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黄沙见金——宁波鸟业发展之路

吹黄沙见金——宁波鸟业发展之路

一、吹尽黄沙始见金──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瑜[1](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李常生[2](2017)在《苏轼行踪考》文中研究表明林语堂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大文豪,创新的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家,工程师,憎恶假道学的人,静坐冥想者,诗人,和谐谑的人。然而这些恐怕还不是苏东坡的全貌。我可以这麽说来作个最好的终结----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露出真挚而称许的笑容。」九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苏轼的文学、思想、艺术,但是没有一个人曾经完整的走过苏轼一生所走过的行程。要追踪与研究苏轼的行踪,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体力。由於缺乏苏轼行走各地的考证,因此,历代有关研究苏轼的论文、书籍当中,总会因此而造成一些误刊和缺憾。特别是方向、位置、时间上的错误。在正式研究苏轼的学问以前,首先必须要研究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并且必须循路线跟随苏轼走一遍,才能深入了解苏轼的一生。有了《苏轼行踪考》这个研究以後,也比较容易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全程走过一遍苏轼一生所曾经到过的所有地方,并且经过考证与研究其确实的位置,然後,写出这本《苏轼行踪考》,除了作为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作为准备,也希望给其他研究苏轼的学者作为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参考用途。

王传敏[3](2017)在《台湾地区“考试院”研究》文中认为晚清以降,中国饱受内忧外患的冲击,其间,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也在扭曲和变异中,逐渐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众多仁人志士都曾满怀救国济民的热情,就各种制度提出富于创见的设想并开展实践。考试权思想是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权”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科举制度、铨叙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等人类政治文明营养,从构想、创制到尝试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度体系,是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结晶。台湾地区政治制度及其行政机关运作模式是该制度在政治实践中的余续。自1928年10月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规定考试院制度以来,孙中山先生创设的五权分立制度才正式有了法律依据。随后,国民政府任命戴传贤先生为考试院院长,考试院筹备处开始启动运作。伴随着《考试院组织法》、《铨叙部组织法》和《考选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的相继颁发,直到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实现了从宪法层面就考试院制度进行正式立法规定。1947年国民政府开始宣布行宪,《中华民国宪法》用专章共计7条宪法条文对考试院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此后,台湾地区的“考试院”机构运转及其制度建设并没有随着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而出现中断,相反,却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相关法律制度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台湾地区“考试院”在六十余年的运行中,理论界与实务界不乏针对制度体系及其部分内容存废的争论,“考试院”自身也不断在争论中进行着调整和完善,其主体原因即在于“考试院”制度背后一直暗藏着“五权”与“三权”、“总统”与“行政院”权力、“国民大会”与“立法院”职能叠合等种种紧张关系。时至今日,“考试院”在制度形式上比较符合“五权宪法”的表征,但就其内容而言,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权能区分的初衷,渐近地走向了权力分立制衡的三权制。但不可否认的是,台湾地区考试权及“考试院”制度在健全人事法制、树立廉能政治和塑造“法治政府”等方面所取得了不少成绩,其自身制度设计及其深化完善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因此,对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认真梳理和详尽分析,对于改革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政府机关公务员相关制度等制度体系,极具“它山之石”的借鉴意义。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应对来自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①,当今中国已经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及其制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正日渐实现,凝聚在现代中国身上的东方文明也正在以其不争的事实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国际社会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中国,显示在现代中国身上的一些制度创新成果、发展理念、发展成果、内外政策等也逐渐为世界各国(地区)所承认、推崇、移植。但是,“山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况且,当前距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标准相比,距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何规范政府运行问题、如何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如何促进社会阶层有序流动、如何“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语)”等现实中存在的挑战与问题,都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新的执政智慧、执政理念来创造性地加以克服和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地区)先进文化的研究,吸收其优秀、科学的基因,使其融入到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建设中,至为必要。纵观历史长河里考试制度的沉沉浮浮,其存在的合理性总是离不开人才选拔的公正性、政权用人的科学性、社会阶层流动的有序性。考试权及其实现乃一国国民人权中的基本成分,应社会之需求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持续活跃,受历史多次检验而持续焕发生命力。在法治中国的视野下对台湾地区“考试院”制度进行研究,取长避短,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考试思想的中公开平等与竞争择优的基因,不断探索当下考试制度于推进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厥功甚伟。

