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豆科草草原的更新

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豆科草草原的更新

一、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豆科—禾本科草地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1](2021)在《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文中认为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最突出的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草地畜牧业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衍生产业发展理论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有关人地协调发展、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机理、相对饲用价值评价以及动物补偿性生长等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植被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作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饲用植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牛羊增重饲喂试验,运用室内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石漠化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牛羊健康养殖舍饲饲喂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从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等方面,重点阐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影响机理,揭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提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主要受到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掌握牛羊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消化代谢规律,有助于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栽培管理主要是通过施肥和刈割等对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氮、磷、钾肥的配施效果优于单一施肥,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关系到饲草正常生长和产量,一定范围内,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随施肥量和刈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影响饲草的保质时间、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牲畜的消化吸收利用效率,采取干草调制、干燥制粉、青贮发酵、制粉等加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饲草营养品质,改善适口性,延长保质时间,促进牲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瘤胃是牛羊消化代谢饲料的主要场所,日常饲喂时要根据牛羊瘤胃对粗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科学的配比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2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nse 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5种饲用植物从整体来看其粗蛋白(CP)含量较低,粗脂肪(EE)含量较高,粗纤维(CF)及磷(P)、钾(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狼尾草的综合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火棘相对较低。5种饲用植物的CP含量在6.12%~12.76%之间,EE含量在2.87%~12.25%,CF含量在5.19%~20.97%,粗灰分(Ash)含量在1.68%~6.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7.49%~31.4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51.07%~59.35%,P含量在0.11%~0.32%,K含量在0.68%~2.23%,CP、EE、P、K含量差异较为显着(P(27)0.05),而CF、Ash、ADF、NDF含量差异则不明显(P(29)0.05)。应用隶数函数法对5种饲用植物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29)金丝桃;按照总能(GE)、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等能值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金丝桃(29)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按照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相对饲用价值(RFV)、粗饲料相对质量(RFQ)等饲用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芒(29)金丝桃(29)火棘。因此,从营养能量供给水平来看,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饲料化开发具有可行性。3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羊,整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但是不同替代比例条件下增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狼尾草的增重效果最为显着(P(27)0.05),而金丝桃和火棘的增重效果则不明显(P(29)0.05)。用上述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牛羊时发现,牛羊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增重效果较为明显,基本满足了牛羊健康养殖的需要。综合考虑EE、CP、CF等营养物质的供给能力并结合牛羊舍饲饲喂实验的增重效果来看,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分别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30%,芒20%;饲喂羊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40%,芒30%。4石漠化地区对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植物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扩大饲草料的来源范围,逐步转变“玉米秸秆+精饲料”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5种饲用植物如果都按其最大增重的替代比例进行投喂,养殖2个月每头牛可节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180 kg(成本46.8元),火棘180 kg(成本46.8元),狼尾草360 kg(成本93.6元),皇竹草270 kg(成本70.2元),芒180 kg(成本46.8元);每只羊节可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30 kg(成本7.8元),火棘30 kg(成本7.8元),狼尾草为60 kg(成本15.6元),皇竹草60 kg(成本15.6元),芒45 kg(成本11.7元)。目前,活畜牛的市场价格一般为38元/kg,活畜羊的市场价格为70元/kg,每头牛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2289.5元,火棘为2203.62元,狼尾草为3109.16元,皇竹草为2858.36元,芒为2805.92元;每只羊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1015元,火棘为924.7元,狼尾草为1199.8元,皇竹草为1137.5元,芒为1080.1元。5在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和创新技术,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根据三个示范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及共性技术,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角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高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新型羊圈结构、牛羊项圈、灭虫装置等关键创新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从2018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和施秉示范区分别建成供饲用资源开发的草灌地面积分别为23.45 hm2、14.23hm2、6.5 hm2。经过试验示范,当地农户“种草养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部分地区饲草料短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饲用植物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营养品质都相对较低,适口性也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饲料化开发利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吴叶慧[2](2021)在《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阿尔金山位于E 85°53′~94°20′、N 37°30′~39°25′,横跨新疆、青海、甘肃三个省区。与昆仑山、祁连山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山地,最西端以车尔臣河为界,最东端以当金山口与祁连山相隔,南北分别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河西地区西部,山脉呈近似东西走向。阿尔金山处于亚洲荒漠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一批珍稀而独特的植物。通过对阿尔金山由西向东设置的4条垂直带上的33个群落样地的详细调查以及该区域不同生境中标本的采集、鉴定,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系统的分析阿尔金山科属种的数量特征和地理成分,以及与周边山地植物区系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阿尔金山的植被分布差异性显着,北坡植被类型以亚洲中部荒漠群落和山地草原群落为主,南坡4000m以上受青藏高原的影响较大,带谱中的高寒草原尤为突出;在水平分异上,阿尔金山带谱从东西两端到中段逐渐简化,中段最为简单,温性荒漠直接与高寒荒漠连接,西段带谱最具特色的是山地西山羊茅(新疆银穗草)Festuca olgae草原,东段垂直带谱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星毛短舌菊Brachanthemum pulvinatum荒漠群落,它们分别止于阿尔金山中段。2.由于干旱气候的影响,阿尔金山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显着。3.阿尔金山共有维管植物41科、151属、356种(含种下单位),其中蕨类植物按PPG系统统计分别有1科、1属、1种,裸子植物按Christenhusz系统统计有1科、1属、4种,被子植物按APGⅣ统计有39科、149属、351种。其优势科主要以世界性分布大科,如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苋科Amaranthaceae、豆科Leguminosae为主,优势属为蒿属Artemisia、黄耆属Astragalus、披碱草属Elymus、蒲公英属Taraxacum。此次在阿尔金山的调查研究中共发现9个省级新分布记录种、2个省级新分布记录亚种和1个省级新分布记录变种、186个阿尔金山新分布记录种;阿尔金山特有和近特有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0种。4.阿尔金山植物生活型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半灌木和灌木也占一定的比例;水分生态类型主要以旱生占主要优势,其次为中生。5.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均以温带成分最为突出,充分反映了区系的温带性质;种的区系地理成分主要以亚洲中部成分最为突出,温带亚洲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也占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反映了阿尔金山地区温带荒漠区的性质;6.阿尔金山与西昆仑山、祁连山、河西走廊北山植物区系的比较中发现,阿尔金山与西昆仑山、河西走廊北山的相似程度最高。7.阿尔金山作为亚洲中部荒漠与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线,其植物区系更受亚洲中部荒漠的影响,青藏高原对其影响只作用于南坡海拔4000m以上部分。

