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球发育论文_张建瑛,秦希波,李业娟,姚志刚,李京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球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孢子,甘蓝,基因,杉木,孢子囊,球果,胚珠。

叶球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瑛,秦希波,李业娟,姚志刚,李京[1](2019)在《松属植物的大、小孢子叶球发生及发育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形态学和解剖学两个角度对松属植物大、小孢子叶球发生、发育的特点以及大、小孢子叶球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几种特殊现象进行综述,系统地总结了大、小孢子叶球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分化阶段特征以及小孢子叶球中花粉的发育、大孢子叶球发育中颈卵器的形成等多个重点阶段,提出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朱李奎,唐亮,赵贝贝,路兆庚,王莉[2](2018)在《杉木小孢子叶球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扬州地区生长的成年杉木为实验材料,通过采用数码相机拍摄、体视镜、扫描电镜以及半薄切片等方法,对杉木小孢子叶球发育、小孢子囊发育及其散粉规律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发现,10月中旬,杉木小孢子叶球形成并着生于新枝顶端。翌年3月中下旬,小孢子叶球成熟,进入散粉期,散粉首先从小孢子叶球基部开始依次向上部扩散。小孢子叶在孢子叶球主轴上螺旋排列,单个小孢子叶通常由3个小孢子囊组成,构成叁角形。小孢子囊壁由1层表皮细胞、1~2层中间层细胞和1层绒毡层细胞组成,表皮细胞首先形成,并向内分化出2~3层细胞,分别分化形成中层和绒毡层,最后中层和绒毡层消失。杉木的小孢子囊通过开裂口控制其开裂,20℃室温下整个小孢子叶球散粉时间持续约18 h,单个小孢子叶的散粉时间为8~10 h。以上结果显示,杉木小孢子叶球的发育过程经历了体积增大、鳞片开张及散粉等阶段,这些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利于提高散粉效率,这说明杉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风媒传粉的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姜蓓,唐亮,路兆庚,王莉[3](2017)在《杉木大孢子叶球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州生长的成年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为实验材料,采用数码相机实地拍照、体视镜、半薄切片以及扫描电镜等方法,从形态学、解剖学系统观察了杉木大孢子叶球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2011年10月底至11月初,杉木大孢子叶球形成,此时大孢子叶球呈绿色,体积较小;翌年3月中下旬,大孢子叶球成熟,进入传粉期,期间大孢子叶球经历了由绿变黄的颜色转变、体积增大以及苞片开张的过程。胚珠发育过程中,胚珠原基于1月上旬发生,1月中下旬珠被和珠心组织已分化形成;2月下旬,珠心组织继续发育,形态呈椭圆型,并在其上方形成贮粉室,周围的珠被组织继续生长包围珠心组织,形成珠孔道;3月初珠孔形成,开口达到最大,胚珠的体积继续增大;3月中下旬,胚珠珠孔处开始分泌传粉滴。授粉后,传粉滴消失,珠孔上方的组织停止生长,珠孔开口亦不再增大。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大孢子叶球从分化形成到发育成熟需要约5个月的时间,胚珠的形态结构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许多适应风媒传粉的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敏,张唯,宫再欣,郑彩霞[4](2017)在《油松大孢子叶球发生发育的形态与解剖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掌握油松大孢子叶球发生发育过程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胚珠生长的解剖学特征,建立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发育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采用形态观测和石蜡切片法,在2013—2016年对北京地区油松大孢子叶球,从花芽分化到种子成熟的过程进行了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油松的花芽在第1年8月初分化,9月底大孢子叶球原基形成。