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腺发生和分化论文_曹江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腺发生和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腺,生殖细胞,原始,发生,西伯利亚,单倍体,大黄鱼。

性腺发生和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曹江琴[1](2019)在《利用XY性反转雌性小鼠研究性腺分化及生殖细胞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动物性别控制和繁殖效率的提升依赖于性腺分化和生殖细胞发生机制的研究,同时这也是畜牧研究的热点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其确切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性腺分化和性别决定是一个受多种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主要取决于性染色体(X、Y),其中Y染色体占主导作用,Y染色体上Sry基因的表达与否决定了性腺向睾丸或卵巢的分化。而精子和卵子的产生是由性染色体主导下的性腺微环境所决定。本研究以B6.XYTIR小鼠为基础,建立了 XY性反转雌性小鼠的繁育和鉴定方法,结合XO雌性小鼠,初步分析了其生殖能力丧失的可能原因,并筛选了性腺分化和生殖细胞发生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1.XY性反转雌性小鼠和XO雌性小鼠的繁育和鉴定本实验室从加拿大引进了一种能产生性反转后代的B6.XYTIR小鼠。这种B6.XYTIR雄性小鼠与野生型B6雌性小鼠自然交配,其后代中会出现部分XY性反转雌性。通过肛殖距的观察和性腺解剖结构来确定其性别表型;同时提取组织DNA后,扩增Y染色体上Zfy基因的部分片段,来确定其基因型,以此来鉴定XY性反转雌性小鼠。考虑到XY性反转雌性小鼠中X和Y染色体有可能存在不配对的情况,同时利用XO雌性小鼠来进行研究。B6.XPafY雄性小鼠与野生型B6雌性小鼠自然交配,提取后代仔鼠DNA扩增Zfy基因,提取RNA检测Xist基因的表达,鉴定基因型,结合表型鉴定,得到XO雌性小鼠。Xist基因是一个重要的长链非编码基因,当两条X染色体同时存在时(基因型为XX)才表达,因此通过Xist基因的表达与否及Zfy基因的存在与否可决定其基因型为XX、XY或XO。结果表明,B6.XYTIR仔鼠经表型鉴定后,部分雌鼠DNA中可以扩增到一条大小为618 bp的目的基因条带,表明该小鼠为XY性反转雌性小鼠,同时B6.XPafY后代中部分雌鼠中没有扩增到Zfy基因和Xist基因,表明获得XO小鼠。本研究旨在繁育并鉴定XY和XO雌性小鼠,为小鼠发育过程中性别决定相关研究提供动物模型。2.XY性反转雌性小鼠的初步分析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和石蜡切片等方法对XY性反转雌性小鼠的性腺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性腺分化过程中睾丸支持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布。利用全组织免疫荧光方法,用生殖细胞特异性蛋白Tra98和睾丸支持细胞特异性蛋白Sox9对性腺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野生型XY雄性胚胎中生殖细胞完全由睾丸支持细胞包裹并成管状排列,XX雌性胚胎中无睾丸支持细胞且生殖细胞均匀分布于性腺。而XYTIR雄性性腺中,睾丸支持细胞在13.5 dpc时不能完整包裹生殖细胞,性腺分化不完全,而在15.5 dpc和17.5 dpc时才逐步建立正常的细胞分布模式,这可能提示其性腺发育较野生型晚。野生型XX雌性生殖细胞数量在性腺发育过程中不断减少,只有少部分生殖细胞保存到出生,这个过程称为卵母细胞消退。对XY雌性小鼠的初步分析发现,其拥有一套完整的生殖系统,卵巢中可产生卵泡,通过超排可得到卵母细胞,但随着日龄增长,卵泡和卵母细胞数量会急剧下降至消失,而在性腺发育过程中,其卵母细胞消退程度比野生型更剧烈,说明XY雌性小鼠还可作为卵母细胞消退研究中的动物模型。3.性腺分化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预测以XO卵巢、野生型XX卵巢、野生型XY睾丸为对照,对XYTIR卵巢和XYTIR卵睾复合体进行转录组分析,旨在筛选性腺分化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预测。通过维恩图和层级聚类分析筛选到的差异基因经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通讯负调控、性腺发育、性别分化和第一性征的发展等生物过程。KEGG Pathway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卵巢类固醇生成、Wnt信号通路、皮质醇合成与分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合成与分泌等代谢途径。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繁育得到了 XY雌性小鼠和XO雌性小鼠,并建立了简单、高效的鉴定方法,对其生殖系统的分析也有助于对这一特殊动物模型的深入了解,为深入研究性腺分化、生殖细胞发生和卵母细胞消退(卵巢早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筛选到了一系列与性腺分化和生殖细胞产生相关的基因,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蔡静[2](2018)在《StAR在尼罗罗非鱼性腺分化和配子发生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脊椎动物中,类固醇激素的合成由一系列类固醇合成酶共同参与调控。类固醇激素合成首先需要将初始底物胆固醇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线粒体内膜,然后在类固醇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各种激素。研究表明,底物的运输需要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的参与。在哺乳类,StAR底物转运过程被认为是调控类固醇合成的第一个限速步骤,在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在前期研究中,我们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分离出两种StAR基因(StAR1和StAR2),其中StAR1是哺乳类StAR的直系同源基因,而StAR2是硬骨鱼类的复制基因。StAR1基因主要在精巢Leydig细胞和头肾肾间细胞表达,我们推测StAR1可能在促进精巢雄激素和头肾可的松合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而StAR2只在卵巢间质细胞和精巢Leydig细胞表达,推测StAR2可能在性腺雌激素和雄激素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只有StAR2在性别决定和分化早期的XX性腺表达,提出StAR2,而不是StAR1可能调控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早期雌激素合成的过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StAR调控鱼类类固醇合成的直接证据,特别是在硬骨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仍需要通过功能实验进一步验证。