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明晶[1]2008年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占很大比例的群体,也是需要人们给予关心和支持的弱势群体。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在确定贫困大学生概念和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进行深入有效地心理干预,最终结合国家、社会及高校对贫困生的干预政策建立高校贫困生干预机制。本文研究显示: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1)SCL-90总体症状的检出率为25.3%,排在前四位的因子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和饮食睡眠。(2)个人评价较低的前四项因子是:自信心、爱情、体育、外貌。(3)生活事件方面的检出率排在前四位的是:学习压力、丧失、人际关系、健康适应。2、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在许多纬度上相对非贫困生来说存在不足。3、贫困生心理状况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研究(1)心理状况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在多项因子上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不如男生。(2)蒙汉民族的贫困生在总体自信和学习压力两项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蒙古族贫困生的自信程度高于汉族贫困生,同时蒙古族贫困生的学习压力要大于汉族贫困生。(3)在年级变量上,在诸多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且多表现为叁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二年级学生。4、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各个纬度的相关分析(1)心理健康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分析。在人口学变量上,年级等变量与心理健康的大多数因子存在显着相关;个人评价、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得分与心理健康各纬度得分存在绝大多数因子间的显着负相关,而生活事件各纬度得分则与心理健康各纬度得分存在绝大多数因子间的显着正相关。(2)个人评价各维度与人口学变量、社会支持及生活事件进行的相关。结果表明,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与个人评价的大多数因子存在显着相关;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得分与个人评价各维度得分存在大多数因子的显着正相关,而生活事件各维度得分与个人评价的各维度得分存在大多数因子的显着负相关。5、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回归分析(1)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对心理健康总分的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得出R= .742, R2= .550, F=9.883 p=.000,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而且25自变量能够解释心理健康总变异的55%。(2)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个人评价总分的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得出R= .828, R2= .686, F=24.287 p=.000,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而且19个自变量能够解释个人评价总变异的68.6%。6、经调查和访谈,发现部分贫困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与自尊并存、焦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敏感脆弱、认知有偏差等不足。7、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结果表明,团体训练对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是可能并且可行的。8、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应从资助、保障、鼓励、宣传、心理教育、教学管理等六方面来进行,做到他助和自助相结合、物质帮助与精神培养相结合、心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关心辅导和管理教育相结合、制度制订和环境建设相结合、危机预防与危机干预相结合。

李力生[2]2003年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我国社会虽然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贫富差距较大,高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大学生。关心帮助这些学生,不仅要从物质经济上,而且要从精神心理上进行帮助。本研究通过心理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为有心理症状的同学提供帮助,旨在寻求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形式和方法。 方法:首先在本校抽样调查了125名贫困大学生和74名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所用量表为生活事件量表(LES),康奈尔健康问卷(CMI),心理症状自评量(?)(Scl-90),个人评价问卷(PEI)。然后选出18名有心理症状的贫困大学生,通过匹配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1,一组为控制组,再在非贫困大学生中选出有心理症状的8名同学作为实验组2。对实验组1,实验组2分别施以实验处理,而控制组不施预实验处理,实验以心理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为形式,共计八次活动,每次活动都有针对性主题。 结果:(1)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之后,心理健康水平较控制组有显着提高。 (2)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前后对比,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显着提高,而控制组变化不明显。 (3)实验组1、实验组2长期效果也非常明显,而控制组变化不明显。 结论: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的方法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信心上有显着效果;突出对经济因素的认知的团体咨询对贫困生,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都有效,对贫困生更有效些。