冯霜[3](2021)在《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被类型和植物多样性研究是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以阴山北部区域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方法,采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确定植被类型,分析植物种类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特征,为区域植被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为构建中国荒漠植物群落数据库,编制中国荒漠植物群落各类型分布图集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组,23个群系,265个群丛。荒漠以红砂荒漠为主要群系,在265个调查点中出现43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位的16.23%,其次为珍珠猪毛菜群系,出现37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的13.96%。草原植被以短花针茅样点最多,占全部群丛数的7.92%,其次为戈壁针茅,所含样点占全部样点的6.42%。(2)本区有种子植物244种,隶属于35科126属,其中裸子植物仅有一种。优势科为菊科、豆科、藜科、禾本科,占植物总科数的11.43%,其中包含65属140种,分别占植物总属数的51.59%,总种数的57.38%。主要优势属为蒿属、针茅属、葱属、锦鸡儿属,所含种数均在5种以上,占全部种数的18.00%。(3)生活型50.00%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次为一年生草本40种,占种数的16.39%。水分生态型以旱生植物为主,中生次之,所占比例分别为33.20%、27.05%。植物叶片形态适应性状以条形叶最多,披针形叶次之,所含种数分别为53种、44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1.72%、18.03%。(4)科分布类型归纳为5个分布型和3个分布变型,以世界分布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科数的60.00%,占全部种数的81.97%;属可分为13个类型,8个变型,以温带性质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属数的47.61%,占全部种数的56.97%。种子植物蒙古种分布型的数量最多,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5.57%;其次为东亚种分布型,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3.93%;第三是戈壁种,占本区系总植物种数的11.89%。(5)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其中有四合木、绵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草麻黄、沙冬青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中国特有种3种,分别为华北驼绒藜、内蒙亚菊、四合木。内蒙古保护植物14种,Ⅰ级保护植物有5种,Ⅱ级保护植物4种,III级保护植物5种。(6)对不同植被多样性指数比较发现:荒漠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E)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草原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着水平。

徐强[4](2021)在《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文中提出禾-豆混播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平衡营养成分、维持土壤肥力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合理的混播组合和比例是决定混播牧草生产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小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并明晰混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2号小黑麦为试验材料,分别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A1)、青海箭筈豌豆(A2)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A3)按照豆禾比例0:100(B1)、20:80(B2)、30:70(B3)、40:60(B4)、50:50(B5)、60:40(B6)、70:30(B7)、80:20(B8)、100:0(B9)进行混播,分别研究了土壤相对贫瘠和肥沃条件下,不同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的草产量和营养价值,以及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经过2年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无论土壤养分贫瘠与否,A1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均为B4(40:60);土壤贫瘠时(2019年),A2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为B5(50:50),土壤肥沃时(2020年),最佳混播比例为B3(30:70);土壤贫瘠时(2019年),A3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为B6(60:40),土壤肥沃时(2020年),最佳混播比例为B3(30:70)。其中土壤贫瘠条件下(2019年),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6(60:40)的比例混播时鲜(干)草产量较高(44.12 t·hm-2,13.59 t·hm-2),CP含量比小黑麦单播提高41.25%,NDF和NDF含量分别比小黑麦单播降低16.11%和23.25%,且综合评价值最高(0.763);土壤肥沃条件下(2020年),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3(30:70)比例混播时鲜(干)草产量较高(50.90 t·hm-2,15.69 t·hm-2),CP含量比小黑麦单播提高17.67%,NDF和NDF含量分别比小黑麦单播降低8.51%和9.43%,且综合评价值最高(0.706)。2.混播组合间,A1组合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pH;A2组合有利于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积累;A3组合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积累。混播比例间,与小黑麦单播相比,大部分混播比例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土壤pH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全氮、速效氮和全磷含量升高,速效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混播比例间全钾含量无显着差异。2年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贫瘠条件下(2019年)A1B8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肥沃条件下(2020年),A1B6处理的最好。3.不同混播组合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3个混播组合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着差异,A1有利于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A2和A3有利于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不同混播比例间土壤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而蔗糖酶先升高后降低;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且受土壤基础肥力状况和年份间气候差异的影响。2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贫瘠与否,A1B8处理对提高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土壤贫瘠条件下,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6(60:40)比例混播时,生产性能较好;土壤肥沃条件下,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3(30:70)比例混播时,生产性能较好;青建1号饲用豌豆与小黑麦以B8(80:20)比例混播时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酶活性的效果最佳。因此需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利用目的选择适宜的混播组合与比例。

段孟然[5](2021)在《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城市里的人处在一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业有了发展动力,随之兴盛起来。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高品质的森林植物景观,充满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等显着优点的森林公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森林公园是以林场为基础进行建设的,林场为森林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但是目前针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的理论尚不完善。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例论证法等多种方式,以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湖南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江苏老山林场、湖南涟源龙山国有林场、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等五个案例,提出了生态保护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地适树原则、功能性原则、景观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归纳了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为: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提出了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为: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存在林相色彩单调,春冬景观效果差;竖向空间利用不足,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本土文化尚未挖掘,缺乏文化内涵;防火林带缺失等问题。从植物景观改造的角度看,兰考林场第一林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但是缺乏整体的规划。