原基在冬季休眠,至第2年春季继续发育。大孢子叶球在4月初从形态学上可辨,到4月10日左右,胚珠进行细胞分化,此时,大孢子叶球纵径约为5.0 mm。大孢子母细胞在4月20日左右形成,随后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功能大孢子。至5月10日左右,大孢子叶球接受小孢子叶球的传粉,随后,珠鳞的颜色由红转绿再逐渐变为棕色。同时,球果缓慢长大,其胚珠内的功能大孢子进行几次分裂,在6月初形成16~32个核的雌配子体,胚珠发育进入游离核分裂期。球果在冬季转入休眠,此时,大孢子叶球纵径约为11.0 mm。至第3年春季,胚珠内部的雌配子体继续发育,4月20日左右含有几千个游离核,此时,大孢子叶球纵径约为21.0 mm。雌配子体在4月30日左右进入细胞化时期,5月初颈卵器开始发育,形成卵细胞,此时,大孢子叶球生长至37.0 mm。待卵细胞在5月10日左右发育成熟时,雌配子体细胞化过程也全部结束。在雌配子体发育、球果长大的同时,珠鳞的颜色逐渐复绿。受精于5月20日左右进行,此时,大孢子叶球纵径约为45.0 mm。受精后,胚胎不断发育。球果在7月10日长约58.0 mm,之后略有萎缩,珠磷逐渐木质化成为种磷。至10月底,球果开裂,长约53.0 mm,种子成熟并弹出。北京地区油松的大孢子叶球从花芽分化、原基形成、胚珠分化、大孢子母细胞产生与分裂、传粉、雌配子体与颈卵器发育、卵细胞成熟、受精、胚胎发育至大孢子叶球成熟形成种子,历时2年2个月。本研究为裸子植物大孢子叶球发生发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和解剖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罗双霞[5](2016)在《大白菜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叶球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AA)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是我国最重要的蔬菜作物。大白菜种质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且叶片及叶球发育等重要农艺性状多为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复杂,有必要在分子水平研究这些性状的调控机制。近年,大白菜叶片和叶球发育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和部分候选基因的鉴定研究初见报道,但对关键基因的认知及其调控作用尚不清楚;大白菜chiifu401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生长素(AUXIN)相关基因可能是影响形态器官发育的重要基因家族。这些信息为系统开展大白菜叶片及叶球发育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表达调控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研究以179份不同基因型大白菜为试材,对形态学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和关联作图基因定位;以不结球白菜PC-101和结球大白菜CC-48为亲本构建的双单倍体DH88和F_2两个分离群体为试材,在构建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基础上,结合群体单株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及叶球发育等农艺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进行了大白菜目标性状的QTL(数量性状位点)定位研究;以8份代表不同类型(合抱、迭抱、束心和不结球)和不同结球性(早、中、晚)的大白菜基因型为试材,选取与叶球发育及生长素相关的10个基因,分析了在8个发育时期的实时定量(qRT-PCR)表达模式。旨在揭示大白菜叶片和叶球发育等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检测调控这些性状的主要染色体区域,发掘与QTL共分离的候选基因和分子标记,解析所选候选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179份不同基因型大白菜的33个形态学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表明,叶球抱合方式的变异系数最高,为66.41%;其次,变异系数在40%以上的性状有8个,依次为中肋横切面形状、叶球的外露性、短缩茎形状、短缩茎纵径、球形指数、中肋色、单株总重和叶球内叶色泽。叶球重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变异,其变异系数为39.2%。而结球性、外叶宽、外叶长和株展的变异系数较低。