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深海,同位素,柴达木盆地,水系,胶东半岛,乳山。
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王娉[1](2019)在《采自马里亚纳海沟,3米多长“神针”在青“分割”》一文中研究指出24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召开深海样品共享发布会,首次对外公开一根取自马里亚纳海沟长3.44米的沉积物重力柱,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取如此珍贵的样品。海上采样5天,终于获得深海“至宝”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海专项(预研)--深海(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9-12-25)
龚丽玲,王丹阳,瞿畏,钱湛,范庆元[2](2019)在《干挖法清淤对南汉垸内沟渠沉积物中氮形态和氨氮扩散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干挖法清淤对沉积物中氮形态与氨氮扩散通量的影响规律,以洞庭湖区南汉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田灌溉区、生活排污口、养鸭场、水产养殖区和养猪场等典型区域的沟渠沉积物及上覆水进行采样分析,利用Fick定律估算沉积物-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采用连续分级法测定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南汉垸内沟渠采用干挖法清淤后沟渠内源污染减小,上覆水质改善。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为~(-1)1.43~16.19 mg·m~(-2)·d~(-1),沉积物中总氮含量为403.66~1 120.23 mg·kg~(-1),沉积物总氮与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和残渣态氮(RN)含量均随清淤完成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清淤36个月后,不同功能区沉积物总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养鸭场>养猪场>水产养殖区>生活排污口>农田灌溉区。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与沉积物中FN显着相关(P<0.05)。与农田灌溉区相比,养猪场、养鸭场、水产养殖区及生活排污口对沟渠氮素的贡献量大。南汉垸内畜禽和水产养殖及生活排污的外源输入是沟渠沉积物及其上覆水中氮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采用干挖法清淤后沉积物-水界面氮的释放短期内明显降低,使得南汉垸内沟渠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因沟渠清淤具有时效性,需加强对垸内沟渠实时监控并定期清淤,保障沟渠连通性和维持良好上覆水质。(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晓晶,卢俊平,张圣微,马太玲,张自豪[3](2019)在《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来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分析水库生态系统的污染来源和水环境的营养状况,本文对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的分布特征,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N值的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以远源搬运的风成沉积物为主,TOC含量在1.38%~3.52%,平均值为2.34%;TN分布范围在0.06%~0.21%,平均值为0.11%;δ~(13)C分布范围在-2.69%~-2.41%,平均值为-2.54%,δ~(15)N范围在0.19%~0.54%,平均值为0.39%。通过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表明,陆生C3植物、土壤有机质和淡水水生植物是大河口水库沉积物有机质的3种主要来源,其中陆生C3植物贡献最大,其次是土壤有机质,个别断面有淡水水生植物来源。研究表明,大河口水库整体的初级生产力不高,有机质来源组成差异较小,有机质来源大都为外源。(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郭岐山,丁小军[4](2020)在《柴达木盆地耙状线形沙丘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沙丘形成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耙状线形沙丘是一种新发现的沙丘类型,形态上既有线形沙丘特征,又有新月形沙丘的特征,但目前对该类沙丘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限制了对此沙丘的认识。为此,文中选择柴达木盆地的耙状线形沙丘为研究对象,收集地表沉积物样品,探讨沉积物粒度特征,为阐明沙源对耙状线形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提供支撑。研究表明,受砾石覆盖和盐分的影响,该地区的沙源欠丰富。耙状线形沙丘粒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沙丘断面上,脊线最细,且迎风坡坡脚比背风坡粗。分选系数随平均粒径变细而变好,偏度随风选变好而趋于正偏。除分选系数与峰度相关性较差外(R~2=0.37,P=0.1),其余所有的粒度参数之间均有明显相关性(P<0.001)。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差异反映了沙源和沉积物搬运过程的差异。综合风况、沉积物和下垫面特征,研究区沙丘物源包括戈壁和干涸湖盆,其中蠕移质主要来源于戈壁,而跃移质则敖阔戈壁和干涸湖盆。(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3期)