王宝明[4](2014)在《乾嘉时期朝鲜文人使华汉诗本事系年》文中指出中朝关保,源速流畏。明清雨代,中国与朝鲜在宗藩关系的框架下保持着传统的友好交往。朝鲜王朝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定期派遣使臣出使清王朝,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燕行缘》文献。《燕行录》是朝鲜使臣及随从出使中国时的记载,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学、沿途风光、建筑、风俗、故实等等,其中数以千计的汉诗尤为引人注目。在乾嘉畴期,着名诗人有蔡济恭、洪大容、柳得恭等人。本输文全面系统整理清代乾嘉时期朝鲜使华汉诗文献,以诗歌刽作及其本事繁年的方式,祥尽再现当时中朝诗歌交流的一个侧面,为中朝诗歌交流史乃至中国文化傅播史提供翔实的基磋文本。具体方法是以乾嘉时期《燕行录》中的日记和诗歌等原始文献为主,把相关的日记和诗歌(古诗、四言、楚辞体、五绝、五律、七绝、七律)造行匹配,聊蘩诗歌本事及其创作文化背景,考证诗歌的创作日期,“以诗繋日,以日繁月,以月繁年,以年繋代”,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本输文亦使用《朝鲜王朝实录》、《清寅录》、《清代诗文汇编》等造行补充,为《燕行缘》汉诗提供佐证。为保证文献的准确性,本论文使用繁体字。本输文分为四部分:绪论;第一章(十五箭);第二章(十箭);余输。主体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是乾隆时期。时间由乾隆元年(1736)至六十年(1795),主要介绍二十二撞诗文匹配的作品,包括李喆辅《丁巳燕行日记》、《燕槎录》;赵显命《燕行日记》、《燕行缘》;尹汲《燕行日记》;洪大容《湛轩燕记》;严璹《燕行录》;李岬《燕行记事》;李德懋《入燕记》;蔡济恭《含忍录》;李田秀《入溶记》;沈录洙《燕行日乘》;俞彦镐《燕行录》;赵瑍《燕行日录》;徐浩修《熟河纪游》;柳得恭《后霎缘》;白景炫《燕行录》;金箕性《燕行日记》;金正中《燕行录》;李在学《燕行日记》、《癸丑燕行诗》;洪羲俊《甲寅燕行诗》。第二章是嘉度时期。时间由嘉度元年(1796)至二十五年(1820)。这期间的重要作品有十二种,包括徐有闻《戊午燕缘》;金勉柱《赠季君》;李基宪《燕行日记》、《燕行讨轴》;李晚秀《輶车集》;洪爽周《渊泉赴燕诗》;李海应《蓟山纪程》;元在明《芝汀燕记》;李敬卨《燕行录》;李鼎受《游燕录》;崔斗燥《乘槎录》;成佑曾《茗山燕诗录》。本论文有两个附录一是乾嘉时期朝鲜使臣使华一览表,二是乾嘉畴期《燕行录》总目。本输文的主要创新点有四。第一,它是学术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全面的乾嘉时期朝鲜文人使华汉诗编年着作。第二,探取“以日繋月,以月繋年,以年繁代”的方式撰写,有条不紊,庆真威密的把日记与诗歌造行匹配,在域外汉诗研究中阴创了一种新形式。第三,通过大量朝鲜使华汉诗的创作本事及其文化背景的翔实记录,可以用“他者”的眼光,既反观了中国文化,并可以引起古代文化傅播研究的更深刻的阴注和思索。第四,本论文所据底本多为手抄本,其中有大量草害字体,权难辨识,目前中外学者很少从事此类工作。笔者一一识别录入,是封东亚写本汉籍整理的新贡献。不足之处在于,最初撰写的论文规模鹿大,包含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个时期,笔者已经完成初稿雨百万字。但由于学位论文规模所限,所以只截取乾嘉雨代。毕业后我舍继续整理道光至光绪的繁年,使清朝中后期朝鲜文人使华诗歌繋年成为完璧。