因此,本论文以尼罗罗非鱼为材料,通过CRISPR/Cas9靶向基因敲除技术分别建立StAR1和StAR2的突变体,分析了基因突变体性腺组织学形态、基因表达和激素合成水平等变化,以期深入研究两种StAR在罗非鱼类固醇激素合成中扮演的角色,阐明StAR通过调控不同类固醇激素合成,进而调控硬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tAR基因突变系的建立。利用CRISPR/Cas9靶向基因编辑技术,在罗非鱼分别敲除StAR1和StAR2,获得StAR1的杂合突变体和StAR2的纯合突变体。基因敲除的靶位点位于StAR1和StAR2的第2个外显子上,选择靠近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PAM,原型间隔基序)区的限制性内切酶Bsl I和Pst I,分别用于StAR1和StAR2 F0代基因敲除阳性鱼的筛选。将StAR1和StAR2突变的F0代XY阳性鱼和野生型XX雌鱼杂交,获得F1代杂合突变体。选取StAR2移码突变(-8bp)的XY与XX F1代交配获得纯合突变的F2代。2)StAR1基因突变对精子发生和育性的影响。在孵化后90天,野生型XY鱼的精巢充满各时期生殖细胞,包括精原细胞、精母细胞以及精子细胞等,而在StAR1嵌合突变XY鱼的性腺中,未发现进行减数分裂的各级生精细胞,精子发生出现延迟。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在StAR1突变的XY性腺中,催化雄激素的合成关键酶和生殖细胞标记基因Vasa的表达明显减少。Real-time PCR结果发现,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spo11、piwil1、dazl和Scp3)表达量显着性降低,cyp11b2的表达也下调,并且EIA检测发现血清中11-KT的水平也降低。这些结果表明,StAR1可能在雄激素合成和精子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我们推测,StAR1突变可能影响了雄激素的合成,进而导致精子发生明显延迟,表明StAR1可能在精子发生启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在孵化后180天,StAR1突变XY鱼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部分恢复,可观察到各级生精细胞。将突变XY个体与正常XX个体授精发现,在受精后9天胚胎的存活率为40%左右,表明StAR1基因突变XY个体是可育的。3)StAR2基因突变对精巢分化和精子发生的影响。在孵化后90天,对照组XY性腺充满进行减数分裂的各级生精细胞,而StAR2~(+/-)杂合敲除XY性腺的生殖细胞正常分裂增殖,减数分裂起始也出现延迟。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tAR2~(+/-)精巢中Leydig细胞标记基因Cyp11b2和生殖细胞标记基因Vasa的表达减少,并且精巢中充满表达Dmrt1的Sertoli细胞。这些结果说明在精巢发育早期,StAR2基因的杂合突变同样会导致精巢精子发生的启动过程延迟。在孵化后300天,StAR2~(+/-)精巢中精子发生部分恢复,可见各级生精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在StAR2~(+/-)性腺检测到精母细胞标记基因PCNA的阳性信号。与对照雄鱼相比,Cyp11b2和Cyp17a2表达的Leydig细胞异常聚集。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StAR2~(+/-)精巢中生殖细胞相关基因(vasa和pcna)表达量显着降低,而体细胞细胞表达基因cyp11b2和cyp17a2的表达显着上调,表明精巢发育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在孵化后70天和90天的StAR2~(-/-)XY性腺中,组织学观察发现StAR2缺失导致XY精巢发育受阻并且精子发生启动过程延迟。在孵化后120天,StAR2~(-/-)精巢中精小叶发育紊乱,输精管没有形成。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在孵化后70天StAR2~(-/-)精巢中,Vasa仅在少数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中表达,在StAR2~(+/+)和StAR2~(-/-)精巢都检测到雄性特异基因Dmrt1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在孵化后90天,StAR2~(-/-)性腺中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相关基因(vasa、dazl和sycp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类固醇合成酶基因cyp11a、cyp17a1和3β-HSD-I以及Sertoli细胞标记基因dmrt1的表达水平未发生显着变化,StAR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而cyp11b2的表达却显着低于对照组。EIA检测发现StAR2~(-/-)个体血清中11-KT的水平也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StAR2缺失影响了雄性性腺生殖细胞的增殖和精子发生过程。我们认为,StAR2可能在雄激素合成和精子发生中有重要作用。4)StAR2纯合突变对雌激素合成和卵巢发育的影响。在孵化后90天,可以在StAR2~(-/-)纯合突变卵巢中观察到I、II时相卵母细胞,Cyp19a1a的表达与XX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然而,在孵化后40天和90天的StAR2~(-/-)卵巢中检测到雄性高表达的基因StAR1,而在野生型卵巢中则检测不到StAR1阳性信号。有趣的是,我们在StAR2~(-/-)卵巢中还检测到精巢Leydig细胞标记基因Cyp11b2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StAR2~(-/-)卵巢中减数分裂相关基因vasa和spo1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雌激素合成关键酶基因cyp19a1a表达显着降低,StAR1和cyp11b2的表达却明显上调。EIA检测发现StAR2~(-/-)个体血清中E2的水平也降低。同时,在孵化后90天,组织学观察发现,StAR2~(-/-)卵巢发育紊乱,表现为卵母细胞减少,而体细胞增多,表明StAR2可能在雌激素合成和卵巢早期发育中有重要作用。在孵化后120天,免疫组化检测到StAR1和Cyp11b2也表达于StAR2~(-/-)卵巢。实验结果表明,StAR2基因敲除导致卵巢中的体细胞雄性化。但StAR2基因缺失不会引起性逆转,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StAR1基因表达上调能够补偿StAR2的功能,参与调节雌激素的合成。因此,还需要建立StAR1和StAR2的双敲除模型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我们在尼罗罗非鱼中通过CRISPR/Cas9靶向基因敲除技术现已获得StAR1突变的F1代杂合子和StAR2突变的F2代纯合子。我们发现StAR1和2缺失在早期阶段会影响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启动延迟过程,我们推测StAR1和StAR2可能都参与调节雄性个体的雄激素合成和精子发生。研究发现,StAR2在XX个体纯合敲除导致卵巢体细胞出现雄性化现象,表明StAR2在卵巢分化早期有重要作用。此外,XX个体并没有发生性逆转,这可能是因为StAR1会补偿其功能在雌激素合成和卵巢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亟待通过建立筛选StAR1和StAR2双敲除模型,深入解析StAR在雌、雄激素合成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8)