何磊[3]2018年在《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健康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西方医学和中医学共同研究的方向之一。人类现代社会对于健康的要求和追求日益热烈。健康的评价、健康早期辨识与早期干预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中医在认识健康和给予及时干预的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强调人的健康在人类的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也契合了现代医学对于人类生命全过程健康的追求。许多中医学者已经在研究健康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九种体质判定标准的建立和健康状态的提出。在中医学者进行健康评价相关研究中,量表是最常用的研究工具。本研究从量表切入,对现有健康相关理论和研究的现状与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比较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健康评价类量表和问卷,利用对量表应用进行客观分析,为进一步进行健康评价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大量文献复习和整理的方法,对健康医学领域内的健康相关概念来源发展进行梳理,对健康评价相关的研究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阐述。2.文献研究:(1)量表比较分析:对国内外应用较广,接受度高的健康评价量表进行条目简化、规范化处理和归类。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对条目频次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2)量表的应用比较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Wang Fang Data)、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7年1月-2017年12月收录的中文文献。按照文献排除和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文献导入Note Express2.0软件进行文献管理。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资料提取。将所需文献资料信息录入Excel表。分类处理资料,对量表和文献各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健康的涵义和包含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西医学领域对健康的理解经历了生存、消除疾病和躯体、心理、社会适应上都感觉良好的过程。中医学的理论和中国许多文化传统从一开始就包含了目前西医学者们对健康理解的全面内容。中医学界对健康相关概念的研究包括了健康、亚健康、健康状态等概念的探索。目前对于健康的评价包括了人的体质研究、健康多个维度和特殊人群的研究。检查健康水平的手段由最开始的传统医学体格检查发展到目前基因检测。评价健康的工具和方法由以前的直接取材人体组织或者创伤性检测扩大到许多非侵入式测量方法,比如量表测量。健康检测和评价的数据被国家层面整合起来得到更全面的应用,比如建立国家健康指标系统来指导卫生工作。2.文献研究:2.1量表比较分析:最终确定10个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诺丁汉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康奈尔健康量表(Cornell Medical Index,CMI),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 Dimensions,EQ-5D),SF-36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五态人格测验表,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基于证素的健康信息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1)各个量表条目分布不同。①条目总数最多的量表是CMI,条目总数最少的量表是EQ-5D,平均条目数为75.2个。②维度条目最多的是CMI的躯体维度,有150条,维度条目最少的是CMI的社会维度、健康信息表的社会维度、SF-36的社会维度、ED-5D的社会维度、NHP的总评维度、五态人格测验表的躯体维度、社会维度和总评维度,均是0。③国外量表的总评维度、社会维度和躯体维度的条目所占比例均高于国内量表;国内量表的心理维度条目所占比例高于国外量表。(2)躯体条目情况:国内外的量表都从几个方面对躯体情况进行评价,国外量表常常通过多方面间接信息对躯体状况进行评价,比如“自我照顾能力”,“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而国内量表更习惯于直接对躯体状况提问进行评价,如“睡眠情况”,“二便情况”等方面的条目均是直接询问具体躯体状况。经筛选,躯体条目共有233条。其中与疼痛相关的条目共有33个。200个躯体条目中①出现频率大于3%的躯体条目有2条,为怕冷,睡眠总体自评;②出现频率在2%~3%的躯体条目有4条,为心悸、咽异物感、气短、头晕;③出现频率在1%~2%的躯体条目有32条,依次为失眠、胸闷、大便干燥、睡眠质量差、盗汗、鼻塞、健忘等;④出现频率小于1%的躯体条目有94条,为听力差、眼睛干涩等。(2)经筛选,心理条目共有158个条目。①出现频率大于10%的心理条目有2条,依次为抑郁、焦虑;②出现频率在5%~10%之间的心理条目有4条,依次为认知、自尊自信、紧张、愤怒;③出现频率在1%~5%之间的心理条目有19条,依次为敏感、固执、幸福与快乐、悲观、兴趣广泛、生命活力等;④出现频率小于1%的心理条目有13条,依次为性格淡漠、主观、依赖性强等。(3)经筛选,社会条目共有71个条目。①出现频率大于10%的社会条目有1条,为社会支持度;②出现频率在5%~10%之间的社会条目有11条,依次为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住房条件、交通条件、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获取、获取新信息的机会、社会隔离、社会接触、人际关系、社会安全感、休闲娱乐参与;③出现频率小于5%的社会条目有4条,依次为家庭生活、处事能力、自然环境、角色评价。(4)各量表评分方式以量化分级评分为主。①2级评分的有5个量表,分别是SF-36、NHP、CMI、五态人格测验表和健康信息表;②5级评分的有5个量表,分别是SF-36,、ED-5D、WHOQOL、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③模拟线性评分的有2个量表,分别是ED-5D和自测健康评价量表。(5)国外量表语言描述更加具体清晰易懂,同时也具有西方文化特点。国内量表口语化不足,表达不够清晰。2.2量表的应用比较分析:根据预定检索式进行中文文献检索,CNKI、万方、维普和CBM一共检索到849篇文献,分别为CNKI227篇,万方65篇,维普43篇,CBM514篇。逐一阅读文献题目后排除明显不符合研究内容的文献125篇,剩余724篇。通过阅读摘要后排除77篇综述类和思考类文献。再删掉重复文献115篇。得到532篇文献。对532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按照排除标准删掉文献资料信息不完整或者错误的,未明确量表或问卷来源或名称的文献,排除文献中涉及的量表仅仅是疾病专属量表的文献和测量量表侧重健康某一方面的文献,比如心理个性类、疼痛类、睡眠和疲劳类量表文献,剩余225篇文献。根据研究内容,排除研究人群为患者的文献,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文文献82篇,共包括27个量表。(1)82篇文献中,共涉及27个健康评价类量表。包括期刊论文66篇,学位论文15篇,会议论文1篇。属于量表/问卷编制的论文15篇,量表/问卷评价的论文11篇,量表应用的论文56篇。(2)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年开始到2009年逐年增长。2010年暂时发文量少于2009年,但是2011年开始发文量有了显着增高。2013/2014两年是文献发表最多的2年。2015年以后趋于平稳。2017年发表文献数量又开始增长。(3)量表的研发机构主要为各大中医院校。研发健康评价类量表数量超过2个的中国机构分别是南方医科大学(4/27),广州医科大学(3/27),中国中医科学院(2/27),上海中医药大学(2/27)北京中医药大学(2/27),南京中医药大学(2/27)(4)27个量表在82篇文献中引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5位分别为中医体质量表40.38%(42/104),SF-36 14.42%(15/104),亚健康自评量表(Sub-health Self-rating Scale,SSS)7.69%(8/104),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V1.0)3.85%(4/104),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2.88%(3/104),亚健康状况评价问卷(SHSQ-25)2.88%(3/104),中医健康量表(Health Scale of Traditional Chine se Medicine,HSTCM)2.88%(3/104),WHOQOL-BREF2.88%(3/104)。(5)文章里涉及的研究设计的类型既包括横断面研究(62/82),其中有1篇是采用了横断面和非随机对照研究两个方法,也有随机对照试验(13/82)和自身对照试验(6/82)。研究人群的样本量在24到8448间,有48篇文献的样本量100-1000之间,大于1000例样本量的文献有22篇。其余12篇为小于100的小样本研究。(6)第一作者来源机构共43家,主要是各大中医药大学,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文献3篇以上的7家,分别为南方医科大学11篇(13.41%),广州中医药大学10篇(12.20%),北京中医药大学9篇(10.98%),上海中医药大学4篇(4.88%),中国中医科学院3篇(3.66%),南京中医药大学3篇(3.66%),天津中医药大学3篇(3.66%)。