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翅荚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根功能性状,根际土壤,径阶,翅荚木人工林
翅荚木论文文献综述
陈柳娟,钟全林,李宝银,姚湘明,徐朝斌[1](2019)在《翅荚木人工林不同径阶间细根主要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细根能敏感地感知土壤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以6年生翅荚木人工林为对象,对其不同径阶的细根主要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养分特征及两者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与根体积密度均随径阶增加而增加,比根长与比根面积则随径阶增加呈先升高再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根组织密度则与径阶大小不相关.不同径阶翅荚木根际土壤的pH值及含水率、全碳、全磷、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有效氮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大径阶林木的根际土壤全碳、全氮、硝态氮、总有效氮含量相对较高,小径阶林木的根际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磷、铵态氮含量相对较高.土壤全氮、全碳、硝态氮和总有效氮含量与林木细根的生物量、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全磷与林木细根的根组织密度呈显着正相关,与比根长、比根面积呈显着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林木细根的生物量和根体积密度均呈显着正相关;根际土壤pH和林木细根的比根长、比根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与根组织密度则呈显着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翅荚木优良种质资源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楚楚,钟全林,程栋梁,余华,徐朝斌[2](2019)在《引种期同质园翅荚木主要叶功能性状与种源地环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比叶面积(SLA)、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叶组织密度(LTD)、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方面对在引种期同质园的广西桂林市(GGL)、广西靖西市(GJX)、湖南江华县(HJH)、湖南通道市县(HTD)、广东英德市(GYD)等5翅荚木种源叶片主要功能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翅荚木叶功能性状与种源地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种源间叶片C、N含量及C/N差异显着,5种源间叶片C含量GYD最高、GGL最低,N含量GJX最高、GYD最低,C/N为GYD最高、GJX最低。(2)比叶面积与叶组织密度呈显着负相关;叶片N含量与C/N和C/P呈显着负相关,与N/P呈显着正相关;C/P与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C/N呈显着正相关;C/N与N/P呈显着负相关。(3)翅荚木叶功能性状主要受七月均温、年均温和相对湿度等地理环境因子影响。七月均温与C/P、比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叶片N含量、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呈负相关;年均温与C/N呈正相关,与N/P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与叶片P含量、叶组织密度呈正相关,与C/P、比叶面积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翅荚木对引种区的环境适应特征及其在引种期的生长与生存策略,对探究翅荚木的养分利用策略、揭示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相关部门选择适宜的翅荚木引种栽培种源及开展其优良种源的遗传改良等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黄钦府,王友生,巫健民,陈步生[3](2019)在《翅荚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福建地区翅荚木栽培和管理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翅荚木的扦插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因子对翅荚木扦插生根率、苗高和地径的影响均表现为浸泡时间>激素浓度>激素种类,激素种类对于翅荚木扦插影响不大,有利于提高翅荚木扦插幼苗苗高生长的最优组合为:100mg/L的ABT1#(IBA或者IAA)浸泡处理1 h,而有利于提高翅荚木扦插幼苗地径生长的最优组合则为:100mg/L的ABT1#(或IAA)浸泡处理1 h。(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黄钦府,巫建民,王友生,陈步生[4](2019)在《翅荚木种子播种育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翅荚木种子育苗进行温热水预处理、基质配比、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试验,研究表明,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大小表现为:60℃>40℃>80℃;当温度为60℃时,种子发芽率达93.47%。黄心土∶菜园土:废弃菌棒=6∶3∶1的基质配比更有利于翅荚木幼苗生长,其株高和地径分别达到27.65 cm和0.67 cm。病虫害方面使用甲磷乳油和50%马拉松对金龟子成虫控制效果明显,防治效果最高达98%;利用自行研制的"竹保剂"对苗木立枯病防治效果最佳,平均防治效果达96%。(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金艳,侯远瑞,黄小荣[5](2018)在《翅荚木不同基质及切根育苗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培育质量轻、根系发达的翅荚木(Zenia insignis Chun)容器苗,采用黄泥与椰糠按不同比例配制育苗基质并对幼苗进行不同切根长度处理等试验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间苗高、地径、植株总鲜质量、地上部分鲜质量、地下部分鲜质量及侧根数量差异显着,黄心土与椰糠的比例为3:7、5:5和7:3配制的基质均可明显地促进苗木生长;不同切根长度的处理间苗高、侧根数量差异显着,而苗木地径、总鲜质量、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下部分鲜质量差异不显着,芽苗移植时先切断主根,保留主根长4 cm最佳,其次是保留主根长3 cm和5 cm。(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12期)
