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学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雄性,细胞学,减数,机理,油菜,胚囊,多倍体。
细胞学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夏敏[1](2018)在《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 ‘Pachyloen’)高生长期竹秆基本组织细胞壁构建的细胞学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厚竹高生长期节间伸长与基本组织细胞壁的相互关系这一主题。采用普通光学显微、电镜技术(TEM)、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FEG-SEM)、荧光显微等技术对基本组织细胞壁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揭示高生长期茎秆基本组织细胞壁构建的细胞学机理。主要结果如下:根据竹秆基本组织发育过程中光学解剖结构特征,将基本组织细胞的分化与发育过程分为初生壁形成期和次生壁形成期。初生壁形成初期,细胞分裂占主导位置,主要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伸长不明显。基本组织细胞壁加厚但不显着,能观察到大量较薄新壁的形成。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与细胞轴向垂直。胞间隙较小,胞间连丝较多,细胞器丰富。异常节细胞内线粒体膜结构有降解的现象。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初生壁发育后期,主要以细胞伸长为主,大部分细胞伸长明显发育成长细胞,少数细胞长度几乎没有变化而成为短细胞。随着组织的分化与发育,细胞壁逐渐的加厚。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微纤丝的排列方向发生变化,出现交织的网状排列且微纤丝的排列比较松散。透射电镜显示初生壁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与细胞轴向平行。胞间隙变大,部分胞间隙含有降解物。正常节较异常节胞间连丝丰富且细胞质的电子密度较大。在光镜下观察,节隔缺失(异常节)对长、短细胞分化的影响不明显。在异常节,淀粉粒的含量比正常节基本组织细胞内淀粉粒的含量多。次生壁发育期,长、短细胞分化明显。长细胞次生加厚明显。次生壁微纤丝呈螺旋取向,取向角度不同。随着次生壁的逐渐加厚,基本组织长细胞形成多壁层结构,能观察到细胞壁相邻的两壁层微纤丝的排列呈一定的夹角,其中某一次生壁层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与细胞轴向近平行或呈小角度。胞间连丝丰富,细胞器较多。长细胞内容物多数已降解,部分基本组织细胞中仍能观察到少量淀粉粒的分布。异常节基本组织细胞壁与正常节相异之处为:细胞壁上沉积有电子密度较低物质组成的白色凸起,胞间层含有同样电子密度较低的白色物质。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基本组织细胞长度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节部异常引起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长度的减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竹子高生长由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决定的,前一阶段主要是细胞增殖引起,后一阶段细胞伸长占主导。竹秆节部在节间伸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竹秆的迅速高生长主要依赖于节部的居间分生组织。在节部,维管束分叉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系统有利于物质的横向运输,物质的横向运输主要在节部。节部异常引起与物质运输有关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节间的伸长,导致节间变短。在基本组织细胞壁不同发育阶段,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微纤丝与细胞轴向垂直的排列方式不利于细胞的伸长生长,微纤丝交织的网状排列方式有助于细胞壁的扩展。即在细胞壁加厚的过程中,细胞壁各层通过不断改变微纤丝沉积的方向,来控制细胞的伸长生长,进而调控着节间伸长。(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孙春青,潘跃平,单延博,孙国胜,戴忠良[2](2017)在《睡莲品种墨宝自交结实率低的细胞学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睡莲品种墨宝(Nymphaea Almost Black)的自交结实率低,为了找出其原因,本研究以墨宝为材料,进行细胞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墨宝的花粉活力为4.2%,授粉后12 h,平均每个柱头上萌发的花粉量只有27.2粒。