王桂兴,朱以美,侯吉伦,张晓彦,王玉芬[3](2014)在《双单倍体牙鲆的性腺发生、性别分化及早期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了双单倍体牙鲆的性腺发生、性别分化及早期发育。结果显示:双单倍体牙鲆中除雌性外,还有雄性和未分化鱼出现,所占比例分别为56%、38%和6%。双单倍体牙鲆雌性的性别分化晚于普通牙鲆。雌鱼至100日龄,卵巢腔仍未闭合;110日龄雌鱼的产卵板上存在大量向卵母过渡的卵原细胞,未见Ⅰ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双单倍体牙鲆雄鱼精巢的分化在时间上和普通牙鲆的基本相同。随着发育的进行,双单倍体牙鲆雌鱼的卵巢出现部分异常的卵母细胞以及卵巢退化现象;部分雄鱼的精巢也有退化现象出现。9~11月龄,双单倍体牙鲆雄鱼的精巢发育到Ⅲ期,而普通牙鲆性腺在同期进入了Ⅳ期;11月龄开始双单倍体牙鲆雄鱼精巢有退化的迹象;13~15月龄,精巢退化成精小叶,其中只含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消失不见,似Ⅱ期精巢。(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刘晓蕾[4](2013)在《胭脂鱼性腺分化与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3月,从重庆市万州水产研究所获得胭脂鱼受精卵,在实验室人工孵化、养殖用于性腺分化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9月到2013年3月,从重庆市万州水产研究所、广东佛山、四川泸州等地收集胭脂鱼雌鱼49尾,用于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相关研究。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性腺分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解剖学、组织学、透射电镜的方法对胭脂鱼的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出膜21d,在消化道背侧,鳔管左右两侧出现生殖嵴;出膜25d,原始生殖细胞迁移进入生殖嵴形成原始性腺,随后原始性腺体积增大,生殖细胞数量增多。出膜180d,出现两种不同形态的性腺,一类出现卵巢腔,生殖细胞成团分布,卵巢分化形成;另一类没有腔隙,生殖细胞散乱分布。出膜200d,卵巢腔体积变大,可观察到明显的卵原细胞;另一类性腺中生殖细胞3-5个聚集到一起围绕成环状形成精小叶,精巢分化形成。出膜250d,卵巢中出现初级卵母细胞;精巢的精小叶、小叶腔结构更加明显。根据外部形态、大小及色泽可将胭脂鱼的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Ⅰ期卵巢细线状,透明,肉眼无法分辨雌雄。Ⅱ期卵巢长棒状,半透明,微血管明显。Ⅲ期卵巢扁带状,浅黄色,可见明显卵粒雏形。Ⅳ期卵巢圆囊状,黄色,卵粒明显,着生于产卵板并相互粘连,卵巢表面血管明显。Ⅴ期卵巢,卵粒游离于卵巢腔,黄色,圆形,轻压腹部有粘稠的卵子流出。Ⅵ期卵巢呈瘪的空囊状,表面血管充血而呈深红色,未排出的卵粒及滤泡细胞被吸收。根据卵母细胞的大小、卵黄物质的积累程度及滤泡细胞的发育过程可将胭脂鱼的卵子发生过程分为5个时相:卵原细胞时相,卵原细胞成团的分布于生殖上皮,细胞核较大,有一中央大核仁,胞质嗜碱性强。单层滤泡细胞时相,早期胞质嗜碱性增强,核仁数目增多,分布于核膜边缘,胞核周围有卵黄核形成;中期形成产卵板,胞核外围出现生长环并向胞质边缘扩展,在生长环外围的胞质中随生长环的出现形成环状透明层结构,开始出现滤泡细胞;晚期胞质嗜酸性增强,生长环透明层均消失,出现核仁外排现象,滤泡细胞呈单层分布。卵黄泡出现时相,早期卵黄核消失,卵黄泡在胞质边缘呈单层分布;中期卵黄泡数目增多扩展为多层,胞核周围有嗜酸性强的卵黄球生成,滤泡细胞两层,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之间形成透明带.放射带-滤泡膜叁层,放射纹清晰可见;晚期卵黄球由胞核逐渐向胞质边缘扩散,卵黄泡内开始积累卵黄物质,滤泡细胞分层现象更加明显,透明层变薄,放射带增厚。卵黄充满时相,早期卵黄球数量增多,卵黄泡数量减少,体积变小,透明层消失;中期卵黄球几乎充满整个胞质,卵黄泡被挤至胞膜内缘称为皮层泡;晚期胞核开始偏移,卵黄球、充满卵黄物质的卵黄泡融合成卵黄小板,皮层泡则被挤压至胞质外缘,放射带增至最厚,滤泡膜开始退化变薄。卵母细胞成熟时相,与滤泡膜分离而游离于卵巢腔,放射带退化变薄,核膜解体,核仁消失,胞质集中于动物极。透射电镜下根据卵黄的积累程度将卵子发生分为5个时期:卵原细胞期,核中位,核质比大,有一个中央大核仁,胞质中含有丰富的椭圆形线粒体及大小不一的囊泡,卵原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规则的支持细胞。卵黄发生前期,核仁数目增多并出现大小核仁的分化,波曲的核膜外围出现核仁样体,胞质内线粒体聚集形成线粒体云,卵母细胞外周出现滤泡细胞并逐渐呈单层分布。卵黄发生早期,“线粒体云”消失,质膜内缘出现卵黄泡并向胞质内扩展,卵黄泡内逐渐积累卵黄物质,卵黄泡周围有大量线粒体分布,滤泡层分化形成滤泡细胞-基层-鞘膜细胞叁层结构,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伸出许多指状突起与卵母细胞的指状突起相互嵌合形成微绒毛,微绒毛基部形成放射带,共5层放射带,每层放射带均有微绒毛孔道分布。卵黄发生晚期,多种细胞器均参与到卵黄物质的积累,卵黄物质相互融合形成形态不规则的卵黄小板,胞核由于受到挤压体积开始缩小,核膜波曲,并开始偏移。放射带增厚,依然由5层结构构成,微绒毛变得稀疏。卵母细胞成熟期,胞质内充满卵黄小板,线粒体等细胞器明显减少,放射带变薄,Z1、Z2退化,滤泡细胞也开始退化。(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08)

