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风险和收益的量化关系

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风险和收益的量化关系

李进安[1]2005年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收益和风险问题是证券公司经营过程需要考虑的两个主要问题,承担风险是获得收益的代价,有效地管理风险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收益,因此,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其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证券公司如何建设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将成为其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证券公司风险的种类和来源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对我国证券公司十几年来的实际状况分析,在这些风险之中,以政策风险、公司治理风险、资金运作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危害最大、影响最广,因而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也相对较大。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第一次将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分为政策风险、公司治理风险、资金运作风险和经营风险,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防范、控制措施。 我们广泛应用了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模糊数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全面研究上述四类风险的特点及其防范问题。由于不同风险的特点、生成机理、作用机制、防范重点的不同,我们对不同风险及其防范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针对政策风险及其防范,我们主要应用宏观经济学、监管经济学、产权理论、VaR理论方法、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针对治理结构风险及其防范,我们主要采用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统计回归方法等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针对资金风险及其防范,我们主要应用资金配比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融资学理论、投资学理论、利率理论、统计回归方法等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而针对操作风险,我们则主要应用了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理论、代理理论、AHP方法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对政策事件对证券市场风险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我们认为,政策事件出台前后VaR变动较大从而表明政策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政策因素是影响我国股市收益波动风险增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防范监管层调控股市的行为已迫在眉睫。 2、中国证券公司的实证分析,我们看到,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证券公司的“叁会”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分权和制衡的关系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根据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完善中国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措施应包括以下几点:鼓励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分散化;完善股权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建立和健全以经营者为主体

魏韫新[2]2007年在《基于应计项目的股票风险研究》文中认为信息观认为,会计盈余信息只是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号,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证券的预期报酬和风险。以往研究表明,盈余信息同市场价值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即外部投资者可以利用盈余信息获得特殊的价值或回报。鉴于盈余信息具备了很重要的研究价值,那么针对于盈余自身特征的研究就更加重要。应计项目是盈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手段,应计项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盈余。为了更好的开展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就必须结合证券市场的相关价值和回报的信息,而集中到盈余方面上,则要进一步研究盈余质量特征,由于应计项目可以作为会计盈余质量的指示器,进而应计项目就成为相应研究的重点核心问题。股价的涨跌与公司的价值高低密切相关,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的价值和投资风险。那么作为会计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应计项目与股票的收益风险是否有显着的联系?与现金流量相比,具有较差持续性的应计项目错误定价是否被投资者所识别?如果没有被识别,在现有的股票市场状况下,投资者应该通过哪些途径降低股票投资的风险?这些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首先,本文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如证券投资风险基本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因素模型,并从应计项目、股市投资风险以及同时研究这两者关系等叁个角度将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发现,现有的很多研究虽然将应计项目当作盈余质量的指示器,但大多考察其与股票回报的关系,从应计项目信息角度研究股市投资风险在国内仍处于空白。其次,本文对我国证券市场市场风险特征作了定性分析,并从盈余持续性和盈余管理的角度进一步讨论应计项目与股票投资风险的关系。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特征的分析,投资者能够充分认识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于投资者理解影响股票投资风险的各个因素,有意识地避免和防范股票投资风险。通过对应计项目与股票投资风险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后,本文认为应计项目是会计盈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性反应了盈余质量的好坏,进而影响到股票投资的风险;应计项目也是上市公司管理层用来操纵盈余的重要工具,公司的经营、财务等风险均会在应计项目的变动中得到反应。因此研究应计项目成为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时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有必要基于应计项目检验A股市场上的股票投资风险。Christina, Shivaram和Terry(2004)采用NYSE,AMEX和NASDAQ市场的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应计项目较低、套利风险较高的组合未来获得的收益高于应计项目较高、套利风险较低的组合。然而从应计项目信息角度研究股市投资风险在国内仍处于空白,鉴于此,本文第四章选取了A股股市1999年-2004年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对影响股票风险与收益的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本文认为由于应计项目与现金流量相比应计项目具有较差的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计盈余的质量,而投资者通常通过会计盈余来判断和预测股票的回报率,因此应计项目越大,会计盈余质量越差,股票的回报率越低。