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载体膜论文_王树清,乔志华,王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定载体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载体,聚乙烯,传质,相互作用,机理,支架,气体。

固定载体膜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清,乔志华,王志[1](2016)在《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工业化制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CO_2分离膜的大规模工业应用,开发了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的工业化制备技术.研制了工业规模连续化制膜装置,利用该装置规模化制备了幅宽1 000mm的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基胺(PVAm)-哌嗪(PIP)/聚砜(PSf)膜],对于水蒸气饱和的CO_2/N_2混合气,所制膜的CO_2渗透速率可达500GPU,CO_2/N_2分离因子可达87,对于水蒸气饱和的CO_2/CH_4混合气,所制膜的CO_2渗透速率可达300GPU,CO_2/CH_4分离因子可达55,所制膜的CO_2/N_2和CO_2/CH_4渗透选择性能远高于商品膜.研制了卷式膜元件制备装置,利用该装置制备了长度为300mm、膜面积为0.4m~2的1812膜组件,所制膜和膜组件对CO_2/N_2和CO_2/CH_4的渗透选择性能高于商品膜.(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吕军平,李晓舟,王林[2](2016)在《骨折内固定支架表面喷涂双层结构载体膜材料控制释放盐酸万古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性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病,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病例逐年递增,并且治疗困难,必须通过手术植入骨折内固定支架进行辅助治疗。为防止术后的细菌感染,大量广谱抗生素类药物被长期使用,如盐酸万古霉素等。药物本身的耳毒性、肾毒性~([1,2]),以及可能产生的耐药超级细菌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此类案例亦屡(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分会:高分子》期刊2016-07-01)

廖家友[3](2015)在《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中高效微环境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先进的CO2捕集技术,实现CO2分离回收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CO2排放,也能实现碳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CO2膜分离技术简单高效,在众多CO2分离膜中,促进传递膜能突破“Robeson上限”同时具有高渗透速率和高分离因子,因此广受关注。鉴于促进传递膜中移动载体和固定载体各有优缺点,本文通过调控膜中微环境,集合他们的优势,弥补彼此不足。首先,制备了以醚氧链为主链,侧链接枝胺基的两种聚醚胺材料,期望使得CO2在通过醚氧键溶解扩散进入的同时,受到所在位置胺基的摆动传递,在微小范围内创造了一个载体可以高效利用的微环境。结果显示两种聚醚胺/聚砜复合膜都表现出了较好的CO2/N2分离性能,聚醚伯胺/聚砜复合膜在0.11MPa下CO2的渗透速率达593GPU,CO2/N2分离因子为74;而聚醚叔胺/聚砜复合膜表现出了比聚醚伯胺/聚砜复合膜更加优良的CO2分离性能,在0.11MPa下CO2的渗透速率达714GPU,CO2/N2分离因子为89。其次利用水滑石通道中具有移动碳酸根的特性,将其原位构建到固定载体膜材料的分子链间,利用通道中可移动的碳酸根,在膜中构建一个高速传递CO2的微型通道。将水滑石通道构建到PEIE聚合物链间制成PEIE-HT/PSf复合膜。该膜在0.11MPa下CO2渗透速率达到5693GPU,CO2/N2分离因子达到268,分别是PEIE/PSf复合膜的6.7倍和3.8倍。利用类似的方法,将水滑石通道构建到PVAm中制备的PVAm-HT/PSf复合膜,在0.11MPa下CO2渗透速率达到3187GPU,CO2/N2分离因子达296,分别是PVAm/PSf复合膜的7.6倍和4.3倍。另外,利用共混法能简单有效地集合聚合物材料优点的特性,将固定载体膜材料与含碳酸根的离子交换膜材料共混,使得在固定载体周围有一定量的移动载体,可以改善固定载体的被动性,同时固定载体材料也为移动载体提供了柔韧的成膜基质,此外两种材料互穿共混能扰乱规整排列,增加聚合物链间自由空间,使得离子交换膜中被结晶束缚的碳酸根得以解放,也为碳酸根提供自由移动的环境。采用共混法制备的同时含有固定载体胺基和移动载体碳酸根的PVAm-PDDACA/PSf复合膜,在0.11MP时,该膜的CO2渗透速率为909GPU,高于PVAm/PSf复合膜的389GPU和PDDACA/PSf复合膜的446GPU,同时PVAm-PDDACA/PSf复合膜的CO2/N2分离因子也高达102,高于PVAm/PSf复合膜的61和PDDACA/PSf复合膜的59。(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于型伟,王志,赵娟,袁芳,李诗纯[4](2011)在《一种引入CO_2选择性吸附硅纳米颗粒提高固定载体膜性能的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Fixed carrier membrane exhibits attractive CO2 permeance and selectivity due to its transport mecha-nism of reaction selectivity (facilitated transport). However, its performance needs improvement to meet cost targets for CO2 captu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velop membranes with multiple permselective mechanisms in order to enhance CO2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fixed carrier membrane. In this study, a novel membrane with multiple permselective mechanisms of solubility selectivity and reaction selectivity was developed by incorporating CO2-selective adsorptive silica nanoparticles in situ into the tertiary amine containing polyamide membrane formed by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IP). Various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polyamide and polyam-ide-silica composite membranes. The TGA result shows that nanocomposite membranes exhibit superior thermal stability than pure polyamide membranes. In addition, gas perme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both nanocomposite membranes have larger CO2 permeance than pure polyamide membranes. The enhanced CO2/N2 separation per-formance for nanocomposite membranes is mainly due to the thin film thickness, and multiple permselective mechanisms of solubility selectivity and reaction selectivity.(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11年05期)