王翠春[5](2008)在《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文中认为我国的资本市场从设立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十几年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壮大到今天的一千多家。巨大的市场在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筹资空间的同时也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这个魅力就来自于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价格的潮起潮落、变幻莫测,实际上是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和运用质量、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资本扩张性和公司发展潜力的描述和评价的一种直观反映。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当然会受到国际和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国家宏观政策法规、行业走向、单个企业的重大利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司的财务质量。理性的资本市场股票价格的波动与公司财务质量必然是呈正相关关系。目前,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容增速,大量的企业涌入资本市场,虽然上市公司多数都是行业中的优秀代表,但是市场经济的经营法则,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上市公司上市后财务质量状况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差别较大。公司的财务质量集中反映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对于更好地把握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寻找改善和提升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75%左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三农”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推动农业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业企业,把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股份制改造推向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行业的自身特点和弱质性特征以及经营环境等因素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客观分析和评价农业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状况,发现影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更有建设性扶持农业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件事情。本课题的研究以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按照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框架,通过利用主要财务指标一般对比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客观地评价。从因子得分出发,采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均值分析和案例结合分析,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逐一探究。同时,2007年正逢新会计准则执行元年,在分析评价中,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上市公司特别是农业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案例分析。在对上市公司整体和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质量的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及其变动与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基于上述的分析和评价结果得出基本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对策建议。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在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简要描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对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结构以及创新予以概括性描述。第二章,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研究的内容,既是专门的理论问题,又是后面几章展开的基础。本章首先是对财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内在特征作出界定,分别分析了财务质量的各类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在归纳分析了财务质量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理清了表达公司财务质量的财务指标体系,分析讨论了组织财务质量评价的适宜的方法。第三章,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状况的主要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在对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一般对比分析基础上,对选择的样本公司2006年财务质量状况进行因子分析及对影响综合质量的主因子进行分析;基于2007年新会计准则执行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发生的变化进行因子分析,将两种会计政策环境下的样本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分析总结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原因剖析。第四章,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在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产生发展历程,以便于后续内容的理解。本章同样先使用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一般对比分析,然后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在过去的三年间(2004-2006)财务质量分析评价,对行业的重点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得出分析评价的结论。此外,本章还对新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第五章,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样本公司的财务质量综合得分和诸因子得分,进行Spearman检验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及其诸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变化趋势,阐释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与公司财务质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六章,主要结论与建议。依据上述分析研究与结果,本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通道之中;2、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存在多样化的群体差异性;3、无论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从个体上看,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形成目前这样的财务质量,原因是多方面的;5、农业类上市公司情况总体上并不理想,但发展势头值得预期;6、总体看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与其股票价格呈正相关关系的。笔者提出若干对策建议:1、充分认识提高财务质量的重要性;2、抓住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解决提高公司财务质量的原动力;3、做大做强主营业务,依托主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公司的财务质量;4、努力抓好创新,依靠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继续加大对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6、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素质,建设成熟稳定的证券市场。

张丽锋[6](2008)在《谢榛诗学范畴论》文中提出谢榛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有影响且有独立思想的诗人、诗论家。其代表作《诗家直说》早已作为一流的诗话为学者所重视并广泛引用。但对其诗歌理论的研究尚未深入,尤其是对其范畴的研究还有很大的余地。本文试图从范畴的角度来勾勒出谢榛的诗学理论体系。文章首先从谢榛的生平和思想入手来阐述他诗歌理论的思想基础。其次以“法”、“悟”、“浑”等核心范畴为纲,以其相应的子范畴为辅来释其名、辨其义、索其源、论其得失。从而完整的解析谢榛的诗学思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从范畴这个角度来分析谢榛的诗学理论,从而达到对谢榛诗学理论进行体系化的建构。

刘启诚[7](2000)在《吹尽黄沙始见金──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文中研究说明

