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浅沟侵蚀是马尾松人工林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可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土壤结构是土壤抗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土壤颗粒分形参数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的质地性状,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可蚀性密切相关,是定量评价土壤侵蚀的重要依据。研究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浅沟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空间差异性,既有助于深入探究南方红壤区浅沟侵蚀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又可以为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红壤丘陵区林下浅沟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野外浅沟调查采样、土壤特性分析,利用分形模型,分析表层土壤颗粒质量分形维数特征;应用室内(干筛+湿筛)试验,研究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空间分布;基于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主要分析浅沟不同部位土壤可蚀性指数空间分布,明确浅沟侵蚀对表层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马尾松林地浅沟表层土壤分形特征。浅沟表层土壤颗粒石砾含量较高,土壤粗化严重。分形维数D值介于2.30~2.57之间,呈弱变异性。分形维数与粉粒、黏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极粗砂、粗砂、中砂粒和细砂粒含量均呈正相关,与粗砾、细砾含量呈负相关。横坡方向,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整体表现为沟底>沟坡>沟缘,且沟底极显著大于沟坡和沟缘;纵坡方向,随沟长增加,分形维数变化趋势不明显。(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空间分布。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随粒径减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再增加趋势。直径<0.50 mm、2.00-5.00 mm含量较多,>5.00 mm含量最少,>0.25 mm含量占总含量比例70%及以上;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为1.10~2.76mm和0.41~1.55mm。横坡方向,沟坡、沟缘与沟底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差异显著;纵坡方向,随坡顶距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表现较为显著空间差异性:>0.25 mm团聚体含量呈偏正态分布,随沟长增加沟底呈显著上升趋势,沟坡、沟缘呈减少趋势。(3)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分布。浅沟表层土壤可蚀性K值在0.023-0.047之间,平均值0.042,呈中等程度变异。K值与粗砾、细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极粗砂、粗砂和中砂粒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粒、黏粒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土壤容重呈正相关。横坡方向,K值整体表现为沟底<沟坡<沟缘;纵坡方向,随坡顶距增加,不同部位K值呈波动上升趋势。(4)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可蚀性K值的关系。K值与2.00~1.00 mm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5.00~2.00 mm、0.50~0.25 mm、>0.25 mm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0.25 mm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横坡方向,直径>0.25 mm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可蚀性K值整体的表现为沟底>沟坡>沟缘;纵坡方向,随距沟头距离增加,不同部位直径>0.25 mm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可蚀性K值呈微弱减小趋势。以上均表明浅沟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与可蚀性K值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红壤丘陵区林地浅沟土壤结构改善与土壤性质及区域浅沟土壤侵蚀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杨俊
导师: 杨文利,郑海金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浅沟,分形维数,团聚体稳定性,可蚀性指标,马尾松林地
来源: 南昌工程学院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单位: 南昌工程学院
分类号: S714
总页数: 72
文件大小: 10511K
下载量: 118
相关论文文献
- [1].降雨对坡耕地地表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变化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1)
- [2].玉米//马铃薯间作根系特征及其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关系[J]. 山东农业科学 2020(06)
- [3].黄土区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5)
- [4].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22)
- [5].宁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21)
- [6].纳版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3(06)
- [7].氮肥处理下高寒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J]. 土壤通报 2018(02)
- [8].地膜覆盖对北方旱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8(21)
- [9].聚丙烯酰胺对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01)
- [10].不同水盐条件下胶州芦苇盐沼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J]. 湿地科学 2019(02)
- [11].复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对施肥的响应[J]. 天津农业科学 2019(03)
- [12].砒砂岩与沙复配土耕种后团聚体变化研究[J]. 人民黄河 2020(S1)
- [13].伊犁河谷平原雨养旱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01)
- [14].年内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4(09)
- [15].水盐梯度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9)
- [16].长期施肥对河西绿洲灌漠土有机碳库储量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4(05)
- [17].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01)
- [18].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2)
- [19].耕作方式与玉米秸秆条带还田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8(04)
- [20].水稻秸秆还田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5)
- [21].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土壤 2008(01)
- [22].天然沸石对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4)
- [23].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林草植被类型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 [24].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3)
- [25].不同植被覆盖对养分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分布特征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6)
- [26].三江湿地周边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稳性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变化[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 [27].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J]. 林业科学 2011(04)
- [28].夏闲期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3)
- [29].林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瓯江流域源头区为例[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6(02)
- [30].分根装置中接种AMF对1~2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