根据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有的植物资源,运用总结归纳出的植物景观改造原则、策略、途径与方法对植物景观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围绕色叶树种的运用,经济树种的开发,水生植物景观的营造,花卉观赏,特色树种的挖掘和造景几个方面。通过丰富植物层次和植物空间的营造,提升林场内植物景观质量。植物景观改造为兰考林场后期发展和建设省级森林公园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森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满足自身发展和兰考县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希望本次研究有助于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理论的丰富,为林场发展做出贡献。兰考林场植物景观改造是当前兰考县森林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本次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车昭碧[6](2021)在《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种子库及植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北方蚁影响下,蚁巢及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蚁巢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蚁巢及周围土壤种子库组成特征,最终探究蚁巢对植物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在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山地草甸中分别寻找北方蚁蚁巢。(1)以蚁巢正中心为原点,在0、50、100、150、200及500cm外(CK),取20cm深的土壤,测定土壤含水率、p 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2)各草地中分别收集北方蚁蚁巢筑巢材料,制备出0.1、0.05、0.02g/m L浓度的浸提液,以蒸馏水为对照,对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羊茅(Festuca ovin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落芒草(Piptatherum munroi)和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种子进行萌发试验,探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3)距蚁巢0、50、100、150、200、500cm处,分别取0~10、10~20cm深的土壤,进行萌发试验后鉴定计数,探究土壤种子库变化特征。(4)在蚁巢和距蚁巢5m外(CK)选取0.5×0.5m样方框,分析植物物种组成,功能群重要值、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结果:(1)草地类型、离巢距离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土壤参数有极显着影响(P<0.01),碱解氮和有效磷主要受离巢距离的影响,其余参数受草地类型的影响更大;不同草地的蚁巢均表现出蚁巢中心p H值显着低于周围土壤(P<0.05),并与离巢距离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其余参数显着高于周围土壤(P<0.05),并与离巢距离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通过拟合曲线,各土壤参数与离巢距离均符合函数模型;综合各土壤参数分析,除离巢距离、有效磷与p H值无相关性外,其余参数间均表现出显着相关(P<0.05)。(2)与对照相比,3类草地均表现为0.1g/m L浓度的浸提液显着降低(P<0.05)6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根长和茎长,生物量呈不显着降低。同一生境中,浸提液浓度降低,种子受化感作用抑制性降低,但存在物种间差异。综合效应指数表明,温性荒漠草原中以鸭茅受抑制性最大,温性草原中浓度为0.1g/m L时无芒雀麦受抑制性最高,0.02g/m L和0.05g/m L时落芒草受促进作用最大,山地草甸中以羊茅受抑制性最大。方差分析表明,3因素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强度为:物种>草地类型>筑巢材料浸提液。(3)3类草地中,蚁巢中心0~10cm、10~20cm深度土壤种子库种数和物种数均显着高于周围土壤,均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次之,且随着蚁巢直径的增大,蚁巢中心种子数显着上升(P<0.05)。温性荒漠草原中,蚁巢中心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着上升(P<0.05),温性草原、山地草甸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着上升(P<0.05)。RDA分析表明,温性荒漠草原中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受有效磷和含水率的影响最大,温性草原中受土壤全磷和p H值的影响最大,而在山地草甸中则受有效磷的影响。(4)3类草地中,与对照相比,蚁巢植物物种数降低,禾本科、莎草科的重要值、地上生物量显着增加(P<0.05),豆科、杂类草的重要值显着降低(P<0.05),地上生物量不显着上升或显着降低(P<0.0.5)。蚁巢Margalef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显着降低(P<0.05),Alatalo均匀度指数显着升高(P<0.05)。结论:北方蚁筑巢等活动能显着提高蚁巢土壤养分含量、蚁巢中心种子数和物种数,但蚁巢表面的高浓度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最终影响蚁巢植物群落向禾草和莎草科植物的演替。

孙冠花[7](2021)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东北部与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武威地区相接,西部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县毗连,南部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县为邻,东部与海东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行政区域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门源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和天峻县部分区域。公园内生态系统独特,自然景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祁连山十分重要的核心区域,因此,对该地区特有植物多样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名录,并对本区中国特有植物的多样性,地理成分的多样性、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保护植物科属种的生活型多样性,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和保护对策以及资源植物划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对策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共有436种,隶属于50科160属,物种组成丰富,其中青海省特有植物共有23种,隶属于15科20属;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特有植物(本区特有)共有5种。科、属的组成简单,较大科仅有2科(菊科,19属54种;禾本科,22属56种),中等科有9科,小科有26科,单种科共有14科;较大属有6属(风毛菊属Saussurea、柳属Salix、马先蒿属Pedicularis、黄耆属Astragalu、薹草属Carex、龙胆属Gentiana),中等属有12属,小属有64属,单种属有78属。2.本区中国特有植物生活型多样,分为乔木(常绿、落叶)、灌木(常绿、落叶)、草本(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等,其中多年生草本占比最高,占本区特有植物总种数的66.7%,其次灌木占总种数的12.4%(以落叶灌木为主,占10.1%),乔木占总种数的8.5%(以落叶乔木为主,占7.1%),总体来说,草本植物>灌木>乔木。3.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中国特有植物属的地理成分有15个分布区类型,种的地理成分有13个分布亚型。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中国特有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显着,联系广泛;种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本区中国特有植物区系以青藏高原成分为主,其次为西南-华北成分、华北成分。4.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水平分布规律:从东-西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即东段分布有48科149属363种,中段分布有35科94属202种,西段分布有35科80属148种;垂直分布规律:从低海拔到海拔5500m范围内中国特有植物的种数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海拔3000-3500m段的中国特有植物种数最多,共有339种。5.本区中国特有植物中保护植物种类较丰富,本区各类保护植物共有42种,隶属于19科35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3种,隶属4科12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仅有兰科的毛杓兰(Cypripedium franchetii)1种,其余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另外,在分析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对策。6.本区资源植物种类较丰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中,药用植物共有154种、油脂植物有20种、淀粉及糖类植物有24种、防风固沙植物有13种、纤维植物有37种、芳香植物有28种、饲料牧草植物有33种及绿化观赏植物有44种。

江舟[8](2021)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生产从提升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过渡。草地资源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衍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生态与经济利益。通过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产模式,对人工草地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本文首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草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功能分类与选择评估指标(2)通过熵权法分别对燕麦、金花菜、箭筈豌豆、毛苕子进行适应性评价,测定牧草产量与品质,并分析牧草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利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品质、牧草产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建立适宜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广的牧草生产模式。(4)依据田间试验数据以及文献,利用当量因子法、价格替代法、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牧草种植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从而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农业食品安全的要求导致饲料粮需求增加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权重分析分别达到0.2141、0.1279、0.1078。