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杂应力路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力,荷载,路径,塑性,砂土,颗粒,粘土。
复杂应力路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祥秋,郑土永,胡子萱[1](2019)在《复杂应力路径下淤泥质软粘土卸荷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珠叁角地区深厚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卸荷力学性态,通过对淤泥质软粘土进行了RTC、RTE及UL等3种不同卸荷应力路径叁轴不排水试验,获得了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RTC和RTE应力路径条件下,孔压随应变的发展由正值变为负值,土体由剪缩性发展成为剪胀性;在UL应力路径条件下,当围压水平较低时,且当应变绝对值达到10%左右时,土体进入剪胀状态,而当围压水平较高时,孔压始终为正值,土体只表现为剪缩特性。(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周瑞荣,张峰,赵凯[2](2018)在《复杂应力路径下饱和粉土孔压与变形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均等固结条件下复杂应力路径(循环应力比CSR和循环加载幅值比δ)对饱和粉土孔压和变形的影响,利用GDS空心圆柱扭剪仪,开展了轴向-扭转耦合循环加载的重塑饱和粉土不排水试验。采用累积广义剪应变γg来描述粉土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变形,并以γg=5%为液化破坏标准。研究表明:(1)未液化粉土γg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修正Monismith模型较好地表示,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测量值的误差大致在10%以内。(2)当CSR≤0. 05时,CSR和δ对于粉土γg随孔压比ru增大而增大的影响不明显,此时粉土γg几乎不发展且ru远小于1. 0。(3)粉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临界循环应力比CSRth有所不同,当δ=1时,0. 05 <CSRth≤0. 065;δ=2时,0. 065 <CSRth≤0. 08;δ=4时,试验粉土均不会液化。(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姚世恩[3](2018)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粗粒土在湿化作用下的颗粒破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清洁能源被广泛提及。水资源是清洁能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石坝的广泛兴建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战略。随着土石坝筑坝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座200m级的高坝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甚至300m级的高坝都在规划和调研中。坝体高度的不断增加,土石坝中应力也随之增大,粗粒土筑坝材料因需要承受很高的应力而变得更容易发生颗粒破碎。而粗粒土作为土石坝填筑的重要材料,其颗粒破碎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颗粒破碎会直接改变粗粒土的粒组级配,进而影响土石坝的变形和安全性。研究表明,土石坝在坝体填筑过程中,筑坝粗粒土应力路径为等应力比加载路径;蓄水期在水荷载作用下坝体应力路径发生转折,呈复杂应力路径状态。土石坝在初期蓄水时,随着水位的不断升高库水会渗入坝体,导致筑坝粗粒土发生湿化变形。湿化变形过程中粗粒料在调整时会产生破碎,能量损耗,强度降低。湿化变形控制不利会产生坝体裂缝破坏坝体防渗性,甚至直接导致坝体坍塌。但目前湿化变形研究大部分基于常规叁轴试验应力路径的,本论文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进行了复杂应力路径下粗粒土堆石料的湿化试验。研究粗粒土堆石料在复杂应力路径下湿化作用产生的颗粒破碎,以后的工程实践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粗粒土干样等应力比路径下颗粒破碎试验和湿化试验,研究了等应力比路径下粗粒土堆石料的湿化颗粒破碎与湿化变形,建立了等应力比路径下粗粒土湿化变形公式,所建立的模型考虑了剪胀和应力路径的影响。提出了在等应力比路径下测量粗粒土非饱和试样体积应变的试验方法,修正了等应力比路径下非饱和试样橡皮膜嵌入量,改进了等应力比路径下湿化试验应力水平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应力路径下的颗粒破碎规律,对比了干样和湿样在相同应力状态下的颗粒破碎规律,进一步修正了考虑颗粒破碎的湿化变形公式。(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6)
