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儿上感发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儿,上呼吸道,口服液,疗效,药疗法,临床研究,中医。
小儿上感发热论文文献综述
付娜[1](2016)在《小儿退热口服液对小儿上感发热的治疗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小儿退热口服液对小儿上感发热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小儿上感发热患儿148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74例。对照组患儿使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病毒唑以及青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则使用退热口服液实施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74例患儿24小时内其体温能够降到正常数值,同时体温较高的现象没有反弹的患者有72,总治疗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74例患儿24 h内其体温能够降到正常数值,同时体温较高的现象没有反弹的患者有6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4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小儿退热口服液对小儿上感发热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着,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6年13期)
王春华,曹佩科[2](2010)在《大青柴银汤治疗小儿上感发热106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我们自拟大青柴银汤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10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63例,女性43例,年龄1~2岁26例,3~4岁38例,5~8岁24例,9~11岁18例;选择发热在2~7天不等(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0年01期)
郭杏华[3](2010)在《热必宁灌肠治疗小儿上感发热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热必宁灌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住院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抽取45例为治疗组,3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退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必宁灌肠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患儿和家长易于接受。(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护理》期刊2010年01期)
李安源,司国民,吕红,张林英[4](2007)在《一服清颗粒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一服清颗粒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上感发热患儿10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用一服清颗粒,对照组30例用静脉滴注青霉素、病毒唑(高热的患儿首次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治疗组24h内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回升)者为71.14%,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24h内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回升)者为60.00%,总有效率为93.33%。24h内退热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一服清颗粒治疗小儿上感发热具有退热快、疗效稳定的优点。(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姜华,王丽霞,傅德芳[5](2003)在《银花退热饮治疗小儿上感发热8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拟银花退热饮治疗小儿上感发热 80例 ,总有效率为 92 .5 %。本方重点在于治疗小儿上感发热“风热型” ,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本方具有散风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李安源,王传吉,张林英,李艳冬,解砚英[6](2003)在《小儿退热口服液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小儿退热口服液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上感发热患儿 74例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4 4例用小儿退热口服液 ,对照组 30例静滴青霉素、病毒唑 (高热时用 2 5 %安乃近溶液滴鼻或口服巴米尔 )。结果 治疗组 2 4h内体温降至正常 (不再回升 )者为 93.18% ,总有效率为 97.73% ;对照组 2 4h内体温降至正常 (不再回升 )者为4 0 % ,总有效率为 93.33% ;2 4h内退热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但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小儿退热口服液治疗小儿上感发热具有退热快、效果稳定、疗效高的特点 ,无论对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混合感染均有显着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程怀孟,张贵印[7](2001)在《银石丹丝汤治疗小儿上感发热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简称上感发热 )是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用自拟银石丹丝汤治疗上感发热 90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 0例上感发热患儿 ,年龄 6月~ 12岁 ,均以发热为主证 ,初诊时 <38℃ 2 8例(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1年21期)
黄金城[8](2001)在《丹栀热咳汤治疗小儿上感发热咳嗽70例——附西医常规治疗30例对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 ,笔者用自拟丹栀热咳汤治疗小儿上感发热咳嗽 70例 ,并与西医常规治疗 30例对照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体温 38℃以上 ,病程不超过 72小时 ,无重度营养不良及严重全身性疾病的上(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01年07期)
顾春健[9](2001)在《一洲清开灵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是小儿门诊最常见的疾病。19 99年 1月~ 2 0 0 0年 7月笔者采用一洲清开灵冲剂结合西医疗法治疗小儿上感发热 12 9例 ,疗效观察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 12 9例患儿 ,符合《实用儿科学》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1年11期)
丁菊英[10](1999)在《清热糖浆治疗小儿上感发热100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是由多种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目前多用抗生素治疗。我院用自制的清热糖浆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药物组成及制备1.1 药物组成:黄芩、板蓝根、金银花、知母、连翘、生石膏、桑叶、荆芥、防风。1.2 制备:以上各药,加(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1999年12期)
小儿上感发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年来我们自拟大青柴银汤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10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63例,女性43例,年龄1~2岁26例,3~4岁38例,5~8岁24例,9~11岁18例;选择发热在2~7天不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儿上感发热论文参考文献
[1].付娜.小儿退热口服液对小儿上感发热的治疗作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
[2].王春华,曹佩科.大青柴银汤治疗小儿上感发热106例[J].光明中医.2010
[3].郭杏华.热必宁灌肠治疗小儿上感发热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0
[4].李安源,司国民,吕红,张林英.一服清颗粒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
[5].姜华,王丽霞,傅德芳.银花退热饮治疗小儿上感发热80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
[6].李安源,王传吉,张林英,李艳冬,解砚英.小儿退热口服液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
[7].程怀孟,张贵印.银石丹丝汤治疗小儿上感发热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
[8].黄金城.丹栀热咳汤治疗小儿上感发热咳嗽70例——附西医常规治疗30例对照[J].浙江中医杂志.2001
[9].顾春健.一洲清开灵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
[10].丁菊英.清热糖浆治疗小儿上感发热100例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