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牛海绵状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病毒,反刍动物,农业部,磁共振。
牛海绵状脑病论文文献综述
徐爱雄,陈南斌[1](2019)在《牛海绵状脑病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牛海绵状脑病通常称为"疯牛病",是一种慢性致死性的疾病,其不仅能感染牛,还对人具有易感性。牛海绵状脑病是由朊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牛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精神失常、行走不稳和感觉异常敏感等,最后导致病牛死亡。这不仅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养殖风险,还给养殖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本病主要通过给牛饲喂含有BSE病原的(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曹海亮[2](2019)在《牛海绵状脑病的防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海绵状脑病又称"疯牛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神经性、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潜伏期长、发病潜隐和病程缓慢等发病特点,临床症状以行为异常、共济失调、轻瘫、消瘦等特征,伴有典型的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空泡形成特征。主要感染牛科动物,牛和水牛。感染牛病死率为100%。该病感染人引起变异性克雅氏病。该病首次发现于英格兰被,之后有一些国家(本文来源于《兽医导刊》期刊2019年05期)
牛磊,王明皓,王永康,崔文,刘园园[3](2018)在《海绵状脑病的MRI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海绵状脑病的MRI特征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海绵状脑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和肌阵挛。5例脑电图均有弥漫性异常,出现典型周期性叁相波。T1WI和T2WI未见明确异常信号,除了2例脑萎缩。所有患者在DWI出现沿大脑皮质走行、类彩带状的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异常强化灶。结论 DWI皮质彩带状的高信号,是海绵状脑病的主要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及脑电图应考虑海绵状脑病。(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张茜茜,周向梅,赵德明,杨利峰[4](2018)在《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污染环境引发的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s)又称朊蛋白疾病(Prion diseases),是一组能够感染人和动物的慢性、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体内正常的朊蛋白(PrP~C)错误折迭成具有部分蛋白酶抗性的PrP~(Sc)引起的。该病可引起多种动物与人发病,如人类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CJD)、格氏病(Gerstmann-Scheinker,GSS)、致死性家族失眠症(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5](2017)在《农业部关于印发《国家牛海绵状脑病风险防范指导意见》的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医发[2017]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切实做好牛海绵状脑病风险防范和(本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期刊2017年07期)
陈丹[6](2014)在《美开发出针对海绵状脑病的疫苗》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以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开发出首个针对鹿类慢性消耗性疾病(CWD)的疫苗,这种致命的海绵状脑病是由被称为朊病毒的传染性蛋白质造成的,朊病毒也可能在人类和牛、羊等动物身上引发类似的脑部疾病,因此这项成果对于预防人类和牲(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4-12-23)
宋建德,袁丽萍,朱迪国,魏荣[7](2014)在《全球牛海绵状脑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牛海绵状脑病防范的针对性,本文全面介绍了1986年以来全球BSE的流行情况;简要分析近年来全球BSE流行的总体趋势和特点,如BSE发病国家持续增多,每年发病国家和病例数逐渐减少,BSE病例年龄持续增大,非典型病例持续增多等;总结BSE防控的主要措施,如禁止进口风险动物及其产品、严格执行饲料禁令、剔除特殊风险物质、开展BSE监测以及进行宣传培训等;简述了BSE风险状况认证以及变异型克雅氏症vCJD(人类BSE)发生情况;最后对全文进行小结,提出进一步防范BSE传入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4年07期)
沈朝建,宋建德,刘雨田,刘拥军,杨楠[8](2014)在《中国牛海绵状脑病风险评估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完善疯牛病风险防范工作,保护养牛业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牛及其产品国际贸易,按照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关于疯牛病风险评估步骤、内容、原则和要求,对我国疯牛病风险状况进行评估。传入风险方面,2006—2012年间,我国共进口反刍动物源性肉骨粉、牛羊脂肪、活牛、油渣、牛内脏等风险产品分别为539209吨、2194135吨、393974头、20872吨、41570吨,均来自未发生疯牛病或疯牛病风险可忽略国家或地区,同时从26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其他配制的动物饲料535072吨,均不含有反刍动物源性成分;暴露风险方面,我国实施了完全饲料禁令政策,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动物源性成分,制定了完善的防止动物源性物质进入反刍动物饲料链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得到有效执行,结合我国牛群结构、饲养方式及传统的社会消费习惯,判断反刍动物源性物质进入我国牛群生产体系且循环的可能性极低;BSE监测与监视方面,我国将疯牛病列为一类强制性报告疫病,通过大量宣传培训工作确保了监测体系发现疯牛病病例的敏感性,连续13年开展疯牛病监测没有发现病例,近7年监测分值达43.5万分,超过OIE规定的标准。综合评估认为,我国已经达到了OIE规定的疯牛病最低风险等级——风险可忽略国家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4年07期)
万思敬,徐军,宋华斌[9](2014)在《牛海绵状脑病及人类克雅氏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英国第一次大规模暴发的疯牛病以来,随后在欧洲的多个国家也出现多例疯牛病,该病严重影响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并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健康。本文主要介绍了本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等,为读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4年07期)
宋伟峰,姜宝华,沈维力[10](2014)在《家畜海绵状脑病和痒病的发生与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某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传染病,包括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貂传染性脑病和人的克-雅氏病、库鲁病等。家畜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可达几个月至几十年,进行性共济失调,震颤,姿势不稳,知觉过敏,家畜痴呆等神经症状,病程发展缓慢,但全部以死亡告终。牛海绵状脑病和痒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本文来源于《养殖技术顾问》期刊2014年01期)
牛海绵状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牛海绵状脑病又称"疯牛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神经性、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潜伏期长、发病潜隐和病程缓慢等发病特点,临床症状以行为异常、共济失调、轻瘫、消瘦等特征,伴有典型的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空泡形成特征。主要感染牛科动物,牛和水牛。感染牛病死率为100%。该病感染人引起变异性克雅氏病。该病首次发现于英格兰被,之后有一些国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海绵状脑病论文参考文献
[1].徐爱雄,陈南斌.牛海绵状脑病的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
[2].曹海亮.牛海绵状脑病的防制[J].兽医导刊.2019
[3].牛磊,王明皓,王永康,崔文,刘园园.海绵状脑病的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4].张茜茜,周向梅,赵德明,杨利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污染环境引发的风险[J].中国兽医杂志.2018
[5]..农业部关于印发《国家牛海绵状脑病风险防范指导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7
[6].陈丹.美开发出针对海绵状脑病的疫苗[N].科技日报.2014
[7].宋建德,袁丽萍,朱迪国,魏荣.全球牛海绵状脑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概况[J].中国动物检疫.2014
[8].沈朝建,宋建德,刘雨田,刘拥军,杨楠.中国牛海绵状脑病风险评估简报[J].中国动物检疫.2014
[9].万思敬,徐军,宋华斌.牛海绵状脑病及人类克雅氏病[J].中国畜禽种业.2014
[10].宋伟峰,姜宝华,沈维力.家畜海绵状脑病和痒病的发生与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