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装配体识别论文-田中可,陈成军,李东年,赵正旭

子装配体识别论文-田中可,陈成军,李东年,赵正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子装配体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零件识别,装配监测,深度图像,像素局部二值模式

子装配体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田中可,陈成军,李东年,赵正旭[1](2019)在《基于PX-LBP和像素分类的装配体零件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械产品装配维修诱导中零件和装配体的识别、监测问题,对装配体零件识别及装配监测进行了研究,对LBP算子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局部二值模式(PX-LBP)和像素分类的装配体零件识别及装配监测方法。首先将LBP算子与像素分类融合,提出了PX-LBP算子;然后对深度图像进行了PX-LBP特征提取,生成了训练集和测试集;最后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并利用训练好的随机森林分类器实现了对测试集深度图像的像素分类,生成了像素预测图像,通过像素预测图像与标记图像对比实现了装配体零件的识别及装配过程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模型深度图像的像素识别率可达到98.81%,对于真实装配体深度图像的像素识别率也可达到77.51%;该方法兼具了一定的实时性与鲁棒性,可用在装配维修诱导、装配监测和自动化装配邻域中。(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华顺刚,李现党,白茂东[2](2017)在《机械装配体模型的对称性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产品创新设计和工程分析中对模型对称性信息的需求,针对现有的机械装配体模型对称识别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识别机械装配体模型中的零件自对称、零件间对称和装配体全局对称的方法。通过遍历特征设计树识别装配体所包含的零件,根据零件复制关系及面属性划分零件集,并按照零件数量排序,使对称合并结果快速向装配体全局对称靠拢。利用模型的特征信息,识别零件自对称,获取其旋转对称轴和反射对称面。根据零件质心和包围盒数据识别零件间的旋转、反射和平移对称,在零件集内部和零件集之间依次合并对称,最终判别装配体是否全局对称。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零件自对称、零件间对称和装配体全局对称。(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陈建,张胜良,李鑫,陈琨[3](2016)在《拆卸序列规划中子装配体的识别与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子装配体识别是解决大规模拆卸序列规划"组合爆炸"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准确有效地识别与生成子装配体,在装配体零部件间接触关系、联接关系和向位妨碍关系及其相应图模型、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模型和判断矩阵的拆卸序列规划子装配体的识别算法.该算法利用图模型对子装配体集合做加法,利用判断矩阵对子装配体集合做减法,首先依据子装配体识别准则对图模型检索生成潜在子装配体集合,然后依据矩阵判断公式从集合中排除不符合连续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的子装配体,并筛选理想个数的符合重量标准、同质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最终子装配体集合.以减速器实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徐静,董雁[4](2016)在《复杂装配体装配关系自动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利用叁维CAD装配模型低层几何信息提取装配关系的方法。通过装配结构树构造的层次包围盒、子装配体以及零件交包围盒、表面包围盒与多包围盒的联合相交检测等策略,减少包围盒相交检测次数。通过几何条件判断两表面是否贴合、对中和相切。通过验证构成相切装配关系的切点、切线(圆)是否在两表面的区域内,构成贴合装配关系的两表面区域是否重迭,构成对中装配关系的两表面平移对中间隙后区域是否重迭对装配关系进行验证。以Autodesk Inventor 2012为应用软件,以汽油钻孔机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董士龙,古天龙,徐周波[5](2015)在《基于识别关键件的子装配体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在复杂产品装配序列规划过程中出现过度的组合爆炸,同时基于产品无向连接图和子装配体约束要求,提出一种新的子装配体识别方法。通过产品零件的无向连接图,找出复杂产品中的"连接关键件"和"识别关键件",用于区分不同的零件连接集合;通过子装配体的稳定性检验及矫正、独立无冲突性检验及矫正,找出复杂产品中的有效子装配体;采用深度搜索策略生成每个子装配体的装配序列,得到复杂产品的装配树结构。通过某齿轮油泵模型的实例演示,证明了子装配体识别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寇啸溪[6](2015)在《装配序列规划中子装配体的识别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工业化高速发展,装配问题已成为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装配序列自动规划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子装配体的识别。随着装配体复杂程度的增加,装配过程也往往需要各部门人员的共同分工完成。装配体的子装配体识别可有效实现装配体的并行开发与规划。本文着重研究装配序列规划问题中的子装配体识别算法,使得对不同规模的装配体都能够识别生成子装配体,以达到简化装配序列,降低装配难度与成本的目的。(1)对装配序列规划中的子装配体进行定义及分析,结合模糊集与聚类的方法,探究子装配体识别算法的基本原理。选取带权无向联接图定义装配的结构信息模型,然后把带权无向联接图转换为邻接关联矩阵,判定出零部件间的隶属度关系,最终得出得到子装配。(2)根据子装配体识别的过程及原理进行数学建模,在Matlab环境下对子装配体识别算法进行编程,通过叁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实例进行验证。第一个实例验证子装配识别算法能否实现自主识别功能,第二个实例验证子装配体识别算法对零件间关联关系的准确判定,第叁个实例则是验证装配模体零件数目较多时算法的准确性。(3)选取算法中的重要因素中的子装配体个数c及模糊指数m进行参数影响分析。对参数取不同值时,算法的有效性及收敛速度会产生的不同变化,通过分析与评价,最后为参数的合理取值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5-04-10)

