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臻[1]2004年在《鲫鱼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鲫鱼的血液、肌肉、肝、肾为材料,采用苯酚-氯仿法、试剂盒法提取鲫鱼基因组DNA,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的鲫鱼基因组DNA浓度在385.8-3167.5ng/μL之间,A_(260)/A_(280)比值处于1.66-1.87之间,所提取的DNA适合微卫星PCR扩增,但试剂盒法更适用于本研究。 用Crooijmans et al从鲤鱼中分离出来的17对微卫星引物(MFW14-MFW19,MFW21-MFW31)和依据鲫鱼的微卫星序列自行设计一对微卫星引物(MFW32),共计18对引物,对四种群体的鲫鱼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筛选扩增带型清晰、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引物MFW14、MFW16、MFW18、MFW24、MFW25、MFW26、MFW28、MFW29、MFW32用作结果分析,其中引物MFW18、MFW24、MFW26、MFW29可作为区分四种鲫鱼群体的微卫星标记的有效引物。 从群体内来看,9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46个等位基因,其中有18个等位基因为4种鲫鱼群体所共有,8个等位基因具有种群特异性;4种鲫鱼的平均遗传杂合度在0.607-0.720之间,白鲫为0.720、红鲫为0.652、彭泽鲫为0.629、鲫鱼为0.60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530-0.650之间,白鲫为0.650、红鲫为0.587、彭泽鲫为0.549、鲫鱼为0.530,由此,白鲫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鲫鱼的遗传多样性最低。 从群体间来看,四种群体中,鲫鱼和白鲫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最小,为0.7143,其遗传距离为0.2857,说明这两种群体亲缘关系较远;白鲫与红鲫的遗传相似性指数最大,为0.8116,其遗传距离为0.1884,这可推断白鲫与红鲫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种鲫鱼分为两组,白鲫和红鲫为1个组,而鲫鱼和彭泽鲫处于另1个组。
刘琳[2]2008年在《应用DNA及同工酶遗传标记检测分析二、叁倍体鲫鱼的遗传结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应用DNA、同工酶、染色体计数结合血细胞大小的测量进行了二倍体、叁倍体鲫鱼的遗传结构检测分析。1.通过血细胞长径的大小鉴别32尾于桥水库鲫的倍性,并应用RAPD、同工酶检测技术对于桥水库鲫进行克隆鉴别,同时与九江彭泽鲫及宁河彭泽鲫的叁倍体群体相比较。结果显示:32尾于桥水库鲫中22尾可划分为5种克隆,分别为3尾(9.4%)属于克隆Ⅰ,2尾(6.3%)属于克隆Ⅱ,4尾(12.5%)属于克隆Ⅲ,5尾(15.6%)属于克隆Ⅳ,8尾(25%)属于克隆Ⅴ,说明于桥水库鲫中存在有遗传结构相同的个体,即克隆的存在;其余10尾有其各自的电泳图谱。九江及宁河彭泽鲫两个群体为同一克隆组,两个彭泽鲫种群的RAPD遗传标记间没有差异。于桥水库鲫群体与两个彭泽鲫群体之间没有相同克隆存在。2.应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我国的彭泽鲫、黑龙江省鲫鱼、天津市鲫鱼以及金鱼进行了肌浆蛋白的检测,根据红血球长径的大小判别二、叁倍体,并与日本鲫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二倍体鲫检测出四种类型,分别为BB、BC、CC和BD,其中BB为主要类型,并且四种类型均不同于日本的二倍体鲫鱼;中国叁倍体鲫检测出四种类型,方正银鲫中的两种类型均不同于九江彭泽鲫、宁河彭泽鲫、于桥水库鲫和日本仙台的叁倍体鲫,九江彭泽鲫、宁河彭泽鲫以及95.1%的于桥水库鲫为BBB类型,电泳带组成与谷口报道的日本银鲫中的Ⅱ-1型相同。3.应用PCR技术对行两性生殖的天津子牙河42尾二倍体野生鲫鱼群体mtDNA的D-loop区段进行扩增,用14种核酸内切限制酶酶切。结果显示:扩增出的试验鱼的mtDNA D-loop区段均为1.6kbp,个体间不存在长度变异现象;7种限制酶具有酶切位点,只有HapⅡ在个体间存在变异,共检测到2种单倍型,单倍型Ⅰ的频率为83.33%,单倍型Ⅱ的频率为16.67%;群体内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28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25。4.采用PHA体内培养法,取鱼体肾细胞用空气干燥法制备宁河彭泽鲫、红鲫及金鱼的染色体,对染色体进行计数分析,并对其红细胞长径进行测量。结果得到二倍体鲫鱼(红鲫和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100,即2n=100;宁河彭泽鲫的染色体数目为150左右,相对于二倍体鲫鱼来说,可认为是叁倍体鲫鱼。二倍体的鲫鱼(红鲫和金鱼)的红细胞长径为12.9-13.9μm,叁倍体的宁河彭泽鲫的红细胞长径为16.3-17.3μm,与小野里报道的二倍体鲫的红细胞长径小于15μm,叁倍体鲫介于15-19μm之间的结果一致。