此外,授粉后5 d,27.6%的子房内形成了球形胚,授粉后15 d,只在14.7%的子房内观察到胚胎,授粉后20 d,在6.4%的子房内观察到正常胚胎。以上结果显示,受精前的低花粉活力和柱头上花粉萌发异常以及受精后的胚胎败育是导致墨宝自交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王瑶[3](2017)在《细胞学和比较蛋白组学研究‘黔阳无核’椪柑不育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数柑橘品种因具单性结实能力,一旦发生雄性不育和胚囊败育即能培育出无核果实。无核是柑橘品种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柑橘配子体发育过程及无核的机理,可以为柑橘无核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加快无核育种进程。‘黔阳无核’椪柑(Qianyang seedless,QS)是普通椪柑的无核芽变,普通有核椪柑‘鄂柑一号’(Egan No.1,EG)与QS在形态特征上没有明显差异,AFLP分子标记实验表明二者相似性在95%以上。本研究采用细胞学、组织化学等手段分析了EG和QS雄蕊和胚囊发育过程的异同,同时利用双向电泳技术结合质谱鉴定对两者发育早期的花蕾进行了比较蛋白组学研究。1.EG和QS小孢子和胚囊的发育过程观察。采用半薄切片技术比较观察了EG和QS小孢子发育过程发现QS小孢子从四分体时期开始1个四分体由胼胝质分隔出4个以上的小孢子,四分体结束后小孢子形态各异,多数为不规则月牙形状且随后的发育过程液泡发育异常,至花粉粒成熟期QS中花粉粒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并且缺少内含物。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EG和QS胚囊从大孢子母细胞时期到八核胚囊时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对比观察。QS在功能大孢子形成后发育异常,极少观察到正常发育的单核和二核胚囊,没有观察到正常发育的四核胚囊,最终在八核胚囊时期发育成腔很小、带有退化残骸的空腔胚囊。2.对比观察了EG和QS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EG减数分裂行为正常,QS减数分裂行为从偶线期开始出现异常,主要表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部分联会配对或完全不联会配对。QS减数分裂过程中还存在染色体不均等分离现象,同时还观察到染色体桥和染色体断裂形成的微粒。压片法观察了减数分裂结束后EG和QS的四分体:EG基本正常;QS异常的四分体所占比例为77.5%,从二分体到八分体均有出现,主要异常类型为包含4个大小不一小孢子的四分体,同时叁分体、五分体也较多。3.组织化学实验和电镜观察分析EG和QS小孢子的发育。席夫染色实验发现:淀粉粒在花药发育不同时期是动态分布的;小孢子在二核花粉期开始积累淀粉粒。小孢子发育早期QS和EG在淀粉及多糖的分布没有差异;二核花粉期EG小孢子开始积累淀粉,QS小孢子不积累淀粉;最终EG成熟花粉粒淀粉粒丰富,QS成熟花粉粒淀粉粒缺乏。对EG和QS的小孢子壁在不同发育过程中的观察发现:QS花粉壁外壁发育异常。透射电镜观察到四分体时期EG小孢子外围形成初生外壁层和前柱状体,QS与EG相比没有明显的初生外壁层形成;发育至单核小孢子早期,外壁包含外壁内层、柱状层和顶盖层,QS与EG外壁结构差异明显。小孢子切片的紫外荧光和席夫染色实验分别发现:EG和QS小孢子荧光分布不同,EG主要分布在小孢子壁和腔内,而QS更多分布在小孢子壁上;成熟花粉粒席夫染色切片未染色部分为花粉外壁,QS比EG的厚。4.EG和QS早期花蕾比较蛋白组学。1)采用2-DE结合MALDI-TOF-TOF质谱技术分析了ASF(2.5-3 mm直径花蕾)、MF1(3-3.5 mm直径花蕾)和MF2(3.5-4 mm直径花蕾)3个时期花蕾蛋白质组的差异,3个时期花蕾包含从四分体到单核小孢子时期的花药,鉴定差异表达蛋白97个,对应87个不同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逆境反应、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次生代谢及蛋白质合成、修饰与降解等生理过程。其中次生代谢主要是苯丙烷类化合物代谢,包括类黄酮代谢、木质素代谢等,发现3个疑似参与孢粉素合成代谢的蛋白LAP6、ACOS5和DRL1。能量代谢、苯丙烷类化合物代谢和逆境应激反应,尤其是氧化逆境是QS不育雄蕊产生变化的主要生物过程。2)分析QS和EG的3个时期花蕾蛋白表达相对趋势发现,获得的97个蛋白中只有抗氧化逆境相关蛋白和花粉壁发育相关蛋白在3个时期QS花蕾中表达呈较稳定的变化,说明其它差异表达蛋白涉及到的多数生物过程在QS花蕾发育中是紊乱的。3)发现11个蛋白可能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10个蛋白从MF1时期开始表达,而QS的MF2花蕾表达缺失,这10个蛋白涉及脂类代谢、ROS信号传导、花粉壁发育、细胞分裂、蛋白合成降解和修饰等生物过程。另外,与细胞内固醇运输有关的蛋白ORP3A只在EG MF1时期表达。