杨东晓[5](2009)在《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传质机理及其膜过程模拟和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载体膜因其中的活性载体可以与CO_2发生可逆化学作用,大大促进了CO_2在膜中的传递,因此这类膜具有良好的CO_2分离性能和很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固定载体膜的传质机理尚未完全探明,对固定载体膜应用过程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研究了固定载体膜的促进传递机理,对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的应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优化。研究结果对固定载体膜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两种含胺基固定载体膜为例,对固定载体膜促进传递过程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实验验证,为固定载体膜传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对固定载体膜促进传递过程微观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平衡浓度区理论,进而建立了新的传质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固定载体膜内传质阻力的非均匀分布和固定载体膜渗透速率与膜厚度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固定载体膜内CO_2扩散过程和CO_2与载体相互作用的表观活化能,数值均在文献报道范围内。对伊春海博士提出的促进传递模型进行改进,得到了考虑渗透侧压力影响的渗透速率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渗透侧压力条件下,组分的渗透速率是不同的,较低的渗透侧压力有利于提高固定载体膜中的渗透速率。据此,本文提出了针对固定载体膜的进料侧加压(压力保持在较低范围)和渗透侧抽真空相结合的压力操作模式。针对天然气脱除CO_2和燃烧尾气捕集CO_2两个重要的分离CO_2过程,分析了并流模型、逆流模型和错流模型的模拟结果,证明错流模型适用于两种过程,而且具有简易的特点。利用错流模型对固定载体膜在两种分离CO_2过程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单级过程和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对上述两个分离CO_2过程,固定载体膜都比现有商品膜更容易实现分离目标;与单级过程相比,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的分离效果显着提高。对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的操作压力进行优化,使分离CO_2的成本大大降低,并可与胺吸收法相竞争,说明固定载体膜在燃烧尾气捕集CO_2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还对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分离因子较大的膜,提高慢气(渗透速率较低的气体组分)渗透速率,可以减少过程所需膜面积;对于分离因子较小的膜,提高分离因子,循环气流量降低,过程所需膜面积减少。采用较高分离因子的膜和较低的操作压力比,可以得到更高CO_2浓度渗透气,有利于对富含CO_2的渗透气的后续处理(例如地下埋存)。(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8-01)