马洪雨[3]2006年在《东平湖几个鱼类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27(26)对鲤鱼的微卫星标记引物对东平湖鲤鱼、鲫鱼、麦穗鱼和黄颡鱼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获得了适合以上各种鱼类的微卫星标记位点若干,并利用这些位点对鱼类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鲤鱼(选用微山湖鲤鱼及泰安市水产研究所鲤鱼群体作对照研究):有13个微卫星位点在3个鲤鱼群体中均表现出遗传多态性。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其中SY群体最高,WS群体次之,DP群体最低。根据基因型频率(P)检验了各位点的Hardy-Weinberg平衡情况。Fis值表明3个群体中共有32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观测值过剩。3个群体间,WS和SY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8320),遗传距离最小(0.1680),表明这两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近;WS和DP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8288),遗传距离最大(0.1712),表明这两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远。2.鲫鱼(选用微山湖鲫鱼群体作对照研究):有6个微卫星位点在两个鲫鱼群体中均表现出遗传多态性。两个群体共产生3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1到6个不等。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1471和0.9697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1422和0.7989之间,大多数位点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Fis值表明两个群体内共有6个微卫星位点存在杂合度观测值过剩的现象。两个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3191和1.1332,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016。位点MFW13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估算值最大,为0.0148,表明该位点在两个鲫鱼群体间的基因分化占总群杂合度的1.48%;其他位点的遗传分化系数值均较小,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变异不大。此外,分析了两个群体间的Nei氏遗传距离。3.麦穗鱼:有13对引物能获得稳定的特异性条带(占总数的50%), 6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占总数的23.1%)。对其中3对引物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扩增产物均含有微卫星重复序列,这表明利用鲤鱼的微卫星引物可筛选得到适用于麦穗鱼的微卫星位点。随后,利用这6个微卫星位点分析了麦穗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位点共检测到22
田燚[4]2004年在《六个鲫鱼品系DNA遗传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鲫鱼一种是行雌核发育的种群,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处于单性生殖和两性生殖的过渡阶段。因鲫鱼这些独特的性质,对鲫鱼的进化遗传学,分子分类学,生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众多科学家感兴趣的课题。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 Cyt b的PCR-RFLP和D-loop测序以及微卫星分析技术,对野鲫、彭泽鲫、红鲫、金鲫、高背鲫和黑龙睛6个品系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探讨鲫鱼的遗传进化和亲缘关系以及叁倍体鲫鱼的雌核发育机制,以此为鲫鱼的育种及品系的鉴定和遗传背景以及鲫鱼品种的改良提供DNA分子水平上的依据。1 线粒体DNA Cytb基因的PCR-RFLP分析利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I, HaeIII, MspI, TaqI, HindIII)对Cyt b基因进行单酶切,结果显示HinfI和MspI 2种酶在品系间存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同时在红鲫、金鲫这2个品系内也存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6个品系的12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种组合单倍型。6个鲫鱼品系的Cyt b基因大小在1 260 bp左右,聚类结果表明野鲫和黑龙睛、高背鲫与彭泽鲫的遗传距离为0,野鲫与红鲫的遗传距离为0.00039。2 6个鲫鱼品系的微卫星分析J1、J9、MFW1、MFW19、J62在6个鲫鱼品系中都有特异性扩增产物,引物J1在120条鲫鱼中有6个等位基因,J9有9个等位基因,MFW1有10个等位基因,MFW19有8个等位基因,J62有1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8.8个,其中J62位点最多(为11个),J1位点最少(为6个)。在J1、J9、MFW1、MFW19、J62这5个微卫星位点的扩增图谱中,不同的品系扩增出各自独特的图谱,而同一品系内的不同个体间具有高度的遗传同质性。这与本研究的PCR-RFLP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品系间的扩增图谱呈现遗传的异质性,所扩增出的一些带纹可做为区分不同品系的分子标记。利用微卫星资料聚类结果表明,彭泽鲫和高背鲫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32;金鲫和红鲫的遗传距离中等,为0.1542;野鲫和金鲫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8227。从而利用5个微卫星标记揭示了6个鲫鱼品系间的亲缘关系。