二、吹尽黄沙始见金──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吹尽黄沙始见金──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苏轼行踪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册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撰写“苏轼行踪考”之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表达的方式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
        第五章 完成“苏轼行踪考”後的後续研究
    第二篇 苏轼源乡及先祖
        第一章 苏轼源乡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苏轼族系
    第三篇 眉山苏轼
        第一章 苏轼出生时与出生地考
        第二章 苏轼十岁前纪事
        第三章 苏轼十一至二十岁纪事
        第四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
    第四篇 第一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赴京
        第二章 嘉佑二年(1057) 丁酉
    第五篇 母丧回乡
        第一章 嘉佑二年(1057)丁酉,母丧回乡
        第二章 嘉佑三年(1058)戊戍
        第三章 嘉佑四年(1059)己亥
    第六篇 三苏南行行踪考
        第一章 南行前集行踪考
        第二章 南行後集行踪考
        第三章 总结
    第七篇 第二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五年(1060)庚子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
    第八篇 陕西凤翔倅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赴凤
        第三章 嘉佑七年(1062)壬寅
        第四章 仁宗嘉佑八年(1063)癸卯
        第五章 治平元年(1064)甲辰
        第六章 结论
    第九篇 第三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二年(1065)乙已
        第三章 治平三年(1066)丙午
    第十篇 父丧回乡守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四年(1067) 丁未
        第三章 熙宁元年(1068)戊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一篇 第四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二年(1069)己酉
        第三章 熙宁三年(1070)庚戍
        第四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五章 本篇小结
    第十二篇 任杭州倅
        第一章 宋代杭州
        第二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三章 熙宁五年(1072)壬子
        第四章 熙宁六年(1073)癸丑
        第五章 熙宁七年(1074)甲寅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三篇 山东知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七年(1074)曱寅
        第三章 熙宁八年(1075)乙卯
        第四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十四篇 江苏知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三章 熙宁十年(1077) 丁已
        第四章 元丰元年(1078)戊午
        第五章 元丰二年(1079)戊午
        第六章 本篇结论
下册
    第十五篇 江苏知湖与乌台诗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行踪考
        第三章 乌台诗案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六篇 贬谪黄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三年(1080)庚申
        第三章 元丰四年(1081)辛酉
        第四章 元丰五年(1082)壬戊
        第五章 元丰六年(1083)癸亥
        第六章 元丰七年(1084)甲子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七篇 万里来去,登州五日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七年(1084)曱子
        第三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八篇 第六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离登赴京
        第三章 元佑元年(1086)丙寅
        第四章 元佑二年(1087) 丁卯
        第五章 元佑三年(1088)戊辰
        第六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九篇 浙江知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苏轼离京赴杭
        第三章 元佑五年(1090)庚午
        第四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篇 第七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三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入京城後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一篇 安徽知颍与江苏知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苏轼离京赴颍
        第三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二篇 第八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离扬後
        第三章 元佑八年(1093)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三篇 河北知定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八年(1093)苏轼出京赴定
        第三章 绍圣元年(1094)甲戍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四篇 贬谪惠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元年(1094)曱戍,苏轼贬惠
        第三章 绍圣二年(1095)乙亥
        第四章 绍圣三年(1096)丙子
        第五章 绍圣四年(1097) 丁丑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五篇 贬谪儋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四年(1097)丁丑,苏轼贬儋
        第三章 元符元年(1098)戊寅
        第四章 元符二年(1099)己卯
        第五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六篇 北归常州,埋骨郏县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苏轼北归
        第三章 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已
        第四章 本章 结论
    第二十七篇 结论
        第一章 新发现与新理解的阐述
        第二章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第三章 继续解决难题的方法
附件
主要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台湾地区“考试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目标及论文结构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分权理论视角下的考试权
    一、西方权力分立理论概述
        (一) 西方古代分权思想概述
        (二) 洛克的二权分立理论
        (三)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二、中国传统分权思想萌芽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分立思想
        (二) 秦汉、三国时期的君主权力制约思想
        (三) 唐宋时期的权力制约思想概述
        (四) 明清时期的权力制约思想概述
    三、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
        (一) 孙中山对西方分权理论的批判与吸收
        (二) 五权宪法的提出
        (三) 孙中山的宪政路线
    四、考试权概念及其内涵、功能
        (一) “考试权”源起及其应用
        (二) 考试权的概念
        (三) 考试权所体现的自然价值原则
        (四) 考试权的功能
        (五) 考试院在实践中承载的寄托
第二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历史溯源
    一、民国时期考试院的发展概况
        (一) 创设时期
        (二) 起步发展时期
        (三) 曲折发展时期
        (四) 行宪后的调整变轨发展时期
    二、民国时期考试院的组织体制
        (一) 考试院及其分支机构职权的立法规定
        (二) 考试院的组织机构体系