由于应计项目缺乏可持续性,其波动越异常,对投资者来说,股票的投资风险越大。本文采用了股票回报率的标准差作为股票投资风险的度量指标,一般而言,应计项目波动越异常,公司的股票回报率的方差(风险)越大。但由于国内对应计项目的探讨尚未形成理论系统,投资者对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又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因此投资者可能无法辨认应计项目所包含的风险信息而使股票回报率风险与应计项目的极端程度缺乏显着关系。本文检验结果发现:应计项目与股票回报率的负向关系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愈加明显;中国A股市场的检验并未显着表现出应计项目变动与股票投资风险的负性相关。这意味着投资者对大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和盈余质量更为关注,而应计项目与股票投资风险未表现出显着的关系则可能是由于现阶段国内市场上的投资者识别风险的总体水平较低所致。根据第四章的研究结果和A股市场的风险现状,第五章对股票投资者的风险投资提出建议,建议投资者关心国家经济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正确对待信息;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确立有效的投资目标;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选择好上市公司;关注公司应计项目和现金流量状况。对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取决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而应计项目由于能被公司管理层利用进行盈余操作而缺乏可靠性。选择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作为主导指标,结合净利润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价,才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因此,投资者应更多地关注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信息,并结合净利润指标,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做全面的评估。此外,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分析时还应注意结合市账比、公司规模等指标判断投资风险。一般而言,市账比越大,公司规模越小,股票投资风险越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国内A股市场的数据从应计项目的角度考察股票投资风险,检验投资者是否能从应计项目的信息中判断股票的投资风险,并且根据检验结果及国内证券市场的存在的风险对投资者的风险投资提出建议。最后本文囿于研究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仍然存在相当的研究局限。首先,本文的样本选取的只是1999年-2004年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开始之前的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据。其次,本文的样本中包含了金融等特殊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如果剔除掉这些特殊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结果可能会更准确可靠。

鲁志军[3]2013年在《基于Copula-VaR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已成为国内外证券公司、理论界和证监会共同关注的对象。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不断加深,证券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证券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尤其是自营业务市场风险防范和管理问题进一步突出。因此,全面探讨和研究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不仅能完善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的有效管理,同时对于防范我国金融市场风险乃至建设我国整体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针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管理,基于前人的理论和模型研究成果,围绕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的独特特征,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和演绎、构建风险管理模型,设计风险管理实验。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遵循“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风险”的内在逻辑步骤展开论文,层层递进,系统地描述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的识别、度量、防范及控制的全过程。基于此,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首先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风险进行识别。文章首先积极寻找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风险点。之后,文章应用AHP方法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进行了识别。实证表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风险管理应将市场风险摆在第位。第二部分,本文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综述。文章首先探讨了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的内涵和特点;然后,文章归纳了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基本策略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进一步深化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理论认识;最后,文章分析和总结了国外券商自营业务市场风险模式及其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先进理念借鉴。第叁部分,本文深入探讨了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形成的影响因素。文章从分析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与其他主营业务相区别的独特特征和现状入手,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形成的内部根源、自营业务市场风险形成的外部根源及自营业务市场风险形成的特殊根源叁个角度出发,对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的形成根源及其机理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和研究。第四部分,本文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度量。文章将Copula函数引入VaR模型,构建Coplua-VaR模型来尝试度量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之后,文章以财富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投资组合为研究对象,基于Copula-VaR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pula-VaR结果比传统的VaR值更能精确地度量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第五部分,本文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市场风险进行控制。文章进一步结合Copula-VaR方法,构建证券公司自营投资组合市场风险优化模型,并且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营投资组合市场风险优化控制模型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部分防范和降低市场风险。第六部分,文章结合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现实特点,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给出了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的动态控制和防范体系的对策建议,建议从事前、事中、事后叁个方面全方位动态地管理我国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市场风险。

