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曾巩《墨池记》一文中的点滴教学
张翠文山东省威海市神道口中学264200
教读曾巩的《墨池记》一文时,我按照惯例,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当读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这句话时,有学生读成“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我给学生纠正,应读成“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学生继续诵读,当我走到张海涛同学旁边时,他拿出一本翻译书,“老师,你看,这本书把它翻译成‘王君很害怕它不明显’,所以应该读成‘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我一看,有道理呀,真的是“王君”吗?备课时,我把“王君盛”当作教授名字,所以读成“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我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王君盛”还是“王君”呢?我当即做出决定,让同学们停止诵读,把张海涛同学刚才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让同学们讨论,大家觉得这两种读法都有道理,无法定夺。我灵机一动,指指讲桌上的电脑说:“来,我们请教一下这位大师,到网上找找答案!”
网上是这样解释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新编》中翻译“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显然,著者以“王君”为“教授”姓名,将“盛”解释为“深”、“十分”等副词之义。
人教部语文室编写的《墨池记》一课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于楹间的目的是什么?”也是以“王君”为“教授”姓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在总结《墨池记》一文段意时说:“第三段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经过,推究王君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对“王君”的解释同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古文鉴赏辞典》对其文的“鉴赏”中说:“作者对题旨的开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简略记述州学教授王盛向他索文的经过以后……”这里是以“王盛”为“教授”姓名的。
人教部中学语文室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本课的“课文说明”中有“州学教授王盛……”“王盛这样写的用心……”“王盛对墨池的重视……”“王盛悬挂墨池六字……”等等说法,皆以“王盛”为姓名。
可是,同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署名王照水的文章《<墨池记>鉴赏》中又说:“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教授王君盛’的请求的……”显然是以“王君盛”为“教授”姓名。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可真个是有争议的问题。对“州学台教授”的姓名,有三种说法,一是“王君”,二是“王盛”,三是“王君盛”。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理解“王君盛”呢?我放手让学生讨论、分析。
李翔同学说:“古人常常以‘君’作敬称,可随便找到,既然如此,同时代的《墨池记》作者也可以以‘君’为敬称。若‘君’为敬称,那么‘王盛’就是‘州学台教授’姓名。可是,‘君’为敬称,一般放在名字的后面,插在姓名之间,从没见过,从这个角度分析,‘王盛’作姓名,还不够确信。”
孙美霞同学翻开字典:“‘盛’字有如下几项义项:①兴盛;盛大。②充足。③极点;顶点。一般不作副词‘十分’、‘非常’、‘深’用。这样看来,‘州学台王君深怕……’的说法也不够确信。”
海涛同学总结:“‘君’插在姓名之间作敬辞不合常规,‘盛’一般不做程度副词讲,这位‘州学教授’的姓名应该就是‘王君盛’吧!”
通过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觉得理解成姓名“王君盛”较有道理。问题解决啦,教室里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由于课堂上发生了这一“意外”情况,虽没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但我没有遗憾,因为通过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关于对“教授王君盛”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师生在活动中不自觉地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