王文达,朱春华,邓思平,吴天利,李广丽[5](2012)在《胡子鲇性腺发生与分化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的性别决定和生殖方式纷繁多样。环境因子、遗传等多种因素均可调控鱼类的性腺发生和分化[1,2],并对其生长、繁殖等重要生命活动产生影响。胡子鲇(Clarias fuscus)又称塘虱鱼,属鲇形目(Siluriformes)、胡子鲇科(Clariidae)、胡子鲇属(Clarias),(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游秀容[6](2012)在《大黄鱼原始生殖细胞发生、迁移及性腺性别分化的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原始生殖细胞的发生和迁移路线,原始性腺的形成和性腺分化发育过程以及性腺分化发育与体长的关系。结果如下:(1)大黄鱼受精卵于孵化水温26℃,育苗水温25.0~26.0℃条件下,原始生殖细胞最早起源于受精后8h的原肠早期,位于胚盾中胚层内侧;8日龄仔鱼(体长5.70~6.15mm)中,生殖嵴形成;16日龄仔鱼(体长8.12~12.56mm)中,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入生殖嵴中,与生殖嵴共同组成原始性腺。(2)20日龄稚鱼(体长17.6~19.2mm)腹腔中一对原始性腺已经形成。55日龄幼鱼(体长27.5~37.0mm)半数个体性腺中形成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标志着卵巢解剖学分化开始。减数分裂和卵巢腔的形成同时开始于60日龄(体长28.0~37.2mm)。120日龄幼鱼(体长39.2~51.0mm)性腺中,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巢分化开始于第95日龄(体长38.0~48.0mm),其解剖学标志为生精导管的形成及体细胞在性腺中的散布方式。145~195日龄,由于水温过低,鱼苗停止生长,期间性腺发育水平没有明显变化。215日龄幼鱼(体长44.0~59.2mm)性腺中精母细胞的出现标志着精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小叶于230日龄(体长56.2~72.8mm)形成。由此可见,大黄鱼雌性性腺发育早于雄性性腺,且大黄鱼性腺分化类型属于分化型雌雄异体型。(3)在秋季大黄鱼鱼苗中,在雌雄性腺开始分化以后,体长相同日龄不同的鱼苗处于同一性腺分化水平,而日龄相同体长较大的个体性腺发育水平高于体长较小的个体。在春季大黄鱼也存在同样现象。可见,与日龄相比,大黄鱼性腺分化和发育与体长相关性更强。(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2-05-29)