    三、考试院的运行状况
        (一) 健全法规体系
        (二) 履行考选职能
        (三) 履行铨叙职能
    四、民国考试院制度的现实及理论困境
        (一) 考试院与其他机关的利益博弈
        (二) 公职候选人考试的存废之争
        (三) 考试制度的复古与创新之间的纠结
        (四) 考试院制度的顶层设计与现实国情的脱节
第三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源的文本分析
    一、台湾地区“考试院”的“宪法”渊源
        (一) 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的考试院制度
        (二)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中的考试院制度
        (三) 历次台湾地区“宪法”增修条文中的“考试院”制度
    二、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法律渊源
        (一)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律目录
        (二) 台湾地区“考试院”部分现行法律
    三、台湾地区“考试院”其他法律渊源
        (一)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规命令渊源
        (二)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行政规则渊源
    四、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源的立法现状
        (一) 立法规模相对庞大,分类比较精细
        (二) 立法过程相对连续,修订相对频繁
        (三) 立法质量相对较高,法治意识较强
第四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法治实践
    一、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法治实践背景
        (一) 历次“宪改”的立法目标及其主要内容
        (二) 历次“宪改”中的“考试院”
        (三) 台湾地区民主政治宏观背景对“考试院”的影响
    二、台湾地区“考试院”的组织改革
        (一) 法定基本架构
        (二) “考试院会议”
        (三) 典试委员会
        (四) “人事制度与兴革规划小组”
        (五) “考试院”管辖对象
    三、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机制变革
        (一) 革新人事管理制度
        (二) 恢复公职候选人考试
        (三) 调整铨叙履职方式
        (四) 改进丰富考试技术
第五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困境与出路
    一、“考试权”备受争议的诸种原因
        (一) “权能分治”的法理界分不够清晰
        (二) 铨叙职能的叠合问题比较突出
        (三) 考试权独立的生存空间备受挤压
    二、“修宪界限”论争及其对“考试院”的影响
        (一) “修宪界限论”的主要观点
        (二) 台湾地区“修宪”产生的情境变化
        (三) 台湾地区采行的“修宪边界”立场态度
        (四) “修宪边界”立场对“考试院”的影响
    三、台湾地区政党轮替对“考试院”的影响
        (一) 民进党执政理念对“考试院”的影响
        (二) 政党轮替催生现代文官制度
        (三) “考试院”与“行政中立法”的创制
    四、“考试院”现行运作制度有待补全、调整的若干方面
        (一) “考试独立”有待规范
        (二) 训练业务范围有待厘清
        (三) 考绩职能发挥有待改进
        (四) 弹性用人政策有待完善
第六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资鉴
    一、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资鉴意义
        (一) 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激发社会活力
        (二) 整合统一培训资源,提升治理能力
        (三) 加强政绩督考课责,提升政府效率
    二、在深化考试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鉴意义
        (一) 创新考试文化思想
        (二) 丰富考试内容方法
        (三) 完善考试监督机制
        (四) 营造理性文化环境
    三、在提升国家公务员专业化建设水平方面的资鉴意义
        (一) 进一步细化完善公务员职位分类体系
        (二) 推进分类考试,完善公务员分级考试制度
        (三) 健全考试法规体系,提升公务员管理法治化水平
        (四) 增强公务员考试资源的“效益理念”
    四、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资鉴意义
        (一) 建立国家公职人员任职资格考试
        (二) 优化选贤任能机制
        (三) 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乾嘉时期朝鲜文人使华汉诗本事系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原因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亮点及不足之处
    五、繋年编例
第一章 乾隆时期(乾隆元年—乾隆六十年)
    第一节 乾隆二年/朝鲜英祖十三年
    第二节 乾隆八年/朝鲜英祖十九年
    第三节 乾隆十一年/朝鲜英祖二十二年
        乾隆十二年/朝鲜英祖二十三年
    第四节 乾隆三十年/朝鲜英祖四十一年
        乾隆三十一年/朝鲜英祖四十二年
    第五节 乾隆三十八年/朝鲜英祖四十九年
        乾隆三十九年/朝鲜英祖五十年
    第六节 乾隆四十二年/朝鲜正祖元年
        乾隆四十三年/朝鲜正祖二年
    第七节 乾隆四十三年/朝鲜正祖二年
    第八节 乾隆四十八年/朝鲜正祖七年
    第九节 乾隆五十一年/朝鲜正祖十年
        乾隆五十二年/朝鲜正祖十一年
    第十节 乾隆五十二年/朝鲜正祖十一年
        乾隆五十三年/朝鲜正祖十二年
    第十一节 乾隆五十五年/朝鲜正祖十四年
    第十二节 乾隆五十五年/朝鲜正祖十四年
        乾隆五十六年/朝鲜正祖十五年
    第十三节 乾隆五十六年/朝鲜正祖十五年
        乾隆五十七年/朝鲜正祖十六年
    第十四节 乾隆五十八年/朝鲜正祖十七年
        乾隆五十九年/朝鲜正祖十八年
    第十五节 乾隆五十九年/朝鲜正祖十八年
        乾隆六十年/朝鲜正祖十九年
第二章 嘉庆时期(嘉庆元年—嘉庆二十五年)
    第一节 嘉庆三年/朝鲜正祖二十二年
        嘉庆四年/朝鲜正祖二十三年
    第二节 嘉庆六年/朝鲜纯祖元年
        嘉庆七年/朝鲜纯祖二年
    第三节 嘉庆八年/朝鲜纯祖三年
    第四节 嘉庆八年/朝鲜纯祖三年
        嘉庆九年/朝鲜纯祖四年
    第五节 嘉庆九年/朝鲜纯祖四年
        嘉庆十年/朝鲜纯祖五年
    第六节 嘉庆十三年/朝鲜纯祖八年
    第七节 嘉庆十四年/朝鲜纯祖九年
        嘉庆十五年/朝鲜纯祖十年
    第八节 嘉庆十六年/朝鲜纯祖十一年
        嘉庆十七年/朝鲜纯祖十二年
    第九节 嘉庆二十二年/朝鲜纯祖十七年
    第十节 嘉庆二十三年/朝鲜纯祖十八年
        嘉庆二十四年/朝鲜纯祖十九年
余论
    一、朝贡制度中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二、诗坛的实学派及委巷诗人
    三、中朝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性
    四、朝鲜使华汉诗的感情与格律
参考文献
    一、文献(按笔划)
    二、专着
    三、期刊
    四、学位论文
附录一:乾嘉时期朝鲜使臣使华一览表
附录二:乾嘉时期《燕行录》总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一、个人简历
    二、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境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6 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
2 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财务质量及其内在要求
    2.2 财务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2.3 财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分析
    2.4 财务质量的表达工具分析
    2.5 财务质量的评价方法选择
3. 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3.1 基于2006 年度的一般分析
    3.2 基于2006 年度的因子分析
    3.3 基于2007 年度的一般分析
    3.4 基于2007 年度的因子分析
    3.5 新会计准则变化对相关财务指标及其评价的影响
    3.6 2006 年与2007 年的差异评价:基于主因子的对比分析
4. 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
    4.1 发展历程及其财务质量现状的一般分析
    4.2 基于2004-2006 年度的实证分析
    4.3 基于2007 年度的实证分析
    4.4 2004-2006 年度与2007 年度的差异评价:基于主因子的对比分析
    4.5 准则变化对相关财务指标及其评价的影响
5. 财务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分析:以财务质量得分为基础
    5.1 研究综述
    5.2 基本思路与方法
    5.3 具体分析检验过程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及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表

