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锡盟沙地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沙地,多样性,锡盟,形态,特征,论文,系统学。
锡盟沙地榆论文文献综述
李方祯,宛涛,伊卫东,蔡萍[1](2008)在《锡盟沙地榆(Ulmuspumila L.var.sabulosa)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法对内蒙古浑善达克锡盟沙地榆6个居群和对照家榆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14条引物共获得118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8.4,个体水平上呈多态性的条带83条,占70.34%。根据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锡盟沙地榆和对照家榆明显聚为两大类,表明经过漫长的进化,锡盟沙地榆产生并保留了较大的遗传变异,因此支持其作为家榆变种的结论。锡盟沙地榆各居群间遗传距离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地理分布位置有极大的相关性,表明RAPD可用于锡盟沙地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方祯[2](2008)在《锡盟沙地榆(Ulmus pumila var.sabulosa)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榆(U.pumila)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分布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锡盟沙地榆( Ulmus pumila L.var.sabulosa)及对照家榆(Ulmus pumila)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孢粉学、解剖学和RAPD分子标记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表明:锡盟沙地榆与家榆在植株形态、花粉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锡盟沙地榆因长期适应其所处的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而产生植株形态、花粉形态及解剖特征的变异。建立了适于锡盟沙地榆的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RAPD研究结果如下:14个随机引物在锡盟沙地榆和家榆中共检测到118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带数为8.4条,其中多态位点83个,占70.34%。选取了多态位点比率、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来评价锡盟沙地榆与对照家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锡盟沙地榆与家榆均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且锡盟沙地榆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家榆。在假设Hardy-Weinberg平衡时计算出锡盟沙地榆六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762,即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37.62%存在于居群之间,居群内的遗传变异所占比例为62.38%,六个居群之间有相似的遗传多样性,但由于地理和距离的隔离,居群间存在有一定的遗传分化。根据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得出:锡盟沙地榆和对照家榆明显聚为两大类,表明经过漫长的进化,锡盟沙地榆产生并保留了较大的遗传变异。锡盟沙地榆及对照家榆各居群间的地理分布与其聚类结果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RAPD研究结果,本文支持将锡盟沙地榆作为家榆一变种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贾宝丽[3](2001)在《RAPD在锡盟沙地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锡盟沙地榆(Ulmus pumila var.sabulosa)是白榆的一个变种,天然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在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RAPD 技术对锡盟沙地榆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地位进行了研究。在锡盟沙地榆六个居群和对照白榆两个居群中,16个有效引物共获得了115个位点,其中居群水平多态性位点为 49个,占 42.6%,高于 Hamrick等的统计得出的平均多态位点比率(34%),表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居群内发生了较高的遗传变异,个体水平多态性位点为89个,占77.4%。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得出:居群水平上以0.1 为阈值,锡盟沙地榆和对照白榆聚为明显的两支,本实验结果支持锡盟沙地榆作为白榆一个变种的结论;个体水平上锡盟沙地榆各居群之间遗传距离有一定的差异,并与地理分布范围相关。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锡盟沙地榆各居群都存在相对较大的遗传变异,在居群内具有较大的变异潜力。本实验结果表明,RAPD 可应用于锡盟沙地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的研究。文中还对锡盟沙地榆的遗传变异与繁育系统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1-06-01)
锡盟沙地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分布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锡盟沙地榆( Ulmus pumila L.var.sabulosa)及对照家榆(Ulmus pumila)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孢粉学、解剖学和RAPD分子标记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表明:锡盟沙地榆与家榆在植株形态、花粉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锡盟沙地榆因长期适应其所处的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而产生植株形态、花粉形态及解剖特征的变异。建立了适于锡盟沙地榆的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RAPD研究结果如下:14个随机引物在锡盟沙地榆和家榆中共检测到118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带数为8.4条,其中多态位点83个,占70.34%。选取了多态位点比率、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来评价锡盟沙地榆与对照家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锡盟沙地榆与家榆均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且锡盟沙地榆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家榆。在假设Hardy-Weinberg平衡时计算出锡盟沙地榆六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762,即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37.62%存在于居群之间,居群内的遗传变异所占比例为62.38%,六个居群之间有相似的遗传多样性,但由于地理和距离的隔离,居群间存在有一定的遗传分化。根据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得出:锡盟沙地榆和对照家榆明显聚为两大类,表明经过漫长的进化,锡盟沙地榆产生并保留了较大的遗传变异。锡盟沙地榆及对照家榆各居群间的地理分布与其聚类结果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RAPD研究结果,本文支持将锡盟沙地榆作为家榆一变种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锡盟沙地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方祯,宛涛,伊卫东,蔡萍.锡盟沙地榆(UlmuspumilaL.var.sabulosa)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
[2].李方祯.锡盟沙地榆(Ulmuspumilavar.sabulosa)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榆(U.pumila)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3].贾宝丽.RAPD在锡盟沙地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