2.通过对33个表型性状和161个InDel和SSR标记的关联分析,检测到分布于9个连锁群的36个标记位点与20个性状显着相关,18个标记与性状关联度极高。其中,A03-2-1与短缩茎形状高度相关;A10-3-2和A10-3-3与抽薹性高度相关;A01-S156#01、A05-4-2、A05-8-1、A05-8-3、A06-1-2、A06-S24#01和A10-2-2与球叶抱合方式高度相关;A06-S24#01与球叶数高度相关;A01-S155#03与叶球横径和外叶宽均高度相关;A03-2-2、A04-8-2和A06-1-2与中肋色高度相关;A04-10-2、A06-1-2和A10-2-2与球形指数高度相关;A03-2-2和A06-1-2与外叶色高度相关;A04-S60#01和A06-S24#02与短缩茎侧芽萌发能力高度相关;A05-8-3与中肋横切面形状高度相关;A04-8-1与叶球纵径高度相关;A10-2-3与结球性高度相关。另外,检测到13个标记同时与2个以上的性状关联,其中A03-2-2、A06-1-2均与外叶色和中肋色相关;A06-S24#01均与球叶抱合方式和球叶数相关;检测到10个性状分别具有3个以上的分子标记,与球叶抱合方式相关的分子标记数最多,为13个。3.利用DH88,构建了一张含1603个SNP标记、10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总长度为1469.5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92cM;利用F_2群体,构建了一张含135个标记(99个InDel标记和36个SNP标记)、10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总长度为1145.7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8.93cM。二者存在36个共同的SNP标记,分别含有899个和64个基因特异标记。DH88和F_2群体遗传连锁图谱上标记顺序总体上与其物理图谱顺序基本一致。4.QTL分析表明,在DH88和F_2群体中共检测到26个性状(10个叶球发育相关性状、13个叶片发育相关性状和3个其它性状)的QTL位点95个,分布于10个连锁群。其中,与叶球发育相关性状的QTL 48个,与叶片发育相关性状的QTL 37个,控制莲座期叶数、叶色和叶毛3个性状的QTL 10个;同时检测到控制4个以上叶片发育相关性状的主要染色体区域6个,分别位于连锁群A03上部、A03中部、A04中部、A06中部、A08下部和A09下部;控制结球相关性状的主要染色体区域4个,分别位于A05中部、A06中部、A08下部和A09下部。检测到叶片及叶球相关性状的85个QTL区域内可能相关的候选基因58个。在叶毛QTL区域检测到大白菜叶毛发育基因BrGL1,距离最近标记163Kb。5.从10个候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时期分析,基因BSA-g4在8份材料中的总体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Bra015396、BSA-g1和BSA-g2,BSA-g3、Bra023570、Bra008613、Bra033844和Bra005465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最低的是Bra002479;所选基因在8份材料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播种后29-60天(苗期、莲座期和结球初期),苗期或莲座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播种后73天和88天(结球中后期)很低;其中8个基因最高相对表达量在播种后29和36天(以苗期为主),2个基因的最高相对表达量为在播种后36天和40天(以莲座期为主)。6.从10个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基因在3个不同发育阶段(29和36天/苗期;40、46、53和60天/莲座期和结球初期;73和88天/结球中后期)的表达方式包括4种类型:5个基因表现为高-中-低,相对表达量播种后29和36天较高;2个基因表现为高-高-低,相对表达量播种后29-60天较高;2个基因表现为高-低-低,相对表达量播种后29和36天较高;1个基因表现为低-中-低,相对表达量播种后40-60天较高。7.从10个候选基因调控叶球发育特点分析,3个基因BSA-g1、BSA-g2和BSA-g4在莲座期和结球初期相对表达量有明显增加,可能与叶球发育相关;2个基因BSA-g3和Bra023570在苗期相对表达量较高,基因早期表达可能与叶球抱合方式或结球早晚有一定相关性;3个基因Bra008613、Bra005465和Bra033844在合抱和迭抱材料中,结球越早相对表达量越高,但在束心材料中表现结球早相对表达量低,可能与叶片弯曲和结球性早晚均有关;1个基因Bra015396在不同材料中的表达趋势无明显规律;1个基因Bra002479在所有材料中的相对表达量极低,可能在叶球发育中不起主要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4)

