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年第15卷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政,刘淑萍,王枫,马中立,邹志康[1](2016)在《中美空军飞行学员医学选拔对照实证研究——全身性疾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我军招飞医学选拔时因全身性疾病而淘汰的学员并参照美军标准评价其合格与淘汰情况,为我军招飞医学选拔标准的修改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对中美招飞医学选拔标准的内容及其制订和维护进行比较;分析2012—2015年参加我军招飞医学选拔定选因全身性疾病淘汰学员的情况,并参照美军招飞医学选拔标准进行判定。结果美军招飞医学选拔标准最大特点是对于器官功能的重视,维护更新速度快,对于少数疾病有特许作支撑。我军招飞医学选拔标准重视形态学指标,尺度明确,便于执行。我军招飞医学选拔因全身性疾病淘汰的学员共15例,参照美军标准进行判定,其中14例可判定为合格,合格率为93.3%。结论我军和美军招飞医学选拔标准中关于全身性疾病的评定具有一定差异,在修订我军标准时可根据我国国情并适当借鉴美军标准。
刘俊平[2](2014)在《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自清末即开始出现航空事业,但一直到北洋政府时期,空军发展仍十分迟滞。国民政府建政以后也致力于发展空军,1931年到1937年是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黄金”时期。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已建有正式的航空工厂和航空学校,并相应改善了一些空军基础设施,空军部队经扩充后也初具规模,不仅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也对以后的空军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国民政府建设空军的重要分水岭。其时,世界各国早已将国防的方向纷纷从海上转移到空中,以加强空军国防力量。日本在对华侵略态势下,已形成明显的空军优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空军轰炸东北锦州,揭开了日机轰炸中国重要城市的历史。四个月后,“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日机肆虐上海,而中国空军毫无办法。中国人此时才对空中战争有了相当的印象和认识,开始发出“航空救国”的呼声。面对严峻形势,国民政府开始募集航空捐款,并制定空军建设计划与空军对日作战计划。根据既定方针,国民政府主要从空军军备和空军人才两个方面来着手空军建设。在空军军备上,国民政府首要任务是发展航空工业。在资金和技术短缺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实行自行建造和中外合资相结合的办厂方式,引进美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生产、管理技术,并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对已有的航空工厂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当时中国整体工业基础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国民政府并不能实现飞机批量生产,而且大多航空工厂只能仿造、修理和装配飞机,因此中国空军使用的飞机主要还是购自海外。“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扩建空军基础设施,1934年后机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不仅追求机场的数量,同时也注重它的实战功能;空军气象和通信设施在抗战前也初步建立。但空军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是非常薄弱,很多场站设备不健全,地勤指挥和通信能力也存在严重问题。此外,国民政府还积极扩充空军,不仅积极整合地方空军资源,还努力购置飞机装备,空军部队的编制不断扩大。在完成对广东空军的收编后,国民政府的空军力量日趋统一,空军部队初具规模。不过,由于中日空军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国民政府不得不把防空建设作为急务来抓,通过组建地面防空部队,实施防空演习和举办防空展览等方式,来增强防空能力。在空军人才建设上,国民政府十分注重空军的精神和技术教育,主要依托国内空军学校来培养空军人才。1932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学校是当时中国空军人才的摇篮,它有严格的选拔、考核机制和良好的培养环境。学员分别由美国和意大利顾问团成员来培训、管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实施不同的训练,接受空军信念教育和思想控制相结合的精神教育方式。空军学员的训练时间通常是一到两年,其培养成本十分高昂。防空学校是国民政府培养防空人才的一所学校,它组建于1934年,其在师资力量和管理上不如航校,学员的出路也十分困难。此外,国民政府还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航空相关人才,抗战前派往留学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意大利,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在国内航空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总的说来,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空军在抗日战场上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振奋了抗日精神。但与此同时,空军在抗战中也暴露出其在战略战术、基础设施、飞行员训练及军制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并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空军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丹[3](2014)在《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进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是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周边军事战略环境的变化和未来西部高原空中作战的需要,军委加强了西部高原空军作战部队的部署,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已成为一项常规性任务。