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好声音”想到中国的“高职教育”

从“中国好声音”想到中国的“高职教育”

吕军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5;王敏广东东莞交通局广东东莞523401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好声音”导师的分析,浅谈其对“高职教育”的启发。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高职教育导师方法培养目标师德

“中国好声音”的第二季已经落下帷幕了,第三季也在蓄势待发。从其开播以来,“中国好声音”的影响范围之广、收视率之高,在歌唱选秀节目里是空前的,在热播期间可谓是: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举国上下热议其中的人、事、歌等等。笔者也同样“深陷”其中,因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所以在陶醉其歌曲、感动其情节之余,更多的会注意当中的导师、学员的表现和他们之间的互动。两季的“中国好声音”出场导师有六位,分别是那英、杨坤、刘欢、庾澄庆、汪峰、张惠妹。他们都才华横溢,在歌唱事业里功成名就,但他们的性格和对音乐的领悟又各有特点,把他们组合在这个“节目”里做导师,对学员的“求学”、节目的精彩都是一个很好的安排。下面就以“好声音”的导师表现分析为切入点,结合“高职教育”谈一下自己的个人看法,但愿能抛砖引玉。

那英老师,她的歌声已经响彻华人圈,通过“中国好声音”,我才知道她的耳朵对好声音有着本能的敏感(可能其他导师也敏感,只是没她直率)。在我们“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那英绝对就是一个“能工巧匠”,而且是水平很高的一个,但作为导师,那英的亮点只在“招生”,在教学中乏善可陈。可能有人说:她的学员梁博已夺得冠军。那只是一个娱乐节目的冠军,我们可以看看梁博在培训前后的歌唱水平有没有明显提高或者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再看她的学员姚贝娜,给人的感觉是:导师硬把一个博士研究生带成了中专重修生。那英在分析、点评学生时,显得“理屈”、词穷,和其他导师一比相形见拙。这说明她在歌唱技能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可能自己并没有进行理论上的升华。没有理论的支撑,给学生上课,就只会操作示范,这是录像机、录音机都可以完成的任务。那英在选学员中的一次表现,是令人非常赞赏的,那是在“第一季”面对她的“和音”妞妞时,她表现出了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操守和一个公众人物在正面给社会的以身作则。以当前的社会状况,不应该提倡“举贤不避亲”而应提倡“避嫌”,“举贤不避亲”是要有很高的道德觉悟才能正确地“举”,要有很透明的监督才知道是否“贤”。所以当时我简直就把那英老师作为“好声音”里的“师德楷模”,但是在第二季里,张惠妹录取了自己的“和音”的情景,以及那英说的一段感慨,使我好像隐约看到了一些贪腐官员堕落时的心路历程……

杨坤老师,歌声独特,他的歌在中、青年听众群有极大的市场,而且他内外兼修,能唱能写,不乏经典,可谓青年才俊。他在“好声音”的“招生”和“培训”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这说明杨坤老师不但唱得好,还能教。但是在“好声音”组内平安和金志文的PK赛时,杨坤老师的表现就显得有点帮亲不帮理了。我很高兴看到对此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这说明社会有监督、百姓有良知。但同时我也有点担心,这件事是否会给某些人起到一个不良的示范——“在权力范围内尽量给亲友谋取利益,做了就做了,不做白不做”。到第二季时杨坤的下课可以理解为是对人们的警示吧。

刘欢老师,称其刘欢大师也不为过,在我国的流行乐坛里,刘欢真正担得起“大师”的称号,他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几十年里为我们演绎、谱写的经典名曲数不胜数。同时他也在音乐学院里授课、担任教授,所以他是货真价实的老师。在“好声音”节目中刘欢老师表现非常专业,在“听、拍”学生时既认真、严谨又不乏激情,对学生的点评得体、简要、有理有据而又入木三分,他是我心中标准导师的模型。在这里我只提出一点困惑,就是在“听、拍”学生时刘欢老师对平安、倪雅丰两位同学所持的观点。这两位同学的歌路、歌唱风格和刘欢很相似,而他们的声音和众多学员相比肯定是好声音,那刘欢老师为何不“拍”他们?同时我们又看到刘欢老师对他自己相对而言不是强项的“小众音乐”学员的青睐,这样对于其他崇拜他、想追随他而且专业条件更符合刘欢老师培养的学员来说,似乎有点不公平。就如同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能力、特点来明确学校的招生对象、办学风格和培养目标,如有调整也应尽快公布,并广泛地让考生了解。在为学生配置教师时,要尽量配置专业技术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这样一方面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负责。

汪峰老师和张惠妹老师在培训辅导学员时可以说是中规中矩,汪峰能把自己的歌路曲风贯彻始终,张惠妹没有“为教而教”地刻意去改变学生,这些都是“高职教育”可以参考的地方。我们在进行“创新改革”时,必须深思熟虑而后行,要对每一届学生、每一个学生负责。

庾澄庆老师,我刻意地把庾澄庆老师放在最后讨论,是因为他身上有很多供我们高职教师学习的特点。庾澄庆老师曾经也是个“能工巧匠”,在歌唱事业里取得过辉煌成绩。但在“好声音”导师里他的歌唱并不突出,而从导师的“教学表现”来看,我认为无人能出其右。经过多年的历练,庾澄庆老师在歌唱音乐方面的博览、造诣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非一般音乐人能比。而且他长期从事音乐的创作、改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别人的风格优点了如指掌,对自己的努力方向非常明确。在“好声音”的“招生”环节,庾澄庆老师选学员的标准量化得非常具体,这些标准的确定都来自他浑厚的音乐底蕴和清晰的培养目标。他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对于不属自己强项的英才学员,他能说:“这不是我理解的领域,我帮不了他。”我认为:我们高职学校和高职教师也应该“知己知彼”,不误人子弟。在“好声音”的“培训教学”环节里,庾澄庆老师根据各学员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为学员“量身改编”了若干首经典名歌,演唱效果非常好,让观众、学员本身以及其他导师都非常享受,我们在听歌时都忘记了“原唱”。庾澄庆老师无疑是在众多导师中让学员“改动”最大的一位,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庾澄庆老师并不是单纯的“为教而教”、“为改而改”,他的“改动方案”是以学员自身的特点、导师丰富的音乐知识以及明确的培养目标为支撑的;同时在教学中与学员深入沟通,让学员领会、认同并积极投入到“改动”中。虽然“改动”的效果并不是百分百成功,但学员也能够从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对音乐的领悟就不言而喻了。

“好声音”是一档娱乐节目,是选择并培养学员去表演、比赛;高职教育是严肃的事业,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工作技能、学习方法的。严格来说它们不能相提并论,但正如前面的分析,“好声音”可以给“高职教育”不少的启发。我国高职教育从9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也有十多年了,一直处在改革创新状态,专家漫天飞,行业在“折腾”中发展,教师也在“评估”中工作、在“纠结”中自我调整,培养目标从开始的“工程师”到现在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逐步清晰。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素养,根据拟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固然重要,其道德水平——“师德”的要求就更高了,“师德”不单体现在重大问题上的生死抉择,更体现在平时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因为它们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应该时刻提醒着教育行业的官员、教师。

标签:;  ;  ;  

从“中国好声音”想到中国的“高职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