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提供畜牧产品功能(供应草产品)”、“为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土壤改良”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权重分别为0.3 102、0.1154、0.0876,以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2)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评价结果,燕麦品种牧乐斯牧草产量与品质表现最好,干草产量达到1664.35 g·m-2,粗蛋白含量为11.49%、相对饲用价值为137.02,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5%,豆科牧草中,润扬白箭筈豌豆收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 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中牧草品质最高,粗蛋白含量达到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176.24。金花菜对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平均提升56.25%、49.34%、24.47%、57.19%。(3)建立了“燕麦-金花菜”间作的南方牧草生产模式,可以提高80%的土地利用率,可收获较高的燕麦干草产量与总干草产量2177.42 g·m-2,与燕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了 28%。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间作模式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燕麦单播,比燕麦单播平均提高了 22.34%、63.88%。(4)在大丰地区盐碱地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中,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116.42 g·m-2,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70,燕麦粗蛋白含量比单播燕麦提升16.76%。“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混播与燕麦单播相比,对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 15.42%~34.05%、2.15%~7.33%、28.71%~50.24%。(5)依据当量因子法,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123.05亿元人民币(Chinese Yuan,CNY),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在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中最高,达到302.49亿元CNY,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仅为6.20亿元CNY。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工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牧草间作、混播生产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牧草单播模式。“燕麦-金花菜”间作模式在扬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2544.38 CNY·hm-2,“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1198.68 CNY.hm-2。(6)经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进行苜蓿生产,种子费与农机费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574 6、0.5923,即每增加1%的种子费与农机费投入,苜蓿收益分别可以增加0.574 6%、0.592 3%。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苜蓿生产总成本为10178.67元·hm2,与小麦生产成本相比增加了10.58%,然而毛利润增加了 175%。苜蓿、燕麦、金花菜生产肥料费用与小麦相比分别下降了 58.05%、24.62%、58.06%。

郭彦青[9](2021)在《陕西关中地区降雨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全球变暖,大幅度提升了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加速了全球水文循环过程,改变了全球降雨格局。降雨模式变化能够改变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群落特性,最终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是多维的,具有能够同时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即生态多功能性)的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作为地球上最为复杂多样的生物群落,在驱动陆地生态多功能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关于降雨模式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方面,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了解仍然有限。2018-2020年,在陕西关中地区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夏季干旱、减少50%降雨量、增加50%降雨量和增加100%极端降雨频率的降雨模式变化模拟试验。本研究旨在探究降雨模式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丰富与稀有类群、网络共发生模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分析降雨模式变化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关系,揭示降雨模式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林地夏季干旱模拟试验包括自然降雨和隔绝降雨两个处理,主要探究夏季干旱过程干旱前期、干旱结束、恢复早期、恢复中期和恢复末期等五个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夏季干旱对干旱结束微生物群落具有显着影响,提高了细菌alpha多样性、改变了细菌群落组成、提高了丰富和稀有细菌alpha多样性。夏季干旱显着提高了干旱结束和恢复早期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改变了干旱结束和恢复早期丰富和稀有细菌群落组成,降低了干旱结束、恢复早期和恢复中期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着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细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而夏季干旱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和p H间接调控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以及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关系。其次,林地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模拟试验包括自然降雨、减少50%降雨量、增加50%降雨量和增加100%极端降雨频率四个处理,主要关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对不同降雨模式变化的响应特征。降雨量增加和极端降雨频率增加显着改变了细菌、真菌、稀有细菌、丰富真菌和稀有真菌群落组成,降雨量减少、降雨量增加和极端降雨频率增加显着提高了微生物共发生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着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细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而降雨模式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和p H间接调控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以及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关系。再次,草地降雨量减少模拟试验包括植物多样性(低植物多样性和高植物多样性)和降雨(自然降雨和减少50%降雨量)双因素处理,主要探究降雨量减少过程不同植物多样性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变化特征。降雨量减少显着提高了低植物多样性草地真菌alpha多样性、改变了低植物多样性草地细菌群落组成、提高了高植物多样性草地丰富细菌alpha多样性、改变了丰富细菌群落组成和低植物多样性草地稀有细菌群落组成、降低了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提高了真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着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真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植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和生态多功能性,也通过改变真菌群落组成间接调控生态多功能性。降雨量通过改变土壤养分间接影响生态多功能性。最后,农田降雨量减少模拟试验包括冬季覆盖作物(休闲、长柔毛野豌豆、黑麦草、长柔毛野豌豆+黑麦草)和降雨(自然降雨和减少50%降雨量)双因素处理,主要探究降雨量减少过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转变特征。降雨量减少显着改变了高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农田真菌群落组成和长柔毛野豌豆处理农田丰富真菌群落组成。降雨量减少对休闲处理农田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无显着影响,但显着提高了低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农田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降低了高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农田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着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真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冬季覆盖作物直接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同时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和p H间接影响真菌群落组成。降雨量通过改变土壤养分间接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以及真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关系。降雨模式变化通过影响土壤环境因素间接调控微生物群落、生态多功能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多功能性关系。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对降雨模式变化响应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网络共发生模式和土壤养分>群落组成和生态多功能性>丰富与稀有类群>多样性。降雨模式变化对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影响的大小依次为:夏季干旱>极端降雨频率增加>降雨量增加>降雨量减少。生态系统对降雨量减少响应程度的大小依次为:林地>草地>农田。林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群落占主导作用,而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中真菌群落占主导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降雨模式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为调节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罗鑫萍[10](2021)在《黄土高原草地修复的多物种组配技术研发》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黄土高原人工灌草生态系统植被结构单一、稳定性差、生态服务功能不足及弃耕现象严重等问题,本研究从不同立地条件土壤种子库组成、种源添加物种筛选、种子添加措施、物种组配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基于种源添加的多物种组配生态修复技术,以提升黄土高原人工灌草生态系统稳定性、加速弃耕地生态恢复进程。