7家机构发文数占43家机构总发文数的一半以上(52.44%)(7)①中医体质量表(包括英文版和韩文版)的42篇文献中,4篇文献是关于体质量表的编制和评价(1篇为英文版量表的编译过程,1篇为韩文版编译过程,均为学位论文),38篇为将中医体质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文章里利用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26/38篇),1篇为横断面调查联合非随机研究,8篇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3篇自身前后对照的文献。②SF-36所在的15篇文献中,1篇文献里是将SF-36当做效度标准对其他量表进行评价的研究。4篇文献里采用了随机对照研究方法,5篇文献采用了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5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人群健康基本情况。研究人群范围较广,包括了老年人、门诊和体检中心人群、社区居民和大学生,还有警察和部队人群。③8篇文章涉及亚健康自评量表(Sub-health Self-rating Scale,SSS)。6篇期刊论文,2篇为学位论文,其中1篇学位论文涉及量表编制过程。流行病横断面调查研究有6篇,研究人群主要为大学生,随机对照试验2篇,研究人群有医院职工和大学生。④4篇文章(3篇期刊论文,1篇学位论文)是应用了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1.0)。2篇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人群来自工人、教师、学生、公务员、社区居民和体检人群。⑤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出现在3篇文章中,研究人群为社区居民和单位职工,研究方法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亚健康状况评价问卷(SHSQ-25)涉及3篇文献,1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大学生的健康情况,2篇为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人群为体检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量表WHOQOL-BREF主要是作为测量标准出现在2篇文献中,另外1篇应用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⑥4个量表的应用文献为2篇,15个量表应用文献仅有1篇。结论:通过对国内外量表的统计,发现国内外量表的维度和条目分布上不同。国外量表的特点是条目多,社会维度条目所占总体条目数量比例较高,同时单个量表中心理维度条目所占单个条目总数的比例差别不大,说明国外量表比较注重社会环境和心理状况对健康的影响。国外量表采用的评分方式有2级评分和5级评分和模拟线性记分,量表中采用2种评分方式相结合的情况较为常见。国外量表的条目语言描述更加简单清晰和口语化。国内量表条目中,躯体维度条目多见,社会维度条目较少,说明国内量表对于社会维度关注不够。在量化评分方面,国内量表采用的评分方式与国外相同,但是每个国内量表均只用了 1种评分方式。国内量表的语言常有表达不够清晰,口语化不足的问题。

张瑜[4]2010年在《新时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调查表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他们需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压力,如就业竞争、学习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压力、抑郁焦虑情绪的困扰、爱情的困惑和家庭的贫困等。这些问题和压力都易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社政厅[2002] 3号)文件要求,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并且“要特别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010年2月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一次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积极研究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抽样问卷调查法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文献法收集国内外在本研究领域的成果、专着、文献,并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对比和筛选,从而总结归纳出目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对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财经学院五所高校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调查显示新时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学习、人际关系、情绪、恋爱和贫困等六个方面。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高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综合上述理论分析及国内外研究,提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针对就业问题,提出注重政策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社会实践锻炼;针对学习问题,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方法;针对人际关系问题,提出加强自我教育、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针对情绪问题,提出注重体育锻炼、加强社会支持、培养健全人格;针对恋爱问题,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婚恋伦理道德教育、净化大众传媒、加强家庭恋爱教育;针对贫困问题,提出提供经济资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为了确保新时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的有效实施,本文还提出具体的实施保障:(1)更新观念,即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观念;(2)构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教育组织体系。

郭卫珍[5]2012年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高等院校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南省随机抽取叁所民办高校,包括一所本科院校,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所专科学校;然后再在每所学校的各专业随机抽取一个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调查问卷,以班为单位组织进行调查,共调查13个专业2587名学生,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按照具有1项或1项以上的因子均分≥3分进行阳性筛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7.83%;按照总分超过160分进行筛选,心理障碍阳性检出率为26.09%;心理问题达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各因子项排列依次是: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女性的心理障碍率高于男性(P=0.004);不同年龄组学生心理障碍率有差异(P=0.044),年龄越大,心理障碍率越低;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率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无显着性(P=0.289);贫困学生的心理障碍率高于非贫困学生的心理障碍率(P=0.013);来自农村的学生心理障碍率高于城市来源的学生(P=0.003);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障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5)。