吴慧枫[6](2018)在《茶丽纹象甲危害翅荚木的种群生物生态学及生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翅荚木(Zeniainsignis Chun)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因其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用途广、利用价值高等特点,被广泛推广引种栽培。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可寄生于多种植物,多危害茶,新发现其危害翅荚木,主要以成虫危害翅荚木的叶片,影响树体生长。本研究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等方法,对以翅荚木为寄主的茶丽纹象甲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并进行了绿僵菌和白僵菌对该虫成虫致病力的室内测定。研究结果如下:茶丽纹象甲在福建省龙岩市翅荚木纯林1a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表层越冬。3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4月下旬为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蛹终见。4月中旬蛹开始羽化,始见成虫,5月中旬为成虫出土高峰期,9月上旬成虫终见。5月上旬雌虫开始产卵,6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8月初卵终见。5月下旬出现初孵幼虫,6月下旬为幼虫孵化高峰期,11月下旬幼虫越冬。茶丽纹象甲成虫取食翅荚木叶片补充营养,成虫的取食高峰期在6:00-9:00 和 16:00-21:00。雌虫一生取食总量为 568.0-2013.0mm2/头,平均为1318.4mm2/头;雄虫一生取食总量为326.0-1375.0mm2/头,平均为792.4mm2/头。已交尾雌虫的寿命为24.0-52.0d,平均40.8d;未交尾雌虫的寿命为28.0-67.0d,平均50.1d。已交尾雄虫的寿命为17.0-49.0d,平均31.0d;未交尾雄虫的寿命为21.0-50.0d,平均36.2d。成虫的取食量和寿命因出土时间不同存在差异,5月中旬出土成虫的取食总量最大,其寿命也最长。成虫对翅荚木叶片的叶龄选择依次是:嫩叶>成熟叶>老叶。雌虫在完全不取食的情况下平均存活5.5d,雄虫平均存活4.5d。雌虫在出土后8.0-12.0d,平均9.5d,进行初次交尾。成虫主要在翅荚木叶片上进行交尾。雌虫一生交尾7-38次,平均20次。雄虫一生交尾4-26次,平均13次。雌虫在初次产卵前交尾4-8次,平均5次。雌虫在初次交尾后的4.0-10.0d,平均6.9d,进行初次产卵。雌虫产卵的高峰期在6:00-9:00和20:00-24:00。卵多为单产。在1雌1雄的情况下,雌虫平均交尾12次,平均产卵175粒。在1雌2雄的情况下,雌虫平均交尾19次,平均产卵184粒。在1雌3雄的情况下,雌虫平均交尾30次,平均产卵201粒。茶丽纹象甲成虫在翅荚木纯林的发生期为4月中旬到9月上旬。4月中旬至6月是为害高峰期,以5月上旬为害最严重。7月以后,成虫的数量逐渐减少,9月上旬成虫终见。聚集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在翅荚木纯林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并且聚集密度强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回归模型检验求得Iwao模型M*=0.1823+2.7492m,Taylor幂法则回归模型logs2=0.4721+1.4647logm,兰星平Lα-m回归模型Lα=0.5201+1.1361m,张连翔 Z—V 模型 Z=0.4565+1.4616V,表明翅荚木林地内的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种群分布型呈聚集分布,而且4个模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6,相关性较强,表明4个模型均为有效。运用Blackith公式计算聚集均数检验聚集原因,λ均小于2,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聚集原因不是其本身聚集习性所造成的,而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Iwao模型M*=0.1823+2.7492m,建立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通过6种生防真菌对茶丽纹象甲成虫进行室内致病力测定,致病力大小结果为 BWYS>Ma1775>Ma1291-2>MaFzzL-01>Maxm-05>MaYT-04,白僵菌BWYS和绿僵菌Ma1775菌株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67%和86.05%,僵虫率分别为97.67%和86.67%,LT50分别为 14.1d 和 17.2d。(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黄钦府,贾宁,吴晖,巫健民,卢丽俐[7](2017)在《福建翅荚木害虫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9月—2015年9月,对福建翅荚木引种区(闽西的新罗区、长汀县、上杭县以及闽北的顺昌县)引种的翅荚木林分进行害虫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引种区翅荚木害虫有6目16科16种;同时在翅荚木上采集到植食性昆虫6目31科63种,在其他植物上采集到植食性昆虫7目35科83种。这些植食性昆虫可能为害翅荚木,也可能当前不为害翅荚木,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翅荚木害虫。(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廖小昆[8](2017)在《翅荚木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翅荚木大规模育苗的最佳条件。[方法]用45、55、65、75℃4种不同温度的温水浸种,研究不同水温浸种对翅荚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设3种不同播种基质:黄心土∶泥炭土=7∶3、黄心土∶泥炭土=6∶4、黄心土∶泥炭土=5∶5,研究不同基质对翅荚木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采用65℃温水浸种,翅荚木种子的平均发芽率达93.59%;容器育苗以黄心土∶泥炭土=5∶5作为基质的效果最佳,播种60 d后,翅荚木的平均地径达0.21 cm,平均苗高达0.321 m。[结论]该研究可为翅荚木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34期)
郑跃芳[9](2017)在《林木个体大小与其养分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翅荚木(Zenia insignis)与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分别为我国亚热带区域优良的落叶与常绿阔叶树种,两者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本文分别以6a翅荚木和11a刨花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并按胸径对其进行个体大小划分,开展不同个体大小叶片养分特征、不同个体大小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植物养分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关系研究。主要研究结果:(1)翅荚木叶片C含量低于刨花楠叶片,N、P含量则相反;翅荚木叶片N/P比大于16,可能受P元素含量的限制,刨花楠叶片N/P比在14-16范围,可能受N、P元素含量的共同限制。翅荚木叶片C/P比与胸径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随着胸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小幅度的上升,刨花楠叶片C/N比、C/P比与胸径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翅荚木林木叶片P含量与胸径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随着胸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N/P比与胸径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刨花楠林木叶片N、P含量与胸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2)翅荚木、刨花楠两林地0-1Ocm 土层根际土壤的pH值、含水率、全C、全N、全P、铵态氮、C/N比、C/P比、N/P比均高于10-20cm 土层,土壤容重则相反。