王珏[4]2012年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金融工具问题上密切配合,共同应对难题,做了许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披露、减值、套期会计、公允价值相关理论以及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制定等问题。其中以IASB在2009年11月12日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IFRS9的发布将对所有在IASB准则趋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各国积极反馈意见。由于需要协调的项目非常多,2010年11月,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在《我们改革金融工具会计的工作正在完成》文中强烈暗示IFRS9还存在很多未决的问题,原定的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显得不太合适,IASB有可能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修改(延后)IFRS9生效日期。IFRS9的一个最大变化在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计量问题,IFRS9中提出了按照主体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量模式分类金融工具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向前迈进一步。我国金融工具目前采用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由于我国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了持续趋同路线,国际上IFRS9关于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理论和实务造成很大影响,未雨绸缪,研究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意义重大,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将对我国下一步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起到导向性作用。文章总体写作目标定位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上。针对IFRS9倡导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验证的方法,提出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计量模式选择策略以及进一步完善历史成本基础下混合计量模式、适时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界定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会计计量模式属于一种制度和公共产品,目的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需要考略特殊的制度背景;会计计量模式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要素构成,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作为计量基础要素的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决定了计量模式的种类,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和成本计量基础的选择;并从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以及会计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我国与国际上的在影响金融工具计量模式选择的各个因素的差别以及适用于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实际数据分析方面,按照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描述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我国如果采用IFRS9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预期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手工调整财务报表数据方式,按照IFRS9的规定将上市公司各项金融工具重分类,观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数据产生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路径。首先,在指导思想上,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和市场环境;其次,在总体思路上,综合考虑市场发达程度、财政承受能力、计量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监管体系等因素,我国目前宜继续保持金融工具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谨慎的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再次,在具体路径安排上,以制定一套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为着力点,包括制定理论基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技术保障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有选择的接受IFRS9的基础上制定我国金融工具计量以及披露准则;最后,完善环境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配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发展和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

李政[5]2015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人理财(或又称为家庭理财)兴起于二战后的经济复苏,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手中积累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使得更多的财富所有者产生了理财的意愿和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促进居民家庭财富迅速增加,国家也提出鼓励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导向。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日益复杂,经济日益开放,未来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也在加大。无论是央行的调息、房地产行业的新政策、通货贬值、股市政策变动以及人民币升值,都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理财投资方向有误将严重影响家庭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理财投资来使财富得到保值增值,为家庭成员实现人生目标提供保障,理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更加重要,这也为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提供了崭新的业务拓展空间,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利润增长做出积极贡献,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由于个人理财业务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普通人甚至许多金融机构人员多将理财理解为对理财产品的购买,本文认为需要正本清源,正确认知个人理财业务,将个人理财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客户现金流、资产价值、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综合考虑客户家庭生命周期、理财目标及客户风险偏好等,帮助客户进行理财规划,并推荐选取适合的理财投资工具,帮助客户家庭成员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个人理财业务需要以理财规划为起点,并用相关金融理论及实证理财规划模型指导理财业务,之后才涉及到具体理财产品的配置,产品销售需服从客户理财配置的需要和比例限制。