具体结果如下:(1)连续3年对人工灌草生态系统不同立地条件土壤种子库的调查研究表明,土壤种子库密度为2767-5492粒/m2;坡向、坡位、土层均显着影响土壤种子库密度,其中阴坡显着高于阳坡,下坡位显着高于上坡位,0-5 cm土层显着高于5-10 cm(P<0.05);坡向对土壤种子库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影响显着(P<0.05),即阴坡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阳坡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但坡向对土壤种子库均匀性系数无显着影响;坡位显着影响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即下坡位显着高于上坡位(P<0.05)。(2)对不同弃耕年限弃耕地土壤种子库的调查发现,弃耕地种子库密度为211-6791粒/m2;弃耕年限显着影响土壤种子库密度(P<0.05),除弃耕2年外,随弃耕年限增加,土壤种子库密度呈显着降低趋势(P<0.05);弃耕初期,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皆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如菊叶香藜(Chenopodium vulvaria)等,随弃耕年限增加,物种组成逐渐由一年生草本向多年生草本过渡,如车前(Plantago asiatica)、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大针茅(Stipa grandis)等多年生草本逐渐增加。(3)对添加物种在遮荫与干扰处理下的出苗与田间建植研究表明,遮荫、及干扰(划破地表)皆显着影响添加物种的出苗率与建植率(P<0.05),总体呈现为遮荫显着高于不遮荫,干扰显着高于不干扰(P<0.05);干扰条件下,遮荫显着提高11种草种出苗率与建植率,而在不干扰条件下,遮荫仅提高2种草种出苗率与建植率。(4)通过连续3年对不同种子添加密度与干扰处理下的植被群落结构监测发现,干扰有利于添加草种的出苗与建植;种子添加密度显着影响地上植被生物量(P<0.05),种子添加密度为200粒/m2时地上植被生物量(139-228 g/m2)显着高于50粒/m2(115 g/m2);种子添加小区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性系数均显着高于对照小区(P<0.05);种子添加密度显着影响物种均匀性系数,种子添加密度为100粒/m2和200粒/m2时,物种均匀性系数显着高于添加密度为50粒/m2时,但种子添加密度为100粒/m2与200粒/m2时,物种多样性无显着变化,因此,较适宜的种子添加密度为每物种100粒/m2。(5)通过在弃耕地添加不同物种配置(功能型与物种数)种子,进而评价种子添加后的植被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种子添加显着增加弃耕地物种多样性(P<0.05)。地上植被生物量及盖度因添加物种功能型与物种数呈现显着差异,添加物种数最大时(12种),地上生物量最低(P<0.05)。随添加物种数增加,物种多样性显着增加(P<0.05),当添加物种配置为3功能型、12物种时物种多样性最高,为2.21。当添加物种组配为4种杂类草时,地上植被生物量与地上植被盖度最大。因此,可依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目标对添加物种进行组配。

二、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豆科—禾本科草地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豆科—禾本科草地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
    (二)喀斯特地区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特点
    (三)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资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影响机理
    (一)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影响机理
        1 栽培管理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2 加工方式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二)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机理
        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2 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
四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
    (一)特色饲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与饲用价值评价
        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 能值的评定
        3 饲用价值评价
    (二)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
        1 饲用资源开发对于牛增重的影响
        2 饲用资源开发对羊增重的影响
        3 饲用资源开发对牛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五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 种植管理技术
        2 饲料化加工技术
        3 牛羊舍饲技术
    (二)喀斯特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牛羊食槽改良技术
        2 牛羊圈舍优化技术
        3 牛羊健康养殖技术
    (三)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2)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区系与植物区系地理学
    1.2 系统发育区系学的含义及内容
    1.3 阿尔金山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标本的采集、整理、鉴定和文献资料整理
        2.1.2 植被调查
    2.2 数据处理
        2.2.1 植物区系的数据处理
        2.2.2 系统发育格局的分析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土壤
    3.5 水文
第四章 阿尔金山植被特征
    4.1 阿尔金山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
        4.1.1 植被垂直带谱变化规律
        4.1.2 阿尔金山植被水平分布规律
    4.2 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4.2.1 物种α多样性与海拔之间的规律
        4.2.2 物种β多样性与海拔之间的规律
第五章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5.1 植物区系科属组成基本特征
    5.2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5.2.1 科的特征分析
        5.2.2 属的特征分析
        5.2.3 种的特征分析
    5.3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5.3.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3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4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特有和近特有种
    5.5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保护物种
第六章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省级新分布
第七章 阿尔金山与邻近山地维管植物区系特征比较
    7.1 阿尔金山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区系谱比较
    7.2 阿尔金山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相似性系数比较
    7.3 阿尔金山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系统发育格局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阿尔金山植被分布
    8.2 阿尔金山的植物区系特征
        8.2.1 植物种类相对匮乏,但远比现有资料记载的丰富。
        8.2.2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亚洲中部成分占绝对优势。
        8.2.3 特有植物和保护植物
        8.2.4 省级新记录植物
        8.2.5 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关系紧密
    8.3 阿尔金山植物区系与亚洲中部荒漠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附录 系统发育树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毕业论文支撑项目

(3)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类型研究进展
        1.2.2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阴山植被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地形地貌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群落调查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被类型
    4.2 不同植物群系主要特征
        4.2.1 红砂群系Form.Reaumuria soongorica
        4.2.2 珍珠猪毛菜群系Form.Salsola passerina
        4.2.3 柠条锦鸡儿群系Form.Caragana korshinskii
        4.2.4 驼绒藜群系Form.Ceratoides latens
        4.2.5 垫状锦鸡儿群系Form.Oxytropis aciphylla
        4.2.6 霸王群系Form.Sarcozygium xanthoxylon
        4.2.7 泡泡刺群系Form.Nitraria sphaerocarpa
        4.2.8 黑沙蒿群系Form.Artemisia ordosica
        4.2.9 梭梭群系Form.Haloxylon ammodendron
        4.2.10 细枝盐爪爪群系Form.Kalidium gracile
        4.2.11 绵刺群系Form.Potaninia mongolica
        4.2.12 短叶假木贼群系Form.Anabasis brevifolia
        4.2.13 灌木亚菊群系Form.Ajania fruticulosa
        4.2.14 短花针茅群系Form.Stipa breviflora
        4.2.15 戈壁针茅群系Form.Stipa gobica
        4.2.16 碱韭群系Form.Alliam polyrhizum
        4.2.17 石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var.klemenzii
        4.2.18 羊草群系Form.Leymus chinensis
        4.2.19 冰草群系Form.Agropyron cristatum
        4.2.20 克氏针茅群系Form.Stipa krylovii
        4.2.21 大针茅群系Form.Stipa grandis
        4.2.22 无芒隐子草群系Form.Cleistogenes songorica
        4.2.23 沙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glareosa
    4.3 植物群系类型与分布
5 植物区系多样性分析
    5.1 科的特征分析
    5.2 属的特征分析
    5.3 物种生活型分析
    5.4 物种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5.5 植物叶片形态类型
