆虫访花,蜜蜂科、熊蜂科、眼蝶科、食蚜蝇科和夜蛾科的昆虫为两种橐吾的主要传粉者。其中蜜蜂科的中华蜜蜂和西方蜜蜂的访花频率明显高于其它访花昆虫(P<0.05),其平均访花频率达3.13±2.13次·株~(-1)·h~(-1);黄帚橐吾与箭叶橐吾间花部特征、花香成分与传粉昆虫的种类之间并没有发现必然联系。3、两种橐吾的花粉与柱头亲和性实验中,两种橐吾种间杂交授粉后的花粉黏附柱头比例、单柱头平均黏附花粉数、单柱头平均萌发花粉数均少于两种橐吾种内异株授粉,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而有花粉萌发的柱头比例不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两种橐吾种间杂交授粉与种内异株授粉的花粉管生长情况相比,进入柱头的花粉管生长速度比较缓慢,随着花粉管的生长会生成并累积大量胼胝质,最后在没有到达花柱之前就停止了生长,且在观察中未发现有种间杂交授粉后生长的花粉管进入花柱。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黄帚橐吾与箭叶橐吾的盛花期不一致,存在一定程度的花期(时间)隔离,但两种橐吾时间隔离不完全;泛化的访花昆虫与相同的传粉者表明两种橐吾间没有建立起行为隔离机制;黏附阶段的不完全隔离以及杂交后花粉管受胼胝质影响而生长异常导致不能完成受精,形成了两种橐吾杂交授粉后的配子体隔离。黄帚橐吾与箭叶橐吾的合子前隔离机制是由一系列相互补充的隔离机制共同作用完成。(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沈加飞,程超,明庆磊[9](2016)在《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的生殖隔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是两个同域发生的近缘储粮害虫。为明确它们的生殖隔离程度和机制,本研究比较分析了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雄虫对同种和异种雌虫的交配选择;赤拟谷盗与杂拟谷盗交配后,测定了精子在异种雌体内的存活情况;将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进行正反杂交,研究其F1代、F2代和回交代杂种是否产生及其雌雄比。结果显示,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雄虫对同种雌虫的爬跨率和交配率高于其对异种雌虫的爬跨率和交配率,表明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种间性隔离不完全;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交配后精子在异种雌体内是存活的,杂交所产的F1代卵为受精卵,说明交配后完成了精子传送和受精过程,表明种间机械隔离和配子隔离不完全;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的杂种F1代自交和回交产生了F2代和回交代,表明种间不存在杂种不育;一些杂交组合产生的F2代和回交代数量少且存在雌雄性比偏离,表明种间存在部分杂种不活和杂种衰败。本研究明确了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的生殖隔离机制,这对于揭示它们的物种进化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秀艳,李洪臣[10](2015)在《生殖隔离摭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受精前隔离和受精后隔离两方面,阐述了常见生殖隔离机制的类型和实例。(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5年05期)

生殖隔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殖隔离是阻止种间杂交、保持物种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关键,对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有重要意义.不同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形成阶段、方式和强度不完全相同,因而对物种间隔离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物种形成和维持机制.对青藏高原东缘同域分布的2种橐吾属杂草黄帚橐吾和箭叶橐吾的花期物候观察、访花昆虫观察及花粉-柱头亲和性进行研究,分析了2种橐吾多种合子前生殖隔离机制的特点及其在生殖隔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黄帚橐吾种群花期比箭叶橐吾早20 d左右,虽然盛花期存在差异,但是2种群花期存在10 d左右的重迭期,并且在重迭期内2种橐吾花粉和柱头均具有活性.2种橐吾共享传粉昆虫,为泛化传粉模式,并且传粉者对2种植物的访花行为相似,存在2种植物间交叉访问.尽管2种橐吾花期不存在完全的时间隔离,也不存在完全的传粉者隔离,但2种橐吾柱头对异源花粉的亲和性差,表现为柱头对异源花粉有明显的排斥反应,异源花粉管在柱头上的生长过程明显受阻.这种花粉-柱头排异形式很有可能是2种橐吾属植物重要的合子前隔离机制,从而避免了种间的自然杂交,更好地维持了自然种群的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殖隔离论文参考文献

[1].朱汉斌,方玮.“自私基因”为稻属起源提供证据[N].中国科学报.2019

[2].王焱宁,王柏森,侯勤正,苏雪,张世虎.青藏高原东缘同域分布的2种橐吾属杂草的合子前生殖隔离[J].应用生态学报.2018

[3].周媛,丁楠,刘文,马伟华,王小平.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种群间滞育诱导的差异[J].华中昆虫研究.2017

[4].魏宇昆,黄艳波,李桂彬.同域分布共享传粉者的鼠尾草属植物的生殖隔离[J].生物多样性.2017

[5].张小龙,杨丽华,康明.牛耳朵和马坝报春苣苔同域种群授粉后的生殖隔离[J].生物多样性.2017

[6].吕锐玲,周强,王欢,张盛,蔡星星.植物远缘杂交中生殖隔离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6

[7].崔静,吴记贵,黄伯高,蒋万杰,范雅倩.兰科植物的生殖隔离[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6

[8].王柏森.青藏高原东缘同域近缘种黄帚橐吾和箭叶橐吾合子前生殖隔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9].沈加飞,程超,明庆磊.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的生殖隔离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6

[10].杨秀艳,李洪臣.生殖隔离摭谈[J].生物学教学.2015

标签:;  ;  ;  ;  ;  ;  ;  ;  ;  ;  

生殖隔离论文-朱汉斌,方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