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核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锈菌,现象,线虫,淡紫,基因,核型,菌丝。
异核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胜,耿帅,王爱萍,郝艳平,梁月秀[1](2019)在《AM真菌的异核现象对共生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AM真菌可与大部分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目前对共生体系中植物的遗传特性了解较多,但对AM真菌的遗传特性知之甚少,近来研究发现许多与共生建立和共生功能相关的基因,因而,深入解析AM真菌的遗传特性对研究AM真菌与植物共生的分子基础至关重要。综述了与共生关系建立和共生功能相关的基因,分析了AM真菌异核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它对共生系统的影响,展望了AM真菌遗传特性的研究前景,为研究AM真菌与植物共生的分子基础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楚立峰[2](2011)在《谈汉语、英语之间的共核与异核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共核与异核现象,共核与异核现象是语言之间的普遍现象。随着中国和英语国家交流的增多,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多。文章认为在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交流中,与英语相比,汉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为了提高汉语的独立地位,在汉译英过程中应较多地使用异化译法,把中国的文化和思维习惯译介到英语国家,在交流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保持汉语的独立性,避免汉语文化成为英语文化的附庸。(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1年13期)
郭志青[3](2010)在《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及异核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落叶松-杨栅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亦称青杨叶锈病,在杨树锈病中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可侵染青杨派、黑杨派及其杂交种、胡杨派等20多种杨树,并可造成很严重的经济损失。此种病害广泛分布于欧、亚、美各杨树栽培区,在我国,杨树叶锈病广布于我国“叁北”和西南等地区。该病危害杨树幼苗、幼树,造成材林体积损失,并导致材质下降,严重影响杨树用防护林及材林的发展。本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琼脂糖浓度及不同叶片提取物的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的影响,探索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此外,本研究通过荧光染色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分析芽管结合、胞间菌丝多核现象及新小种的致病力的变化。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20℃为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下夏孢子开始萌发生成芽管,时间最短为2h;夏孢子的24h累积萌发率最高为63.40%;芽管结合现象明显,并发现多核现象。琼脂糖对夏孢子萌发无显着影响。2.通过对太白杨叶片浸出液、组织粉碎抽取液对夏孢子萌发影响的探索,发现太白杨叶片的某种化学物质在水浸液浓度为1g·100mL-1时,对夏孢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萌发率较对照处理提高9.2%;而浓度5g.100mL-1,10g·100mL-1时,对夏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3.夏孢子在琼脂糖薄膜上萌发产生芽管结合现象,Th, Gl, Cj叁个菌系分别接种时芽管结合百分比分别为5.72%,8.13%,3.36%。而当将叁个菌系两两混合后Th-Gl, Gl-Cj, Th-Cj芽管结合百分比分别为12.44%,6.38%,5.47%,说明小种内和小种间均存在芽管结合现象。通过鉴别寄主接种反应型测定,Th,G1两菌系混合后产生新的小种Th-Gl。Th菌系与G1菌系均不侵染美洲黑杨,而Th-Gl菌系侵染美洲黑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裴静宇[4](2006)在《小麦条锈菌异核现象研究及SSR分子标记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该病害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危害严重。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目前,防治小麦条锈病主要是使用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但不论是利用抗病品种还是化学防治,都必须快速及时了解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动态或毒性变异趋势。关于体细胞重组(异核作用)前人有了一些初步研究,但到底是否可通过体细胞重组导致毒性变异没有确切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10个菌系以及白化菌进行了体细胞重组产生新菌系的筛选。并利用24对SSR引物对异核菌系和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 1.在进行异核菌系筛选过程中,有四个组合筛选出了异核菌系。即1号菌系、2号菌系、3号菌系、4号菌系。新菌系的毒性特征明显不同于对应原始菌系。在利用SSR引物RJ24对稳定的4号异核菌系进行分析后,获悉新菌系是通过核的重新组合分配后体细胞杂交(即菌系融合、异核作用)的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了该新菌系是由两个原始菌系经过异核作用产生的。 