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折减刚度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合梁,可靠度,挠度,验算点法
折减刚度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宪,李明达,狄生奎[1](2018)在《基于改进折减刚度法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挠度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改进折减刚度法计算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刚度,依据挠度限值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功能函数,结合验算点法编制Matlab程序,通过算例对钢-混凝土组合梁计算在混凝土强度等级、计算跨度、钢材牌号、连接件数量、边界条件影响下的挠度可靠指标,并分析各随机变量对挠度可靠指标灵敏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计算跨度、边界条件对可靠指标影响较大,计算模式不定系数对可靠指标灵敏度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贺国京,冷骏,杨传建,袁帅[2](2017)在《木-混凝土组合梁变形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木-混凝土组合梁弹性阶段弯曲变形的计算方法,基于钢-混凝土组合梁折减刚度法的研究思路,提出适用于木-混凝土组合梁挠度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利用试验结果对此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并与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折减刚度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折减刚度法,修正折减刚度法计算精度更高,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木-混凝土组合梁的变形能力。当木-混凝土组合梁连接件单位长度刚度较大且跨度较大时,可以考虑采用折减刚度法近似计算木-混凝土组合梁挠度。(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7年17期)
张书兵,王景全,李明,颜晓伟[3](2015)在《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自振频率实用计算方法,将静力折减刚度法与基于Euler梁模型的理论解析结果进行对比,揭示了静力折减刚度法计算组合梁自振频率的局限性。提出了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拓展了静力折减刚度在动力计算中的适用范围,且有效统一了考虑滑移效应的组合梁静、动力分析中刚度的计算。基于4根跨度3.8m的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模态试验结果,对修正折减刚度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静力折减刚度法,修正折减刚度法在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中的适用范围更广,且计算精度更高;修正折减刚度法的计算精度与解析公式较为接近,且该方法是通过对广为接受的静力折减刚度法进行修正而得到,相比于解析方法更易被工程设计人员接受。(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陈德权,徐荣桥[4](2014)在《改进折减刚度法在组合梁挠度计算中的进一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梁挠度计算的改进折减刚度法,然后以24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简支组合梁为对象,对比了不同计算方法得到的跨中挠度,通过与精确解对比进行了误差分析;接着验证了改进折减刚度法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适用性,并与有限元法的数值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折减刚度法精度高,计算简单,便于实际工程应用。最后还分析了等跨的连续组合梁,结果也表明改进折减刚度法与已有文献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09-25)
徐荣桥,陈德权[5](2013)在《组合梁挠度计算的改进折减刚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总结了部分抗剪连接组合梁挠度计算的不同方法,并通过对均布荷载作用下两端简支组合梁跨中挠度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针对现行规范中采用的折减刚度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合梁挠度计算的改进折减刚度法。理论分析和数值结果表明,改进的折减刚度法克服了规范中的折减刚度法所存在的抗剪连接程度增大,组合梁抗弯刚度反而减小导致挠度增大的矛盾,同时考虑了边界条件对折减刚度的影响,且与精确解相比,两者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3年02期)
聂建国,王挺,樊健生[6](2002)在《钢-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滑移效应的影响 ,采用栓钉剪力连接件的钢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的刚度和抗弯承载力均有所降低。本文在折减刚度法的基础上 ,建立了适用于钢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的修正折减刚度计算公式 ,并进一步建立了考虑滑移效应影响的弹性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梁的实测值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聂建国,沈聚敏,余志武[7](1995)在《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变形计算的折减刚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梁和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效应使钢-混凝土组合梁变形增大.组合梁变形计算的现行换算截面法未考虑滑移效应,导致变形计算值偏小、偏于不安全.本文提出用折减刚度法考虑滑移效应对组合梁变形的影响,建立了刚度折减系数的简化实用计算公式.利用本文方法算得的组合梁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1995年06期)
折减刚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得到木-混凝土组合梁弹性阶段弯曲变形的计算方法,基于钢-混凝土组合梁折减刚度法的研究思路,提出适用于木-混凝土组合梁挠度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利用试验结果对此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并与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折减刚度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折减刚度法,修正折减刚度法计算精度更高,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木-混凝土组合梁的变形能力。当木-混凝土组合梁连接件单位长度刚度较大且跨度较大时,可以考虑采用折减刚度法近似计算木-混凝土组合梁挠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折减刚度法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宪,李明达,狄生奎.基于改进折减刚度法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挠度可靠度分析[J].建筑科学.2018
[2].贺国京,冷骏,杨传建,袁帅.木-混凝土组合梁变形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J].建筑结构.2017
[3].张书兵,王景全,李明,颜晓伟.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5
[4].陈德权,徐荣桥.改进折减刚度法在组合梁挠度计算中的进一步研究[C].第四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2014
[5].徐荣桥,陈德权.组合梁挠度计算的改进折减刚度法[J].工程力学.2013
[6].聂建国,王挺,樊健生.钢-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2
[7].聂建国,沈聚敏,余志武.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变形计算的折减刚度法[J].土木工程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