    5.6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5.6.1 科的分布区类型
        5.6.2 属的分布区类型
        5.6.3 种的分布区类型
    5.7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特有种分析
6 不同植物群系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阴山北部区域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4)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研究进展
        2.1 混播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2.2 混播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2.3 混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4 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综合评价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生产性能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生产性能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混播组合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3.2 混播比例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3.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4 小结
第三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混播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5)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林场发展与城市绿色发展背景相契合
        1.1.2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符合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1.3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为森林公园建设创造条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群落
        2.1.2 植物景观
        2.1.3 植物文化
        2.1.4 人工林
        2.1.5 天然林
        2.1.6 乡土树种
        2.1.7 拟生造林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环境心理学
        2.2.3 景观美学
        2.2.4 植物群落学
        2.2.5 森林培育学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湖南·宜章县骑田岭城郊森林公园(原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
        3.1.1 案例概况
        3.1.2 改造内容
        3.1.3 案例启发
    3.2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原塞罕坝机械林场)
        3.2.1 案例分析
        3.2.2 改造内容
        3.2.3 案例启发
    3.3 江苏·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原老山林场)
        3.3.1 案例概况
        3.3.2 改造内容
        3.3.3 案例启发
    3.4 湖南·湖南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原涟源龙山国有林场)
        3.4.1 案例概况
        3.4.2 改造内容
        3.4.3 案例启发
    3.5 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
        3.5.1 案例概况
        3.5.2 改造内容
        3.5.3 案例启发
    3.6 案例总结
4 植物景观改造理论探索
    4.1 植物景观改造的目标
        4.1.1 促进绿色发展
        4.1.2 提升林分质量
        4.1.3 提高艺术审美
        4.1.4 推动经济发展
    4.2 植物景观改造的原则
        4.2.1 生态保护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适地适树原则
        4.2.4 功能性原则
        4.2.5 经济节约原则
    4.3 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
        4.3.1 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
        4.3.2 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
        4.3.3 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
    4.4 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
        4.4.1 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
        4.4.2 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
        4.4.3 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
        4.4.4 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
5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
    5.1 兰考林场现状分析
        5.1.1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概况
        5.1.2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状
    5.2 植物景观改造规划构思
        5.2.1 衔接上位规划
        5.2.2 改造规划目标
        5.2.3 改造规划思路
    5.3 植物景观分区改造规划
        5.3.1 水生植物区
        5.3.2 彩叶植物展示区
        5.3.3 林果观光区
        5.3.4 特色植物区
        5.3.5 花卉观赏区
        5.3.6 入口管理区
        5.3.7 主要道路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论文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植物名录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种子库及植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2.1 蚂蚁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2.2 蚂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2.3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2.4 蚂蚁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研究现状
        2.5 蚂蚁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现状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不同草地北方蚁蚁巢及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土壤取样及理化性质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理化参数与草地类型、离巢距离的关系
        3.2 北方蚁蚁巢及周围土壤理化参数特征
        3.3 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变化特征
        3.4 各土壤参数间的相关特征
        4 讨论
        4.1 北方蚁对蚁巢及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不同草地对北方蚁蚁巢扰动的响应
        5 小结
    试验二 不同草地北方蚁筑巢材料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2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3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3.4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供试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3.5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6 种种子的化感综合效应
        3.6 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三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三 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取样
        2.3 萌发试验及样品分析
        2.4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草地中北方蚁蚁巢周围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及数量
        3.2 北方蚁对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的影响
        3.3 蚁巢中心及周围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比较
        3.4 土壤种子库物种与土壤理化因子的RDA分析
        4 讨论
        4.1 受北方蚁影响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特征
        4.2 土壤种子库物种的特征与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4.3 蚂蚁搬运种子的生态学意义
        5 小结
    试验四 北方蚁蚁巢干扰下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方蚁蚁巢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2 北方蚁蚁巢对植物群落功能群重要值的影响
        3.3 北方蚁蚁巢对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4 北方蚁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和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2 保护植物研究现状
        1.2.3 植物地理区系研究现状
        1.2.4 资源植物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数据库
        2.2.2 中国特有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方法
        2.2.3 中国特有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2.2.4 保护植物多样性研究
        2.2.5 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
        2.2.6 资源植物多样性与利用对策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种类多样性及其地理成分多样性
    3.1 特有植物的物种组成
        3.1.1 科的数量特征
        3.1.2 属的数量特征
    3.2 中国特有植物的生活型多样性分析
        3.2.1 科的生活型
        3.2.2 属的生活型
        3.2.3 种的生活型