本文研究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定位于前端或销售端,指由个人金融业务部门、私人银行部门等前台营销部门为客户进行理财规划,非单纯的理财产品销售或对理财产品的管理。理财后端或投资端则是通过本行资产管理部门、第叁方理财供应商等进行运作管理,本文仅就关联部分进行研究。两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商业银行目前主要靠理财产品的销售、运作获得收入,处于以产品为中心的阶段,但已矛盾突显并面临发展瓶颈,而以理财规划及配置为核心的科学个人理财业务尚待引入国内市场,现在已到了分水岭,国内部分先进银行已开始有所行动,本研究即希望推进这一进程。从理论层面说,个人理财的理论根基是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及多目标投资组合理论等,尤其是多目标投资组合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更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个人理财的本质是个人或家庭在生命周期内的长期理财规划问题,投资组合理论主要是解决家庭理财规划中理财规划和风险控制的问题,且要通过多目标投资组合工具加以平衡,而生命周期理论建议家庭理财者保证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水平的均衡。对此问题相关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描述研究,为继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从实务层面说,发达国家先进银行业务实践证明个人理财业务是可产生高收益贡献的业务,当前已经成为银行之间竞争的热门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银行针对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客观环境看,重点问题包括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居民理财投资渠道有限,理财增值难抵长期通货膨胀的威胁;居民对理财内涵认识不足,往往只是关心财富增值效应,习惯购买单一高收益资产,其主要原因是客户对于风险并没有全面、科学意识,最终造成理财实际效果差的现象;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个方位的金融服务,整体来看客户的理财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从商业银行内部看,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在理财业务认知、管理架构、市场细分及定位、专业人员、产品研发及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尤其缺乏专业的理财规划服务流程、模型及it系统的支持及应用。其中,当前最大的问题即是对个人理财业务认知不清,以产品销售代替理财,并存在“违规销售”等突出风险,绩效考核短视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这违背了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本研究主要创新一是以相关基础投资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及多目标投资组合理论为指引,以国内外文献研究为参照,研究在个人理财业务中引入以实际市场及业务数据为基础的实证量化模型,对推进由理财产品销售向真正个人理财服务的转变具有较强实证指导性,可内嵌、支撑规范化的个人理财服务;二是实证研究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对提升经营效率的重要作用,并运用波特五力工具全面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形势,梳理制约因素及突出问题;叁是将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实践经验,引入国外标准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流程,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如理财服务认知、管理架构、产品管理、风险管理及其他经营管理事项等,以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总结而言,随着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不断成熟演化,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需要从自然经验走向科学发展道路,用相关金融理论指导理财业务必将成为研究和应用重点,以实现由产品销售向理财规划的根本转变。具体来讲,本论文分为以下九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进行阐述,指出主要的创新和不足,阐述相关概念并界定研究范围,全章为下面要进行的研究论述指明方向。第二章从理论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综述,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并归纳出这些理论对个人理财的重要指导意义。全章共分为二节,第一节对国外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包括相关基础性投资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及多目标投资组合理论等;第二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形成文献综述。第叁章系统分析了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可借鉴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梳理。全章共分二节,首先,对国外当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发展历程及业务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第二节系统梳理了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包括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经营理念、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品牌化运作、健全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先进的业务系统和服务渠道、考核及其他内部管理措施等。第四章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必要性及行业概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全章共分叁节,第一节梳理了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并实证分析个人理财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关系;第二节运用波特五力工具全面分析了个人理财业务行业内商业银行竞争、第叁方理财产品供应商的崛起、个人理财客户的成长与选择、其他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新进入者及替代品的威胁等方面的情况;第叁节总结行业分析结果,梳理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突出问题及制约因素,后面章节将针对重点分别研究。第五章全面介绍分析商业银行提供的主要理财产品及产品管理。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分析商业银行自营个人理财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及理财要点,包括储蓄存款、债券、商业银行自营个人理财产品、外汇、黄金及住房融资等;第二节分析了第叁方理财产品供应商提供的个人理财产品,包括基金、股票(第叁方存管)、信托理财、券商集合理财及另类理财投资等;第叁节对前述各类工具加以归纳总结(基础及组合)及进行比较(能否战胜cpi、风险收益特征比较),便于更全面理解各理财产品,并为后续建立理财规划提供支持;第四节对产品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产品研发管理及产品销售管理两方面。