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英[1]2003年在《论“得意忘言”哲学命题的美学转换》文中指出内容提要:“得意忘言”是中国哲学“言意之辨”的命题之一。“言意之辨”包含“言不尽意”、“言尽意”和“得意忘言”叁种命题,其中“得意忘言”最初由庄子提出,王弼通过“象”的中介,对《周易·系辞》的“立象以尽意”思想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的主张予以综合创新,从而提出不同于庄子的新的“得意忘言”哲学命题。王弼这一新的“得意忘言”哲学命题蕴涵了远比庄子的“得意忘言”命题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一方面促使魏晋时代的“生活准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美学风貌——“魏晋风度”,另一方面又促使“得意忘言”玄学命题转换为一个个具有深刻美学意义的审美范畴——诸如“比兴”、“意象”、“意境”等等,最终建构起我国博大精深、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体系,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当前一些学者由于无视或忽视美学与哲学两个领域中言意问题的重大差异,在关于“得意忘言”哲学命题美学转换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少误解。因而,本文又从“得意忘言”论产生的哲学背景着手分析,以期挖掘意与言象之关系在不同领域产生差异的根源,由此阐明在对这一命题进行美学转换时应该注意的内在理路。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刘军平[2]2003年在《从哲学的名实、言意之辨看中国翻译》文中研究指明一、导言语言文字是最带有民族性的的东西,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洪堡特语)。各国的翻译理论都深深根植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特定的文化土壤中,中国的译学理论自然也带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中国翻译理论不能忽视这样一个语言处境:现代汉语语义空间的二元构成。此二元构成指的是:汉译西方概念语义的基本词汇所构成的语义空间和承续古汉语概念语义的基本词汇所构成的语义空间。这两大块语义空间同时并存于现代汉语界。尤须提及的是,随着翻译理论引进日益繁荣的今天,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几乎主宰了中国翻译学。比如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多元翻译系统、操纵、改写、意识形态、文化转向等在中国翻译理论界中已形成一套有效的翻译理论范畴。毫无疑问,这些范
参考文献:
[1]. 论“得意忘言”哲学命题的美学转换[D]. 徐文英. 浙江师范大学. 2003
[2]. 从哲学的名实、言意之辨看中国翻译[J]. 刘军平. 人文论丛.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