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山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塔里木盆地,辉铜矿,库车,帕米尔,秦岭,楚雄。
盆山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方维萱,王磊,杜玉龙[1](2019)在《初论陆内转换构造区盆山原激变带与地球化学岩相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内转换构造带"盆山原河湖海"具显着垂直-水平分带的景观异质性结构,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巨系统内,盆山原河湖海激变带是生态环境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集中区(方维萱,2018)。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等综合角度,揭示塔西盆山原镶嵌构造区激变带内地球化学岩相学类型与相互作用机制。(1)主成盆期构造-热事件与高盐度相和强氧化酸性相。(1)在萨热克巴依陆内拉分断陷盆地主成盆期形成康苏组-杨叶组煤系烃源岩,以中侏罗统塔尔尕组灰质角砾岩、泥灰质角砾(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柳忠泉[2](2014)在《银川盆地盆山转换及与贺兰山的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银川盆地具有独特的地质背景,不同于中国西部其他以挤压为特色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中石化近期投入的大量实物工作量,应用盆山一体化的研究思路,恢复了银川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认为其经历了晚侏罗世和渐新世时期2次明显的盆山转换过程,晚侏罗世盆山转换的主控因素是燕山运动引起的构造应力场的改变,渐新世时期的深层次控制因素是深部热体制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浅部应力场由挤压转为拉张伸展环境。银川盆地与其东侧的贺兰山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两者在成因上密切相关,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同步演化,贺兰山东麓断裂在空间上发挥了直接的"桥梁"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1期)
陈守建,李荣社,计文化,赵振明,刘荣丽[3](2010)在《昆仑造山带二迭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主要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多次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中二迭世是晚古生代昆仑多岛洋盆(昆南洋)伸展裂陷最为强烈期,海相沉积广布,昆北为活动边缘裂谷,大部分区域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为火山盆地相沉积;昆中洋岛大部分为海水淹没,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一线及其以北昆南区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早中二迭世总体表现为南深北浅的多岛小洋盆构造-古地理格局。中二迭世晚期昆仑地区发生了一次显着的汇聚作用(华力西运动),洋盆和活动大陆边缘裂谷闭合,隆升遭受剥蚀,完成了一次盆山转换。晚二迭世早期,大部分地区仍为剥蚀区,局部地区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其后东昆仑东部海水从东南进入,西昆仑东部海水从西北进入,在较局限的区域内沉积了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进入了另一个盆山发展时期。笔者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选择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盆山转换关键时期——二迭纪,对其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以期对提高昆仑造山带的研究水平和指导找矿工作有所禆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0年02期)
朱同兴,周铭魁,冯心涛,邹光富,李建忠[4](2007)在《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侏罗纪—白垩纪盆—山转换过程中的沉积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南部聂拉木—定日地区沉积地层记录着侏罗纪被动大陆边缘到白垩纪前陆盆地的盆—山转换演化历史。侏罗纪发育巨大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晚侏罗世喜马拉雅特提斯海底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从0.32cm/a上升为1.24cm/a。前陆盆地演化分为早期深水复理石和晚期海相磨拉石两个阶段。前陆早期发育向上急剧加深的深水砂泥质复理石建造、黑色页岩建造和岛弧型火山岩建造沉积;前陆晚期海相磨拉石沉积总体表现为向上变粗、变浅的沉积序列。(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刘树根,王国芝,徐国盛,李国蓉[5](2003)在《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转换时期的流体及流体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 ,研究了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转换时期流体特征 ,揭示了造山带内和盆山间流体流动轨迹。盆山转换时期所形成的变质流体为多相盐水流体 ,形成于变形的初期。流体形成温度为 1 3 8.5~ 2 73 .5℃ ,压力为 2 2 .5~ 2 7.0 MPa。流体的盐度变化较大 ,介于 5.1 %~ 3 3 .98%间 ,从早期到晚期流体的盐度具有由高到低再升高的特征。流体的δ1 8O介于 0 .1 9‰~ 9.1 4‰间。在造山带内部 ,流体以侧向迁移为主 ,水压裂隙将不同层位发生侧向迁移的流体连通 ,集中向一些部位迁移聚集形成复杂的流体运移网络系统。盆山间具有明显的压力梯度、温度梯度和地形梯度。在盆山接合部位 ,流体从造山带内向盆地迁移(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李向东,王克卓[6](2002)在《西昆仑山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新藏公路南段、穿越玉龙喀什河谷至和田以北的剖面考察解析及山前钻井和物探解释,结合杜瓦及皮阿曼等地综合考察分析,西昆仑山北缘向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过渡,是以帕米尔—西昆仑逆冲断裂系的构造形式向塔里木西南前陆盆地(简称前陆盆地)渐变,表现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组合的构造样式.研究表明,帕米尔—西昆仑前缘逆冲断裂系的形成发育,是控制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简称造山带)和前陆盆地发育的重要变形机制,逆冲断裂系的扩展大致可分4个时段.(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02年S1期)