这11个蛋白可能与MF1时期的小孢子区别于ASF和MF2时期小孢子的特殊发育状态有关,包括绒毡层PCD启动和小孢子液泡形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杨锦[4](2016)在《硼缓解豌豆根尖及根边缘细胞铝毒的细胞学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土壤为酸性土壤,铝毒和缺硼是中国南方酸性土壤中的主要限制因子。硼铝共同作用于细胞壁及生长素的运输,因而在中国南方酸性土中施硼具有缓解植物铝毒的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硼可以减轻植物根系/细胞壁铝的累积和铝向地上部的转移,然而硼缓解铝毒的细胞学机理尚不清楚,特别是生长素运输与细胞壁生长的关系及细胞壁对铝的吸附与细胞毒性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说:铝胁迫条件下,硼通过调控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调节质外体pH的变化,调控细胞对H+、ROS信号、Ca2+信号等多种信号的感受,促进细胞壁的生长与修饰,从而减轻铝对细胞的毒害作用。本文以中豌六号豌豆根尖及其根边缘细胞为实验材料,从生长素极性运输、细胞壁超微结构、根边缘细胞线粒体代谢等方面探讨硼缓解细胞铝毒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硼对铝毒具有缓解效应。加硼处理能够减少铝在根尖的累积,特别是铝在根尖过渡区的积累,同时能够减轻铝对根尖伸长的抑制作用,促进根系生长。2.生长素参与铝毒的调控。外源添加生长素能够有效的减少铝在根尖过渡区的累积,与加硼的效应一致,暗示着硼减少根尖过渡区铝的积累量可能受到生长素的调控。无铝条件下,1μmol/L IAA能够抑制ROS的产生,铝胁迫条件下,IAA处理能够使得ROS分布更加均匀,此时ROS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刺激根尖产生抗逆反应,缓解铝毒。3.硼能够缓解铝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抑制作用。正常条件下,不同根区根表IAA流呈现典型的变化波:以过渡区为波峰,异常地高于两翼的分生区和伸长区。缺硼处理会明显的降低过渡区IAA波峰,但根尖IAA变化波波形保持不变。铝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从而改变生长素在根尖的分布模式,导致分生区生长素的累积和过渡区波峰的消失,造成根尖伸长的抑制。铝胁迫条件下,硼的供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提高过渡区生长素的含量,从而维持根尖的伸长,提高植物对铝毒的抗性,进而缓解铝毒。4.硼参与生长素对根表pH的调控。IAA处理诱导根表pH的降低,暗示生长素能够诱导H+的外排,且生长素对pH的调控作用主要是通过IAA的外排引起的。此外,不同根区对外源生长素的响应不同,说明根尖特定的生长素分布对根表pH以及H+流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硼处理刺激根尖细胞对生长素的感受,促进质膜H+-ATPase的活性和pH的下降。铝处理诱导根表pH的升高,表明铝能够抑制质膜H+-ATPase的活性。铝胁迫的条件下,加硼促进根表pH的碱性化,促进细胞对生长素的吸收和感受,维持根尖正常的生长。5.铝胁迫造成根边缘细胞ROS的爆发和线粒体活性以及膜电位的下降,膜电位的去极化造成线粒体膜通透性的改变,引发胞质Ca2+浓度的增加。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细胞核在铝毒条件下核仁解体,染色质凝结,细胞内含物消失,呈空泡化。所有这些证据均表明铝诱导ROS产生是其干预根边缘细胞中线粒体的代谢所引起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加硼处理尤其是25μmol/L硼在铝毒的条件下可以有效的维持线粒体的活性,抑制线粒体膜电位的去极化,抑制ROS诱导的边缘细胞程序性死亡。6.铝胁迫引起细胞壁组分变化,造成根尖细胞细胞壁的规则加厚和细胞膜的损伤,以及细胞壁中致密电子物的累积。同时导致根边缘细胞表面大量丝状突起的产生,加硼维持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保持细胞壁微丝的光滑与韧性。此外,能谱的结果表明,硼增加细胞壁对铝的固定,阻止铝进入细胞,对其细胞造成直接伤害。在根尖细胞中,铝胁迫条件下,硼通过调控铝毒对生长素外排的抑制作用及细胞对生长素的感受,促进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调节质外体pH的变化,促进细胞壁的生长与修饰,减少根尖活性铝的累积,增加细胞壁对铝的吸附固定从而缓铝毒。