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任务重、时间长、涉及人员多、特殊环境影响大,对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以进入高原驻训的空军航空兵部队人员健康和卫勤保障措施为研究对象,重点揭示部队从平原进驻高原后机体生理与心理功能的变化特点及规律,高原驻训期间疾病发生规律,分析掌握卫勤保障措施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维护和提高高原驻训部队战斗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工作改进建议。本课题研究在综合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和必要的实验研究,分析高原特殊环境对空军航空兵部队人员生理与心理功能的主要影响,探讨高原反应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需求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系列保障措施,同时,研究提出的卫勤保障措施的困难,可为部队高原训练、救灾、作战等任务的卫勤保障提供现实的借鉴。第一部分是高原环境对人员健康及卫勤保障的影响要求研究。高原环境对人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低氧低气压、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和水汽含量低等,其主要影响为易诱发急性高原病、劳动能力下降、消化功能下降、易致人员冻伤、感冒、鼻衄、唇裂和皮肤病,以及睡眠障碍、心理负荷加重等,进而对高原驻训部队卫勤保障提出基本要求: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开展群众性的防病工作;二是综合防治,突出重点,有效减低疾病发病率;三是加强适应性训练的医学指导和卫生监督;四是保证驻训人员睡眠,强化心理卫生保障。第二部分是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人员健康调查与分析。针对2012年某空军航空兵部队赴西藏驻训15周内的人员发病情况、体能状况以及生活卫生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驻训部队人员在驻训期间15周内共发生各类疾病87例,昼夜发病率约4‰,昼夜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训练部队发病率。按疾病分类,以呼吸道疾病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道疾病。从发病时间来看,明显有3个高峰期,即第1周、第3周、第11周。体能状况的测试采用PWC170标准体能测试方法,通过对照驻平原期间和高原驻训期间的PWC170,进驻高原后40d的测试结果低于进驻前5d的测试结果,尤其是体能状况中等的人员下降较多,而体能良好以上人员下降较少。生活卫生情况主要调查内容为作息时间调查、膳食调查和体育锻炼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人员中,夜间睡眠不足的人员达到36.1%,战士和地勤、后勤干部较多;在膳食调查方面,无论是战士,还是驻训的地勤后勤军官,以及飞行员,对合理膳食知识都不甚了解,在调查的83人中,有67名对合理膳食的知识了解较少或不了解,占80.7%。在非飞行日,一日三餐基本都能按时进餐,飞行日,则视具体飞行计划而定,进餐和加餐的时间不够固定;体育锻炼方面,本次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文化体育活动较少,体育运动锻炼开展不够。第三部分是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针对本次驻训卫勤保障基本情况,归纳了部队卫勤保障基本措施、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理顺了驻训部队卫勤保障关系,二是制定了卫勤保障计划方案,三是开展了必要的健康教育,四是添置了必要的制供氧设备和药品。本次空军航空兵高原驻训,无论是飞行卫勤保障,还是部队日常卫勤保障,总体而言是保障有力的,其基本经验包括:一是预先做好保障准备,二是以高原病预防为重点,三是强化飞行卫生保障。本次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由于对部队人员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尚把握不够清晰,在保障部队总体训练任务比较圆满完成的情况下,卫勤保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驻训卫勤准备尚不充分,二是体育锻炼缺乏组织指导,三是驻训饮食保障尚需完善,四是卫生防病工作有待加强。第四部分是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对策研究。根据以上调查研究结果,依据近年来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的卫勤保障情况,针对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高原驻训卫勤保障基本组织工作方法,以及高原驻训准备期、适应期、驻训期、返回平原期等各个阶段卫勤保障措施和对策。第五部分是本课题的结论。课题研究在设计时即注重勤务与技术相结合。研究时既有卫生勤务研究常用的文献分析、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和内容,同时亦采用预防医学技术研究的PWC170试验,力争实现卫勤保障措施更有技术基础依据,从而提升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课题研究力求全面了解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的卫勤保障问题。研究涉及人员生理心理变化特点、营养膳食保障、个体体能状况、日常作息,驻训部队的疾病发生情况、药材保障、卫生防病情况等,较全面地分析了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课题研究力争为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提供实用的卫勤保障措施和对策。研究过程中,针对人员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和卫勤保障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卫勤保障措施,如可开展的体能训练项目、如何实施健康教育等,形成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不同阶段的卫勤保障措施和对策。
