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残余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残余,雅江,成因,西康,岩石,陆架。
残余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袁新,李建忠[1](2019)在《雅江残余盆地花岗岩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侵入于川西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以东叁迭系西康群复理石建造中的酸性侵入岩,主要呈小岩体、小岩株的形式出露,岩性有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和二长花岗岩。本次共采样12件,进行了主微量稀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酸性侵入岩属于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样品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大部分表现出了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Rb、K,亏损Sr,高场强元素富集Ta、Zr,亏损Nb、Hf、Ti的特征。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该酸性侵入岩投点落在了碰撞大地构造背景的花岗岩区域内。通过与川西地区甲基卡岩体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地球化学特征十分相似,均为碰撞型强过铝质壳源重熔型花岗岩。(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3期)
易仲康,马钰权[2](2018)在《雅江残余盆地南北缘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雅江残余盆地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环境、伟晶岩脉形成机制、伟晶岩脉类型有密切关系。北缘甲基卡地区主要受印支末期—燕山早期构造岩浆热隆事件影响,伟晶岩脉成群成带发育,形成大型、超大型锂稀有金属矿,南缘打枪沟地区缺乏岩浆热穹窿构造,仅表现为岩浆期后花岗伟晶岩残余熔浆分异演化,沿岩体内外接触带发育低类型伟晶岩脉,以铍矿化为主,兼有锂矿化。(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龚雪婧,杨竹森,孟祥金[3](2016)在《扬子陆块西缘雅江残余盆地花岗岩侵入时限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运动的响应:来自锆石U-Pb年龄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1地质背景扬子陆块西缘自早古生代至今,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活动:早古生代扬子西缘强烈沉降,在前震旦纪火山弧的基底上,发育了巨厚的沉积盖层;震旦纪-泥盆纪主要为浅海相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深海相的砂泥质复理石沉积;泥盆纪甘孜-理塘洋盆开始形成;晚古生代到中叁迭世,扬子西缘碳酸盐缓坡、台地斜坡发育;晚叁迭世中晚期甘孜-理塘洋盆俯冲闭合、充填消亡,在缝合带西侧形成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在缝合带东侧扬子陆块西部边缘形成包括雅江残余盆地在内的一系列弧后盆地(李文昌(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3:大陆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深部探测、专题4: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期刊2016-10-15)
高乐[4](2005)在《东海陆架中生代残余盆地特征及勘探方向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主要分布于盆地中南部的福州凹陷、闽江凹陷和渔山低隆起地区。钻井揭示,中—下侏罗统为中生界主要烃源岩。中侏罗世末期、白垩纪末期的地层抬升剥蚀,以及古—始新世的断裂活动对中生代形成的原生油气藏破坏作用明显。古近系内部发育良好的储盖组合,该层系不仅是新生代原生油气藏的主要聚集场所,也是中生界次生油气藏的有利聚集层位。东海陆架中生代残余盆地勘探应“中新(生界)结合、上下兼探”。渔山低隆起地区具有双源供油气的优势,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05年03期)
蔡雄飞,王德珲,章泽军[5](2004)在《陆相残余盆地的主要类型、特点及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我国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特征,认为陆相盆地不存在原始沉积盆地。陆相残余盆地的基本特征,具有空间上盆地面积大为缩小,地层遭受明显剥蚀,受后期改造而成。提出了两种基本类型和它们的沉积特点以及追踪物质来源、去改造层是恢复残余盆地的基本方法,并以古鄱阳湖中生代盆地为例。(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04年03期)
蔡雄飞[6](2004)在《造山带残余盆地的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的残留盆地,地层记录往往残存不全,并且已遭受过不同程度和不同期次的改造,而且越古老的盆地记录遭受的改造越强烈。因而造山带不可能保留原始沉积盆地,多为残余盆地。造山带残余盆地又可以分为复杂残余盆地和简单残余盆地,复杂残余盆地以多期成盆、多期改造为自身(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4年01期)
蔡东升,冯晓杰,高乐,梁建设,李友川[7](2004)在《中国近海前第叁纪残余盆地及其勘探潜力与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海前第叁纪残余盆地主要分布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 ,尚保存有效烃源岩的残余盆地分布面积近 36× 10 4 km2 ,涉及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大勘探领域 ,具有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构造改造强烈的特点。中国近海前第叁纪残余盆地存在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烃源层系 ,其中南海北部和东海发育T3(?)—J1+ 2 烃源岩 ,南黄海和渤海主要发育C—P烃源岩 ,北黄海发育J3—K1烃源岩。利用地震、重磁和钻井资料 ,参考海域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和陆区具相同或相似构造背景盆地前第叁系油气田资料 ,对中国近海前第叁纪残余盆地的主要类型、原型盆地演化特征、关键石油地质条件以及油气勘探潜力等进行了分析。中国近海前第叁纪残余盆地普遍经历了多期生排烃过程 ,保存条件是制约其油气发现和勘探潜力的关键。中国近海前第叁纪残余盆地“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勘探开发风险整体较大 ,但如果立足“多源兼找、立体勘探”的指导思想 ,那么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索的领域 :①以中生界“自生自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潮汕盆地和南黄海北部盆地 ;②以“新生古储”或“新生中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渤海和东海天台 钓北斜坡带。南黄海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 ,应以该区早中生代产生的对冲(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04年01期)