根边缘细胞中,硼通过调控细胞ROS信号、线粒体膜电位、Ca2+信号等多种信号的变化,抑制铝诱导的程序性死亡,从而减轻铝对细胞的毒害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可琪[5](2016)在《甘蓝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TE5A败育的细胞学及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温敏雄性不育系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培育两系杂交油菜的重要途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败育机理的研究对其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可育和不育花蕾的细胞学观察,明确不育系TE5A花药败育的时期及细胞学特征,并进一步通过DAPI染色观察其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初步明确其败育的细胞学原因。然后通过SMART方法构建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幼蕾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并且以不育基因BnaA.tsMs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育性蛋白BnaA.tsMs互作的重要蛋白。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的不育花的花丝明显变短,花药干瘪、萎缩。细胞学观察发现该不育系败育发生在减数分裂时期,因减数分裂异常导致没有二分体及四分体的形成。胼胝质可以正常形成,但推迟降解,到花粉粒成熟期才降解。绒毡层发育正常。花粉母细胞形成“拟小孢子”,“拟小孢子”外壁结构形成异常,不能结合孢粉素和脂质体等物质,最后“拟小孢子”逐渐降解,只剩下花粉空壳。该不育系TE5A虽然与其他不育系的败育特征有相似之处但仍存在很多不同,因此该不育系TE5A为一种新的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2.通过对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花药的减数分裂发育过程的研究表明:不育系TE5A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染色体的联会、配对发生异常,导致没有形成联会复合体,也没有交叉结的存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一直没有缩短、变粗,到花药发育的后期染色体高度集中到细胞核的中央,并最终在小孢子时期完全降解。3.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质量的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幼蕾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文库的库容量为2×107 cfu,文库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8 kb,重组率达到100%,完全满足高质量cDNA文库的标准,可以用来进行下一步的酵母双杂交筛选。4.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BnaA.tsMs为诱饵对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幼蕾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进行大规模筛选,共获得34个有功能注释的基因。通过Gene Ontology进行基因分子功能分类,可分为:核糖体结构蛋白、DNA结合蛋白、锌离子结合蛋白、蛋白绑定因子、转移酶活性、ATP结合蛋白、GTP结合蛋白、特异性DNA结合蛋白及核酸结合蛋白等九类。其中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测点蛋白(BUBR1)、周期蛋白D3(cyclin-D3)及F-box蛋白(FBW2)与减数分裂相关,这叁个蛋白BUBR1、cyclin-D3、FBW2可能与BnaA.tsMs相互作用,导致减数分裂异常,影响小孢子发育进程,从而调控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的育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4-01)
沈佳[6](2015)在《黄瓜线粒体DNA父系遗传细胞学机理及相关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具有自身DNA,并以非孟德尔遗传方式进行遗传。线粒体遗传研究对于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作物遗传与品种改良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线粒体遗传是一个长期探索的科学问题。虽然线粒体非孟德尔遗传现象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对其细胞学及分子调控机理知之甚少。在被子植物的研究中发现,雄性性细胞的发育阶段对线粒体DNA数量的调控被确定是线粒体DNA遗传调控的关键。