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建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建模,系统,机理,误差,零件,模型,波分。
复合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李应琪[1](2019)在《超临界机组锅炉侧核心设备复合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以大容量、高温高压为基本特征的超临界、超超临界直流锅炉被广泛采用,相应地,更加复杂的热力系统结构和更精准的操作要求需要现场运行人员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操作水平。仿真机作为培训运行人员的有力平台,在其上开发快捷、有效的热力系统算法模型意义重大。本文以建立一套简洁、适用、可移植度高的热力系统模型为原则,重点研究了锅炉侧核心设备的建模过程。经典的仿真机建模多采用机理模型,由于该方法利用守恒定律,所以可以深入地描述系统的内部机制与特性,但模型中有许多难以确定的参数。而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系统具有很强的逼近能力,可以确定机理模型中的未知参数,所以本论文建立了由机理模型和预测未知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所构成的复合模型。首先确定各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影响系统特性的主要未知参数,以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为依据建立了磨煤机、炉膛燃烧系统、水冷壁、分离器的相关机理模型;然后通过各系统的相关输入和未知参数个数,分析了各神经网络的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个数,采用SPSA为权值调整算法,从而确定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最后,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了以机理模型为主,预测机理模型中未知参数的神经网络为辅的复合模型。并以磨煤机系统和水冷壁为案例进行详细说明。利用国电谏壁电厂1000MW超临界机组的历史运行数据,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升降负荷等典型工况对各系统的复合模型在MATLAB平台上进行仿真测试。仿真结果表明,不受整个系统中参数耦合性的影响,训练得到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动态预测机理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同时所建立的系统的复合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现场典型工况。此外,由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构成的复合模型也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开放性等优点,有必要推广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李晓[2](2019)在《超临界机组汽温系统复合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被控对象建模、仿真及动态特性研究是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只有清楚地了解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才可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控制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超临界机组已成为电网的主力机组,与汽包炉机组相比,其汽温系统更加复杂、控制难度更大。如何建立较为精确、实用的超临界机组汽温系统模型已成为近些年热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国电某电厂1000MW超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研究汽温系统的复合建模方法。力图建立一个物理意义明确、能够较为精确地反映汽温系统动态特性的复合模型。将汽温系统分为过热器、再热器和喷水减温器叁个典型对象,分别建立其动态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对象的机理模型,并确定模型的结构、待辨识系数以及影响模型输出参数的过程变量;然后,建立用于确定机理模型系数的神经网络模型,利用现场数据采用同时扰动随机逼近(SPSA)算法确定神经网络的权值;最后,由对象的机理模型和用于计算机理模型系数的神经网络模型组成汽温系统复合模型,采取不同时间段、不同工况下的现场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汽温系统复合模型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各种运行工况下,其动态特性与实际机组较为接近,模型物理意义明确、适用范围大。采用SPSA算法可以让复合模型训练过程很好地收敛,特别适用于采用机理模型作为主模型、采用神经网络模型作为系数模型的这类复合模型。(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殷智毅[3](2018)在《3Ds MAX中“复合建模”与“多边形建模”的优劣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运用3Ds MAX建模时的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最优建模方法,为今后3Ds MAX建模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分析3Ds MAX中"复合建模"与"多边形建模"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探究3Ds MAX在创建不同模型的情况下选择何种最优的建模方法。结论在做室内设计框架建模时选用"复合建模"法,在做异形以及单个构件建模时可选用"多边形建模"法。(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20期)