陈庭巧[6](2016)在《“多球果”马尾松孢子叶球分化及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球果”马尾松是马尾松植株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多球果型雌性生殖枝上,能够着生几十至上百个球果(大孢子叶球),而这些球果的自然受精率低,结籽率差,其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以贵州省都匀马鞍山马尾松良种基地基因收集区具有多球果现象的马尾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孢子叶球分化和发育的解剖观察、胚胎学、营养物质和激素代谢分析,了解马尾松多球果的孢子叶球分化和发育进程,剖析多球果型马尾松孢子叶球分化及发育的调控机制,探讨多球果型马尾松受精率和结籽率低的原因,为生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马尾松正常球果大孢子叶球发育主要分为5个明显的阶段:8月初营养生长期、9月底雌球果原基发生期、11月初苞片原基发生阶段、12月中旬珠鳞原基发生阶段和翌年3月中旬胚珠分化阶段。2、马尾松小孢子叶球在8月底由串状着生的生殖芽原基在顶芽的基部发育;9月中旬,出现小孢子囊状结构;10月底11月初,长串状的小孢子叶球原基发生;翌年3月底,小孢子囊陆续成熟;4月初,雄球花开始散粉;4月10日左右,散粉结束,散粉后雄球花随即脱落。3、通过比较明确了马尾松多球果现象的两种不同发育过程。一种是在马尾松孢子叶球分化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是当年的8月,与正常小孢子叶球发育起始时间同步,到12月底,形成长串状的大孢子叶球原基,然后进一步发育成雌球花。一种是在雄球花基础上发生性别反转,当年生顶芽以小孢子叶球形式进行分化及发育到翌年3月,到3月中旬,雄球花的芽鳞全部张开,淡绿色雄球花显露,在随后的十天左右,小孢子囊从顶端向基部性反转为雌球花的苞片和珠鳞,逐渐地其外形完全转变为雌球花,但内部仍含有部分小孢子囊结构,直至3月底小孢子叶球性反转形成大孢子叶球,多球果雌球花形成。4、“多球果”主要在雌配子体发育阶段发生败育。在授粉当年的4月中旬,多球果型的大量雌配子内胚珠的游离核数量开始减少,中央逐渐变空。到5月上旬,正常的胚珠游离核开始细胞化,多球果型雌配子体中发生败育的胚珠游离核消失,仅见空腔。5、在马尾松孢子叶球分化及发育过程中,多球果枝(“多球果”马尾松植株上的多球果枝)、单球果枝(“多球果”马尾松植株上的正常球果枝)和对照(正常球果马尾松植株结果枝)针叶中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且多球果枝针叶中的含量与单球果枝和对照有着明显的差异。6、在马尾松孢子叶球分化及发育过程中,除玉米素核苷ZR外,多球果顶芽中的其他内源激素含量与单球果顶芽和对照顶芽含量均有明显差异。7、在马尾松孢子叶球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多球果枝、单球果枝和对照针叶中的POD、IAAO活性均发生明显变化,相对于POD,IAAO活性的变化更加明显,且在多个时期,多球果枝针叶中的活性与单球果枝和对照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薛万新[7](2001)在《白菜类蔬菜叶球发育相关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转基因植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白菜BcpLH基因设计一对引物,以小白菜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BcpLH同源基因扩增,扩增产物命名为BccLH基因。从基因组、cDNA、氨基酸、蛋白质结构等多个方面比较了大白菜BcpLH基因和小白菜BccLH基因的差异。BccLH基因序列全长为1544bp,与大白菜BcpLH基因序列同源性96.1%。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小白菜基因组中只有1个拷贝的BccLH基因。该基因与大白菜中BcpLH基因一样,也包含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BccLH基因与大白菜BcpLH基因比较,第叁个外显子的基因序列存在较大的差异,发生多处碱基替换或者缺失,尤其是在ATG下游1427-1448bp处,有连续21个碱基缺失(对大白菜而言),在其它叁个位置还分别有1、2、3个碱基缺失。此外,第叁个外显子内共有28处发生了碱基替换。序列其它位置则相对保守。因此,小白菜与大白菜在结球性状上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第叁个外显子内碱基的这种变化引起的。 BccLtt基因的cDNA序列为一全长cDNA,读码框包含852个碱基,比大白菜多出27个碱基。该cDNA与大白菜BcpLH基因cDNA同源性分别为93.3%,由BccLtt基因cDNA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全长为283个氨基酸,比大白菜多9个氨基酸,其中从第248个氨基酸处开始,大白菜出现有7个连续的氨基酸序列缺失,即-P-E-N-A-E-T-M,此外,在其它一些位置还有12个氨基酸代换和2个氨基酸插入。两个基因的蛋白质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2.9%。通过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除了大白菜和结球甘蓝以外,还没有发现与BccLH基因高度同源的已知基因。但与大白菜一样,BccLtt基因的多肽链中有2个片段与双链RNA结合结构域(DRBM)一致,只是在第二个片段存在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BccLH的两个DRBM与人类RNA结合蛋白TRBP的对应区域分别有51%和59%的一致性。BccLH基因的蛋白质二级结构与BcpLH基因蛋白质二级结构在第250个氨基酸之前完全一致,此后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可能是导致大白菜与小白菜在发育过程中产生不同发育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BcpLH同源cDNA序列的同源性绘制了大白菜、小白菜、油菜、拟南芥、甘蓝、水稻等6种作物的8个同源基因的进化树。进化树与普通植物学分类基本一致,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它们的进化和分类关系。 通过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方法将BcpLH正义基因和BcpLH反义基因分别转入小白菜和大白菜,研究BcpLH基因对叶球形态发生的调节功能。大白菜通过真空抽滤法转化频率达到0.63%;小白菜子房注射法转化频率达到1.8%。组培法初步筛选的抗性苗切去基部后,在MS+NAA0.5mg/L的培养基上可实现大量生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大大提高。采用水培法筛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并通过移栽后复选是一个较好的筛选方法,该法操作简便,单位时间筛选种子数多,筛选效率高。水培法筛选大白菜转化体时,卡那霉素适宜的浓度为 50ug/thl,小白菜为 40Ug/llil。所得抗性苗中7株经分子检测,有4株被确定有外源基因的导人。转p正义基因大白菜有提早提早包0的趋势,其性状有待进一步观察。转BoLH反义基因大白菜出现先期抽至变异。转正义基因小白菜无明显表型变化。 大白菜原位真空抽滤法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初花期的转化频率最高。大白菜种于经过 2℃低温处理 20天,并于 12月 8日播种,60天后可建成原位真空抽滤转化的适宜苗态。大白菜和小白菜经2M305断续抽滤,转化频率相对较高。不同的菌液浓度处理间抗性苗获得率无明显规律。真空抽滤转化中,渗人培养基中蔗糖是必需的,浓度为5%时转化频率最高。表面活性剂 Silwet L-77对转化频率有较大的影一,渗入培养基中用 0.02%Silwet L-77与 5%蔗糖配合,转化频率达2%。28℃转化效果明显优于20℃。去顶苔处理、重复抽滤等对转化频率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1-07-01)