张向阳[4](2011)在《军事航空医学若干前沿问题发展态势研究与思考》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新的军事变革、新武器装备浪潮汹涌而至,新军事变革及新武器装备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它们正在而且必将进一步对当代军事和国际战略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军事医学与军事航空医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飞行员的身体和心理均受到了不同的改变,由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空间定向障碍等航空医学问题仍然是军事航空医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武器、新装备、新环境所带来的高心理负荷,长航飞行时睡眠节律紊乱、身心疲劳、工作能力下降等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军事航空医学热点前沿问题已成为国家和军队特别是空军卫生系统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无论在政策规划、航卫保障、心理卫生及疾病防治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对此,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军内外文献资料、有关战略发展的规划,多次研讨,进行综合分析,获取了国内外、军内外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的大量客观详实的资料,并参考咨询了部分空军卫生系统的专家的意见,对军事航空医学前沿问题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在分析方法上,努力做到基础理论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外军与我军航空军医学的战略规划及发展态势相比较,总结经验与查找问题相结合。在全面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总结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系统分析了军事航空医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包括军事航空医学的内涵界定、军事航空医学的发展历程及军事航空医学的地位作用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为应对新时期军事航空医学的前沿问题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全面分析了新军事变革、新武器装备、新战式战法及生命科学发展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第四部分从多维角度反映全球(含我国)军事航空医学发展态势,针对我国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现状、科研能力、技术前沿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论述了军事航空医学的热点前沿问题;第五部分将前述研究结果加以分析,提出了我军航空医学发展方向的主要策略和建议。研究认为我军在未来军事航空医学的发展中要注重研制及改进第四代战斗机飞行员个人防护装备的研究;配合新型战机设计,进行语言识别等座舱智能化的研究;开展多维重建、全自动空间定向、定位映像图示系统的研究;研制飞行人员健康状况自动测试显示分析系统;建立飞行人员体格综合评定方法和标准以及飞行能力的综合评定方法和标准;建立医学新技术在临床航空医学应用的评价体系和程序模式等。
张向阳,刘飒,张霞,刘珺,陈敏,孙玮,张凌,王志翔[5](2008)在《《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7~2006年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从期刊被引计量指标、来源期刊计量指标以及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方法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对该刊1999~2006年所载论文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被引半衰期,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1997~2006年所载论文的被引率、期刊自引率以及作者情况等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该刊1999~2006年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及被引半衰期均呈递增趋势。1997~2006年共刊文1491篇,被引478篇,总被引次数1385次,平均刊文被引比例为32.06%。单篇论文平均被引2.90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22次。结论该刊论文质量较高,有独立风格和特色,且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该刊是我国航空航天医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
于双平[6](2008)在《构建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理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学科学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学科理论的产生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在我国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战争,非传统威胁已成为和平时期的主要威胁,恐怖袭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生物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等赋予了军事医学新的保障任务。这些任务包括传统的军事医学任务,也包括新形势下时代发展赋予军事医学的延伸任务,而军事医学任务体系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已超出军事医学学科体系的涵盖范围。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寓军于民的国防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军事医学的发展方向和转型需求,我国军事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应该如何面向未来发展需求还需要深入研究。