葛长字,王旭阳,李佳顺,张玉群,刘丽晓[5](2019)在《沉积物中生物活性磷赋存形态对耗氧有机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耗氧有机物影响沉积物中生物活性磷的赋存形态的假说。以葡萄糖代替耗氧有机物,将沉积物暴露于耗氧有机物30天。结果表明:不充气时,葡萄糖浓度0、2、4、8 mg/L下的表层沉积物Ex-P含量分别为0.02±0.01、0.02±0.01、0.03±0.01、0.02±0.01μmol/g;充气时,相应葡萄糖浓度下的表层沉积物Ex-P含量分别为0.03±0.00、0.03±0.01、0.03±0.01、0.06±0.02μmol/g,葡萄糖浓度8 mg/L下的Ex-P含量高于葡萄糖浓度0 mg/L下的(P<5%)。不充气时,葡萄糖浓度0、2、4、8 mg/L下的表层沉积物IP含量为0.96±0.42、0.74±0.29、0.97±0.78、0.88±0.22μmol/g;充气时,相应葡萄糖浓度下的表层沉积物IP含量为0.37±0.10、0.46±0.16、0.41±0.06、0.69±0.05μmol/g,葡萄糖浓度8 mg/L下的IP含量高于葡萄糖浓度0 mg/L下的(P<5%)。耗氧有机物对沉积物中生物活性磷有双重阈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康鹏宇,刘传朋,刘同[6](2019)在《山东铜井、金场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铜井、金场地区水系沉积物18种元素进行了研究,结合工作区成矿地质条件,共圈出8个综合异常。对综合异常进行查证,新发现多处多金属矿(化)点和矿化线索,其中9处金矿(化)点和矿化线索,验证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效果。在综合异常分析和查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区内矿产地质特征,圈定出3处找矿远景区。分别为金场—铜井一带金、铜、铁、汞、银找矿远景区、金佛院铬、铜找矿远景区和青杨行—孔家湖一带铜、铅、锌找矿远景区,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12期)
魏印涛[7](2019)在《地球化学分区方法在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应用——以胶东半岛乳山寨幅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胶东半岛乳山寨幅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取出7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绘制出地球化学分区图,并讨论了各分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将研究区内水系沉积物样本所体现的全部地球化学统计信息在一幅图中以区块的形式得以反映,通过对其判读分析各类分区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圈定的综合异常,进一步缩小了找矿靶区,可为矿产勘查工作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9年04期)
朱爱美,张辉,崔菁菁,胡宁静,刘季花[8](2019)在《渤海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渤海404个站位的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通过潜在生态风险、地累积指数等指标定量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利用富集因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湾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最高,渤海海峡最低;渤海Cd具有强潜在生态风险,Hg具有中等-强潜在生态风险,总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Cr和Ni的少量站位超过毒性阈值上限,其余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毒性阈值下限,表明渤海发生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污染的概率很低。沉积物中粒度效应控制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具有主要影响,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Cd,主要分布于辽东湾的锦州湾和复州湾,其次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的Hg对黄河叁角洲及莱州湾有重要影响,亟需引起注意。(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肖丽,王迪,马伟伟,李文君,李铁[9](2019)在《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铁溶解和磷释放活性的动力学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溶解动力学实验及活性连续体模型表征了长江河口至东海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铁(Fe)和磷(P)的活性。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了活性组分的理论含量m0和表观速率常数k。结果表明,Fe(Ⅱ)普遍存在于表层沉积物中,这应是高活性有机络合态Fe(Ⅲ)絮凝/沉淀到沉积物中后快速还原的结果。沉积物中黏土及总有机碳(TOC)含量对Fe(Ⅱ)的m0及其k值起重要控制作用。从长江河口至邻近海域沉积物中Fe(Ⅱ)均以FeCO_3形态为主,FeCO_3的溶解及与之相结合磷(主要为交换态P和自生P)的释放导致Fe(Ⅱ)和P具有相似的溶解动力学特征。与吸附于Fe(Ⅱ)矿物相的P相比,与Fe(Ⅱ)矿物相共沉淀的P的m0较高,但k较低。与TOC含量较低的粗粒沉积物中的Fe(Ⅲ)相比,TOC含量较高的细粒沉积物中Fe(Ⅲ)的m0值较小,但k值较大。以上特征是Fe不同的氧化还原过程导致的。Fe(Ⅲ)氧化物的含量(m0)和活性(k)总体上控制着与之相结合P的含量(m0)及溶解活性(k)。虽然传统活性Fe形态分析未能揭示出长江河口沉积物中活性Fe的富集作用,但溶解动力学表征结果表明,Fe的絮凝/沉淀导致河口沉积物中活性Fe的明显富集,且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盐度明显增加的低盐度河口区。