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集合住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住宅,空间,巴塞罗那,邻里关系,新加坡,适应性,街区。
集合住宅论文文献综述
孙泽龙[1](2019)在《中国集合住宅快速建设背景下深化设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住宅平面设计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其对住宅发展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筑不断更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对住宅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在住宅设计中要尽可能地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设计趋于合理、完善,使住宅空间功能的可变性、灵活性加强。文章通过分析得出了住宅设计的一般原则:功能分区明确、组织关系和谐、面积分配合理、空间布局紧凑、通风和采光良好,以期为推动中国集合住宅的快速建造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33期)
张冬卿,陈易,傅宇昕[2](2019)在《集合住宅室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研究——以西班牙巴塞罗那某老人集合住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老龄化是一种全球现象,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如果能参与户外活动,将有助于他们保持健康并获得社会参与感。许多老年人的行动能力有限,因此住宅区的室外空间往往对他们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户外空间的适老化设计考虑不周,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住宅区周围有许多优秀的户外空间,为所有年龄段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公共空间与交流场所。文章以入围2017年欧洲密斯奖的巴塞罗那老人集合住宅collective house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室外空间环境的适老化设计要点,以期为广大设计师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住宅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蒋亚静,吴璟,倪方文[3](2019)在《从“边界”到“边界空间”——代官山集合住宅外部空间设计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焦城市街区中城市与建筑的外部边界空间,文章以代官山集合住宅为案例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对代官山建筑群与城市外部空间的边界上的布置、街道与内部庭院交接空间的设计、内部庭院之间边界的交接这叁个层级的解析,得出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边界空间设计特点,从而对今后开放式住区设计如何融入城市街道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9期)
仇佳琪,许家铖[4](2019)在《论新型集约住宅体系下,空间共享的可能——以极小型集合住宅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线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90后逐渐成为社会主要力量,未来的住宅必将走向更加集约化、更加智能化、增强公共性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我们从新型极小户型单体设计出发,尝试探讨在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实现共享的可能,从类型学角度在空间层面上探讨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冯徐成[5](2019)在《传统檐廊空间在当代竖向集合住宅中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走向空中"。檐廊空间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地面居住体验和解决建筑与现代化的矛盾,文章结合实例,论述了传统檐廊空间在当代竖向集合住宅中的应用,提高了传统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行业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8期)
冯徐成[6](2019)在《基于现象学理论的集合住宅户型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集合住宅的本质是一种呈现竖向特征的聚落,户型是基本的住宅单元,户型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基于现象学理论分析集合住宅户型的设计,是一种从本质出发,满足人们居住需求,提升舒适度的一种设计方式与手段。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基于现象学理论的集合住宅户型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论述。(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7期)
徐智博,李理[7](2019)在《游学与践行——漫谈乌托邦式的日本集合住宅》一文中研究指出凡益工作室:李理老师您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选择出国留学。在我的同学中,许多人似乎只是随大流地做出这个选择,对于留学的意义没有充分的思考。也还有很多人在纠结是否出国留学这个选项。我们了解到您的学习经历,想知道您毕业以后为什么会选择去出国游学读博士这条道路?这段经历对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李理: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这种创造行为的持续性具备一定的强度,而维持这种强度并让设计思维持续发热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不断开拓视野,而打开设计视野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游学。虽然网络时代对于数据统计和信息共享已经变得格(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岳小超,蔡银坤[8](2019)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集合住宅适老化设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分析我国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城市集合住宅研究适老化探索的紧迫性;其次通过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居家养老需求的研究及对现阶段针对老年人集合住宅的分析进一步把握需求与现状的矛盾,从而提出研究集合住宅适老化设计的必要性;最后对针对"深度老龄化"背景下适老化可变住宅进行了详细设计探究,为居家养老模式下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期为集合住宅适老化设计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15期)
尹叁维[9](2019)在《新加坡集合住宅绿色建筑的沿革及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新加坡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相应的当地建筑风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剖析目前新加坡在建筑通风和遮阳中运用到的绿色措施,并在最后探讨新加坡集合住宅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帮助和启示。(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04期)
周媛[10](2019)在《破“茧”化“蝶”——共享经济时代下的现代集合住宅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通过对集合住宅现状的分析,探讨邻里关系与公共空间的联系,并通过分析相关案例,从中提取集合住宅中营造共享空间的方法,并对未来集合住宅的发展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9年04期)
集合住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老龄化是一种全球现象,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如果能参与户外活动,将有助于他们保持健康并获得社会参与感。许多老年人的行动能力有限,因此住宅区的室外空间往往对他们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户外空间的适老化设计考虑不周,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住宅区周围有许多优秀的户外空间,为所有年龄段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公共空间与交流场所。文章以入围2017年欧洲密斯奖的巴塞罗那老人集合住宅collective house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室外空间环境的适老化设计要点,以期为广大设计师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合住宅论文参考文献
[1].孙泽龙.中国集合住宅快速建设背景下深化设计的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9
[2].张冬卿,陈易,傅宇昕.集合住宅室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研究——以西班牙巴塞罗那某老人集合住宅为例[J].住宅科技.2019
[3].蒋亚静,吴璟,倪方文.从“边界”到“边界空间”——代官山集合住宅外部空间设计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9
[4].仇佳琪,许家铖.论新型集约住宅体系下,空间共享的可能——以极小型集合住宅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9
[5].冯徐成.传统檐廊空间在当代竖向集合住宅中的适应性研究[J].城市建筑.2019
[6].冯徐成.基于现象学理论的集合住宅户型设计分析[J].城市建筑.2019
[7].徐智博,李理.游学与践行——漫谈乌托邦式的日本集合住宅[J].中外建筑.2019
[8].岳小超,蔡银坤.“深度老龄化”背景下集合住宅适老化设计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
[9].尹叁维.新加坡集合住宅绿色建筑的沿革及浅析[J].低碳世界.2019
[10].周媛.破“茧”化“蝶”——共享经济时代下的现代集合住宅发展[J].城市住宅.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