新国家安全观、新军事变革对我国国防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国防必须有相应的医学研究作为支撑,面对新的国家安全形势,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建立一个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医学分支学科及其学科体系,即国防医学及其学科体系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运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聚类分析、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国防医学所涉及的主要医学学科范围,采用适当的学科分类方法,尝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国防医学任务体系的国防医学学科体系框架,根据国防医学所涵盖的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初步提出既符合我国现有军事医学基础,又能适应国防医学发展需求的,建设我国国防医学的学科发展建议,为我国国防医学和我军军事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论文正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国防医学和国防医学学科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学科学理论探讨,包括学科和学科体系的涵义,国防医学的定义、学科性质、诞生条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地位和作用、与军事医学的关系,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学科学理论研究,以及国防医学学科体系与军事医学学科体系的关系等内容。第二部分简要分析国防医学所担负的国防任务体系,即以军人为主要研究和保障对象的部队卫勤保障和以军民结合保障为主的灾害与应急医学救援、国防职业的医学防护、国防卫生事业管理、国事安全的医学保障等五类,分列出各类任务范围所涵盖的、与国防有关的各个主要医学学科范畴,为下一步构建国防医学学科体系提供一定量可供选择的医学学科范围。第三部分比较研究国内外医学学科分类标准和方法,包括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中国国务院学委会、国家教委《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Medicus Index》(《医学索引》)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简称《MeSH主题词表》),以及有关军事医学学科划分的《中国军用医学主题词表》等。分析其中涉及的与国防有关的主要医学学科,与根据任务体系所列出的医学学科范围共同构建出国防医学学科体系所涵盖的基本学科范围。对比分析各学科分类标准和方法,选出合适的学科划分方法,根据学科研究针对的时期特点将国防医学学科体系划分为平时国防医学研究和战时国防医学研究两大类,继续细分为军民平时国防医学研究、军民平战结合国防医学研究、军民战时国防医学研究三部分,并再次细分为六小部分,初步构建出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同时,对军事医学学科体系进行了简单探讨,结合以往军事医学学科体系的划分方法(主要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的多种划分方法),依据国防医学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和已构建的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理论框架,尝试着对军事医学理论学科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第四部分根据我国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现实基础,即以部队保障为主的军事医学研究现状和以军民结合保障为主的学科研究现状(包括我国台湾地区部分情况),以及国外国防医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北约、欧盟(前独联体)、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东、西德)、印度、韩国、朝鲜、意大利、以色列、澳大利亚、瑞士、巴基斯坦、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以部队保障为主的军事医学研究现状和以军民结合保障为主的学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步提出既符合我国现有军事医学基础,又能适应国防医学发展需求的,建设我国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建议,即对我国已经发展较好的学科、需继续扩展的学科和需要新增加的学科的初步分析和总结,为我国国防医学和我军军事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于丽,钟方虎,贺青[7](2007)在《因特网上国内外航空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因特网在国内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信息资源增长迅猛,面对网络上种类繁多的信息,如何有效利用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详细介绍因特网上查询和获取航空医学信息的方法。
何东东,王秀明,王世君,陈英,李晶[8](2007)在《东北地区2000~2005年住院军事飞行人员疾病构成和常见病疾病谱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东北地区2000~2005年住院军事飞行人员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为完善新时期飞行人员疾病预防、诊治和医学鉴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东北地区2000~2005年2223人次住院军事飞行人员的病例资料,并按国际疾病分类法第9版(ICD-9)编制"东北地区2000~2005年军事飞行人员疾病构成"和"东北地区2000~2005年军事飞行人员常见病疾病谱"。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疾病构成显示,军事飞行人员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多年居首位,构成比是居第2位的消化系统疾病的2~3倍。与1995年比较,肌肉骨骼系统、感觉器官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构成比上升显着;疾病谱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头痛、神经性耳聋和心律失常居前5位。结论 21世纪前6年东北地区军事飞行人员常见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头痛、神经性耳聋和心律失常。提示转氨酶增高、半月板损伤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增加迅速,应引起关注。