第六章梳理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相关的客户、产品分类,匹配及规划过程等。全章共分叁节,第一节全面分析理财客户,包括了解客户所处家庭生命周期及理财目标,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并研究理财产品与客户分类匹配;第二节分析个人理财规划指导原则及具体步骤,建立规范化服务流程;第叁节以某某高净值客户理财案例为样本,介绍理财规划实务操作过程。第七章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展开研究,建立商业银行理财理财规划推荐模型,引入常用理财投资工具风险收益特征数据,划分家庭生命周期,分析测度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最后在多目标约束下确各生命阶段的最优投资组合,提出相应理财配置推荐策略。全章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先从基础的均值-方差出发,通过引入多目标决策工具建立最优投资组合模型,再引入交易成本使模型更为符合实际,最后确定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给出了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承受能力估值,完成模型重要参数设定;第二节对个人理财理财规划模型实证分析,选取了相关市场指数进行数据收集及处理,经过数值计算得到实证结果;第叁节分析了模型得出的生命周期整体和各阶段的个人理财最优理财投资组合,提出相应的个人理财配置策略建议;第四节对理财理财规划模型进行了拓展,研究家庭财富量级对理财规划的影响,并通过引入港股探讨海外理财规划问题。本章可促进理财产品开发、风险量化、目标客户及理财服务标准方案的确定,引导市场各方理性、科学理财。第八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当前突出表现及风险管理要点。全章共分为二节,第一节介绍分析主要风险类型及当前突出表现,包括理财投向“非标化”、风险不当内化为“隐性担保”及“刚性兑付”、“飞单销售”、资金池“长短错配”等问题;第二节梳理分析了应如何针对性加强风险管理。第九章综合梳理分析出的突出问题、限制因素及相关研究结论,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全章共分为二节,第一节提出了建议商业银行对外需要争取的政策及监管支持,包括争取加快混业经营探索、共同推进投资者教育及争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第二节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内部经营管理提出了改进建议,包括将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下一步战略转型与利润增长的重点领域,推进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系,改变产品销售为主的考核导向,促进理财业务转型;根据财富量级及家庭生命周期做好市场细分及定位,构建全生命周期理财服务体系,提升个人理财理财规划能力;完善商业银行自营理财产品研发能力,强化合规销售和风险管理,打破刚兑怪圈并打击飞单销售,完善商业银行IT系统及应对互联网理财冲击等方面,最后对全文简要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展望。。本研究对提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核心竞争力有一定意义,可帮助业务管理人员提升业务认知水平、提升业务经营管理能力及推进相关政策、系统完善,帮助专业理财人员增进理财规划和营销服务能力,并对关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其他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余佳子[6]2012年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风险管理与绩效测度研究》文中提出2011年底,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地方养老金和公积金应学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经验,积极入市。他认为,这部分高达2万多亿的基金如果能够成为资本市场的长线投资者,不仅有利于基金增值,更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长久发展。很多学者针对此建议进行了讨论,其中大多数人持有谨慎态度。鉴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用老百姓的“养命钱”去投资股市,风险确实很大。有人说,不改变中国股市圈钱的性质,养老金就不能入市,可见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定位还很不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先行者,其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10年来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其风险管理情况如何?投资绩效怎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利于现阶段讨论社保基金入市问题。由于地方养老基金规模巨大,而我国股市存在的风险较大,因此,现阶段是否应该投资资本市场,特别是是否应该进行股市投资等问题值得思考。因此,本文拟对全国社保基金近年来的股票市场投资表现,具体测度其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投资运营的绩效进行考核。为了从宏观视角考察对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收益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本文对影响股票收益的诸多宏观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和研讨,力图从宏观角度对全国社保基金的收益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为了初步了解社保基金投资组合所能承受的损失,本文在宏观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景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探究宏观因素的变动对全国社保基金收益的具体影响。本文的目的是了解目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总体概况,从风险和收益两个角度进行测度,找出影响股票收益的宏观因素,并结合国外的基金管理经验,给出完善我国基金投资管理的相应对策,系统全面地掌握近年来全国社保基金股市投资的总体运营情况,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同时为地方养老基金入市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以及情景分析法对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较高。系统性风险的存在一方面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不健全,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保基金投资组合持股比较集中,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社保基金所持股票的行业较为集中,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也较大。另外,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分散能力不强,这说明基金管理人的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组合收益在未来的24小时内存在较大的下跌风险。通过VaR模型分析可知,各股的VaR值超过了市场组合的VaR,说明股票投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各股的VaR值不尽相同,说明机构投资者选股的能力有差异。通过GARCH-VaR可知,社保基金投资风险较大的事情集中在2008年,这说明系统性风险是我国股市投资必须要注重的问题,如何减少系统性风险的损失是我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主要考量。(3)全国社保基金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状况并不乐观。尽管从整体上看,全国社保基金的收益普遍高于通货膨胀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值增值的目的,这也肯定了全国社保基金积极投资资本市场的意义。但是在考虑了市场风险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组合的收益状况并不乐观,各投资组合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值得引起注意。