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发育阶段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研究

人脑发育阶段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研究

洛树东, 张文平[1]1999年在《人脑视皮质发育阶段微血管构筑的定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对新生儿6 例和一岁半幼儿2 例大脑视皮质微血管的构筑进行观察和体视学定量分析。发现新生儿视皮质第17 区深层( Ⅳ、Ⅴ、Ⅵ) 微血管密度略大于浅层( Ⅰ、Ⅱ、Ⅲ) ,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幼儿第17 区微血管密度Ⅳ> Ⅴ> Ⅵ> Ⅱ> Ⅲ> Ⅰ。两两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 P< 0001) 。新生儿视皮质17 区与18 区之间微血管密度无显着性差异( P> 005) ,幼儿视皮质17 区、18 区、19 区叁者之间微血管密度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 P< 0001) 。幼儿右侧视皮质各区微血管密度均大于左侧视皮质同区微血管密度。探讨了人脑发育阶段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发育规律与形态学特征。

孔艳蕾[2]2003年在《人脑发育阶段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人脑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研究不仅对中枢性视觉损害的认识有重要意义,而且能为其他神经系统疾患的认识提供重要参考,为此本文对新生儿至幼儿这一发育阶段的大脑视皮质微血管构筑进行了观察,从而为人脑微循环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死亡不超过24小时的新生儿(7例)和幼儿(4例)新鲜脑标本,经固定、火棉胶包埋、组织切片、碱性磷酸酶组化呈色、光镜观察及体视学处理,对视皮质(17区、18区、19区)和角回的微血管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大脑视区髓质的微血管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1)新生儿视皮质第17区深层(Ⅳ Ⅴ Ⅵ)微血管密度比值略大于浅层(Ⅰ Ⅱ Ⅲ),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新生儿视皮质微血管密度比值为17区>18区>19区>角回。其中17区与19区、角回,18区与19区、角回之间的微血管密度比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3)幼儿视皮质第17区各细胞层次微血管密度比值为Ⅳ>Ⅴ Ⅵ>Ⅱ Ⅲ>Ⅰ,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幼儿视皮质17区、18区、19区、角回之间微血管密度比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吕华, 郭旭方, 赵全明[3]2003年在《发育阶段人脑视觉系统微血管形态及年龄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视觉系统主要包括从视网膜到枕叶皮质的两条视觉传导路 :一条经外侧膝状体 (L GN)到初级视皮质 17区 ,另一条经上丘 (SC)和丘脑枕下部 (Pul)止于视联络区 18区、19区。而另一个与视觉有关的区域则是具有高级视整合功能的联络皮质——角回 (3

林雪群, 袁龙庆, 曾司鲁[4]1993年在《人脑视皮质的血管构筑》文中研究表明用铸型扫描电镜、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动-静脉连续灌注及马利根(Malligan)透明法,观察了15例(30侧)人脑视皮质距状裂上、下唇的软膜血管和皮质内血管构筑与细胞构筑的关系。1.视皮质表面软膜动脉来源于距状裂动脉、顶枕动脉、颞下后动脉,其分支呈梳状分布于距状裂上、下唇表面。可见2种类型的动脉吻合。距状裂上唇软膜静脉汇流至顶枕内侧静脉,下唇的主要汇流入枕内侧静脉。2.皮质内的动脉可分为皮质短动脉、皮质中动脉、皮质长动脉、皮质下动脉和髓质动脉5群,一般发出顺行和逆行分支。静脉亦可分为相应的5群。有纹区皮质可见4层血管网,第3层血管网又明显地分为3a、3b、3c叁个亚层,3b亚层毛细血管密度稀疏,相当Gennari带。无纹区皮质血管构筑较稀疏。测量了各层血管密度,并讨论了视皮质血管供应与临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人脑视皮质发育阶段微血管构筑的定量研究[J]. 洛树东, 张文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

[2]. 人脑发育阶段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研究[D]. 孔艳蕾. 山西医科大学. 2003

[3]. 发育阶段人脑视觉系统微血管形态及年龄变化的研究[J]. 吕华, 郭旭方, 赵全明. 临床医药实践. 2003

[4]. 人脑视皮质的血管构筑[J]. 林雪群, 袁龙庆, 曾司鲁. 解剖学报. 1993

标签:;  ;  ;  

人脑发育阶段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