民办高校大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高于公办高校大学生的各因子均分(P<0.0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达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各因子项排列依次是: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总分与性别、年龄、专业、来源地、经济收入均有关(P<0.05);女学生的心理状况较男学生差;年龄与各因子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SCL-90各因子得分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越低;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不同,医学类专业的学生高于人文管理类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生(P<0.05);农村来源的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高于城市来源的学生(P<0.05),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率高于非贫困学生(P<0.05)。结论:1.湖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湖南省及全国公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利用SCL-90量表检测,任一因子均分≥3的学生占27.83%,总分≥160分的学生占26.09%,这些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心理健康检测。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来源地(农村、城市)家庭贫困及专业有关。心理障碍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18岁以下高于18岁-和22岁-组,农村来源的学生高于城市来源的学生,贫困生高于非贫困生,医学类专业高于人文管理类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生。

安琪[6]2007年在《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不仅有普通大学生要面对的生活事件,而且还要承受经济拮据带来的种种压力。要成功处理各方面的压力事件,将压力事件对心理和情感的伤害减到最小,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今后人生的发展,都要求贫困大学生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良好的应对风格。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并通过团体辅导改善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应对方式。本研究分为两个研究:研究一和研究二。研究一,以366名云南省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外显问题行为量表、内隐情绪问题问卷、自尊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和生活事件量表等六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探讨贫困生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路径分析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更多的贫困大学生采用情感中心应对的消极应对方式。男性、少数民族、非独生子女及学校在省会的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问题中心应对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2)云南省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出现更多的自杀行为以及内隐情绪问题、表现出低自尊、低社会支持,且经历更多负性生活事件的特点。(3)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外显问题行为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着负相关,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着正相关;内隐情绪五个维度,除偏执与问题解决外,其余维度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着负相关,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着正相关;自尊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着负相关,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着正相关;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支持总分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着正相关,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着负相关;生活事件的受惩罚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着负相关,生活事件各维度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着正相关。(4)通过路径分析发现应对方式可作为自变量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整合在一起对贫困生的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和自尊起作用,同时也是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影响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和自尊的中介变量。研究二,为了改善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应对方式,从云南师范大学已经申请到助学贷款的贫困生中筛选出30名成员,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成员进行每周一次,共8次团体心理辅导,使15名实验组成员在接纳、支持的团体气氛中,通过团体活动,尝试积极的体验,重建理性的认知,学习应对的相关知识。本次干预采用量表评估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团体辅导改善了实验组成员的应对方式,提高了心理适应水,并学会了调解不良情绪,启用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