伊春海[6](2004)在《制膜湿度和温度对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CO2等酸性气体分离的固定载体膜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气体分离膜。本文较深入地研究了制膜环境对分离CO2固定载体复合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对共混固定载体膜材料的开发进行了探索。 聚乙烯基胺(PVAm)是本课题组开发的一种对CO2具有促进传递作用的水溶性膜材料。本文以PVAm为分离层,以聚醚砜(PES)平板超滤膜为基膜,采用人工气候箱控制膜的温度和湿度,用浸涂法制备了平板复合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对不同环境温度、湿度下所制复合膜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制膜环境湿度的降低,复合膜的结晶度减小,同时膜内聚合物的聚集也越来越疏松。以CO2/CH4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湿度下所制复合膜的透过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湿度的下降,复合膜的CO2渗透速率和分离因子都有一最大值。在 30℃、相对湿度(RH)40%所制的复合膜具有较好的透过分离性能:纯气体测试,进料压力为 109cmHg时,RCO2=4.6 ×10-6cm3(STP)/cm2.s.cmHg,理想分离因子α CO2/CH4=86。测试了该条件所制的膜对CO2/O2和CO2/N2体系的透过分离性能并与CO2/CH4体系作了比较,结果表明:α CO2/N2> αCO2/CH4> α CO2/O2。 以聚砜(PS)中空纤维为基膜,制备了PVAm/PS中空纤维复合膜。以CO2/CH4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室温(T=20~25℃,RH=40~65%)及通过人工气候箱控温、控湿状态(30℃,RH40%)下所制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在控温、控湿状态下所制的膜具有较好的透过分离性能。同时考察了在两种条件下所制膜的可重复性,结果表明人工气候箱中所制膜的可重复性较好。 本文还以PVAm和聚乙二醇(PEG)的共混聚合物为分离层,以聚醚砜(PES)平板超滤膜为基膜,在 30℃,RH60%下制备了PVAm+PEG/PES平板复合膜。采用XRD研究了PEG含量对共混复合膜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膜的结晶度随PEG的加入有一最小值,当PEG含量为 15wt%时共混膜的结晶度最小。考察了共混聚合物的组成对膜透过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2 和CH4的渗透速率以及分离因子随PEG的加入都有一最大值。当PEG含量为 10wt%时,复合膜具有最高的CO2渗透速率和分离因子。PEG含量为 15wt%时,复合膜具有最高的CH4渗透速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01-01)

张颖,王志,王世昌[7](2003)在《CO_2固定载体膜过程中物质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经水解得到了聚N 乙烯基 γ氨基丁酸钠 (PVSA) .该聚合物含有能与CO2 进行可逆反应的仲胺基和羧基 .以PVSA为表层 ,以微孔膜为支撑体 ,制备了新型CO2 固定载体复合膜 .以CO2 /CH4体系为分离对象 ,研究了CO2 、CH4、PVSA、水、膜中小分子杂质和支撑膜等相互之间的作用 ,同时探讨了这些相互作用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3年08期)

固定载体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放性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病,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病例逐年递增,并且治疗困难,必须通过手术植入骨折内固定支架进行辅助治疗。为防止术后的细菌感染,大量广谱抗生素类药物被长期使用,如盐酸万古霉素等。药物本身的耳毒性、肾毒性~([1,2]),以及可能产生的耐药超级细菌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此类案例亦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定载体膜论文参考文献

[1].王树清,乔志华,王志.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工业化制备技术[J].膜科学与技术.2016

[2].吕军平,李晓舟,王林.骨折内固定支架表面喷涂双层结构载体膜材料控制释放盐酸万古霉素[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分会:高分子.2016

[3].廖家友.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中高效微环境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5

[4].于型伟,王志,赵娟,袁芳,李诗纯.一种引入CO_2选择性吸附硅纳米颗粒提高固定载体膜性能的方法(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11

[5].杨东晓.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传质机理及其膜过程模拟和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

[6].伊春海.制膜湿度和温度对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4

[7].张颖,王志,王世昌.CO_2固定载体膜过程中物质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J].化工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基于PEDOT(A)及其羟甲基衍生物(B...普通高分子膜、流动载体膜、固定载促进传递膜类型及分离过程:(a)支撑液...普通高分子膜、移动载体膜、固定载固定载体膜内的浓度分布固定载体膜的促进传递机理[20]

标签:;  ;  ;  ;  ;  ;  ;  

固定载体膜论文_王树清,乔志华,王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