赵姗姗,赵宏,高亮,李飞[7](2012)在《基于功能结构树的工艺子装配体识别及其装配约束关系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产品工艺子装配体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结构树的工艺子装配体识别方法。首先给出了产品的功能子装配体和工艺子装配体的定义和性质,给出了判断功能子装配体间干涉关系的算法;然后通过分析功能子装配体间的干涉关系和稳定性,提出了识别工艺子装配体和生成装配工艺结构树的算法,并给出了工艺子装配体装配约束关系方程组的计算步骤,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该方法简化了子装配体的识别过程,为提高大规模装配体的装配效率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2年13期)

王礼健,钱卫荣,王炜华[8](2012)在《基于连接关系稳定性的子装配体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品装配序列规划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在求解过程中容易导致组合爆炸。通过将复杂的产品划分成一个个合理的子装配体,可以有效地解决装配序列规划搜索空间过大的问题。本文以产品连接关系图为基础,通过研究产品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对连接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分类,基于连接关系稳定性建立权重连接关系图,进行子装配体的划分;同时,根据子装配体功能和结构的相似性,构造相似子装配体。本文所求得的子装配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张鹤娜[9](2011)在《基于子装配体识别和遗传算法的装配顺序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装配顺序规划(Assembly Sequences Planning, ASP)本质上是NP组合优化难题,可行装配顺序的生成更是这一难题中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装配顺序规划中的难点,采用基于子装配体识别和遗传算法的装配顺序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本文研究了装配模型的建立方法。首先从CAD系统获得装配体模型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文使用的装配顺序规划方法的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自动化分和人机交互结合的方式建立装配模型。装配模型中包含了子装配体识别和遗传算法所需要的信息:联接信息、全局阻碍信息、支撑信息,详细给出了描述上述信息的产品的接触联接无向图、集成拆卸阻碍矩阵、支撑矩阵的建立方法。同时介绍了可行装配/拆卸顺序几何可行性的判断方法,及子装配体、零件到位后的稳定性判定方法。通过实例对判定方法加以说明。第二,根据装配模型中接触联接无向图,介绍了根据联接关系和基础零件特征的基础零件的识别方法;根据装配体的装配模型提供的接触联接无向图、集成拆卸阻碍矩阵、支撑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Ⅰ型子装配体和Ⅱ型子装配体的识别算法。通过实例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第叁,采用遗传算法进行装配顺序生成与评价。采用符号编码方法,选择相应的合适的遗传算子,根据装配中的一般原则设计了适应度函数,分别对子装配体以及整体装配体进行装配顺序生成与评价。第四,根据以上方法,以减速箱为实例进行装配顺序规划,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与其他文献对比,得出本课题的提出的模型及识别方法可以更全面准确的识别两种子装配体,本课题的遗传算法可以更有效快速的得到可行的最优的装配顺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1-01-01)

曹德君,田锡天,耿俊浩,李洲洋[10](2009)在《在装配序列规划中子装配体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关联图与基础零件识别子装配体的方法。首先从有向图识别基础零件。通过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几何和工艺优先约束因素相对于装配难度的隶属函数,以综合函数值作为权值得到赋权配合关联图。然后通过设置难度系数和以基础件为核心对节点进行合并与组装得到简化配合关联图。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规则和基础零件识别子装配体。最后通过实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9年10期)

子装配体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满足产品创新设计和工程分析中对模型对称性信息的需求,针对现有的机械装配体模型对称识别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识别机械装配体模型中的零件自对称、零件间对称和装配体全局对称的方法。通过遍历特征设计树识别装配体所包含的零件,根据零件复制关系及面属性划分零件集,并按照零件数量排序,使对称合并结果快速向装配体全局对称靠拢。利用模型的特征信息,识别零件自对称,获取其旋转对称轴和反射对称面。根据零件质心和包围盒数据识别零件间的旋转、反射和平移对称,在零件集内部和零件集之间依次合并对称,最终判别装配体是否全局对称。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零件自对称、零件间对称和装配体全局对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装配体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田中可,陈成军,李东年,赵正旭.基于PX-LBP和像素分类的装配体零件识别研究[J].机电工程.2019

[2].华顺刚,李现党,白茂东.机械装配体模型的对称性识别[J].机械工程学报.2017

[3].陈建,张胜良,李鑫,陈琨.拆卸序列规划中子装配体的识别与生成[J].工程设计学报.2016

[4].徐静,董雁.复杂装配体装配关系自动识别方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6

[5].董士龙,古天龙,徐周波.基于识别关键件的子装配体识别方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

[6].寇啸溪.装配序列规划中子装配体的识别算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

[7].赵姗姗,赵宏,高亮,李飞.基于功能结构树的工艺子装配体识别及其装配约束关系的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2

[8].王礼健,钱卫荣,王炜华.基于连接关系稳定性的子装配体识别[J].航空制造技术.2012

[9].张鹤娜.基于子装配体识别和遗传算法的装配顺序规划[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0].曹德君,田锡天,耿俊浩,李洲洋.在装配序列规划中子装配体识别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

标签:;  ;  ;  ;  

子装配体识别论文-田中可,陈成军,李东年,赵正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