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亚香,戚智彦,刘伟,孙佳美,潘庆民[1](2021)在《早春和夏季氮磷添加对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群落碳交换的影响》文中提出过度放牧导致的养分“入不敷出”是我国天然草地大面积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草地退化又显着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能否通过补充土壤养分来恢复退化草地的固碳功能,迄今相关研究较少。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ER)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是表征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指标。氮(N)和磷(P)是中国典型草原的主要限制性养分元素,而草地退化进一步加剧了养分的限制。在退化草地上添加氮磷对碳循环的上述过程(NEE、ER和GEP)有何影响,以及两种养分之间是否存在互作,目前尚不清楚。为此,该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早春融雪期(4月)和夏季生长期(7月)两个时间节点,设置不施肥(CK)、N添加(10.5 g·m–2·a–1, CO(NH2)2)、P添加(7 g·m–2·a–1, KH2PO4)和N、P共同添加((10.5 g N+7 g P)·m–2·a–1) 4个养分处理,探究早春和夏季氮磷添加对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群落碳交换的影响及其互作机制。结果表明:1)在早春和夏季两个时期,单独添加N或P对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而氮磷共同添加可显着提高NEE和GEP。2)早春(4月份)氮磷共同添加对NEE、ER和GEP的互作机制表现为正协同效应,而夏季(7月份)氮磷共同添加对NEE、ER和GEP的互作机制表现为加性效应。为了恢复退化的典型草原的固碳功能,氮磷共同添加比单一元素添加效果好,且早春添加优于夏季添加。该研究对指导退化草地的恢复具有参考价值。
周选博[2](2021)在《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在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出现明显的退化。返青期的过度放牧会造成牧草嫩芽被过度啃食,使草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为解决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返青期超载过牧的问题,在玛沁县大武镇牧草返青到家畜转场期间,对冬春草场进行了不同时间的返青期休牧试验。围绕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的影响;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返青期休牧措施下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果:1.在研究放牧与休牧时,分别在家畜转场后和牧草生长旺季进行两次调查,结果表明,返青期休牧使适口性较好的莎草科和禾本科牧草在草地群落中占比增加,而毒害草的占比减小;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对照降低;休牧可提高优良牧草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毒害草的生长。2.在休牧的基础上,对休牧天数进行了划分。在休牧处理下,地上总生物量、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随着休牧天数的增加呈现增加现象,在休牧40d时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全磷、速效磷、全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都随着休牧天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生长旺季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影响。植物物种重要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磷与土壤碳氮比呈显着负相关(r=-0.937;P<0.05),全氮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呈显着负相关(r=-0.993;P<0.001)。结合高寒草甸生态与经济效益,建议实施为期40d的返青期休牧。3.以休牧时间作为环境梯度,研究35种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西藏棱子芹(Pleurospermum hookeri)和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这3种植物对资源利用的能力大并且对返青期休牧带来的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高寒草甸上种群之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高,形成了资源共享的状态。综上所述,返青期休牧可以促进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地上植被和土壤营养物质的恢复,为促进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樊勇明[3](2021)在《黄土高原恢复草地群落地上地下功能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
何婷[4](2021)在《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蔡雅梅[5](2021)在《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氮磷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河岸带作为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过渡带,是公认的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最佳模式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河岸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严重影响河岸带氮、磷循环过程,河岸岸带氮、磷元素的赋存形态是控制氮、磷元素迁移和转化的基础,影响着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明晰河岸带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揭示河岸带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汾河临汾段三处典型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特征河岸带氮、磷元素的时空分布规律,探究河岸带氮、磷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不同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及河流水质对河岸带氮、磷分布的影响,并根据结论提出河岸带构建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汾河临汾段三处典型河岸带土壤TN、TP储量为人工修复河岸带>强人工干扰河岸带>自然河岸带。河岸带土壤氮、磷含量随季节变化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随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各水期河岸带近岸处土壤氮、磷含量高于远岸处;土壤深度方向上氮、磷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于自然河岸带和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影响河岸带土壤TN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河水蒸发量和河水TN含量,影响河岸带土壤TP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pH和N/P;而人工修复河岸带土壤TN、TP含量仅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相关。