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及处理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及处理

郭维姜波范光杰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回顾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58例(70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58例(70眼)发生浅前房12例(12眼),最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及脉络膜脱离。其中11例(11眼)经保守治疗即可恢复,1例(1眼)需手术治疗。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91-01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的常见致盲眼病,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导致失明的常见疑难眼病。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目前仍然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据报道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仅为70%至90%[1],而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是它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如处理不及时不仅会导致角膜内皮损伤、虹膜前后粘连、炎症、白内障发展加快及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后果,而且与手术成败,尤其是对滤过泡的形成密切相关。现将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58例(70眼)术后发生浅前房12例(12眼)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进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58例(70眼),男18例(20眼),女40例(50眼),年龄40岁至82岁,平均年龄58.36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0例(4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2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例(3眼)。

1.2手术方法: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ml做球后阻滞麻醉,0.4%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麻三次,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做1/2巩膜厚度的巩膜梯形瓣,用浸0.25%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于巩膜瓣下3min,100ml生理盐水冲洗,于巩膜瓣下做1.5mm*1mm小梁切除,对应虹膜根部切除。巩膜瓣两个后角各做结节缝合1针,将结膜瓣严密缝合(视情况缝合2~3针),术后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注射液10mg+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术眼单眼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

1.3浅前房类型:以Speth分类方法[2]评价前房深度:浅Ⅰ级(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9例(9眼),浅Ⅱ级(全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仅瞳孔区晶体与角膜之间存在间隙)2例(2眼),浅Ⅲ级(虹膜及晶体全部与角膜内皮接触,前房全部消失)1例(1眼)。

1.4浅前房出现时间:术后1至3天出现浅前房者10例(10眼),4至7天出现者2例(2眼)。

1.5浅前房治疗方法:常规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每日两次,同时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滴眼液及滤过泡加压包扎,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静点,经保守治疗5至7天以上,前房仍不形成者,或前房为浅Ⅱ级以上者,均采用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用15°穿刺刀于颞侧做角膜穿刺,向前房内注入适量透明质酸钠,促使前房恢复)。

2结果

12眼浅前房者包括(滤过过强者8眼,结膜瓣渗漏者3眼,脉络膜脱离眼),经过保守治疗治愈11眼(91.66%),1眼(8.33%)保守治疗无效向前房内注入适量透明质酸钠,促使前房恢复。保守治疗常常能获得良好疗效[3]。

3讨论

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浅前房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并发症,本组病例发生率为17.14%,这种并发症将导致一系列眼部并发症,如角膜内皮混浊,虹膜周边前后粘连,并发性白内障,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后果。术后是否发生浅前房与手术成败密切相关[4]。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①滤过过强:本组病例占浅前房的8眼(66.66%),滤过过强与使用MMC有关,同时发现应用MMC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提高了,又因MMC对睫状体上皮细胞毒性作用,使睫状突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减退,使房水分泌减少,加重浅前房发生[5]。另外也与小梁切除面积过大、巩膜瓣薄而边缘对合不良甚至缺损、巩膜瓣缝线过松或过早松解有关、使房水排出阻力减少、排出量增加,滤过过强通常保守治疗治愈。②结膜瓣渗漏:本组病例占浅前房的3眼(25.00%),多与结膜瓣破裂、高龄及术前炎症造成的结膜薄且脆弱、结膜缝合不紧或愈合不佳、结膜线结松解等有关,通常经保守治疗可治愈。3.脉络膜脱离:本组病例占浅前房的1眼(8.33%),脉络膜脱离一般与术前眼压高、高龄、血管硬化等因素有关,其中术前长期持续眼压高,势必对脉络膜血管造成损害,使脉络膜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故认为具有慢性持续性高眼压的青光眼患者更易发生脉络膜脱离,手术中眼压突然下降,使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反射性舒张,容易引起色素膜液体的漏出,持续性低眼压也可使脉络膜血管扩张致液体外漏,如发现本并发症,先给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则可行脉络膜上腔放液。4.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亦称恶性青光眼[6]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是手术创伤及手术后炎症反应造成睫状体水肿等原因,患者多存在小眼球、小角膜、浅前房及窄房角,故闭角型青光眼多见,尤其长期高眼压,术前眼压不易控制或经药物治疗眼压下降,但房角仍关闭更易发生,病因多为抗青术后,前房消失,晶体向前位移,睫状环收缩,房水不能流入前房而进入玻璃体,致使眼压更高,采用散瞳、解除睫状环阻滞、降眼压、局部及全身激素治疗。保守治疗无效,应手术减压。

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常见并发症,因素很多,病情复杂,处理不当可造成失明。术者应在术前控制好眼压,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及时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注意病情变化,控制其发生率,使患者重见光明。

参考文献

[1]李陆.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72-73

[2]周文炳.临床青光眼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12-416

[3]吴永青,李一壮.青光眼术后滤泡并发症处理【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5):353-355

[4]时吉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分析及处理.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52):71

[5]熊茂传,邓宏嫄.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10),767-769

[6]葛坚,郭彦,刘亦志,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恶性青光眼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2):121

作者单位:158100鸡西市人民医院

标签:;  ;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