王志翔[9](2007)在《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大事记(1987年7月至2007年6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成立于1987年7月8日,当时名称为"中华医学会航空医学学会"。1996年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改为现名。继本分会成立之后,从1987年12月至1989年11月,相继有吉林、北京、四川、湖北、上海、江苏和陕西等7个省(市)的中华医学会分会航空医学学会成立。2007年,时值本分会成立20周年之际,笔者根据
王颖,于青琳,汪德清,付小兵,田亚平[10](2007)在《军事飞行员血清载脂蛋白谱特征与血脂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军事飞行员血清载脂蛋白谱的特征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进行疗养的男性飞行员180名,平均年龄35.9±7.5岁,为其进行体检并测定血清载脂蛋白(apo)A1、A2、B、C2、C3、E 以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①血清 apoA2、apoB、apoC3和 apoE 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显着升高;②与无脂代谢紊乱的飞行员相比较,高 TG 血症者的 apoB(0.920±0.237 vs 0.789±0.207 g/L,t=-2.875,P=0.005)、apoC2(0.066±0.016 vs 0.039±0.015 g/L,t=-8.051,P=0.000)、apoC3(0.169±0.054 vs 0.108±0.028 g/L,t=-5.611,P=0.000)和 apoE(0.056±0.011 vs 0.043±0.009 g/L,t=-6.408,P=0.000)水平显着升高,而 apoA1(1.309±0.143 vs 1.421±0.213 g/L,t=2.586,P=0.011)的水平降低;高 TC 或伴高 TG 血症者的所有载脂蛋白水平均升高;低 HDL-C血症者的 apoA1(1.096±0.166 vs 1.421±0.213 g/L,t=6.754,P=0.000)和 apoA2(0.252±0.028 vs 0.292±0.041 g/L,t=3.557,P=0.001)水平降低,而 apoC2(0.187±0.069 vs 0.039±0.015 g/L,t=-3.513,P=0.000)、apoC3(0.169±0.064 vs 0.108±0.028 g/L,t=-4.176,P=0.001)和 apoE(0.054±0.028 vs 0.043±0.009 g/L,t=-3.177,P=0.002)水平显着升高;③血清 TC 与所有载脂蛋白呈正相关;TG 与 apoB(r=0.349,P<0.01)、apoC2(r=0.517,P<0.01)、apoC3(r=0.746,P<0.01)和 apoE(r=0.621,P<0.01)呈正相关;HDL-C 与 apoA1(r=0.873,P<0.01)和 apoA2(r=0.494,P<0.01)呈正相关,与 apoC2(r=-0.152,P<0.05)呈负相关;LDL-C 与 apoA2(r=0.295,P<0.01)、apoB(r=0.864,P<0.01)和 apoE(r=0.273,P<0.01)呈正相关。结论 180名男性飞行员的血清 apoA2、apoB、apoC3和 apoE 水平与年龄增加有关,多种载脂蛋白的水平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
二、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年第15卷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年第15卷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2)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特色 |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背景 |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
一、国民政府空军的建立 |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初露端倪 |
三、“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之成就 |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空军的发展 |
一、一战后欧美列强日益向空军倾斜的国防体系 |
二、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列强积极扩建空军 |
三、欧美空军发展对中国空军建设的影响 |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事航空的强化及其空军势力的扩充 |
一、日本的航空事业 |
二、空军战备训练 |
三、空军教育:飞行学校与空军人员之养成 |
四、空军实力扩充 |
五、日本空军对华侵略态势 |
第二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酝酿与决策 |
第一节 国内航空救国运动的兴起 |
一、“航空救国”意识的觉醒 |
二、各种航空救国组织的建立 |
三、举办“航空救国”宣传活动 |
四、捐款购机:民众对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响应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思想基础 |
一、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空军建设思想 |
二、“七七”事变前时人对空军建设的认识 |
第三节 全国航空会议的召开 |
第四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与防日计划 |
一、空军内部提出对空军的改革与建议 |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的出台与演变 |
三、国民政府空军对日作战计划 |
第三章 空军军备建设 |
第一节 航空工业的艰难起步 |
一、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条件分析 |
二、先天不足的早期中国航空工业 |
三、国民政府自主建厂与中外合资办厂 |
四、推进航空工程教育与研究发展 |
第二节 空军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扩建 |
一、扩大与改造航空场站 |
二、增办其他空军设施 |
三、设置航空禁航区域 |
第三节 扩充空军部队 |
一、整合地方空军 |
二、增编作战飞机 |
三、抗战爆发时空军部队实力及部署情况 |
第四节 空军建设的当务之急:防空建设 |
一、防空的紧迫性与防空问题的严重性 |
二、组建防空部队,发展“积极防空” |
三、实施防空演习 |