张保刚,李颖,车驰东[4](2016)在《基于复合建模方法的轴系扭转振动特性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主机轴系计算准确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主机轴系建模方法。该方法将主机轴系分为连续子系统和离散子系统,推进轴段如螺旋桨轴、中间轴、螺旋桨及法兰划分为连续子系统,柴油机曲轴端划分为离散子系统。分别应用波分析法和多自由度动力特性分析,得到连续子系统和离散子系统的控制方程,同时通过边界条件将两个子系统动态刚度矩阵连接,推导出全局控制方程。对某型主机轴系扭转振动计算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传统建模方法比较。从计算结果可知,在高阶模态上,新型建模方法计算更精确,更接近真实振动状态,同时在保证相同计算精度的情况下,新型建模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计算资源占用较少,相对更为简便。同时,新型建模方法克服了当模态节点集中于轴段时,传统建模方法由于将轴系等效为一至两个质量单元而引起的节点偏移所带来的误差,这在实际主机轴系计算特别是长推进轴和刚度较低的轴系计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张恩忠,李刚,林洁琼,冉同欢[5](2016)在《精密研抛数控机床几何误差与热误差复合建模及其补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精密研抛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对研抛数控机床的几何误差与热误差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随着机床相关部件温度的不断升高直至热稳态,机床的定位误差也不断增加到稳态值,验证了几何误差和热误差是精密及超精密加工误差的主要来源。综合考虑了机床复合误差的不同特点并进行误差分离,提出了基于牛顿插值算法和最小二乘法的几何与热复合误差建模方法,依据复合误差模型进行补偿实验,补偿后机床冷态下定位误差值从3.5μm降至1.2μm,误差降低了65.7%,热稳态后定位误差值从12.2μm降至1.9μm,误差降低了84.4%,实验结果证明复合误差模型计算简单、预测精度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为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李学松[6](2016)在《过热汽温系统复合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机理模型与参数辨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过热汽温系统复合模型。根据过热汽温系统组成,对喷水减温器、过热器两个对象分别进行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机理分析,建立对象传递函数表达式模型,可确定模型结构、阶次以及模型参数表达式,以此为基础构建复合模型的结构框架。在建模过程中,模型结构和模型阶次的确定是最重要阶段,保证了模型的输出特性,是决定模型质量的关键。在对传递函数模型参数进行辨识时,要求输入输出数据是在稳定工况点小范围内波动。在根据对象的机理分析确定需要进行现场采集的过程变量之后,需将锅炉的主蒸汽流量、磨一次风量、主蒸汽压力参数作为稳态判据变量,利用滑动窗口稳态检测法对现场数据进行稳态提取,筛选出满足辨识要求的数据段,依据实际数据特点还需进一步的数据预处理。根据60%、80%、100%叁个典型工况下的过程参数以及模型参数的具体函数表达式确定复合模型的初始值,利用模型输出与实际过程输出的最小化原则对复合模型中未知部分以及模型参数的系数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叁个典型工况下过热汽温系统具体传递函数。根据现场实际运行数据对复合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从而证实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6-03-01)
高洁,韩旭,韩冰冰,崔宁,赵文晓[7](2015)在《复合建模因素诱导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给予纯化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同时负重力竭游泳,连续喂养60天。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测定大鼠胸腺和脾的脏器指数,检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1,IL-2,血清补体C3,Ig G,SIg 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胸腺的脏器指数,血清细胞因子IL-1,IL-2,血清补体C3,Ig G,SIg A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脾的脏器指数也出现降低(P<0.05)。结论: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会出现免疫功能的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5年01期)
闫菲[8](2015)在《基于复合建模方法的船舶轴系振动计算及减振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主机功率的提高和特殊用途的船舶发展,船舶轴系振动问题愈发突出,过大的轴系振动不仅会造成推进装置的磨损及故障,而且通过基座将轴系的振动传递至船体,使得船舶整体噪声水平的提高,设备损坏以及人员不适。因此提高船舶轴系振动计算准确度保证船舶设计性能和研究船舶轴系减振措施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船舶轴系复合建模方法,该方法将船舶轴系分为连续子系统和离散子系统。推进轴段如螺旋桨轴、中间轴、螺旋桨及法兰划分为连续子系统,柴油机曲轴端划分为离散子系统。分别应用波动理论和多自由度动力特性分析,得到连续子系统和离散子系统的控制方程,同时通过边界条件将两个子系统动态刚度矩阵连接,推导出船舶轴系扭转振动全局控制方程,并推广至纵向振动和弯曲振动连续轴段,得出振动方程解。以某型实船轴系扭转振动计算为例,对这种船舶轴系复合建模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传统的连续轴段传递矩阵法和离散化传递矩阵法进行比较。传统的建模方法在计算低阶固有频率时较为精确,但是在计算高阶模态时,采用复合建模方法和连续轴段传递矩阵法的计算结果较为相近,而采用离散化的传递矩阵法与复合建模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异,随着轴段离散为质量单元的数量增加,其计算结果逐渐接近复合建模方法计算结果,理论上来说,当离散化质量为无限时,其结果应与连续轴段传递矩阵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也就是接近复合建模方法的计算结果。因此,复合建模方法计算更精确,更接近真实振动状态,同时在保证相同计算精度的情况下,复合建模计算方法相较传递矩阵法的计算时间和计算资源占用少,相对更为简便。复合建模方法克服了当模态节点集中于轴段时,传统建模方法由于将轴系等效为一至两个质量单元而引起的节点偏移所带来的误差,这在实际船舶轴系计算特别是长推进轴和刚度较低的轴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将复合建模方法推广至复杂分支轴系,推导出复杂分支轴系的系统方程,并进行仿真分析,与成熟商业软件比较。