朱远来[7]2008年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新疆地处西部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在新疆,新疆发展的重点在人才建设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才的建设,因而探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其健康成长是促进新疆稳定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从伊犁师范学院占比例较高的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大一至大四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一般贫困生309人,非贫困生295人,特困生255人。其中哈萨克族学生220人,维吾尔族学生247人,汉族学生323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69人。男生255人,女生604人。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通过把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研究思路,运用SPSS 15.0进行差异比较和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是心理卫生问题高发群体,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适应主要问题方面比一般大学生严重;(二)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不同民族成分和贫困类型的大学生之间,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一定差异。(叁)从总体来看,少数民族贫困男生比少数民族贫困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四)改善客观支持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少数民族贫困生积极有效、直接面对问题的应对往往有助于解决问题,而消极或者回避问题的方式则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五)研究和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来考虑,才能形成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结合新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实际特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具体为:(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二)充分认识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叁)采用文化整合的策略,提高少数民族贫困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五)努力建设多元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刘培军[8]2015年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连续扩招,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日趋严重,民族地区高校尤甚。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多为本地生源,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各民族乡镇的农村地区。由于其生长环境的差异性以及高校缺乏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致使有相当部分同学在适应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学习环境过程中遇到一些由其自身的特殊性引起的困难。适应大学学习成为了民族地区高校部分学生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其适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业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牵涉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质量。因此,关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很有必要。本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研究的问题是:第一、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要素有哪些?民族地区高校(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现状如何?大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学习适应性上有无差异?第二、对于不同的背景变量,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何特征?有哪些背景因素与学习适应性显着相关?其对学习适应性的解释力有多大?在相同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学习适应上有无差异?第叁、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现状,高校应如何帮助或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本论文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式,从广西15所普通本科院校抽取了3700位问卷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3054份。访谈以半开放式访谈为主,访谈对象为学生21人(汉族9人,少数民族12人),一线辅导员5人,科任教师5人。研究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倾向从“能力”视角解读“学习适应性”,把学习适应性视作学习适应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方法与能力”、“自我认知与心理”、“学校教学与管理”和“学习环境与社交”这五个层面的调节与改善的能力。整体而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位于中等稍偏下水平,特别是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我认知、心理状况、教学管理适应以及对社会环境适应这六个维度上接近低水平;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水平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在背景变量中,不同“性别”、“民族”、“大学类型”、“父母职业”、“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条件”、“交流用语”、“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显着;其中,“家庭经济条件”、“教养方式”、“家庭交流用语”、“父母职业”、“父母学历”、“家庭所在地”等11个变量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着相关,且“家庭经济条件”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最强预测变量。在某些相同背景下,大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学习适应性上也有显着差异,诸如:一年级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在中间层次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等等。在另一些相同背景下,大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学习适应性上没有显着差异,诸如:父母职业社会地位较高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很富裕、基本温饱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独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等等。基于上述发现,研究者提出了帮助学生提升学习适应性水平的四方面对策建议:首先,学生自身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对环境的适应力。其次,辅导员要了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特点,要关注贫困生,做好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再次,科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设计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内容与学业评价标准,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适当开展对学生先有学习经验的研究。最后,大学管理者要优化管理服务,健全各类咨询服务体系,创建学生学业支持中心,合理地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发展。