在线粒体表现为母系遗传的植物中检测到了花粉特异性表达的核酸酶,参与了花粉内线粒体DNA的降解,阻碍了父系线粒体DNA进入受精卵,被认为有助于线粒体的母系遗传。而在线粒体父系遗传的植物中,花粉中线粒体DNA数量的变化及调节规律至今未知。本研究选用线粒体表现为父系遗传的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进行细胞学观察、核酸酶基因CsDPD1的克隆以及转基因验证,围绕花粉中线粒体DNA在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探讨黄瓜线粒体DNA父系遗传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瓜线粒体父系遗传细胞学机制的观察分析利用MTG/DAPI双染色方法结合电镜观察,发现花粉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线粒体以及线粒体DNA随机分布于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随着花粉小孢子进一步发育,虽然营养细胞内的保留了完整的线粒体,但其DNA却发生了降解,而生殖细胞内的线粒体DNA却得到了保留,为线粒体父系遗传提供了可能,是黄瓜线粒体父系遗传直接的细胞学证据。2.黄瓜CsDPD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基于同源性分析,发现黄瓜基因组中存在与拟南芥调控花粉细胞器DNA降解核酸外切酶基因AtDPD1同源的CsDPD1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CsDPD1基因能够恢复拟南芥Atdpd1突变体的表型,证明CsDPD1基因具有拟南芥AtDPD1基因类似的功能,参与了花粉中细胞器DNA的降解。因此推测黄瓜花粉营养细胞内线粒体DNA降解可能是由CsDPD1基因编码的核酸外切酶引起的,而生殖细胞内线粒体DNA的保留是该基因的表达受到了抑制或者干扰导致。3.黄瓜CsDPD1基因对花粉线粒体DNA数量的调控利用qPCR技术对黄瓜花粉发育过程中花粉所携带的线粒体DNA数量进行检测,并对CsDPD1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花粉内CsDPD1基因的表达与线粒体DNA的降解正相关,进一步证实了CsDPD1基因直接参与线粒体DNA的降解。利用单独分离的花粉生殖细胞的分析表明,虽然CsDPD1基因的表达量是其在幼嫩叶片中表达量的21倍,却依然含有大量的线粒体DNA;进一步通过分离黄瓜早期的胚胎,在授粉6天后,仅能检测到父系来源的线粒体DNA,并不能检测到母系来源的线粒体DNA残留,说明黄瓜父系来源线粒体DNA可能存在的保护机制,阻碍了CsDPD1对其降解。4.黄瓜CsDPD1核酸酶降解花粉营养细胞线粒体DNA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利用qRT-PCR方法对CsDPD1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并通过分离纯化线粒体,分析成熟叶片中线粒体DNA含量。结果显示,CsDPD1基因在同为营养物质匮乏的生殖器官、根以及衰老的叶片表达量较高,这些部位是已知的营养物质回收活动非常活跃的器官,包括DNA回收利用。并且3.3%的成熟叶线粒体不含DNA,也印证了线粒体DNA降解与CsDPD1基因在成熟叶中的表达量的关系。因此,综合花粉营养细胞本身的功能推断,CsDPD1基因参与花粉营养细胞内线粒体DNA的降解,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可能是对营养物质的回收利用,供给花粉管的伸长以及双受精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10-01)
李建欣[7](2015)在《粳型不育水稻不育机理的生理生化和细胞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的人以水稻为主要粮食。水稻在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而且在粮食生产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水稻的播种面积大约占全部耕地的30%。其总产量占所有粮食作物产量的40%以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稻雄性不育研究与杂种优势的广泛应用。本论文以粳型雄性不育系451A、保持系451B,恢复系455R为研究材料,研究了粳型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的脂膜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动态变化情况。此外还研究了粳型不育系451A及其保持系451B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微丝分布情况,具体包括花粉细胞内微丝的分布、花粉在柱头的上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时微丝的分布情况。