(2)汾河临汾段三处典型河岸带共发现植物15科35属38种,植物种数表现为自然河岸带<人工修复河岸带<强人工干扰河岸带。自然河岸带、人工修复河岸带和强人工干扰河岸带的植物生物量及植被TN、TP含量随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均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三处典型河岸带植物TN与土壤pH显着负相关(P<0.050),自然河岸带和强人工干扰河岸带的植物TP与土壤pH极显着负相关(P<0.010)。土壤pH、氮、磷较好地解释了河岸带植物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自然河岸带和人工修复河岸带土壤pH和土壤TN、C/N值对植物氮磷含量的交互作用较为明显,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TN、TP对于植物氮磷含量的作用较为明显。(3)由于人为因素干扰,汾河临汾段三处典型中,人工修复河岸带和强人工干扰河岸带TN、TP具有拦截河水污染及面源污染的双重作用,而自然河岸带截留河水污染的能力强于截留面源污染的能力。自然河岸带TN、TP的河水污染拦截率分别为68.974%、57.221%;人工修复河岸带TN的河水污染拦截率和面源污染拦截率分别为39.097%、14.105%,TP的河水污染拦截率和面源污染拦截率分别为54.769%、57.811%;强人工干扰河岸带TN的河水污染拦截率为47.397%,TP的河水污染拦截率和面源污染拦截率分别为15.795%、8.936%。人工修复河岸带及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对河水污染及面源污染的拦截量占比均大于植物,而植物对河水污染及面源污染的拦截率更高。三处典型河岸带TN含量与河岸带土壤含水率、河水流量和河水TN具有响应关系;河岸带TP与河岸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C/P具有响应关系。(4)根据自然河岸带TN、TP迁移规律发现,随着河水渗透作用TN、TP由近岸向远岸处迁移,由土壤表层逐渐向土壤深层渗透,研究区河岸带截留河水污染的能力强于截留面源污染的能力。河水水质对河岸带TN、TP浓度有显着影响,河水水质为劣Ⅴ类对应的河岸带TN、TP平均含量大于河水水质为Ⅴ类、Ⅳ类的河岸带TN、TP含量。TN在壤土中迁移速率小于在砂土中的迁移速率;TP在砂土中迁移速率小于在粉土中的迁移速率。粉土易于储存氮、磷元素。
杨贝贝[6](2021)在《人为活动干扰下巴音布鲁克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研究》文中指出
孟泽昕[7](2021)在《不同海拔高度青藏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评估》文中认为
吴金凤,刘鞠善,李梓萌,王德利[8](2021)在《草地土壤磷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磷是生物体的必需元素,也是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仅次于氮的限制元素。土壤磷循环主要受地球化学和生物过程控制,并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通过从大气氮沉降、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降水变化4个全球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磷循环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磷酸酶活性和丛枝菌根真菌等途径揭示全球变化影响土壤磷循环的作用机制,指出全球变化能够通过这些作用途径加快土壤磷循环,为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指导。最后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即球变化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仍需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并需考虑全球变化与刈割和放牧等人类活动交互作用对土壤磷循环的影响。
张萌[9](2021)在《内蒙古三种草原类型土壤中固氮菌群多样性分析及其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草原自东向西横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具有广泛的地理代表性。然而关于内蒙古草地固氮微生物的群落分布特征及其与驱动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以内蒙古草原内草甸草原(XWQ),典型草原(MDMC),荒漠草原(SHTL)三种类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在对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同时运用以nifH基因为靶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微生物培养技术,分析固氮基因丰度,固氮菌群多样性特征、群落组成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探讨影响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关键因素。获得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类型草原的nifH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三种草地固氮功能基因(nifH)拷贝数以XWQ(5.78×105-6.84×105 copies g-1)、MDMC(1.59×105-2.94×105copies g-1)和SHTL(1.38×105-1.92×105copies g-1)顺序递减。而且草甸草原样品的固氮基因拷贝数显着高于其他两种草原样品。(2)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三种草原类型固氮菌群以α变形菌门(Alphaproteobacteria,48.18%-77.12%)为主要的类群,其中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34.10%-70.54%)为最优势属。其他优势固氮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8.30%-13.63%)、Azohydromonas广泛固氮氢自养单胞菌(Azohydromonas,0.25%-19.83%)、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0.48%-1.95%)。XWQ的香农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着高于MDMC和SHTL(P<0.05),表明草甸草原的固氮群落多样性与另两种草原存在差异;三种草原类型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分布具有区域特征,且在系统发育距离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3)三种草原类型固氮微生物基因丰度及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TN,氮磷比(N/P),SOC,年平均降雨量与nifH基因丰度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且呈线性相关关系。pH值和年平均气温与nifH基因丰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SOC,N/P和pH值是影响固氮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4)对不同类型草原土壤固氮菌进行分离,共分离出63株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分离菌株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2%),厚壁菌门(Firmicutes,1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9%)以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4个门,40个属。