杨炎[7](2010)在《中华锯齿米虾性腺早期分化及卵黄蛋白发生免疫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属于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匙指虾科(Atyidae),新米虾属(Neocaridina)。中华锯齿米虾为小型经济虾类,具有广温、广盐性、繁殖力快、生命力强、生长周期短等特点,是生态、生理和毒理等实验的良好材料。本文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锯齿米虾的性腺早期发育和分化过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其性腺发育过程中卵黄蛋白发生和积累特征。不仅为中华锯齿米虾生殖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而且对甲壳动物的生殖发育调控以及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中华锯齿米虾原始性腺发生与发育:仔虾孵化第3天到第6天为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和性腺原基形成时期。首先,原始生殖细胞从发源地沿着消化道和背部动脉迁移。然后,原始生殖细胞和早期间质细胞聚集在背动脉两侧靠近中肠肠道上方处,共同组成生殖嵴。随后原始生殖细胞不断增殖,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性腺原基在肠道上方两侧分化出左右对称区域,并出现被膜包围,被膜的出现标志着性腺原基已经基本形成。从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到性腺原基形成,按照细胞形态不同可将原始生殖细胞划分为叁个时期:Ⅰ期原始生殖细胞、Ⅱ期原始生殖细胞、Ⅲ期原始生殖细胞。中华锯齿米虾卵巢分化与发育:孵化第10天幼体,卵巢腔形成,卵巢腔中同时存在四种细胞:Ⅲ期原始生殖细胞、原始生殖细胞向卵原细胞过渡的细胞、早期卵原细胞以及一些早期间质细胞分布在卵原细胞周围。孵化第13天幼体,原始生殖细胞消失,卵原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核核仁明显,核质比较小。细胞质中细胞器数目大量增多,存在线粒体、溶酶体、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华锯齿米虾精巢分化与发育:孵化第23天幼体,精巢开始出现分化,间质细胞环绕排列成囊状,形成早期的精巢,这个时期的精巢还无完整的膜包被,主要存在两个时期的细胞:Ⅲ期原始生殖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向精原细胞过渡时期的细胞。孵化第35天幼体,此时精巢中原始生殖细胞消失,出现精原细胞且数目逐渐增多,在精原细胞周围还有支持细胞包围。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中华锯齿米虾幼体孵化70天后卵巢中出现卵黄发生早期卵母细胞(OC2),细胞质中开始出现卵黄蛋白颗粒,卵黄蛋白颗粒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幼体孵化第82天卵巢中出现卵黄发生中期卵母细胞(OC3),此时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质边缘出现大量的卵黄蛋白球,表明此时为卵黄蛋白大量合成阶段。(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0-06-01)