两林地根际土壤全P含量均低于全国土壤全P含量平均水平(0.56 mg/g)。刨花楠根际土壤全N含量、N/P比与胸径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3)两林地0-10cm 土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均高于10-20cm 土层。翅荚木林地根际土壤PLFAs总量、细菌、放线菌、放线菌/细菌生物量均高于刨花楠,真菌、真菌/细菌生物量含量则相反。在10-20cm 土层土壤中,翅荚木根际土壤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细菌、放线菌、真菌生物量与胸径呈显着的相关关系,随着胸径的增大呈现先减少后上升的趋势。刨花楠根际土壤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细菌生物量与胸径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刨花楠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与胸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4)翅荚木林地0-10cm 土层根际土壤放线菌/细菌生物量与叶片C/N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10-20cm 土层根际土壤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生物量与叶片C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刨花楠0-10cm根际土壤放线菌生物量与叶片C、N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10-20cm 土层根际土壤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细菌生物量与叶片C、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两林地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生物量之间相关性存在着差异。翅荚木林地0-10cm 土层根际土壤革兰氏阳性菌(G+)、细菌生物量与土壤C/P、N/P比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刨花楠则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刨花楠林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与叶片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N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贾宁,黄钦府,巫健民,吴晖[10](2016)在《闽西地区翅荚木纯林昆虫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样地实地调查方法调查了闽西地区引种树种翅荚木(Zenia insignis Chun)纯林昆虫群落结构。共记录到昆虫11目55科93种,其中鳞翅目、鞘翅目和直翅目为优势类群;中性昆虫占比在50%以上,植食性昆虫次之,捕食性昆虫种类和个体数均少于植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比例最低。分析结果表明,翅荚木纯林昆虫群落多样性高,各种类个体数量较均匀;群落中各种类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天敌类群种数与植食性昆虫种数之比(Sn/Sp)相对较低。研究结果对于引种树种翅荚木的虫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翅荚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比叶面积(SLA)、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叶组织密度(LTD)、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方面对在引种期同质园的广西桂林市(GGL)、广西靖西市(GJX)、湖南江华县(HJH)、湖南通道市县(HTD)、广东英德市(GYD)等5翅荚木种源叶片主要功能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翅荚木叶功能性状与种源地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种源间叶片C、N含量及C/N差异显着,5种源间叶片C含量GYD最高、GGL最低,N含量GJX最高、GYD最低,C/N为GYD最高、GJX最低。(2)比叶面积与叶组织密度呈显着负相关;叶片N含量与C/N和C/P呈显着负相关,与N/P呈显着正相关;C/P与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C/N呈显着正相关;C/N与N/P呈显着负相关。(3)翅荚木叶功能性状主要受七月均温、年均温和相对湿度等地理环境因子影响。七月均温与C/P、比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叶片N含量、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呈负相关;年均温与C/N呈正相关,与N/P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与叶片P含量、叶组织密度呈正相关,与C/P、比叶面积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翅荚木对引种区的环境适应特征及其在引种期的生长与生存策略,对探究翅荚木的养分利用策略、揭示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相关部门选择适宜的翅荚木引种栽培种源及开展其优良种源的遗传改良等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翅荚木论文参考文献
[1].陈柳娟,钟全林,李宝银,姚湘明,徐朝斌.翅荚木人工林不同径阶间细根主要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养分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王楚楚,钟全林,程栋梁,余华,徐朝斌.引种期同质园翅荚木主要叶功能性状与种源地环境关系[J].生态学报.2019
[3].黄钦府,王友生,巫健民,陈步生.翅荚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9
[4].黄钦府,巫建民,王友生,陈步生.翅荚木种子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5].陈金艳,侯远瑞,黄小荣.翅荚木不同基质及切根育苗试验[J].林业科技通讯.2018
[6].吴慧枫.茶丽纹象甲危害翅荚木的种群生物生态学及生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7].黄钦府,贾宁,吴晖,巫健民,卢丽俐.福建翅荚木害虫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2017
[8].廖小昆.翅荚木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
[9].郑跃芳.林木个体大小与其养分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7
[10].贾宁,黄钦府,巫健民,吴晖.闽西地区翅荚木纯林昆虫群落结构[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