赵亮[9]2012年在《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助学贷款制度建设问题是国内教育资助领域的难点,至今尚无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出台,这一方面使得依靠行政手段全面推行的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也使得各方主体利用政策缺陷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效推进。面对实践困境,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均取得了深入发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银行放贷、学生还贷,以及政府如何提高各方积极性叁个方面,整体上属于“风险控制型”的研究模式。但以往研究要么过分倚重经济学上的实证分析方法,容易导向一种工具理性的研究范式,从而忽视助学贷款制度本身的价值维度;要么属于一种法律分析,运用法律来剪裁事实,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大学生的权利保障问题。由于尽快制定助学贷款相关法律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基本共识,法又是以权利义务关系(即法律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所以,本文确立了以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为研究领域,基于法理分析的“权利保障型”研究模式。而教育资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有关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宪政问题,政府如何对待贫困大学生的受助权问题其实就是政府如何保障公民社会权的宪政问题,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之确立虽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须以宪政为前提和基础,以贫困大学生受助权为原点,实现制度建设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的根本转型。在研究领域、研究模式、中心论点的统领下,本文以社会主义宪政原理与教育资助政策的关系为主线,首先以法律关系为分类依据,对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政策文本上看,助学贷款行政立法呈现出一种“管理法”特征,不仅公民权利的实现以政府行政为根本前提,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完全处于政府行政权控制之下,而且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存在明显偏差。从政策实践上看,助学贷款管理运作呈现出一种“对抗型”特征,包括行政与法的对抗、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对抗、行政主体间的对抗。其次,对国内有关助学贷款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明晰了已有研究的整体进展。并对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宏观背景进行考察,从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府际关系、府银关系、府校关系、校生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指出:必须在公共财政理念下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必须由政策性银行承担助学贷款业务;助学贷款府校关系是需要保留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助学贷款校生关系则属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而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法”是国内理论与实践领域所公认的、面向民生领域的最重要的法律部门。然后,对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以及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属性作法理分析。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心理贫困,最重要的是权利贫困,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受教育权是我国明确的一项基本人权,但贫困生的人权问题并非是受教育权的享有意义上的,而是受教育权的保障意义上的。作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之实现,需要以贫困生的受助权之实现为前提,要求国家必须力所能及地为公民受教育权的有效行使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以此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助学贷款法在调整目的、手段、原则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行政法、民商法和经济法,应属社会法部门。再次,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了作为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最重要参考源的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美国法律意义上的学生资助制度始于冷战时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并非完全基于受教育权之实现的考虑。美国的学生资助政策已经偏离了原定目标,脱离了低收入家庭的现实需要。近二十年美国学生贷款违约率的大幅下跌与再次上涨,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变迁,二是营利性高校违约率的起伏。但美国的营利性高校定位于终身教育体系,而我国助学贷款制度所覆盖的高校则是定位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美国助学贷款的市场化运作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奥巴马政府也因此再度将贷款权收归政府。总体来看,美国宪政体制下的政党政治、选举制度、利益集团等因素,是美国学生贷款政策越来越偏向于中产阶级,且缺乏连贯性,并继而影响违约率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前文已有的实证分析、法理分析、比较分析基础上,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基本定位。首先明确了受教育权在我国所具有的独立的宪法权利地位,受教育权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根基紧密相连,是公民有效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前提。其次,明确宪政虽来源于西方,且在我国发展坎坷,但却是理论和实践领域公认的必然发展方向。而宪政的中国式内涵则决定了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就是宪政问题,决定着国家的义务形式和法治建设路径。再次,指出现阶段我国的贫困生受助权的保障不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更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是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关键环节。最后,通过法理分析从服务行政下的助学贷款国家给付义务、贫困生受助权的救济途径两方面阐述了有关贫困生受助权保障的宪政安排问题。