通过对粳型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分蘖期不育系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表现出异常,SOD活性不育系高于保持系,CAT活性不育系反而较低,推测这种异常导致不育系MDA含量较高,但是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MDA和叁个酶的变化趋势相同,所以不育系积累的膜脂过氧化产物较多,而其代谢系统正常,随着受到的伤害逐渐积累可能是以后发育阶段花粉败育的一个原因。2.水稻生殖生长阶段的孕穗期通过叶枕距标记法选取材料,测得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无论是在选取的幼穗材料中还是在叶片材料中,雄性不育系中的MDA的含量都要显着高于保持系,而且在其中的第叁个时期——减数分裂期,MDA的含量最高。并且在幼穗发育过程中选择的第叁个阶段——减数分裂期,雄性不育系含有较高的SOD、CAT和POD的活性,说明在减数分裂期幼穗中MDA含量增加和SOD活性较高是一种诱导效应。以叶片为实验材料研究结果显示SOD的活性雄性不育系在在阶段叁——减数分裂期较高,而CAT和POD的活性保持系均高于不育系,说明叶片的抗氧化能力不育系更弱。由此推测在减数分裂期不育系的代谢系统可能发生紊乱,MDA的过度积累和抗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降低,导致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的平衡过程被打破。最后因为减数分裂期的代谢紊乱会影响后期花粉的发育,导致花粉在后面的发育过程中败育。3.观察正常的保持系花粉发育过程中小孢子母细胞时期核周微丝密集并呈辐射状,可见旋转分布的微丝。减数分裂I纺锤体呈现明亮的荧光。微丝均匀的分布于细胞内,在减数分裂I中后期,可以清晰的看到在细胞两级之间有着大量的微丝分布。减数分裂Ⅱ在四分体时期微丝组成了密集的网络。由微丝等构成的细胞骨架以网格状的形态分布在细胞内,在靠近细胞壁的微丝垂直地面向细胞表面,形成立体的叁维网络。4.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过程中细胞内微丝分布出现异常。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形成异常的四分体,部分细胞会出现没有微丝的情况,说明大量微丝在四分体时期已经解体。部分花粉的发育在单核小孢子时期就会出现败育情况,此时花粉内含物较少,细胞内可观察到的微丝大量减少或者有的细胞变形,但是细胞核染色较好可以清晰的看到。但是观察到部分花粉也会在二核期败育,此时的细胞内细胞核和细胞质也发生解体,最后在花粉粒中变成无内含物的花粉,染色只能看到花粉轮廓和细胞核。5.正常水稻花粉粒经荧光染色后,观察到花粉中微丝以网络状均匀分布在细胞内。水稻花粉萌发时,微丝形成极性的分布,大量微丝在萌发孔处聚集而且在远离萌发孔的位置有部分没有微丝的空间。当花粉管生长时,花粉管内观察到大量的微丝,随着花粉管的生长,花粉管的顶端也有微丝存在的迹象。本研究以粳型雄性不育系451A及其保持系451B为材料,对其营养生长过程及生殖生长过程中一些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花粉发育过程中微丝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以不育系451A为母本,探索了粳型不育系败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花粉败育过程中细胞骨架微丝的分布特点。为该不育系的生产利用和杂交配种提供了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本研究对探索不育系生理生化及细胞学不育机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对其不育的分子机理和超微结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4-01)
朱娇,刘译阳,曾瑞珍,黎扬辉,郭和蓉[8](2014)在《不同倍性蝴蝶兰未减数雄配子的发生及其细胞学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压片法对不同倍性蝴蝶兰品种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成熟花粉进行观测,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花粉中的DNA含量,发现除了单倍性配子外,均有少数未减数配子发生。不同倍性蝴蝶兰品种中单倍性、二倍性、叁倍性和四倍性花粉平均直径分别为11.4、17.2、19.1和20.3μm,花粉直径与倍性呈正相关关系(r=0.935,P<0.065);二倍体、叁倍体和四倍体蝴蝶兰品种未减数雄配子的平均发生率分别为0.59%、2.39%和0.67%,叁倍体品种发生未减数雄配子的频率明显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品种;二倍体、叁倍体和四倍体品种均通过二分体和叁分体的方式形成未减数雄配子,其中二分体的形成是由于小孢子母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Ⅰ,而正常进行减数分裂Ⅱ所致,叁分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纺锤体异常定位形成叁极纺锤体所致。