四、举办防空展览活动—以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为例 |
第四章 空军教育与人才建设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空军人才的培养要求 |
一、空军学员的准入资格 |
二、对空军人员的精神要求与指导思想 |
三、对空军人员的技术训练培养要求 |
第二节 空军人才的摇篮—中央航空学校 |
一、航校的成立 |
二、严格学员选拔与考核机制 |
三、重视学员的培养 |
四、航校的精神教育 |
五、航校的人才培养成本与薪阶制度 |
第三节 防空学校人才培养概况 |
一、防空训练与培训 |
二、主要负责人及师资力量 |
三、学员的选拔、管理与出路 |
第四节 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
一、“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对空军留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及派遣尝试 |
二、派遣赴意大利留学的学生学习概况 |
三、派遣留学生赴其他国家学习概况 |
第五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评价与检讨 |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对抗战的贡献 |
一、中国空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并从战略上牵制了日军 |
二、铸就“笕桥精神”,鼓舞抗战士气 |
三、为抗战后期争取美国对华空军援助打开窗口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问题检讨 |
一、缺乏正确的空军战略战术 |
二、空军基础建设极其薄弱 |
三、飞行员缺乏训练导致事故 |
四、空军军制不良,航委会人事混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目的与范围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内容 |
(一) 高原环境对人员健康及卫勤保障的影响要求 |
(二)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人员健康调查与分析 |
(三)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
(四)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对策 |
五、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高原环境对人员健康及卫勤保障的影响要求 |
一、 高原环境特点及对高原驻训人员健康的影响分析 |
(一) 青藏高原环境特点 |
(二) 高原环境对驻训人员健康的影响 |
二、 高原驻训人员身心变化特点及发病规律分析 |
(一) 驻训部队人员生理变化特点 |
(二) 驻训部队人员心理变化特点 |
(三) 驻高原部队疾病发生情况 |
三、 对高原驻训部队卫勤保障基本要求 |
(一)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开展群众性的防病工作 |
(二) 综合防治,突出重点,有效减低疾病发病率 |
(三) 加强适应性训练的医学指导和卫生监督 |
(四) 保证驻训人员睡眠,强化心理卫生保障 |
第二部分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人员健康调查与分析 |
一、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人员疾病调查与分析 |
(一) 调查方法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人员体能状况调查与分析 |
(一) 调查方法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人员生活卫生调查与分析 |
(一) 调查方法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部分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基本情况 |
(一) 理顺了驻训部队卫勤保障关系 |
(二) 制定了卫勤保障计划方案 |
(三) 开展了必要的健康教育 |
(四) 添置了必要的制供氧设备和药品 |
二、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的主要经验 |
(一) 预先做好保障准备 |
(二) 以高原病预防为重点 |
(三) 强化飞行卫生保障 |
三、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驻训卫勤准备尚不充分 |
(二) 体育锻炼缺乏组织指导 |
(三) 驻训饮食保障尚需完善 |
(四) 卫生防病工作有待加强 |
第四部分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对策 |
一、 高原驻训准备期的卫勤保障 |
(一) 开展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 |
(二) 进行健康体检 |
(三) 开展身体适应性锻炼的卫生指导 |
(四) 筹措高原驻训初期的药材保障 |
二、 高原适应期的卫勤保障 |
(一) 急性高原病的防治 |
(二) 科学安排体力劳动 |
(三) 合理安排营养和饮食 |
三、 高原驻训期的卫勤保障 |
(一) 高原驻训部队常见疾病的防治 |
(二) 加强高原飞行卫勤保障 |
(三) 高原驻训的合理膳食 |
(四) 高原驻训期间体育锻炼的卫生学指导 |
(五) 高原驻训的药材装备保障 |
四、 返回平原适应期的卫勤保障 |
第五部分 结论 |
一、 课题研究结论 |
(一) 探讨了高原环境对人员健康及卫勤保障的影响要求 |
(二) 掌握了本次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人员健康状况 |
(三) 分析了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现状 |
(四) 构建了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对策 |
二、 研究特色与创新 |
(一) 结合性 |
(二) 全面性 |
(三) 实用性 |
三、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文献目录 |
附录2 卫勤保障措施调查问卷 |
附录3 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调查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军事航空医学若干前沿问题发展态势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重点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军事航空医学基本理论问题 |
一、军事航空医学的内涵界定 |
二、军事航空医学的发展历程 |
三、军事航空医学的地位作用 |