许效松[7](2001)在《盆山转换过程分析与层序不整合界面成因的耦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1 造山带与盆山转换 造山带是地壳岩石圈强烈的构造形变部位,是地质历史长河的浓缩带,铸记了板内和板间盆山转换的构造地质、沉积地质和热活动的记录,因而成为近几年大陆地质研究的热点。 盆山转换可视为地质体时空系列的重新组合,不仅代表板块间的相对运动,而且还应反映板内的构造活动,即为盆山转换研究的全部内容。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造山带和盆山转(本文来源于《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期刊2001-10-01)
周鼎武,柳益群,陆关祥,郝建荣,任军锋[8](2001)在《盆一山耦合、转换研究中的迭加构造动力学效应分析—以秦岭及邻区古生代盆山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山耦合、转换研究中的构造动力学效应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其一,盆—耦合、转换过程的动力学效应,表现为区域构造动力学不同,盆—山耦合、转换的方式和盆—山类型及其时空配置组合样式必不相同;其二,对迭合盆地和复合型造山带而言,不同时期,不同方式构造动力学的迭加改造效应。主要涉及残余造山带和残余盆地恢复及其耦合转换关系研究。本文只讨论后者,并以秦岭及邻区古生代盆山研究为例,初步探索盆山耦合转换的动态分析。(本文来源于《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期刊2001-10-01)
李向东,王克卓[9](2000)在《中国西天山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天山南缘,天山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盆山过渡,是以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形式向库车一拜城前陆盆地渐变,表现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组合的构造样式。根据独库公路南段构造变形分析,可组合成6个部分:库尔千一铁力买提达坂根带褶皱系、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双冲褶皱构造带、前陆隐伏逆冲前缘构造带、沙雅一轮台前缘迭加变形构造带。前陆盆地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晚二迭一早叁迭世、中叁迭世—株罗纪、白垩—古近纪和新近纪以来4个阶段,其中晚二迭世、晚叁迭世和侏罗纪,盆地演化在造山带有较为明显的构造响应。(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00年03期)
朱同兴,黄志英,尹福光[10](1999)在《盆山转换与沉积地质记录——以楚雄前陆盆地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楚雄盆地位于扬子陆块的西南边缘,为一中生代周缘型前陆盆地。根据沉积相特征、层序地层结构和古地理演化的详细研究,结合古哀牢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笔者认为楚雄盆地经历了从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到中生代前陆盆地沉积的演化。前陆盆地演化的阶段性明显:晚叁迭世卡尼期(云南驿组沉积期)和诺利早、中期(罗家大山组沉积期)为前陆复理石沉积;诺利晚期(花果山组沉积期)—古新世(赵家店组沉积期)为前陆磨拉石沉积。磨拉石沉积可分为海相含煤磨拉石和陆相红色磨拉石两种类型。其中陆相磨拉石沉积时间跨度长,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沉积演化可细分为盆地成形、强烈沉降、回返充填和萎缩消亡四个阶段。随着逆冲造山楔的不断向上生长和向克拉通方向加载,楚雄前陆盆地经历了一个早期向上突然加深、变细和晚期向上变浅、变粗的沉积充填过程;盆地由早期复理石沉积演变为晚期磨拉石沉积;盆地基底形态由早期的窄而深演化为晚期的宽而浅;分布于造山楔前缘的盆地沉降与沉积中心也不断地向北东克拉通方向迁移。古流向、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都显示楚雄前陆盆地沉积物的主要物源区为古哀牢山造山带,其次为东部隆起带,因此,盆地沉积物的供给具有明显的双物源特征。(本文来源于《岩相古地理》期刊1999年03期)
盆山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银川盆地具有独特的地质背景,不同于中国西部其他以挤压为特色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中石化近期投入的大量实物工作量,应用盆山一体化的研究思路,恢复了银川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认为其经历了晚侏罗世和渐新世时期2次明显的盆山转换过程,晚侏罗世盆山转换的主控因素是燕山运动引起的构造应力场的改变,渐新世时期的深层次控制因素是深部热体制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浅部应力场由挤压转为拉张伸展环境。银川盆地与其东侧的贺兰山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两者在成因上密切相关,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同步演化,贺兰山东麓断裂在空间上发挥了直接的"桥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山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方维萱,王磊,杜玉龙.初论陆内转换构造区盆山原激变带与地球化学岩相学[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柳忠泉.银川盆地盆山转换及与贺兰山的耦合关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陈守建,李荣社,计文化,赵振明,刘荣丽.昆仑造山带二迭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J].中国地质.2010
[4].朱同兴,周铭魁,冯心涛,邹光富,李建忠.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侏罗纪—白垩纪盆—山转换过程中的沉积学响应[J].沉积学报.2007
[5].刘树根,王国芝,徐国盛,李国蓉.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转换时期的流体及流体迁移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6].李向东,王克卓.西昆仑山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J].新疆地质.2002
[7].许效松.盆山转换过程分析与层序不整合界面成因的耦合效应[C].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2001
[8].周鼎武,柳益群,陆关祥,郝建荣,任军锋.盆一山耦合、转换研究中的迭加构造动力学效应分析—以秦岭及邻区古生代盆山研究为例[C].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2001
[9].李向东,王克卓.中国西天山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J].新疆地质.2000
[10].朱同兴,黄志英,尹福光.盆山转换与沉积地质记录——以楚雄前陆盆地分析为例[J].岩相古地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