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木材微纤丝角论文-黄艳辉

杉木木材微纤丝角论文-黄艳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杉木木材微纤丝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管胞,微拉伸,零距拉伸,力学性质

杉木木材微纤丝角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辉[1](2007)在《杉木木材微纤丝角及其与力学性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材微纤丝角是木材各项性质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的大小与木材的解剖、物理、力学以及化学性质紧密相关,研究它的大小和变异规律可以为木材性质的早期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为人工林木材的选种育种、基因改良、采伐间伐提供合理的技术参数,为木材细胞壁力学、微观力学以及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木材微纤丝角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本论文使用四种方法测定分析了杉木的微纤丝角,并以微纤丝角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影响杉木木材宏观和微观力学性质的因素。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法、纹孔观察法、偏振光显微镜法和近红外光谱预测法得到杉木木材的微纤丝角及其变异规律,并对这四种方法进行详细比较,结果表明:1)X射线衍射法测定速度快,代表性强,适用于大量试样的变异研究;偏振光显微镜法测定速度较慢,但实验仪器成本低,适合实验室试样的少数测定;纹孔观察法测定速度相对较快,对仪器的要求也不高,但测定结果变异性较大。方差分析表明,这叁种方法在测定杉木木材平均微纤丝角时差异不显着。2)近红外光谱预测法和X射线衍射法均属于无损检测法,它们两个联立建立的模型精度高,预测性和重现性好、便于实现在线分析。由于另外叁种方法得到的木材微纤丝角值差异不大,所以都可以作为木材微纤丝角真值与近红外光谱联立来预测木材微纤丝角。2.木材微纤丝角对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1)正常间距拉伸中,被测杉木的微切片平均密度为0.3434g/cm3,平均微纤丝角为12.06°,平均纵向弹性模量为2431Mpa,平均抗拉强度为44.96Mpa。2)正常间距拉伸中,微纤丝角对D333A组微切片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密度对D1123A和D1223A组微切片的影响占主导作用,两者一起互为补充的说明了微切片纵向力学性能的变化。3)正常间距拉伸中,控制密度的影响后,微纤丝角的变化对D333A组微切片纵向MOE和抗拉强度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对D1123A组微切片纵向MOE的相关系数达到0.05水平上显着;对D1223A组微切片纵向MOE和抗拉强度都成负相关关系,但都达不到显着水平。4)零距拉伸中,被测杉木管胞抗拉强度平均值为357.39Mpa。在测定管胞平均抗拉强度时,试样宽窄选6mm最好。3.木材微纤丝角对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1)被测杉木的木材密度平均值为0.3991g/cm3;抗弯弹性模量(MOE)平均值为12.38Mpa;抗弯强度(MOR)平均值为75.22Mpa;微纤丝角(MFA)在10.25-30.55°之间,平均值为12.49°。2)边材处和低海拔处试样的相关系数变化趋势一致,即密度对MOE和MOR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度/MFA,最后是MFA。3)对高海拔处和心材处试样,对MOR的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密度>密度/MFA>MFA;对MOE,密度/MFA>密度>MFA。4)边材处与低海拔处试样的MOE受密度的影响最大;而心材处与高海拔处试样受密度/MFA的影响最大,尤其是MFA对MOE的影响在心材处和高海拔处显着增大,由原来最低的-0.177达到-0.478。5)对全部试样,微纤丝角在控制密度前后对MOE都成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MOR也从原来的不相关变为显着负相关,这说明微纤丝角的变化与MOE和MOR的变化关系密切。6)对心材处试样,控制密度的影响后,微纤丝角与MOE的相关系数从原来的-0.534增加到-0.814,与MOR的相关系数也有所提高,这说明微纤丝角的变化与MOE和MOR的变化紧密相关。7)在预测木材MOE和MOR时,将密度和微纤丝角一起考虑在内,其结果会比单考虑密度时更为准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黄艳辉,赵荣军,费本华[2](2007)在《杉木木材微纤丝角变异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法和自编的软件对杉木的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纤丝角受很强的遗传控制,在不同株间、幼龄材间及成熟材间的差异极不显着;微纤丝角受树木生长年龄的影响很大,近髓心处最高,自髓心向外迅速减小,9 a以后减小趋势缓慢,到大约15a时出现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达20多度,回归分析得到的二项式方程R2达到0.899,径向各年轮间的差异极其显着;纵向不同高度上,微纤丝角从0 m到1.5 m迅速减小,之后减小趋于缓和,在5.5 m以后于平稳波动中又略显回升,1.5-7.5 m平均微纤丝角变化范围在10.82°-12.57°之间,回归分析得到的乘幂方程R2达到0.884,方差分析表明,树高1.5 m到7.5 m微纤丝角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杉木木材微纤丝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法和自编的软件对杉木的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纤丝角受很强的遗传控制,在不同株间、幼龄材间及成熟材间的差异极不显着;微纤丝角受树木生长年龄的影响很大,近髓心处最高,自髓心向外迅速减小,9 a以后减小趋势缓慢,到大约15a时出现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达20多度,回归分析得到的二项式方程R2达到0.899,径向各年轮间的差异极其显着;纵向不同高度上,微纤丝角从0 m到1.5 m迅速减小,之后减小趋于缓和,在5.5 m以后于平稳波动中又略显回升,1.5-7.5 m平均微纤丝角变化范围在10.82°-12.57°之间,回归分析得到的乘幂方程R2达到0.884,方差分析表明,树高1.5 m到7.5 m微纤丝角差异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杉木木材微纤丝角论文参考文献

[1].黄艳辉.杉木木材微纤丝角及其与力学性质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黄艳辉,赵荣军,费本华.杉木木材微纤丝角变异规律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  

杉木木材微纤丝角论文-黄艳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