田美平,庄平,张涛,颜世伟,章龙珍[8](2010)在《西伯利亚鲟性腺早期发生、分化、发育的组织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人工繁育、养殖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仔、幼、成鱼性腺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的迁移,生殖褶的生成,性腺雌雄分化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于3dph(Days post-hatch)时,PGC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仔鱼卵黄囊上方两中肾管之间,10dph时其迁移到背侧的腹膜上皮上,13dph时其沿腹膜上皮朝肾管区下方迁移,22dph时生殖嵴形成,31dph时原始性腺形成,40~60dph时原始性腺发育形成裂腔,PGCs沿腔壁排列,裂腔经过进一步发育并从背离腹膜上皮的底端慢慢愈合成实体,90dph时原始性腺中出现生殖上皮和性细胞,150dph时脂肪细胞和血管增多,210dph时性腺出现2种不同的表面结构,性腺开始分化。本研究利用组织学方法借鉴鱼类性腺分期标准,将西伯利亚鲟性腺分化划分为0期和Ⅰ~Ⅵ期,并描述了各期精巢、卵巢的结构变化以及细胞形态学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乔淑芬,何晓燕,赵玉敏,刘成有,秦瑀[9](2009)在《中国林蛙性腺发生与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特别是林蛙油(输卵管)是男女皆宜的珍贵保健品.了解中国林蛙生殖腺的发生与分化时期,对人工养殖进行性别分化诱导最佳时期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明确中国林蛙性腺分化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人工养殖对性别分化的诱导途径提供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史改花,杜启艳,张晓亚,吴小华,常重杰[10](2008)在《大鳞副泥鳅性腺发生和分化的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大鳞副泥鳅幼体,采用石蜡显微切片技术对幼体性腺发生、分化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是在出膜后14 d出现了未分化性腺,卵巢分化始于25日龄,到45日龄分化完全;精巢则是分化于30日龄,于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从性腺分化开始,将要发育为卵巢的性腺还表现为体积快速增大,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则呈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明显,这些特征可能与雌雄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分化速度有关,可以作为大鳞副泥鳅性腺早期分化的形态特征.(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性腺发生和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脊椎动物中,类固醇激素的合成由一系列类固醇合成酶共同参与调控。类固醇激素合成首先需要将初始底物胆固醇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线粒体内膜,然后在类固醇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各种激素。研究表明,底物的运输需要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的参与。在哺乳类,StAR底物转运过程被认为是调控类固醇合成的第一个限速步骤,在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在前期研究中,我们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分离出两种StAR基因(StAR1和StAR2),其中StAR1是哺乳类StAR的直系同源基因,而StAR2是硬骨鱼类的复制基因。StAR1基因主要在精巢Leydig细胞和头肾肾间细胞表达,我们推测StAR1可能在促进精巢雄激素和头肾可的松合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而StAR2只在卵巢间质细胞和精巢Leydig细胞表达,推测StAR2可能在性腺雌激素和雄激素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只有StAR2在性别决定和分化早期的XX性腺表达,提出StAR2,而不是StAR1可能调控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早期雌激素合成的过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StAR调控鱼类类固醇合成的直接证据,特别是在硬骨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仍需要通过功能实验进一步验证。因此,本论文以尼罗罗非鱼为材料,通过CRISPR/Cas9靶向基因敲除技术分别建立StAR1和StAR2的突变体,分析了基因突变体性腺组织学形态、基因表达和激素合成水平等变化,以期深入研究两种StAR在罗非鱼类固醇激素合成中扮演的角色,阐明StAR通过调控不同类固醇激素合成,进而调控硬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tAR基因突变系的建立。利用CRISPR/Cas9靶向基因编辑技术,在罗非鱼分别敲除StAR1和StAR2,获得StAR1的杂合突变体和StAR2的纯合突变体。基因敲除的靶位点位于StAR1和StAR2的第2个外显子上,选择靠近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PAM,原型间隔基序)区的限制性内切酶Bsl I和Pst I,分别用于StAR1和StAR2 F0代基因敲除阳性鱼的筛选。将StAR1和StAR2突变的F0代XY阳性鱼和野生型XX雌鱼杂交,获得F1代杂合突变体。选取StAR2移码突变(-8bp)的XY与XX F1代交配获得纯合突变的F2代。2)StAR1基因突变对精子发生和育性的影响。在孵化后90天,野生型XY鱼的精巢充满各时期生殖细胞,包括精原细胞、精母细胞以及精子细胞等,而在StAR1嵌合突变XY鱼的性腺中,未发现进行减数分裂的各级生精细胞,精子发生出现延迟。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在StAR1突变的XY性腺中,催化雄激素的合成关键酶和生殖细胞标记基因Vasa的表达明显减少。