鲁双庆, 刘臻, 刘红玉, 肖调义, 苏建明[5]2005年在《鲫鱼4群体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微卫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微卫星技术,用9对微卫星引物对4个鲫鱼群体普通鲫鱼(C.auratusauratus)、红鲫(C.auratusredvar)、白鲫(C.auratuscuvieri)和彭泽鲫(C.auratusauratusvar.Pengze)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鲫鱼的平均遗传杂合度值在0.607~0.721,其中白鲫0.721、红鲫0.652、彭泽鲫0.629、鲫鱼0.60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值在0.530~0.670,其中白鲫0.670、红鲫0.586、彭泽鲫0.549、鲫鱼0.530。由此可见,4个鲫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总体水平较高,但白鲫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鲫鱼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在4种鲫鱼群体间,鲫鱼和白鲫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最小(0.714),遗传距离值最大(0.286),说明这两种群体亲缘关系较远;白鲫与红鲫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最大(0.812),遗传距离值最小(0.188),这可推断白鲫与红鲫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鲫和红鲫亲缘关系较近,而鲫鱼和彭泽鲫亲缘关系较近。研究鲫鱼遗传多样性对鲫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程利[6]2017年在《建立鲫鱼(Carassius auratus)微卫星标记Multiplex PCR系统分析群体与家系的遗传结构》文中提出鲫鱼(Carassius auratu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种类。其品种资源丰富,遗传方式复杂。生产上主要采用异种精子刺激雌核发育来生产和选育苗种形成了经济性状良好的品系,如中科3号等。但累代雌核发育后代的变异率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降低,或将导致种质资源衰退。此外异种精子刺激雌核发育的低变异率,可能导致优良品种的存续期受限。为了尝试提高亲本群体的多样性,以提高培育优良性状的潜力,本研究首先建立了高通量的鲫鱼鲫鱼微卫星标记Multiplex PCR体系,以此探查了不同来源的商业品系和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从中选择亲本,以同种叁倍体鲫鱼精卵受精的方式产生家系;利用微卫星标记的共显性特征,以经济高效的Multiplex PCR体系探查不同来源和遗传背景的雌雄亲本遗传物质在子代中的传递规律及其对子代性状的影响,为鲫鱼优良品种的培育探索新途径。本研究通过系统检测已有的微卫星标记,并且根据产物区间的需要,重新设计了部分引物。通过多重PCR扩增测试,分别建立了 2套6个位点,1套13个位点及1套15个位点的荧光标记多重PCR反应体系。对来自江苏、河南、湖北和江西的7个鲫鱼良种场的15个商业品系(A、D、E标称为中科3号,B、F、G、H、I、J、K、L、M标称为异育银鲫,N、P、R标称为彭泽鲫)和1个黑龙江方正银鲫野生群体(C)进行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方正银鲫C (平均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数目及观测杂合度分别是7.0, 5.4,0.68),洪泽异育银鲫F( 6.5, 5.1,0.80)和大丰异育银鲫G (5.3, 3.6,0.90)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它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平均3.9, 2.3, 0.31)。聚类分析表明:野生群体C与商业品系均保持较大遗传距离,处于外群;标称为彭泽鲫的群体N、P、R间遗传距离较近,并与M间聚为一支;而标称为中科3号的A和E、D并没有聚为一支,而是分别与标称为异育银鲫的群体B;和群体H以及K、L、I等群体呈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这说明,同样采用异种精子刺激雌核发育形成的中科3号系群可能在民间也被称为“异育银鲫”或其个体被用于亲本生产雌核发育子代。导致地方苗种场“中科3号”与“异育银鲫”界限不清。用Multiplex PCR体系扫描13个鲫鱼同种精卵受精产生的有性繁殖家系(n=20/家系)的亲本与个体,检测亲本在13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在子代中的传递和分离模式。结果表明,13个家系在13个检测位点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雄性DNA的插入,平均插入率达22.2%,显着高于异种精子刺激雌核发育形成的家系。亲本的基因型在子代中并不呈现孟德尔分离比,而是表现为雌核发育(完全与母本基因型相同,占比77.8%)与雄性遗传物质插入(表现为叁种结果:一是仅有部分母本等位基因,占比16.5%;二是含有母本与父本等位基因,占比2.9%;叁是含有亲本基因型之外的等位基因,占比2.8%)并存的现象。雄性DNA插入的比例在不同位点上介于0.59 (HLJY16)-0.01 (YJ30),在不同家系中介于 0.361 -0.09,均差异显着(p<0.05),但雌核发育的比例,13个微卫星位点在各家系的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家系的叁龄子代中通过性腺观察检出相当比例的雄性个体,对其中2个家系的亲本和子代(n=5♀+5♂/家系)进行同样的基因型检测,发现与雌性子代相比,雄性子代的基因型中雄性亲本DNA插入率较低。