第三部分 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新军事变革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 |
二、新武器装备发展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 |
三、新战式战法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 |
四、生命科学发展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军事航空医学发展态势分析 |
一、美军军事航空医学战略与规划分析 |
二、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
三、军事航空医学热点领域分析 |
第五部分 对我军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思考 |
一、我军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现状 |
二、我军军事航空医学存在的问题 |
三、我军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思考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构建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学科学概述 |
一、关于学科体系的一般理论 |
(一) 学科的涵义 |
(二) 学科体系的涵义 |
二、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学科学研究 |
(一) 国防医学的学科学分析 |
(二) 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学科学分析 |
三、国防医学学科体系与军事医学学科体系的关系 |
(一) 国防医学学科体系与军事医学学科体系的区别 |
(二) 国防医学学科体系与军事医学学科体系的联系 |
第二部分 国防医学任务体系及相应的主要医学学科 |
一、国防医学任务体系 |
(一) 部队平战时卫勤保障 |
(二) 灾害与应急医学救援 |
(三) 国防职业的医学防护 |
(四) 国防卫生事业管理 |
(五) 国事安全的医学保障 |
二、国防医学任务体系相应的主要医学学科 |
(一) 部队平战时卫勤保障涉及的主要医学学科 |
(二) 灾害与应急医学救援涉及的主要医学学科 |
(三) 国防职业的医学防护涉及的主要医学学科 |
(四) 国防卫生事业管理涉及的主要医学学科 |
(五) 国事安全的医学保障涉及的主要医学学科 |
第三部分 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理论框架 |
一、医学学科分类标准和方法 |
(一) 国内外主要的医学学科分类标准和方法 |
(二) 各种分类标准和方法中与国防有关的主要医学学科 |
二、国防医学学科体系涵盖的主要医学学科范围 |
三、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理论框架 |
(一) 按照国防医学学科研究针对的时期特点进行构建 |
(二) 对军事医学理论学科体系的重新构建 |
第四部分 对我国构建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分析与建议 |
一、国内国防医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
(一) 以部队保障为主的军事医学研究现状 |
(二) 以军民结合保障为主的学科研究现状 |
二、国外国防医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
(一) 以部队保障为主的军事医学研究现状 |
(二) 以军民结合保障为主的学科研究现状 |
三、中外国防医学学科发展现状的对比 |
(一) 中外军事医学研究现状的对比 |
(二) 中外以军民结合保障为主的学科研究现状对比 |
四、对我国国防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初步建议 |
(一) 空间布局上的建设建议 |
(二) 时间部署上的建设建议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
致谢 |
在读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附录一 “国防医学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概况 |
附录二 部分国防医学学科名称英汉对照表 |
附录三 作者简介 |
四、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年第15卷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空军飞行学员医学选拔对照实证研究——全身性疾病[J]. 赵国政,刘淑萍,王枫,马中立,邹志康. 空军医学杂志, 2016(01)
- [2]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D]. 刘俊平. 南京大学, 2014(05)
- [3]空军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研究[D]. 陈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2)
- [4]军事航空医学若干前沿问题发展态势研究与思考[D]. 张向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5]《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7~2006年文献计量分析[J]. 张向阳,刘飒,张霞,刘珺,陈敏,孙玮,张凌,王志翔.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8(02)
- [6]构建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理论探讨[D]. 于双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7]因特网上国内外航空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J]. 于丽,钟方虎,贺青.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7(05)
- [8]东北地区2000~2005年住院军事飞行人员疾病构成和常见病疾病谱调查[J]. 何东东,王秀明,王世君,陈英,李晶.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7(02)
- [9]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大事记(1987年7月至2007年6月)[J]. 王志翔.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7(02)
- [10]军事飞行员血清载脂蛋白谱特征与血脂关系的研究[J]. 王颖,于青琳,汪德清,付小兵,田亚平.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