    3.3 中国特有植物地理成分的多样性
        3.3.1 属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3.3.2 种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3.4 中国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
        3.4.1 水平分布格局
        3.4.2 垂直分布格局
    3.5 小结
第四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特有植物中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4.1 确定本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依据和原则
    4.2 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4.2.1 保护植物的物种组成
        4.2.2 保护植物种的生活型多样性
        4.2.3 保护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
    4.3 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4.3.1 保护现状
        4.3.2 保护对策
    4.4 小结
第五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特有植物中资源植物及其发展利用
    5.1 资源植物分类
        5.1.1 药用植物
        5.1.2 油脂植物
        5.1.3 淀粉糖类植物
        5.1.4 防风固沙植物
        5.1.5 纤维植物
        5.1.6 芳香植物
        5.1.7 饲料牧草植物
        5.1.8 绿化观赏植物
    5.2 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5.2.1 掌握本区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明确科学的保护原则
        5.2.2 加强资源植物的认识和宣传工作
        5.2.3 积极开展种质资源保存、人工繁育集约化生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8)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提出和发展规划
        1.1.2 草地农业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1.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状况
    1.2 南方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人工草地利用模式的形成
        1.2.1 牧草的引种应用和适应性评价
        1.2.2 淮河流域牧草的引种与品种比较适应性评价
        1.2.3 国外草地农业的利用模式对淮河经济带草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1.2.4 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
    1.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4.1 当量因子法
        1.4.2 功能价值法
        1.4.3 遥感技术
        1.4.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问题
    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AHP分析法步骤
        2.1.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矩阵构建
        2.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层次构建
        2.1.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因素评价
        2.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层次分析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AHP分析
        2.2.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层重要性分析
        2.2.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层重要性分析
        2.2.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层次排序
    2.3 讨论
        2.3.1 利益相关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草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2.3.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2.3.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领域的扩展
    2.4 结论
第3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1 牧草生产性能
        3.1.3.2 牧草品质
        3.1.3.3 土壤肥力测定
        3.1.3.4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生产性能的适应性评价
        3.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牧草品质比较
        3.2.3 燕麦种植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3.2.4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的生产性能比较
        3.2.5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牧草品质比较
        3.2.6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对土壤肥力影响
        3.2.7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3.1 燕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
        3.3.2 豆科牧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表现
        3.3.3 豆科牧草对淮河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花菜与燕麦生产模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4.2.4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燕麦牧草品质的影响
        4.2.5 淮河生态经济带间作对金花菜与箭筈豌豆牧草品质的影响
        4.2.6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2.7 “燕麦-金花菜”间作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间作对金花菜、箭筈豌豆与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不同间作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3.3 牧草间作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生产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燕麦-箭筈豌豆”牧草生产模式对于牧草产量的效应影响
        5.2.2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与混播对于牧草品质的影响
        5.2.3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混播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5.2.4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与混播的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不同因素对牧草混播、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5.3.3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
        6.1.2 数据来源
        6.1.3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1.4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6.2.2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3 讨论
        6.3.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
        6.3.2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意义
        6.3.3 人工牧草生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与生产意义
        6.3.4 合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产模式
    6.4 结论
第7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分析模型及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与小麦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7.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种植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
    7.3 讨论
        7.3.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的优势
        7.3.2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成本的因素
        7.3.3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前景
    7.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陕西关中地区降雨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降雨模式变化与模拟试验
        1.2.1 全球降雨模式变化趋势
        1.2.2 全球降雨模式变化模拟试验
    1.3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降雨模式变化
        1.3.1 土壤丰富与稀有微生物群落
        1.3.2 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网络
        1.3.3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降雨模式变化的响应
    1.4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
        1.4.1 生态多功能性
        1.4.2 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关系
    1.5 试验内容和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地夏季干旱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动态变化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点概况、试验设计和土壤样品采集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3 土壤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土壤生态功能测定与生态多功能性计算
        2.2.5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动态变化特征
        2.3.2 土壤微生物丰富与稀有类群动态变化特征