何玉科,余旭红,杨素欣[8](2000)在《叶球发育相关基因BcpLH基因的结构特征和表达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白菜和甘蓝的营养生长分为幼苗期、莲座期、包心期和结球期四个生育时期,每个时期分别以幼叶、莲座叶、包叶和球叶为主要形态标志。我们构建了大白菜包心早期茎尖组织特异的cDNA文库,分别与莲座叶和包叶cDNA两个探针进行差异杂交,筛选出一个全长的cDNA克隆BcpLH. DNA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有两个双链RNA结合结构域(dsRNA-binding domains),与人和小鼠dsRNA结合蛋白基因TRBP具有较高的同源区域。PCR表达分析的结果表明,BcpLH基因主要在包心期的包叶组织中表达。在包心期用IAA涂抹植株显着增加了包叶中BcpLH基因的转录产物。据此认为,BcpLH基因与包叶的发生和叶球的形成有关,它的表达受生长素的诱导调节。(本文来源于《全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0-08-01)

姜翌,何玉科,巩振辉,沈瑞娟,刘平林[9](1998)在《甘蓝转生长素基因系自交后代叶球和根系的发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转生长素基因系G4325的基因组内插入有发根农杆菌pRi质粒上的生长素合成酶基因。该转基因系自交后,其M2代的植株仍保留异常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它们与未转化的正常植株(对照)相比,结球期提前,叶球变小,紧实度增加,外叶趋向松散的抱合,侧根数增多;腋芽扦插时不定根发生早而多,成活率显着高于对照;下胚轴在离体条件下培养时会自然发生大量不定根。结果表明,外源生长素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上得到了表达,对叶球发育和根的分化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与M1代不同,转基因系M2代植株雄蕊发育不健全,花粉少,在蕾期和花期自交后均不结实。(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吕相军[10](1993)在《长白落叶松小孢子叶球发育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A·Henry)生长分布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区及辽宁、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地区,在朝鲜北部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该树种生长较快、树干通直,木材耐腐、耐湿,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当前东北地区森林更新与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掌握长白落叶松开花结实规律,从而进行种子产量的预测预报,促进种子园、母树(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1993年05期)