Real-time PCR结果发现,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spo11、piwil1、dazl和Scp3)表达量显着性降低,cyp11b2的表达也下调,并且EIA检测发现血清中11-KT的水平也降低。这些结果表明,StAR1可能在雄激素合成和精子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我们推测,StAR1突变可能影响了雄激素的合成,进而导致精子发生明显延迟,表明StAR1可能在精子发生启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在孵化后180天,StAR1突变XY鱼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部分恢复,可观察到各级生精细胞。将突变XY个体与正常XX个体授精发现,在受精后9天胚胎的存活率为40%左右,表明StAR1基因突变XY个体是可育的。3)StAR2基因突变对精巢分化和精子发生的影响。在孵化后90天,对照组XY性腺充满进行减数分裂的各级生精细胞,而StAR2~(+/-)杂合敲除XY性腺的生殖细胞正常分裂增殖,减数分裂起始也出现延迟。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tAR2~(+/-)精巢中Leydig细胞标记基因Cyp11b2和生殖细胞标记基因Vasa的表达减少,并且精巢中充满表达Dmrt1的Sertoli细胞。这些结果说明在精巢发育早期,StAR2基因的杂合突变同样会导致精巢精子发生的启动过程延迟。在孵化后300天,StAR2~(+/-)精巢中精子发生部分恢复,可见各级生精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在StAR2~(+/-)性腺检测到精母细胞标记基因PCNA的阳性信号。与对照雄鱼相比,Cyp11b2和Cyp17a2表达的Leydig细胞异常聚集。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StAR2~(+/-)精巢中生殖细胞相关基因(vasa和pcna)表达量显着降低,而体细胞细胞表达基因cyp11b2和cyp17a2的表达显着上调,表明精巢发育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在孵化后70天和90天的StAR2~(-/-)XY性腺中,组织学观察发现StAR2缺失导致XY精巢发育受阻并且精子发生启动过程延迟。在孵化后120天,StAR2~(-/-)精巢中精小叶发育紊乱,输精管没有形成。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在孵化后70天StAR2~(-/-)精巢中,Vasa仅在少数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中表达,在StAR2~(+/+)和StAR2~(-/-)精巢都检测到雄性特异基因Dmrt1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在孵化后90天,StAR2~(-/-)性腺中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相关基因(vasa、dazl和sycp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类固醇合成酶基因cyp11a、cyp17a1和3β-HSD-I以及Sertoli细胞标记基因dmrt1的表达水平未发生显着变化,StAR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而cyp11b2的表达却显着低于对照组。EIA检测发现StAR2~(-/-)个体血清中11-KT的水平也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StAR2缺失影响了雄性性腺生殖细胞的增殖和精子发生过程。我们认为,StAR2可能在雄激素合成和精子发生中有重要作用。4)StAR2纯合突变对雌激素合成和卵巢发育的影响。在孵化后90天,可以在StAR2~(-/-)纯合突变卵巢中观察到I、II时相卵母细胞,Cyp19a1a的表达与XX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然而,在孵化后40天和90天的StAR2~(-/-)卵巢中检测到雄性高表达的基因StAR1,而在野生型卵巢中则检测不到StAR1阳性信号。有趣的是,我们在StAR2~(-/-)卵巢中还检测到精巢Leydig细胞标记基因Cyp11b2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StAR2~(-/-)卵巢中减数分裂相关基因vasa和spo1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雌激素合成关键酶基因cyp19a1a表达显着降低,StAR1和cyp11b2的表达却明显上调。EIA检测发现StAR2~(-/-)个体血清中E2的水平也降低。同时,在孵化后90天,组织学观察发现,StAR2~(-/-)卵巢发育紊乱,表现为卵母细胞减少,而体细胞增多,表明StAR2可能在雌激素合成和卵巢早期发育中有重要作用。在孵化后120天,免疫组化检测到StAR1和Cyp11b2也表达于StAR2~(-/-)卵巢。实验结果表明,StAR2基因敲除导致卵巢中的体细胞雄性化。但StAR2基因缺失不会引起性逆转,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StAR1基因表达上调能够补偿StAR2的功能,参与调节雌激素的合成。因此,还需要建立StAR1和StAR2的双敲除模型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我们在尼罗罗非鱼中通过CRISPR/Cas9靶向基因敲除技术现已获得StAR1突变的F1代杂合子和StAR2突变的F2代纯合子。我们发现StAR1和2缺失在早期阶段会影响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启动延迟过程,我们推测StAR1和StAR2可能都参与调节雄性个体的雄激素合成和精子发生。研究发现,StAR2在XX个体纯合敲除导致卵巢体细胞出现雄性化现象,表明StAR2在卵巢分化早期有重要作用。此外,XX个体并没有发生性逆转,这可能是因为StAR1会补偿其功能在雌激素合成和卵巢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亟待通过建立筛选StAR1和StAR2双敲除模型,深入解析StAR在雌、雄激素合成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腺发生和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曹江琴.利用XY性反转雌性小鼠研究性腺分化及生殖细胞发生机制[D].扬州大学.2019