其中具有nifH基因的菌株有14株,包括高通量测序中检测到的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和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本研究以nifH基因为标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定量PCR技术,结合纯培养技术,明确内蒙古三种草原类型土壤中固氮微生物数量、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草原类型-环境因子-固氮菌群组成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氮素输入过程和规律奠定了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内蒙古草地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菌种资源。
徐勃[10](2021)在《不同磷肥和磷形态对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叶片微观结构、氮磷吸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因具有耐旱、抗寒等特点,是北方人工草地主要的建植物种,也是我国饲料类经济作物。磷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是植物生长中所必需的元素。由于蒙古高原区的土壤磷素有效性弱,黄花苜蓿的产量通常较低。因此,探讨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下黄花苜蓿生长与土壤磷素间的关系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磷肥、土壤与黄花苜蓿三个角度出发,研究以下科学问题:(1)不同磷肥和磷水平对土壤中各形态磷含量、总磷含量及速效磷含量有何作用,土壤中总磷含量与各形态磷含量间的关系如何;(2)不同磷肥和磷水平对黄花苜蓿体内氮磷含量有何作用,土壤磷及磷形态含量变化是否影响黄花苜蓿对土壤氮磷的吸收;(3)叶片作为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之一,从叶片微观结构出发研究不同磷肥和磷水平对黄花苜蓿生长有何作用;(4)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下影响苜蓿生长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锡林浩特野生黄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于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原生命科学试验基地(2011-2013)和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内蒙古大学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2012-2014)分别开展原位施肥试验。试验样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7个施肥处理,分别为未施肥处理(CK)、9.6kg P·ha-1过磷酸钙肥(PⅠ-1)、14.4kg P·ha-1过磷酸钙肥(PⅠ-2)、19.6kg P·ha-1过磷酸钙肥(PⅠ-3)、9.6kg P·ha-1重过磷酸钙肥(PⅡ-1)、14.4kg P·ha-1重过磷酸钙肥(PⅡ-2)和19.6kg P·ha-1重过磷酸钙肥(PⅡ-3),每个处理设置五次重复,共35个试验小区。在试验期间,测量样地内黄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生物量、叶生物量、茎叶比、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叶片海绵组织厚度、氮含量、磷含量及土壤的氮含量、磷含量、有机磷形态、无机磷形态。初步结论如下:土壤各磷形态与苜蓿磷均呈正相关关系,与苜蓿氮磷比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植物磷与土壤磷形态间关系密切。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与各形态磷含量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磷形态的变化可为土壤磷含量变化提供依据。本试验中,随着植物生长,土壤中Ca8-P型无机磷和Ca10-P型无机磷在土壤中所占比例变化较大;同时,在有机态磷中,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所占比例变化较大,说明这几种无机磷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更密切。施磷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磷含量,同时也会降低植物体内的氮磷比。对土壤的全磷、全氮、氮/磷比与植物生长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可知:施磷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磷含量,降低土壤氮磷比,但施用过多磷肥后导致土壤中磷含量过高、氮磷比较低,会直接影响植物对土壤氮元素的吸收利用,这也是高磷降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对土壤氮磷含量与植物生长进行分析可知,地上生物量、株高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速效氮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因此施用磷肥促进苜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磷含量完成的。原位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厚度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等浓度磷素水平下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最大。从种植第一年(2012年)至种植第三年(2014年)间,施用重过磷酸钙肥后,叶片厚度有显着下降的趋势,但播种第二年与种植第三年(2014年)间无差异。海绵组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比不施入磷肥的CK略高。对比过磷酸钙肥与重过磷酸钙肥间海绵组织厚度,其差异较小。叶片栅/海比随施入过磷酸钙肥水平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非施肥条件下叶片栅/海比随时间推移略有上升。CTR(叶片紧实度)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磷肥种类对CTR(叶片紧实度)、SR(叶片疏松度)的作用不明显。综上所述,黄花苜蓿生长变化与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厚度的变化关系密切。黄花苜蓿氮磷含量所有指标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苜蓿磷含量;在土壤各磷形态中,对苜蓿氮磷含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a8-P型无机磷、Fe-P型无机磷、Ca10-P型无机磷及活性有机磷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土壤无机态磷中的Ca2-P型无机磷、Fe-P型无机磷及有机态磷中的活性有机磷对苜蓿生长的作用最为显着。向土壤中施入无机磷肥后,最先增加土壤无机态磷中的Ca2-P型无机磷、Fe-P型无机磷、有机态磷中的活性有机磷含量进而提高土壤中磷含量,黄花苜蓿吸收利用土壤中的磷,微观结构中出现黄花苜蓿叶片厚度增大的现象,而宏观生长表现为黄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增加。这是无机磷肥能够增加黄花苜蓿生长的主要原因。