(4)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组合收益受多个宏观因素影响。本文从实证方面发现,股票市场并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应积极稳定价格因素,以消除其在短期对股市收益的影响,优化利率价格的形成机制与传导机制以拓展宏观调控空间,同时应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真正让“股票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5)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组合在经济发生较小波动时,可能的收益要小于一年期存款利率,表明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出现损失的可能性较大。通过压力测试研究发现,在给定一定的压力时,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收益率明显降低,这说明了宏观因素对股市收益的影响重大。在这里,我们只是作了一个很简单的粗略分析,提出的问题就是不容忽视这种宏观因素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至于结果我们应该审慎对待。(6)不同国情的养老金管理体制不尽相同,这要求我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投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这是由本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这大多是与基金性质有关。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基金往往不参与资本市场,而个人账户制的养老保险大都是广泛参与资本市场。进入资本市场的这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在各个国家的资产配置也不尽相同,这都是由本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对于我国的全国社保基金而言,理顺投资管理体系、不断充实社保基金、完善监督管理等,比盲目提高社保基金入市比例更重要。本文的创新之处是:(1)系统测度了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风险现状。本文全面测度了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在股票市场投资时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和总风险,发现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不健全以及各投资管理人的选股能力有差异导致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较高;(2)对全国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状况进行了风险价值评估。本文运用社保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为样本,利用VaR模型及其拓展GARCH-VaR模型对社保基金可能面临的风险损失进行测度,同时结合成分VaR,边际VaR对资产组合进行了深入讨论,发现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面临较大的下跌风险;(3)对社保基金股票收益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及作了压力测试研究。本文运用多元回归、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方法,对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收益影响因素进行了宏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得出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受多个宏观因素影响且抗压能力较弱的结论。本文的不足之处是:(1)本文只对影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实微观影响因素同样重要,这里主要涉及到个股的选取问题,如选股的依据等。但是由于数据的局限,本文未能对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微观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讨论,这也是未来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2)本文仅针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传导机制研究稍显不足,同时压力测试研究只是初步评判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风险,所得结论可能不够严谨,需要审慎对待。(3)本文仅对全国社保基金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做了一定的研究分析,而事实上全国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未来希望能够通过多种投资工具分别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行为做进一步探讨。

景在伦[7]2015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和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经济资本管理作为崭新的风险管理理念,业已为业界所广泛关注,也愈来愈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加强内部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不仅仅是为顺应国内国际的监管要求。然而,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配置乃至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对整个金融行业而言至今仍是一个挑战,即使是国际上最先进的银行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体系还亟待进一步完善。因而,自经济资本这一概念提出伊始,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尝试如何能够使这个概念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能够超越定性层面定量地对经济资本进行计量,并实现经济资本的精确配置。正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探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配置,力图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管理体系。全文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内外文献,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其中,本章重点部分是经济资本理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在经济资本概念的界定、经济资本管理框架、经济资本的计量及配置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第2章研究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理论。本章首先研究了商业银行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叁种资本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厘清银行资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经济资本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然后,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巴塞尔协议Ⅰ、Ⅱ、Ⅲ的历史演进,说明其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有愈加接近的趋势。第3、4、5章分别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进行研究。