(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欢,孔维苇,王晓锋,袁兴中,龚小杰[10](2019)在《重庆梁滩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流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浅水河流表层沉积物氮赋存形态时空格局特征及潜在环境风险,选择重庆主城区的梁滩河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采集干、支流主要断面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梁滩河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总氮(TN)含量变化为2.63~8.12 g/kg,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提取态氮(W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SAEF—N)和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含量分别为190~1 764,119~1 139,208~2 039,159~2 829 mg/kg,受流域污染源分布格局影响,沉积物各形态氮含量空间变化幅度均较大;梁滩河沉积物TN、WAEF—N、SAEF—N、SOEF—N含量上游至下游均逐渐降低,而活性最高的IEF—N则在城市河段出现明显峰值,外源污染强度和建设用地面积对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变异性具有较高的解释量,表明流域内污染格局及人类活动强度对沉积物氮形态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TF—N)含量占TN比例的52.9%~72.3%,且在城市河段IEF—N占比均显着高于非城市段,呈现较高的氮释放风险,表明城市污染进一步促使沉积物氮的活化;大部分断面总氮及各形态氮冬季略高于夏季,但变化幅度不大;统计分析表明,各形态氮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转化的联系,而且与水体pH、DO、DOC等环境参数呈显着相关关系,沉积物中氮形态分布特征受外源有机碳输入及水体污染的影响。综上,受流域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污染源格局的影响,梁滩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空间变异性大,特别是城市区河段内源污染风险较大,如何调控内源氮释放是未来治理河流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干挖法清淤对沉积物中氮形态与氨氮扩散通量的影响规律,以洞庭湖区南汉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田灌溉区、生活排污口、养鸭场、水产养殖区和养猪场等典型区域的沟渠沉积物及上覆水进行采样分析,利用Fick定律估算沉积物-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采用连续分级法测定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南汉垸内沟渠采用干挖法清淤后沟渠内源污染减小,上覆水质改善。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为~(-1)1.43~16.19 mg·m~(-2)·d~(-1),沉积物中总氮含量为403.66~1 120.23 mg·kg~(-1),沉积物总氮与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和残渣态氮(RN)含量均随清淤完成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清淤36个月后,不同功能区沉积物总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养鸭场>养猪场>水产养殖区>生活排污口>农田灌溉区。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与沉积物中FN显着相关(P<0.05)。与农田灌溉区相比,养猪场、养鸭场、水产养殖区及生活排污口对沟渠氮素的贡献量大。南汉垸内畜禽和水产养殖及生活排污的外源输入是沟渠沉积物及其上覆水中氮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采用干挖法清淤后沉积物-水界面氮的释放短期内明显降低,使得南汉垸内沟渠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因沟渠清淤具有时效性,需加强对垸内沟渠实时监控并定期清淤,保障沟渠连通性和维持良好上覆水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王娉.采自马里亚纳海沟,3米多长“神针”在青“分割”[N].青岛日报.2019
[2].龚丽玲,王丹阳,瞿畏,钱湛,范庆元.干挖法清淤对南汉垸内沟渠沉积物中氮形态和氨氮扩散通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3].张晓晶,卢俊平,张圣微,马太玲,张自豪.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来源解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4].郭岐山,丁小军.柴达木盆地耙状线形沙丘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沙丘形成的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5].葛长字,王旭阳,李佳顺,张玉群,刘丽晓.沉积物中生物活性磷赋存形态对耗氧有机物的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9
[6].康鹏宇,刘传朋,刘同.山东铜井、金场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J].山东国土资源.2019
[7].魏印涛.地球化学分区方法在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应用——以胶东半岛乳山寨幅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J].地质找矿论丛.2019
[8].朱爱美,张辉,崔菁菁,胡宁静,刘季花.渤海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学报.2019
[9].肖丽,王迪,马伟伟,李文君,李铁.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铁溶解和磷释放活性的动力学表征[J].海洋学报.2019
[10].刘欢,孔维苇,王晓锋,袁兴中,龚小杰.重庆梁滩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