褚庆忠[8](2002)在《残余盆地构造发育的研究意义、现状及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回顾残余盆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从解剖残余盆地成因机制及其分布特征入手 ,详细阐述了残余盆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提出研究残余盆地应以构造分析为主线进行 .认为去变形和去构造层是残余盆地构造分析的两个关键环节 ,而构造成像技术、构造测年技术和构造模拟分析技术是残余盆地构造分析的关键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 :十万大山盆地是在古西太平洋板块、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叁者碰撞拼合作用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一个海相残余盆地(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1期)
王连进,叶加仁[9](2000)在《残余盆地特征及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残余盆地是和原生盆地相对立的概念,多年来,人们虽然趋向于认为残余盆地是经过后期强烈改造的盆地,但还是很少将此类盆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展开专门的研究。从残余盆地在全球的分布以及其成因机制入手,较详尽的描述了残余盆地的形态、展布、识别准则等特征,提出应该抓住残余盆地具有遭受多期改造、多次成藏、油气藏类型复杂等特征,采用动静结合的研究技术,揭示其石油地质特征。(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0年03期)
袁剑英,周炎如,李相博,张正刚[10](2000)在《残余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地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垂向上层序不完整 ,平面上沉积体系和相带不齐全 ,盆地以侵蚀或断层为边界以及周缘和邻近地区露头的构造特征都可作为识别残余盆地的标志。残余盆地大多经过多次构造的迭加 ,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角度可将这一过程抽象为建造过程、构造过程和信息记录过程。要认识和重建某个地质历史时期盆地的原始构造格局和沉积特征 ,就必须除去后期迭加的构造层和构造变形 ,即反序构造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构造成像、变形年代确定和变形恢复等几项关键技术。残余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复杂 ,一般分两个步骤对其进行油气地质评价 :一是运用反演技术恢复原型盆地构造格局、沉积特征以及原生油气地质特征 ;二是以原型盆地为出发点 ,运用正演技术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将结果与现存实际对照 ,修正主观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建立盆地改造过程中空间结构层次、时间发生序次与成烃、成藏事件的时空耦合关系 ,并由此深化对油气形成和聚集规律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0年01期)
残余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雅江残余盆地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环境、伟晶岩脉形成机制、伟晶岩脉类型有密切关系。北缘甲基卡地区主要受印支末期—燕山早期构造岩浆热隆事件影响,伟晶岩脉成群成带发育,形成大型、超大型锂稀有金属矿,南缘打枪沟地区缺乏岩浆热穹窿构造,仅表现为岩浆期后花岗伟晶岩残余熔浆分异演化,沿岩体内外接触带发育低类型伟晶岩脉,以铍矿化为主,兼有锂矿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余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袁新,李建忠.雅江残余盆地花岗岩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分析[J].四川建材.2019
[2].易仲康,马钰权.雅江残余盆地南北缘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8
[3].龚雪婧,杨竹森,孟祥金.扬子陆块西缘雅江残余盆地花岗岩侵入时限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运动的响应:来自锆石U-Pb年龄的证据[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3:大陆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深部探测、专题4: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2016
[4].高乐.东海陆架中生代残余盆地特征及勘探方向探讨[J].中国海上油气.2005
[5].蔡雄飞,王德珲,章泽军.陆相残余盆地的主要类型、特点及研究方法[J].世界地质.2004
[6].蔡雄飞.造山带残余盆地的研究方法[J].地学前缘.2004
[7].蔡东升,冯晓杰,高乐,梁建设,李友川.中国近海前第叁纪残余盆地及其勘探潜力与方向[J].中国海上油气.2004
[8].褚庆忠.残余盆地构造发育的研究意义、现状及思路[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9].王连进,叶加仁.残余盆地特征及研究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
[10].袁剑英,周炎如,李相博,张正刚.残余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地质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