这是受检测样品数较少的影响还是其他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孙建帮[7]2006年在《5个鲫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选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养殖群体普通鲫鱼、彭泽鲫、银鲫、异育银鲫及湘云鲫为研究材料,用微卫星技术分析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及种间的亲缘关系。实验采用Crooijmans et al从鲤鱼中分离出来的7对微卫星引物(MFW_(14)、MFW_(16)、MFW_(18)、MFW_(24)、MFW_(25)、MFW_(28)、MFW_(29))和刘臻所报道的1对微卫星引物序列(MFW32),共计8对引物对这5种鲫鱼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均检测到了特异性片段,主要结果如下: 1.5个鲫鱼品种的8个微卫星基因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35个,微卫星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3~6,在8个微卫星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平均观测数为4.375,所有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大于对应的有效等位基因数,5个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在3~6,而平均有效等基因数数目为2.2949~4.9661。 2.除MFW_(24)(PIC=0.4645)和MFW28(PIC=0.3241)外,其它6个微卫星基因座在5个鲫鱼品种的多态信息含量都达到了高度多态的水平,PIC值在0.5389~0.7615之间,说明鲫鱼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可以看出品种间的差异大小,以异育银鲫的平均PIC最高(0.6498),以彭泽鲫平均PIC最小(0.4539),银鲫、鲫鱼、湘云鲫的平均PIC分别为0.6322、0.4740、0.6243。 3.5个鲫鱼品种总平均杂合度为0.6760,银鲫最高(0.7269),其次分别是异育银鲫(0.7219)、湘云鲫(0.7020)、彭泽鲫(0.6315)鲫鱼最低(0.5978)。8个微卫星位点平均杂合度在0.5388~0.7942,MFW_(18)基因座平均杂合度最高,MFW_(24)基因座的平均杂合度最低。 4.五种鲫鱼的遗传距离均不大(0.0303~0.2069),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的为银鲫和异育银鲫(0.0303),说明这两种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而群体遗传距离最大的为彭泽鲫和银鲫(0.2069),可推断为这两种群体的遗传变异程度是五种群体中最大的,亲缘关系较远。聚类结果显示5个鲫鱼群体分为叁支:银鲫和异育银鲫聚为一类,鲫鱼和彭泽鲫聚为一类,湘云鲫单列一支。
高丽霞[8]2011年在《淇河鲫ISSR和Cytb分子遗传特征的研究》文中指出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 in Qihe River)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 ,鲫属(Carassius Jarocki) ,产于河南淇河,是天然叁倍体雌核发育鲫鱼。淇河鲫生长快、味道美、效益高,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因淇河鲫这些独特的特性,对淇河鲫分子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众多学者感兴趣的课题。本研究利用ISSR和Cytb技术对淇河鲫和其他野生鲫鱼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的分析,旨在探讨淇河鲫的遗传进化和其他近缘种的亲缘关系。以期为淇河鲫的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1.淇河鲫和2野生鲫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应用ISSR技术对淇河鲫、金堤河鲫、沁河鲫3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筛选8个引物共得到94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8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87.23%。(2)Popgene分析结果,淇河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PPB=61.70%,H=0.2036,I=0.3085。(3)3鲫鱼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1303,基因流Nm=3.3359。表明3个鲫鱼群体的遗传分化尚未达到种群的分化水平。(4)金堤河鲫和沁河鲫群体间遗传距离较近,淇河鲫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形成了较稳定的、独立的遗传结构。2.淇河鲫和8野生鲫鱼群体及其近缘物种鲫鱼的Cytb遗传分析用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淇河鲫和另外8种野生鲫鱼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双向测序。9种鲫鱼群体均得到序列一致的Cytb基因全序列,长度约为1140bp。除九鲤湖鲫和大塘港鲫外,淇河鲫与另6群体鲫鱼的Cytb基因序列几乎没有发生变异。淇河鲫T、C、A、G的含量分别为29.1%、27.9%、28.6%和14.4%,A+T的含量(57.7%)明显高于G+C的含量(42.3%),除九鲤湖鲫外,淇河鲫与8群体鲫鱼Cytb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相差不大。淇河鲫Cytb基因序列显示出较明显的碱基偏倚,其中G的含量较低,在Cytb基因全序列中仅占14.4%,在密码子的第1位上仅为9.3%,其次是第3位点为14.0%,第2位点基本不偏倚,另8群体也表现出这一特征。邻接法构建的分子进化系统树表明,淇河鲫与普通鲫鱼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萍乡肉红鲫的距离次之,与日本银鲫、希腊银鲫、日本兰氏鲫和捷克兰氏鲫的距离较远,与黑鲫的距离最远。