二、磷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早春和夏季氮磷添加对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群落碳交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实验设计 |
1.3 生态系统碳交换参数(NEE、ER和GEP)和环境因子的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气温和降水 |
2.2 不同时期氮磷添加对NEE、ER和GEP的影响 |
2.3 不同时期氮磷添加对NEE、ER和GEP影响的互作效应 |
2.4 生态系统碳交换(NEE、ER、GEP)与土壤因子变化的关系 |
3 讨论 |
3.1 氮磷添加对碳交换的影响与退化草地的养分限制 |
3.2 生态系统碳交换的3个指标(NEE、ER和GEP)对氮磷添加响应的差异 |
3.3 氮磷互作效应与适宜的草地施肥时期 |
4 结论 |
(2)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 研究背景与进展 |
1.1.1 高寒草地特征及研究概况 |
1.1.2 休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概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返青期休牧对地上植被特征的影响 |
1.3.2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3.3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的影响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返青期休牧对地上植被特征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地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2.3.1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 |
2.3.2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2.3.3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主要植被盖度的影响 |
2.3.4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主要植物株高的影响 |
2.3.5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2.3.6 处理与时间效应对草地地上生物量和重要值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地概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2.4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3.3.2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3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
3.3.4 土壤理化性质与地上植被重要值的相关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返青期休牧措施下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地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2.4 数据统计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高寒草甸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
4.3.2 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 |
4.3.3 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氮磷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岸带土壤氮磷的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
1.2.2 河岸带植物氮磷的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
1.2.3 河岸带氮磷分布规律模拟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与水文 |
2.1.4 河流水质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地选取 |
2.2.2 采样工况设计 |
2.2.3 采样点布设 |
2.2.4 样品采集 |
2.2.5 理化性质分析 |
2.2.6 数据分析 |
3 典型河岸带土壤氮磷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3.1 土壤物理特征 |
3.2 土壤氮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1 土壤氮磷含量的空间变异性 |
3.2.2 土壤氮磷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
3.3 土壤氮磷含量的时间分布特征 |
3.4 土壤氮磷分布的影响因素 |
3.4.1 土壤氮磷分布的相关因子 |
3.4.2 土壤氮磷分布与土壤及水文特性的响应关系 |
3.5 小结 |
4 典型河岸带植物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4.1 植物种类、分布及生物量 |
4.2 植物氮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4.3 植物氮磷含量的时间分布特征 |
4.4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 |
4.5 植物氮磷含量的影响因素 |
4.5.1 植物氮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5.2 土壤因子对植物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
4.6 小结 |
5 典型河岸带对氮磷的拦截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5.1 典型河岸带对氮磷的拦截效率 |
5.1.1 氮磷拦截的空间特性 |
5.1.2 氮磷拦截的时间特性 |
5.2 典型河岸带氮磷分布的影响因素 |
5.3 典型河岸带氮磷含量与土壤及水文特性的响应关系 |
5.4 小结 |
6 环境因子对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氮磷分布影响解析 |
6.1 典型河岸带土壤水分运移模拟 |
6.1.1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6.1.2 参数设置及率定 |
6.1.3 模型验证 |
6.2 典型河岸带土壤溶质运移模拟 |
6.2.1 参数设置及率定 |
6.2.2 模型验证 |
6.3 环境因子对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氮磷分布影响 |
6.3.1 环境因子对河岸带TN影响 |
6.3.2 环境因子对河岸带TP影响 |
6.4 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治理建议及管理措施 |
6.4.1 河岸带治理建议 |
6.4.2 河岸带管理措施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8)草地土壤磷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地土壤磷循环 |
2 全球变化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作用 |
2.1 氮沉降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 |
2.2 CO2浓度升高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作用 |
2.3 温度升高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 |
2.4 降水变化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调节作用 |