(6)谢榛诗学范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谢榛的诗学思想概论
    1.1 谢榛的主要经历
    1.2 谢榛的诗学思想
    1.3 谢榛诗学范畴概论
第2章 论"法"之范畴
    2.1 论"法"之渊源
    2.2 谢榛的诗法论
        2.2.1 奇正参伍之法
    2.3 诗法中的"定法"
        2.3.1 诗法中的"主体论"
        2.3.2 诗法中的"神气论"
        2.3.3 "十四家又添一家"
    2.4 诗法中的"活法"
第3章 论"浑"之范畴
    3.1 论"浑"之渊源
    3.2 司空图的"雄浑"论
    3.3 谢榛"浑"范畴的构成论
    3.4 "浑"的风格论
        3.4.1 关于风格
        3.4.2 关于寓意
        3.4.3 关于语言
第4章 论"悟"之范畴
    4.1 论"悟"之渊源
    4.2 《沧浪诗话》对"悟"的阐说
    4.3 谢榛在"悟"的理论上对严羽的超越
        4.3.1 "悟"之内容上的超越
        4.3.2 "悟"之方法上的超越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吹尽黄沙始见金──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苏轼行踪考[D]. 李常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3]台湾地区“考试院”研究[D]. 王传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4]乾嘉时期朝鲜文人使华汉诗本事系年[D]. 王宝明. 南开大学, 2014(05)
  • [5]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D]. 王翠春.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6]谢榛诗学范畴论[D]. 张丽锋. 河北大学, 2008(S1)
  • [7]吹尽黄沙始见金──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J]. 刘启诚. 通信世界, 2000(S1)

标签:;  ;  

吹黄沙见金——宁波鸟业发展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