复合建模方法保证低阶模态计算的准确性,提高高阶模态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复合建模方法是对传递矩阵法在船舶轴系扭转振动计算中漏根局限性的改进和补充。在复合建模方法计算轴系的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弹性单元特别是弹性减振器的工况,同时探究船舶轴系的新型减振措施,本文提出了变刚度隔振系统的思路,并对变刚度隔振系统的时域和幅频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变刚度减振系统可以较好地有效利用刚度,具有较好的负向限位的作用及抗冲击性能。基于变刚度隔振系统的思路,将之应用于船舶轴系的扭转振动、纵向振动,同时提出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变刚度隔振系统可以更好地模拟实际运行情况下的隔振器非线性变化刚度,提高了仿真计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特殊工况,特别是易受冲击力情况运行的船舶变刚度隔振系统具有较好地抗冲击性。本文提出的变刚度隔振思想和可行性机构旨在提供具有工程指导意义的减振措施。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于船舶轴系复合建模方法和变刚度隔振系统的减振措施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船舶轴系振动计算特别是高阶模态的准确性,改进补充了传递矩阵法计算分支轴系漏根局限性,更好地模拟了实际工况下的弹性减振器的刚度变化,提高轴系振动计算精度的同时使得船舶轴系减振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提高船舶推进轴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1-01)
牛玉广,沙超,康俊杰[9](2014)在《基于数值模拟与试验运行数据的电站锅炉燃烧系统复合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电站锅炉燃烧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通过该模型提供的训练样本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LS-SVM),利用试验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修正,并通过实时运行数据更新模型,提出了一种电站锅炉燃烧系统的复合建模方法.结果表明:复合建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运算速度,通过对初始LS-SVM模型的修正和更新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为燃烧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陆江峰,钱勇萍,陆江洁,李丹,苗鲁真[10](2014)在《计算机设计软件NX6.0几种复合建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NX软件采用复合(混合)建模技术,本文以"敏于行"为宗旨,运用建模实战领会NX复合建模;本文提出了几种建模方法,分享了NX复合建模的乐趣。(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期刊2014年02期)
复合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被控对象建模、仿真及动态特性研究是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只有清楚地了解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才可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控制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超临界机组已成为电网的主力机组,与汽包炉机组相比,其汽温系统更加复杂、控制难度更大。如何建立较为精确、实用的超临界机组汽温系统模型已成为近些年热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国电某电厂1000MW超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研究汽温系统的复合建模方法。力图建立一个物理意义明确、能够较为精确地反映汽温系统动态特性的复合模型。将汽温系统分为过热器、再热器和喷水减温器叁个典型对象,分别建立其动态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对象的机理模型,并确定模型的结构、待辨识系数以及影响模型输出参数的过程变量;然后,建立用于确定机理模型系数的神经网络模型,利用现场数据采用同时扰动随机逼近(SPSA)算法确定神经网络的权值;最后,由对象的机理模型和用于计算机理模型系数的神经网络模型组成汽温系统复合模型,采取不同时间段、不同工况下的现场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汽温系统复合模型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各种运行工况下,其动态特性与实际机组较为接近,模型物理意义明确、适用范围大。采用SPSA算法可以让复合模型训练过程很好地收敛,特别适用于采用机理模型作为主模型、采用神经网络模型作为系数模型的这类复合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1].李应琪.超临界机组锅炉侧核心设备复合建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2].李晓.超临界机组汽温系统复合建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3].殷智毅.3DsMAX中“复合建模”与“多边形建模”的优劣探究[J].明日风尚.2018
[4].张保刚,李颖,车驰东.基于复合建模方法的轴系扭转振动特性及仿真[J].船舶工程.2016
[5].张恩忠,李刚,林洁琼,冉同欢.精密研抛数控机床几何误差与热误差复合建模及其补偿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6
[6].李学松.过热汽温系统复合建模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
[7].高洁,韩旭,韩冰冰,崔宁,赵文晓.复合建模因素诱导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改变[J].中医药信息.2015
[8].闫菲.基于复合建模方法的船舶轴系振动计算及减振措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9].牛玉广,沙超,康俊杰.基于数值模拟与试验运行数据的电站锅炉燃烧系统复合建模[J].动力工程学报.2014
[10].陆江峰,钱勇萍,陆江洁,李丹,苗鲁真.计算机设计软件NX6.0几种复合建模方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