2.利用RJ3引物对所选取的15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和叁个国外菌系进行了DNA多态性的分析,可以得到白化菌系不同于其它供试小种的170bp左右的特异性扩增片段,经过参试菌系的重复验证,该特异性片段能稳定清晰再现。为后期研究颜色变异或无毒基因提供了参考。 3.利用SSR引物RJ18对17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21个菌系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在CY26小种上获得了300bp左右特异性扩增片段。进一步对该片段进行了验证,发现该片段仍仅存在于CY26小种上,初步结果表明RJ18引物可以用于CY26的检测。 4.利用SSR引物RJ4引物对17个小种23个菌系进行DNA多态性分析,获得了CY29小种的210bp左右的特异性谱带,经过参试菌系的重复验证发现,该片段能够在CY29上稳定存在,初步表明RJ4引物可以用于CY29的检测。 5.利用引物RJ20对11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筛选时获得长度约为310bp的可能与Yr9毒性谱相关的特异带。经过参试菌系的重复验证发现,该片段能够稳定存在,对研究毒性变异提供了一些参考。 本研究获得的有关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和小种的信息,可以为未来研究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和群体进化及监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王艳娜,汪来发,朴春根,张哲峰[5](2005)在《淡紫拟青霉种内异核现象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淡紫拟青霉的不同田间分离菌株单孢子后代的异核现象。结果表明,来源于福建、江苏、安徽的4个菌株(19,20,459,641)的单孢子培养后代,在PPDA+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进行配接试验,仅在19和459 2个菌株间能形成异核体,其频率为12.25%;在配接试验中,2个亲和菌落交界处长出致密的菌丝簇组成的实线,可推测为异核体。从来自菌丝簇线的每个单菌丝尖端培养物中分离出30个以上的单孢子,将其分别移接到PDA平板上,将来源于单孢子的菌落与2个亲本菌落进行比较,有3个菌丝尖端培养物(459-8×19-2,459-7×19-10,459-6×19-1)重现了两亲本类型或出现了新的菌落类型,异核现象得到证实。(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S1期)
王艳娜,汪来发,朴春根,张哲峰[6](2005)在《淡紫拟青霉种内异核现象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淡紫拟青霉的不同田间分离菌株单孢子后代的异核现象。结果表明,来源于福建、江苏、安徽的4个菌株(19,20,459,641)的单孢子培养后代,在PPDA+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进行配接试验,仅在19和459 2个菌株间能形成异核体,其频率为12.25%;在配接试验中,2个亲和菌落交界处长出致密的菌丝簇组成的实线,可推测为异核体。从来自菌丝簇线的每个单菌丝尖端培养物中分离出30个以上的单孢子,将其分别移接到PDA平板上,将来源于单孢子的菌落与2个亲本菌落进行比较,有3个菌丝尖端培养物(459-8×19-2,459-7×19-10,459-6×19-1)重现了两亲本类型或出现了新的菌落类型,异核现象得到证实。(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5-08-01)
王艳娜[7](2004)在《淡紫拟青霉异核现象、遗传多样性及不同菌株对根结线虫卵寄生率差异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线虫对许多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可导致作物大幅减产。对于植物线虫的防治,历来以化学药剂为主,而化学药剂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生物防治的研究成为热点。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Thom.)Samson)属于内寄生性真菌,是一些植物寄生线虫的重要天敌,能够寄生于卵,也能侵染幼虫和雌虫,从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可以对形态相似的菌株进行分类,这不仅有助于了解种内遗传变异与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相关性,而且可以解释致病性与遗传特征的关系。真菌的营养亲和群中产生的异核现象是菌株遗传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异核体菌株的筛选使制备高毒力生防菌成为可能。 本研究分为叁部分:利用淡紫拟青霉不同分离株间自然存在的菌落特征作遗传标记,观察种内异核现象;利用RAPD对来源于我国不同省份的21株淡紫拟青霉和3株拟青霉进行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分析;用13株淡紫拟青霉,叁种不同的方法处理根结线虫卵,从而筛选高致病力的菌株。其结果如下: 1.淡紫拟青霉不同分离株单孢子后代的异核现象。用来自福建、江苏、安徽的四个菌株(19、20、459、641)的单孢子培养后代,在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PDA)+1%活性炭培养基上进行配接试验,仅在19×459两菌株间能形成异核体,其频率为12.25%。在配接试验中两亲和菌落交界处长出致密的菌丝簇组成的实线可推测为异核体。从来自菌丝簇组线的每个单菌丝尖端培养物中分离出30个以上的单孢子,并分别移接到PDA平板上。将来源于单孢子的菌落与两亲本菌落进行比较,有叁个菌丝尖端培养物(459-8×19-2,459-7×19-10,459-6×19-1)重现了两亲本类型或出现了新的菌落类型,从而异核现象得到证实。 2.对分离自根结线虫不同地理来源的21株淡紫拟青霉和3株拟青霉进行RAPD分析,从RAPD扩增结果可知淡紫拟青霉种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型。RAPD指纹图谱能有效地分辨不同菌株的基因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种内遗传变异大于淡紫拟青霉与桃色拟青霉和粉拟青霉得种间差异,菌株间差异和地理来源无相关性。 