叶球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扬州地区生长的成年杉木为实验材料,通过采用数码相机拍摄、体视镜、扫描电镜以及半薄切片等方法,对杉木小孢子叶球发育、小孢子囊发育及其散粉规律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发现,10月中旬,杉木小孢子叶球形成并着生于新枝顶端。翌年3月中下旬,小孢子叶球成熟,进入散粉期,散粉首先从小孢子叶球基部开始依次向上部扩散。小孢子叶在孢子叶球主轴上螺旋排列,单个小孢子叶通常由3个小孢子囊组成,构成叁角形。小孢子囊壁由1层表皮细胞、1~2层中间层细胞和1层绒毡层细胞组成,表皮细胞首先形成,并向内分化出2~3层细胞,分别分化形成中层和绒毡层,最后中层和绒毡层消失。杉木的小孢子囊通过开裂口控制其开裂,20℃室温下整个小孢子叶球散粉时间持续约18 h,单个小孢子叶的散粉时间为8~10 h。以上结果显示,杉木小孢子叶球的发育过程经历了体积增大、鳞片开张及散粉等阶段,这些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利于提高散粉效率,这说明杉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风媒传粉的结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球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瑛,秦希波,李业娟,姚志刚,李京.松属植物的大、小孢子叶球发生及发育研究进展[J].吉林林业科技.2019

[2].朱李奎,唐亮,赵贝贝,路兆庚,王莉.杉木小孢子叶球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J].植物研究.2018

[3].姜蓓,唐亮,路兆庚,王莉.杉木大孢子叶球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J].植物科学学报.2017

[4].张敏,张唯,宫再欣,郑彩霞.油松大孢子叶球发生发育的形态与解剖学观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

[5].罗双霞.大白菜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叶球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6

[6].陈庭巧.“多球果”马尾松孢子叶球分化及发育研究[D].贵州大学.2016

[7].薛万新.白菜类蔬菜叶球发育相关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转基因植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8].何玉科,余旭红,杨素欣.叶球发育相关基因BcpLH基因的结构特征和表达方式[C].全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9].姜翌,何玉科,巩振辉,沈瑞娟,刘平林.甘蓝转生长素基因系自交后代叶球和根系的发育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1998

[10].吕相军.长白落叶松小孢子叶球发育特性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93

论文知识图

云南红豆杉小孢子叶球的发育和小孢子...甘蓝叶球生长发育动态点苍山变质核杂岩中高温糜棱岩和低温...一1盾叶薯孩类原球茎发育不同时期总R队...1 健康雄花梢( 左) 与被害雄花梢( 右)富林图解中显示不同的高温与低温应变...

标签:;  ;  ;  ;  ;  ;  ;  

叶球发育论文_张建瑛,秦希波,李业娟,姚志刚,李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