2.5 多因子交互作用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作用规律 |
3 全球变化影响土壤磷循环的机理 |
3.1 全球变化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磷循环 |
3.2 土壤磷酸酶活性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 |
3.3 丛枝菌根真菌能够调节全球变化对土壤磷循环的作用 |
4 问题与展望 |
4.1 全球变化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
4.2 全球变化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涉及时间、空间及环境因子的变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应考虑多因子共同作用。 |
4.3 关于全球变化对土壤磷循环的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9)内蒙古三种草原类型土壤中固氮菌群多样性分析及其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生物介导氮循环 |
1.2 固氮作用研究进展 |
1.2.1 固氮微生物 |
1.2.2 生物固氮作用 |
1.3 草原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
1.3.1 草地生态系统中非共生固氮的研究现状 |
1.3.2 影响土壤固氮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壤理化因子及nifH基因的定量分析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土壤样品采集 |
2.2.2 土壤理化因子的测定 |
2.2.3 土壤样品总DNA提取 |
2.2.4 土壤中固氮基因nifH的 PCR扩增 |
2.2.5 nifH基因丰度的测定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2.3.2 草原土样品DNA提取结果 |
2.3.3 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片段PCR扩增电泳结果 |
2.3.4 草原土壤中固氮细菌nifH基因定量结果分析 |
2.3.5 nifH基因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2.3.6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nifH基因的草原土壤固氮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草原表层土壤样本nifH基因高通量测序 |
3.2.3 高通量下机数据分析 |
3.2.4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草原土壤中固氮功能微生物测序结果及深度分析 |
3.3.2 草原土壤样品自生固氮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3.3.3 草原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 |
3.3.4 属水平上的固氮群落丰度差异 |
3.3.5 草原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 |
3.3.6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草原可培养固氮微生物的分离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0 供试土壤 |
4.2.1 培养基 |
4.2.2 土壤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
4.2.3 不同草原土壤分离菌株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4.2.4 分离菌株固氮基因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样品中可培养细菌菌落数 |
4.3.2 分离菌株16S rRNA PCR扩增结果 |
4.3.3 基于16S rRNA基因的分离菌株组成 |
4.3.4 不同草原土壤中分离菌株系统发育分析 |
4.3.5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不同磷肥和磷形态对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叶片微观结构、氮磷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黄花苜蓿的生态学特性及应用 |
1.1.2 土壤学研究中的磷肥利用效率问题 |
1.1.3 氮磷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磷肥与苜蓿生长关系的研究 |
1.2.2 异速生长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1.2.3 施肥对植物氮磷含量的影响 |
1.2.4 施肥与土壤中氮磷含量关系的研究 |
1.2.5 施肥与土壤中磷形态关系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方案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 |
3.1 结果与分析 |
3.2 讨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与植物、土壤氮磷化学计量学关系 |
4.1 结果与分析 |
4.2 讨论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与黄花苜蓿叶片微观结构关系 |
5.1 结果与分析 |
5.2 讨论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与黄花苜蓿生长的关系 |
6.1 结果与分析 |
6.2 讨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磷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春和夏季氮磷添加对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群落碳交换的影响[J]. 吕亚香,戚智彦,刘伟,孙佳美,潘庆民. 植物生态学报, 2021(04)
- [2]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D]. 周选博. 青海大学, 2021(01)
- [3]黄土高原恢复草地群落地上地下功能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D]. 樊勇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D]. 何婷.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5]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氮磷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蔡雅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人为活动干扰下巴音布鲁克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研究[D]. 杨贝贝.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7]不同海拔高度青藏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评估[D]. 孟泽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草地土壤磷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 吴金凤,刘鞠善,李梓萌,王德利. 中国草地学报, 2021(06)
- [9]内蒙古三种草原类型土壤中固氮菌群多样性分析及其分离鉴定[D]. 张萌.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10]不同磷肥和磷形态对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叶片微观结构、氮磷吸收及产量的影响[D]. 徐勃. 内蒙古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