3.利用采自不同地域的淡紫拟青霉的13个菌株,分别以其孢子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分散卵粒、菌丝处理分散卵粒、孢子液处理卵囊。被试所有菌株,同一菌株叁种不同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方法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相比,抱子液处理卵囊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处理。不同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有很大的差异。叁种处理方法结果显示618号菌株寄生率均为最高。菌株对卵的寄生率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与基因型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4-05-25)
王成树,王四宝,李增智,Tariq,M,Butt[8](2001)在《球孢白僵菌种群野生菌株异核现象的分子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孢白僵菌28S rRNA基因D11域由于一内含子的存在与否,引起这一区域的扩增产物有两种片段类型(约520bp及120bp),将此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球孢白僵菌的117个菌株,发现17%菌株的扩增产物为双片段类型,即为异核体。异核体在不同种群中的分布频率因地理生态条件而异。单孢分离分析表明,异核体的分离频率约为35%。RAPD检测结果说明异核体在准性循环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交换及遗传重组。球孢白僵菌异核体在继代培养中极不稳定。(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1年04期)
马青,李振岐,康振生[9](1992)在《禾谷类锈菌异核现象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核现象是真菌的一个孢子或细胞中含有2种或2种以上遗传性质不同的核的现象。它可以通过两菌丝(芽管)融合或核突变而产生。禾谷类锈菌异核现象的研究在目前基本上不能采用培养技术,而只能采用细胞学和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方法来进行,但异核体的形成不仅受异核体内异核不亲和性以及细胞质与细胞核的非亲和性的制约,而且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培养基性质、温度、光照等)。在多种禾谷类锈菌中用2个小种的夏孢子混合接种产生了新小种,经分析其多为异核体,说明异核现象在禾谷类锈菌新小种产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1992年05期)
郭慧,俞大绂[10](1992)在《粟长蠕孢菌的异核现象及异核体核型比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23株带有遗传标记的粟长蠕孢菌突变菌株,获得生理性状及生长势不同于亲本的异核体。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菌株研究的结果表明,粟长蠕孢菌异核体的形成及核型成分的变化受选择压力的影响。原生质体检测结果表明,在异核菌丝体中,异核细胞占46.7%,同核细胞占53.3%。分生孢子检测结果表明,只有0.06%的分生孢子保持异核状态。(本文来源于《真菌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异核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共核与异核现象,共核与异核现象是语言之间的普遍现象。随着中国和英语国家交流的增多,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多。文章认为在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交流中,与英语相比,汉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为了提高汉语的独立地位,在汉译英过程中应较多地使用异化译法,把中国的文化和思维习惯译介到英语国家,在交流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保持汉语的独立性,避免汉语文化成为英语文化的附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核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胜,耿帅,王爱萍,郝艳平,梁月秀.AM真菌的异核现象对共生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楚立峰.谈汉语、英语之间的共核与异核现象[J].商业时代.2011
[3].郭志青.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及异核现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4].裴静宇.小麦条锈菌异核现象研究及SSR分子标记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06
[5].王艳娜,汪来发,朴春根,张哲峰.淡紫拟青霉种内异核现象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6].王艳娜,汪来发,朴春根,张哲峰.淡紫拟青霉种内异核现象的初步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7].王艳娜.淡紫拟青霉异核现象、遗传多样性及不同菌株对根结线虫卵寄生率差异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8].王成树,王四宝,李增智,Tariq,M,Butt.球孢白僵菌种群野生菌株异核现象的分子验证[J].菌物系统.2001
[9].马青,李振岐,康振生.禾谷类锈菌异核现象的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1992
[10].郭慧,俞大绂.粟长蠕孢菌的异核现象及异核体核型比影响因素的研究[J].真菌学报.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