张江凡, 齐甜甜, 董传举, 李学军[9]2018年在《中国不同鲫鱼品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不同鲫鱼(Carassius auratus)品系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鲫鱼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相关研究为我国鲫鱼种质资源保护以及鲫鱼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借鉴。
郭金峰[10]2007年在《叁个黄颡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文中认为微山湖(WS)通过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相通,湖区的黄颡鱼群体受到了外来群体(长江黄颡)的冲击,品质资源有所下降;天鹅湖(TE)是黄河入海口附近与黄河相通的人工蓄水湖,该湖内的黄颡鱼群体均来自于黄河水系;清风湖(QF)是新泰市重要的养殖基地。近年来,由于水域环境受农药、生活及工业排放等污染程度加剧,黄颡鱼天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其人工繁殖又尚未完全解决,再加上过度捕捞,捕捞群体的体重也愈来愈小。因此,充分了解具有代表性的3个黄颡鱼群体的种群结构、群体遗传多样性、生活环境状况,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30对鲤鱼的微卫星标记引物对新泰市清风湖、微山湖和天鹅湖的黄颡鱼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获得了适合黄颡鱼的微卫星有效引物6个,并利用这些位点对3个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筛选的30对引物对3个黄颡鱼群体基因组DNA的扩增,获得了19对有效引物,其中有6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3个群体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出6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到7个不等,大小在205bp~420bp之间,并计算出了3个黄颡鱼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TE和QF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7987),遗传距离最小(0.2013);WS和QF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7284),遗传距离最大(0.2716)。同时运用聚类分析(UPGMA)的方法建立了3个黄颡鱼群体的系统发生树,表明天鹅湖群体和清风湖群体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参考文献:
[1]. 鲫鱼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研究[D]. 刘臻.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2]. 应用DNA及同工酶遗传标记检测分析二、叁倍体鲫鱼的遗传结构[D]. 刘琳.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3]. 东平湖几个鱼类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研究[D]. 马洪雨.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4]. 六个鲫鱼品系DNA遗传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研究[D]. 田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5]. 鲫鱼4群体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微卫星分析[J]. 鲁双庆, 刘臻, 刘红玉, 肖调义, 苏建明.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6]. 建立鲫鱼(Carassius auratus)微卫星标记Multiplex PCR系统分析群体与家系的遗传结构[D]. 程利. 海南大学. 2017
[7]. 5个鲫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研究[D]. 孙建帮.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8]. 淇河鲫ISSR和Cytb分子遗传特征的研究[D]. 高丽霞.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9]. 中国不同鲫鱼品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J]. 张江凡, 齐甜甜, 董传举, 李学军. 河南水产. 2018
[10]. 叁个黄颡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D]. 郭金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标签:水产和渔业论文; 黄颡鱼论文; 等位基因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微卫星标记论文; 引物设计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异育银鲫论文; 彭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