        2.3.3 土壤微生物网络共发生模式动态变化特征
        2.3.4 土壤生态多功能性动态变化特征
        2.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2.4 讨论
        2.4.1 夏季干旱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2.4.2 夏季干旱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林地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响应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点概况、试验设计和土壤样品采集
        3.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3 土壤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2.4 土壤生态功能测定与生态多功能性计算
        3.2.5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响应特征
        3.3.2 土壤微生物丰富与稀有类群响应特征
        3.3.3 土壤微生物网络共发生模式响应特征
        3.3.4 土壤生态多功能性响应特征
        3.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3.4 讨论
        3.4.1 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3.4.2 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草地降雨量减少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变化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概况、试验设计和土壤样品采集
        4.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2.3 土壤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土壤生态功能测定与生态多功能性计算
        4.2.5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特征
        4.3.2 土壤微生物丰富与稀有类群变化特征
        4.3.3 土壤微生物网络共发生模式变化特征
        4.3.4 土壤生态多功能性变化特征
        4.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4.4 讨论
        4.4.1 降雨量减少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4.4.2 降雨量减少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农田降雨量减少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转变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地点概况、试验设计和土壤样品采集
        5.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2.3 土壤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5.2.4 土壤生态功能测定与生态多功能性计算
        5.2.5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转变特征
        5.3.2 土壤微生物丰富与稀有类群转变特征
        5.3.3 土壤微生物群落网络共发生模式转变特征
        5.3.4 土壤生态多功能性转变特征
        5.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5.4 讨论
        5.4.1 降雨量减少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5.4.2 降雨量减少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降雨模式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影响
    6.1 降雨模式变化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6.2 降雨量减少对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七章 总结
    7.1 总结
        7.1.1 林地夏季干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
        7.1.2 林地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
        7.1.3 草地降雨量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
        7.1.4 农田降雨量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
        7.1.5 降雨模式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影响的差异
    7.2 创新点
        7.2.1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7.2.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黄土高原草地修复的多物种组配技术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恢复概述
        2.1.1 生态恢复的概念
        2.1.2 生态恢复的发展历程
        2.1.3 草地生态恢复
    2.2 草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2.2.1 草地生态恢复技术
        2.2.2 土壤种子库与生态恢复
        2.2.3 种源添加与生态恢复
        2.2.3.1 种源适应性
        2.2.3.2 物种组配
        2.2.3.3 添加措施
        2.2.4 其它人工管理措施与生态恢复
    2.3 黄土高原草地生态恢复进展
    2.4 研究内容与意义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土壤种子库调查
        3.2.1 不同立地条件土壤种子库测定
        3.2.2 不同弃耕年限土壤种子库测定
        3.2.3 室内萌发鉴定
    3.3 地上植被调查
        3.3.1 不同弃耕年限弃耕地
        3.3.2 人工灌草、弃耕地种子添加小区
    3.4 黄土高原草地恢复的适宜添加草种筛选
        3.4.1 添加草种萌发特性
        3.4.2 种子萌发特性测定
        3.4.3 供试草种建植特性
    3.5 基于种子添加的多物种组配技术研发
        3.5.1 人工灌草系统种子添加技术
        3.5.2 弃耕地种子添加技术
    3.6 数据分析
        3.6.1 土壤种子库计算
        3.6.2 效应值Cohen'd的计算
        3.6.3 多因素方差分析及均值比较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土壤种子库特征的植被恢复潜力调查
        4.1.1 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灌草系统土壤种子库特征
        4.1.1.1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
        4.1.1.2 坡位、坡向、土层、年份对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影响
        4.1.1.3 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特征
        4.1.1.4 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特征
        4.1.2 不同弃耕年限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
        4.1.2.1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
        4.1.2.2 弃耕年限对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影响
        4.1.2.3 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特征
        4.1.2.4 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特征
        4.1.3 不同弃耕年限弃耕地地上植被特征
        4.1.3.1 地上植被物种组成
        4.1.3.2 地上植被盖度
        4.1.3.3 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
        4.1.3.4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
    4.2 适宜黄土高原草地恢复的添加草种筛选
        4.2.1 供试草种萌发特性
        4.2.1.1 温度对供试草种萌发的影响
        4.2.1.2 水分胁迫对供试草种萌发的影响
        4.2.2 干扰、遮荫对供试草种出苗与建植的影响
        4.2.2.1 干扰、遮荫对供试草种出苗的影响
        4.2.2.2 干扰、遮荫对供试草种建植率的影响
    4.3 基于种子添加的多物种组配技术研发
        4.3.1 种子添加对人工灌草系统植被组成的影响
        4.3.1.1 干扰、密度对草种出苗与建植的影响
        4.3.1.2 干扰、密度对地上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4.3.1.3 干扰、密度对草种盖度的影响
        4.3.1.4 干扰、密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3.2 种子添加对弃耕地植被组成的影响
        4.3.2.1 组配对添加物种出苗率的影响
        4.3.2.2 组配对添加物种生物量的影响
        4.3.2.3 组配对添加物种盖度的影响
        4.3.2.4 组配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5.1 土壤种子库
        5.1.1 环境因子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5.1.2 弃耕年限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5.2 草地恢复的多物种组配技术研发
        5.2.1 物种筛选
        5.2.2 种子添加措施
        5.2.3 物种配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豆科—禾本科草地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D]. 陈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特征[D]. 吴叶慧. 内蒙古大学, 2021
  • [3]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D]. 冯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D]. 徐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5]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D]. 段孟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种子库及植物群落的影响[D]. 车昭碧. 石河子大学, 2021
  • [7]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D]. 孙冠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江舟. 扬州大学, 2021
  • [9]陕西关中地区降雨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D]. 郭彦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10]黄土高原草地修复的多物种组配技术研发[D]. 罗鑫萍. 兰州大学, 2021

标签:;  ;  ;  ;  ;  

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豆科草草原的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