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桃山复式花岗岩体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境内,地处华南铀成矿省桃山—诸广山铀矿成矿带的北端,出露面积达1 100 km~2,岩体内分布有桃山铀矿田,但桃山复式岩体尚未达到彻底解体的深度,各侵入体的成矿专属性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根据近年来在1:5万区调中采用侵入岩填图方法体系新理论、新方法填图的成果以及岩石成分、结构构造、侵入接触关系等将桃山复式岩体解体为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3个不同侵入时序,共圈定深成侵入体58个,独立侵入体4个,共15个单元,归并为4个岩石序列,2个独立单元。在此基础上对各侵入体成矿专属性进行了研究认为:铀矿与晚三叠世湖坊序列及中侏罗世打谷寨序列有关,稀土矿、高龄土矿与中侏罗世小布序列有关,钨、铍等多金属矿与早白垩世苦竹山序列有关。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国内会议
作者: 徐勋胜,张鸿,吴勇,董昕昱
关键词: 解体,侵入体,岩石序列,成矿专属性,桃山复式岩体,赣南
来源: 中国核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2019-08-20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矿业工程
单位: 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
分类号: P618.2
DOI: 10.26914/c.cnkihy.2019.065273
页码: 180-189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1011k
下载量: 6
相关论文文献
- [1].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灯杆坪花岗岩体的成因及启示[J]. 地质论评 2019(S1)
- [2].云南昌宁薅坝地锡矿花岗岩特征[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01)
- [3].粤北佛冈岩体中粒斑状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9(02)
- [4].新疆巴什干地区花岗岩体特征及含矿性[J]. 现代矿业 2016(11)
- [5].南岭及邻区中生代含锡花岗岩的多样性:显著的矿物特征差异[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11)
- [6].秦岭环斑花岗岩特征及成因[J]. 知识窗(教师版) 2017(02)
- [7].黄山 一部花岗岩地貌的教科书[J]. 世界遗产 2017(01)
- [8].黄山 一座花岗岩峰林博物馆[J]. 世界遗产 2017(01)
- [9].临沧地区富铀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物探与化探 2020(05)
- [10].广西元宝山花岗岩体西侧片麻状构造特征及成因[J]. 现代矿业 2017(01)
- [11].内蒙古正镶白旗都比稀有金属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及其找矿意义[J]. 世界地质 2020(04)
- [12].辽东盖县矿洞沟地区四张磙子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意义[J]. 地质学报 2015(S1)
- [13].皖南中生代早期成矿和晚期非成矿花岗岩成因对比[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11)
- [14].某水电站花岗岩体三轴压缩下变形破坏及能量演化特征研究[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20(02)
- [15].江西大湖塘矿集区茅公洞钨矿有关的高分异花岗岩成因研究[J]. 岩石学报 2018(06)
- [16].胶东西北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8(01)
- [17].西藏班戈县东嘎花岗岩体特征及锡找矿前景分析[J]. 中国煤炭地质 2013(12)
- [18].花岗岩体高温热年代学研究的新思路、方法及计算实例[J]. 高校地质学报 2013(03)
- [19].浙西北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岩石成因[J]. 地球科学 2019(04)
- [20].福建将乐新路口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成矿意义[J]. 华东地质 2019(03)
- [21].冀东昌黎地区碱性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7(04)
- [22].江西汤湖花岗岩体的构造特点和侵位机制浅析[J]. 云南化工 2017(08)
- [23].大亚湾花岗岩某钻孔雨季水位持续走高原因探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7(06)
- [24].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多期似斑状花岗岩岩浆作用、成因及意义[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9(03)
- [25].内蒙古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03)
- [26].老湾花岗岩体与金成矿关系新认识及其找矿意义[J]. 地质找矿论丛 2018(03)
- [27].江西宝山花岗岩体的特征初探[J]. 中国钨业 2009(02)
- [28].赣中早古生代古嶂花岗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J]. 四川地质学报 2019(04)
- [29].新疆北山清白山花岗岩体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J]. 新疆地质 2020(03)
- [30].滇西永德县班尾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及意义[J]. 云南地质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