(1)在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一章,首先分析了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核心变量与基本原理,然后着重对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这两个关键核心变量的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展开研究;接下来,用一个实证案例来说明KMV模型在信用风险违约概率估计中的现实运用,最后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现实选择。(2)在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一章,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基本计量方法以及高级计量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现实选择。(3)在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一章,首先对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标准法,以及基于VaR的内部模型法进行研究,然后对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辅助方法进行介绍,并基于POT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风险进行了测度,最后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现实选择。在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第6章对商业银行如何进行经济资本的合理有效地配置展开研究。在这一章中,首先对经济资本静态配置模型进行研究,然后对基于RAROC的经济资本动态配置模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基本框架,指出经济资本配置的基本内容、模式与流程。第7章是一个综合算例。在这一章,本文通过一个算例来说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模型的具体运用。在文中所设定的条件下,运用前述章节中阐述的方法,对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具体数额进行计算,并对得到的经济资本额在不同分行间进行精确地配置。第8章为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借鉴。本章首先介绍了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践及经验,然后对国内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对策建议。最后一章为本文结论。

熊航[8]2016年在《我国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以资本市场为投资对象的公募基金也随之成立并逐渐成长壮大起来。1998年基金开元、基金金泰两家封闭式基金发行上市为标志,公募基金开始在我国资本市场出现并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底,我国各类公募基金所管理的资产总额已达到约8.4万亿元,公募基金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由于公募基金的投资对象是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因此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以及伴随而来的风险。作为一个新兴市场,高波动性和高风险性依然是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主要特征,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公募基金改变投资组合风险承担获取投资收益的难度。风险—收益在资本市场中是永恒的对立统一的存在,公募基金作为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之一也时刻面对着艰难的选择即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收益的最大化。从现实看,我国的公募基金还远远不能驾驭市场风险,2015年6月以来快速上涨了近一年的A股市场出现持续性的暴跌走势,在这轮暴跌中许多公募基金非但没有发挥市场稳定剂的作用,反而由于种种原因不断抛售手中的股票,这不但给基金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加剧了股市的恐慌情绪,造成了股票市场和公募基金投资收益双输的局面。2015年第叁季度公募基金全行业合计亏损6503亿元,创历史上最大单季亏损记录。我们关心的是在公募基金的长期运行中,基金管理人是否有能力持续地为基金持有人获取收益?公募基金运行中的投资风险承担有哪些特征?不同市场环境、不同制度设计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的影响是怎样的?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公募基金风险承担将会怎样影响基金投资绩效,以及可能会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将通过几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得出符合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实际情况的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公募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地为投资人获取长期投资收益。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大致现状。其内容包括我国公募基金发展历史、历年公募基金发行情况、存量公募基金的规模及结构、开放式与封闭式基金的规模与结构等方面的情况。研究发现从2005年开始,我国公募基金无论从数量还是管理资产规模等方面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大致从2011年开始我国公募基金的增长开始趋缓,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中投资对象的多样化以及资本市场总体处于熊市周期。此部分还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进行了总体分析,包括界定公募基金风险承担、投资绩效等重要概念;阐述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本文中各主要实证章节研究视角的选取情况进行了总体说明。其次,从基金经理个人特征的视角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进行研究。此部分实证检验了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的影响;然后实证检验了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投资业绩的影响。第叁,从公募基金业绩追逐的视角出发,对公募基金风险调整与投资绩效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此部分先对公募基金业绩追逐行为进行分析;再通过数据检验发现公募基金年内风险调整行为的特征;然后基于这些特征研究风险调整的影响因素;最后研究公募基金风险调整行为对其年终业绩表现的影响。第四,从股市周期因素的视角对公募基金风险调整与投资绩效进行研究。此部分先对我国股票市场运行周期进行划分,然后对股票市场周期转换下的公募基金风险调整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股票市场周期转换下公募基金风险调整对后期投资业绩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从制度环境差异的视角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进行研究。此部分先对阳光私募基金风险承担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再对基金经理转投视角下同一基金经理先后管理的不同类型基金的绩效进行纵向比较,然后对基金经理转投视角下的基金绩效进行横向比较。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到如下主要研究观点。(1)通过实证检验公募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风险承担和基金业绩表现的影响发现:①管理公募基金时间较长、年龄较大的基金经理能够获得较好的业绩表现;有过研究员等与证券投资相关度较高的工作经历的基金经理能够取得较好的业绩表现;不同性别间基金经理业绩表现的差异并不显着。②年龄较大的基金经理倾向于高风险的投资策略;女性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较为保守;担任过研究员等研究类职位的基金经理在管理公募基金时倾向于高风险的投资策略。