孔德生[10]2004年在《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收费制度的实施,高校内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所谓贫困大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为20%,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更多的贫困学生会进入大学校园,贫困大学生群体会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将成为新世纪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分析研究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人格类型、人格成因和教育策略,是国内首次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科学,既有理论性的推测,又有实证性的检验;采样全面,包括十多所不同高校的1650名大学生;技术手段丰富,包括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利用世界优秀软件SPSS进行统计,结果可靠准确。可为有关部门进行贫困大学生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包括:通过平时观察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提出贫困大学生人格理论。(1)贫困大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①自卑;②成就动机强(2)不同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具在差异性(3)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类型①自信进取型;②自卑拼搏型;③自轻自弃型。(4)贫困大学生人格成因分析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环境因素。(5)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对策<WP=215>①物质层面的教育对策,包括奖、贷、补、勤、免、减等。②精神层面的教育对策,包括逆境成才教育、心理辅导等。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包括:(1)编制量表本文的理论假设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是自卑、成就动机强。但目前国内尚无测量大学生自卑和大学生成就动机的量表,因此需要自行编制《大学生自卑量表》和《大学生成就动机量表》。另外,为了搞清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原因和教育策略,还需要编制《贫困大学生人格成因量表》和《贫困大学生教育策略量表》。这样,共计编制4个量表,并进行了信度及效度检验。 (2)量表测量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大学生成就动机量表》、《大学生自卑量表》《贫困大学生人格成因量表》、《贫困大学生教育对策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量 。测量对象为:按理、工、文、医、师范、农牧、重点非重点、南北方大学、不同年级、性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共计抽取贫困生样本747人,非贫困生903人。(3)采用相关分析和T检验方法,可得如下结论:贫困大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是自卑和成就动机强;贫困大学生的其他人格特征是焦虑、内向、敢为性低、兴奋性低、幻想性低、恃强性低、怀疑性低、世故性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自律性较强,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较强。(4) 运用F检验,可发现不同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具有差异性。(5) 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可将贫困大学生分为5类,分别为自励奋进型、自信上进型、自卑拼搏型、自卑挣扎型、自轻自弃型。①自励奋进型的大学生成就动机非常强。尽管他们学习成绩优良,但由于他们的追求目标很高,仍然感觉自己不是一个成功者,因而内心带有自卑和焦虑情绪,对前途感到紧张和忧虑;②自信上进型的贫困大学生的心态是非常好的。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多方面能力,心情轻松愉快,积极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参与和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做事认真负责。美中不足的是,还应该对他们加强成就教育,使他们的成就动机再提高些,以便挖掘潜力,获得更大的成功;<WP=216>③自卑拼搏型的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较强,学习刻苦用功,但学习成绩一般,因此内心难免有些自卑焦虑,对前途感到紧张和忧虑,也不大愿意和同学交往,内心感到孤独;④自卑挣扎型的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偏高,但本身的能力又达不到,学习成绩较差,因此他们陷入极度的自卑焦虑和紧张忧虑之中,心态失衡。他们不愿与同学接触,大多独来独往,内心充满孤寂无助感;⑤自轻自弃型的贫困大学生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自暴自弃。因此尽管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团糟,但内心并不焦虑和自卑,而是麻木不仁地混日子。(6)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发现经济因素是影响贫困大学生人格形成的突出因素。(7)以贫困大学生焦虑、自卑等为因变量,以奖、贷、补、免、减、勤工助学、心理咨询、逆境成才教育、奖学金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勤工助学、奖学金、团体活动、朋友及同学的帮助、毕业分配前景这5项措施可显着减轻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焦虑情绪,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对策;②困补虽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却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加重其焦虑自卑情绪,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③减免学杂费、贷款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其自卑和焦虑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④家人及亲属的帮助、校外资助、成才及抗挫教育和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焦虑情绪,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D]. 明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D]. 李力生.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3]. 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D]. 何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4]. 新时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教育对策研究[D]. 张瑜. 西安科技大学. 2010

[5].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郭卫珍. 南华大学. 2012

[6].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 安琪. 云南师范大学. 2007

[7].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朱远来. 苏州大学. 2008

[8].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 刘培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9]. 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D]. 赵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10].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 孔德生. 吉林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