(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李永鹏,程焱,蔡光勤,范楚川,周永明[9](2014)在《油菜每角果粒数差异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每角果粒数在油菜不同品种、品系或其他种质资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该性状的研究对于利用优良变异提高油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多个DH系和常规栽培种进行分析,研究了油菜每角果粒数差异形成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机理.结果表明,部分胚珠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败育而不能最终形成成熟的种子,正常发育胚珠百分比是每角果粒数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细胞学分析确定了胚珠败育发生的时期是在大孢子退化之后,单核期配子体形成之前.研究结果还显示,油菜胚珠败育率的差异可能是由BRs-BRI1信号途径调控水平的差异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薛丽君,邢虎成,马艳玲[10](2014)在《不同类型雄性不育苎麻细胞学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苎麻雄性不育材料和可育材料在花芽分化和花药发育上的差异,选取不可育材料雄花萎缩型园青5号、花被不开裂型弯子苎麻、花粉不育型黄小叶和可育材料中苎1号(对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进行雄花花芽发育形态比较。结果表明:3种雄性不育苎麻花芽发育较可育苎麻中苎1号快,在花芽发育到0.3~0.5 cm时,已完成了雌、雄蕊的分化。参照可育苎麻材料的花芽分化和花药发育,推测3种雄性不育材料不育的原因分别为园青5号花芽在分化出花药和花丝后,花药不会继续分化形成花粉囊,而是变形萎缩甚至消失形成空腔;弯子苎麻在花粉分化阶段花被木质化严重;黄小叶花粉囊不破裂,花粉粒颜色逐渐变深,花丝发育异常。(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细胞学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睡莲品种墨宝(Nymphaea Almost Black)的自交结实率低,为了找出其原因,本研究以墨宝为材料,进行细胞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墨宝的花粉活力为4.2%,授粉后12 h,平均每个柱头上萌发的花粉量只有27.2粒。此外,授粉后5 d,27.6%的子房内形成了球形胚,授粉后15 d,只在14.7%的子房内观察到胚胎,授粉后20 d,在6.4%的子房内观察到正常胚胎。以上结果显示,受精前的低花粉活力和柱头上花粉萌发异常以及受精后的胚胎败育是导致墨宝自交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学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夏敏.厚竹(Phyllostachysedulis‘Pachyloen’)高生长期竹秆基本组织细胞壁构建的细胞学机理[D].江西农业大学.2018
[2].孙春青,潘跃平,单延博,孙国胜,戴忠良.睡莲品种墨宝自交结实率低的细胞学机理[J].江苏农业学报.2017
[3].王瑶.细胞学和比较蛋白组学研究‘黔阳无核’椪柑不育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7
[4].杨锦.硼缓解豌豆根尖及根边缘细胞铝毒的细胞学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6
[5].李可琪.甘蓝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TE5A败育的细胞学及分子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6].沈佳.黄瓜线粒体DNA父系遗传细胞学机理及相关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7].李建欣.粳型不育水稻不育机理的生理生化和细胞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
[8].朱娇,刘译阳,曾瑞珍,黎扬辉,郭和蓉.不同倍性蝴蝶兰未减数雄配子的发生及其细胞学机理初探[J].园艺学报.2014
[9].李永鹏,程焱,蔡光勤,范楚川,周永明.油菜每角果粒数差异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机理[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
[10].薛丽君,邢虎成,马艳玲.不同类型雄性不育苎麻细胞学机理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