(2)通过对业绩追逐背景下的我国公募基金风险调整与投资绩效相互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①我国公募基金在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存在明显的加大投资风险的行为,在进行二分位和四分位法分组后,输家组基金加大投资风险的行为非常普遍,而赢家组却倾向于较保守的投资策略。②实证研究发现前期资金流入量大的基金、前期业绩较差的基金和处于输家组的基金倾向于在最后一个季度加大投资风险。③实证研究发现基金加大投资风险的行为是无法对当年投资业绩产生正向影响的,基金最后一个季度的业绩粉饰行为是无效的,反而可能对投资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3)针对股市转折点前后六个月的基金风险调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后发现:当股票市场从熊市进入牛市时前期表现较差的基金会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当市场从牛市进入熊市时前期表现较好的基金会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这说明公募基金并不能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市场悲观时,前期表现较好的基金反应迟钝;市场乐观时,前期业绩较好的基金又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现象。在实证检验市场周期转换下公募基金风险调整对后期业绩影响后发现在市场环境总体较为极端的情况下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有利于投资业绩表现;当熊市进入牛市时激进的投资策略有助于改善业绩;当牛市进入熊市时往往泥沙俱下,改变风险承担对业绩改善是不起作用的。(4)发生转投行为的公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阳光私募基金的风险承担策略与公募基金的风险承担策略特点相同,这说明转投的公募基金经理将公募基金年底通过增加风险而提高业绩的绩效粉饰习惯带入到阳光私募基金的经营中。通过研究公募基金经理转投至阳光私募基金前后管理的不同类型基金的业绩对比后发现:阳光私募基金不论是与同一基金经理转投前所管理的公募基金的纵向业绩对比上看还是与同时期其他公募基金进行业绩对比看,其总体投资能力都要强于公募基金。将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分解为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后发现阳光私募基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强的择时能力上,而择股能力是弱于公募基金的。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加强对公募基金投资风险的关注,淡化唯业绩论的评价体系。具体措施包括:管理层应更关注公募基金经理的风险管理情况,加强对出现短期过度投机行为的公募基金的监管力度;各市场参与主体应提高公募基金绩效评价中的长期绩效评价所占比重,对明星基金经理的宣传要考虑风险因素和长期投资绩效;管理层及相关媒体应加强对公募基金的风险提示并对短期恶意投机的公募基金进行公开批评。(2)完善公募基金监管体系释放更多投资活力。具体措施包括:管理层应减少对公募基金在投资策略及投资范围等方面的行政干预,但应加强对公募基金具体交易行为的监管力度。(3)进一步鼓励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具体措施包括:应给予阳光私募基金等机构以平等的市场地位,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其合法利益与诉求并将其纳入到现有的证券监管体系中;应改进公募基金激励机制,鼓励公私募基金间相互交流学习。(4)重视提高基金经理的实务经验和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基金公司应更加重视培养基金经理投研类岗位的工作经验;基金管理公司应增加投研类岗位工作经验在基金经理升迁考评时的影响权重。(5)投资者应加强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及投资绩效的异质性的重视。具体措施包括:投资者应重视基金经理的投资经验和升迁经历;投资者应关注会影响公募基金风险承担的各种因素;在市场出现周期转换的窗口期,投资者应当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采用不同的基金持有策略。当股市由熊市转向牛市时,基金投资者应当持有投资风格较为激进的公募基金;当牛市转向熊市时,基金投资者应当赎回股票型基金。投资者在持有基金时应当按照特定周期进行管理,不建议长期持有股票型基金产品。

魏东[9]2004年在《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风险和收益的量化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是投资者关心的首要问题。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着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李劲[10]2015年在《Y证券公司量化对冲资产管理产品应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资产管理”竞争时代的开启,我国量化投资发展迅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我国资本市场中,金融工具已越来越多,如何运用各种投资组合进行风险衡量以及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已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定性投资方式也因此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量化对冲投资的出现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需求,是我国资本市场“大资产管理”时代的必然产物。本文主要从量化投资和风险对冲的有关理论出发,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具体案例展开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揭开量化对冲策略应用的神秘面纱,提出以量化的方式和对冲策略手段相结合对风险进行控制,是一种严谨透明的投资理念,也符合理性的投资者在投资时追求的不只是收益,更重要的是对投资风险的管理的理念,为投资提供参考,有一定实用价值。本文首先对量化对冲资产管理产品进行介绍,特别是对其应用的量化对冲策略进行具体介绍,并通过国内量化对冲策略应用的具体案例对其使用的量化对冲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得出启示,从而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最后对我国量化对冲投资发展做出展望。

参考文献:

[1].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李进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2]. 基于应计项目的股票风险研究[D]. 魏韫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3]. 基于Copula-VaR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 鲁志军. 湖南大学. 2013

[4].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D]. 王珏.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5].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D]. 李政. 中央财经大学. 2015

[6].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风险管理与绩效测度研究[D]. 余佳子.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7]. 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研究[D]. 景在伦.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8]. 我国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研究[D]. 熊航.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9]. 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风险和收益的量化关系[D]. 魏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10]. Y证券公司量化对冲资产管理产品应用策略研究[D]. 李劲.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风险和收益的量化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