[2].蔡静.StAR在尼罗罗非鱼性腺分化和配子发生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王桂兴,朱以美,侯吉伦,张晓彦,王玉芬.双单倍体牙鲆的性腺发生、性别分化及早期发育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4

[4].刘晓蕾.胭脂鱼性腺分化与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5].王文达,朱春华,邓思平,吴天利,李广丽.胡子鲇性腺发生与分化组织学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2

[6].游秀容.大黄鱼原始生殖细胞发生、迁移及性腺性别分化的组织学研究[D].集美大学.2012

[7].杨炎.中华锯齿米虾性腺早期分化及卵黄蛋白发生免疫定位[D].河北大学.2010

[8].田美平,庄平,张涛,颜世伟,章龙珍.西伯利亚鲟性腺早期发生、分化、发育的组织学观察[J].中国水产科学.2010

[9].乔淑芬,何晓燕,赵玉敏,刘成有,秦瑀.中国林蛙性腺发生与分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

[10].史改花,杜启艳,张晓亚,吴小华,常重杰.大鳞副泥鳅性腺发生和分化的组织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论文知识图

激活MAPK通路与SmadS通路的交联Gc凋...版 泥鳅性腺分化过程3Cd2+暴露改变成年雌性斑马鱼卵巢中...家族基因及piRNA通路基因在黄录组...家族基因及piRNA通路基因在黄录组...2血清CAl25,HE4_和ROMA...

标签:;  ;  ;  ;  ;  ;  ;  

性腺发生和分化论文_曹江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