刘超,黄滚,赵宏刚,宋真龙,张驰[4](2018)在《复杂应力路径下原煤力学与渗透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自主研制的煤岩热流固耦合试验系统,以原煤为研究对象,进行轴压、围压分别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在轴压和围压的作用下原煤的力学特性和渗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轴压加载程度的增大,轴压加载过程中的塑性变形程度也增大。通过定义累积塑性变形量δε、累积渗透率变化量δK、累积体应变变化量δεV得出:在轴压循环加卸载至较低程度时,径向累积塑性变形量δε3和轴向累积塑性变形量δε1对δK的影响大致相同;随着轴压循环加卸载至更高的应力,δε3对相同δK的变化相较δε1更敏感,从δεV在完全由δε1、2δε3的影响这一极限假设情况下,径向变形量相较轴向还是更敏感。轴压完成加卸载并保持不变,轴向变形随围压的加卸载呈线性减小。而径向变形与围压在加卸载时也具有很好的线性拟合关系,径向变形随围压加卸载呈"V"形变化,渗透率呈倒"V"形变化。在轴压加载值较小时,对围压进行加卸载时,围压对煤样的塑性发展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1期)
张艳[5](2017)在《复杂剪切应力路径软黏土双向耦合动单剪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工程荷载多为周期性变化的动荷载(循环荷载),地震荷载便是一种常见的循环荷载,而在此受力情况下土体所受应力路径十分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复杂多向循环应力的耦合作用,不仅水平荷载幅值循环变化,荷载频率和方向也会随之变化。开展多向循环耦合剪切试验的目的在于还原地震荷载作用下土体真实的受力状态,对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动变形特性有重大意义。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交界处,地震灾害严重,在复杂动应力耦合场作用下软粘土因其强度低、压缩性强,敏感性高、含水量大等不良工程特性而易发生较大变形甚至破坏进而导致上部建筑物失效并引发工程灾害,因此,针对软粘土进行双向耦合应力作用下的试验研究有利于探究软粘土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进而发展相应的灾变技术,进而开展合适的灾后重建措施。本文针对温州典型重塑软粘土试样采用复杂多向循环单剪仪开展了一系列复杂应力路径下双向剪切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工作:通过循环单剪仪,针对“8字形”应力路径下水平向耦合循环剪切试验,探讨了不排水条件下温州重塑软粘土饱和试样在不同程度水平应力下的循环应变、应力-应变滞回圈响应、动剪切模量以及强度特性。同时探究了双向加载频率和剪切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频率-破坏圈数经验公式,为后续双向耦合循环剪切特性研究提供基础。通过多向循环单剪仪研究了初始剪应力条件下椭圆应力路径下温州软黏土的循环应变、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和动强度的演化规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初始剪应力水平对对饱和原状软粘土的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采用多向循环单剪仪进行了一系列双向耦合循环应力路径试验,研究了饱和软粘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动应变、动强度、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的发展变化情况,并就不同加载路径下的软土的变形演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7-10-01)
王远,张胜,敖大华,于玉贞,孙逊[6](2018)在《复杂应力路径下堆石料的颗粒破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堆石料进行了一系列等向压缩、常规叁轴和复杂应力路径试验,采用相对颗粒破碎率为度量研究了多种应力路径条件下堆石料的颗粒破碎特性。对不同应力路径下试验过程中的塑性功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颗粒破碎与平均应力p、广义剪应力q所做塑性功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应力路径下叁轴试验颗粒破碎的差异和原因。结果表明:模拟心墙土石坝填筑和蓄水应力路径下的颗粒破碎远小于常规叁轴试验。多种应力路径下塑性功与相对颗粒破碎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并可用幂函数较好拟合。不同应力路径下塑性功分量之间差异明显。常规叁轴试验中广义剪应力q所做功占总塑性功的主要部分,不同复杂应力路径试验p,q所做塑性功占比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朱茂林[7](2017)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粗粒土的颗粒破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筑坝技术的成熟,土石坝也越建越高。伴随而来的是在高应力作用下坝体内粗粒土颗粒破碎的问题。粗粒土作为土石坝的主要填筑材料也具有明显的易碎性质,因而坝体内其颗粒破碎量是很可观的。颗粒破碎不仅可以影响坝体粗粒土的强度特性,而且还会影响坝体的沉降变形,进而影响坝体的安全性。因此,颗粒破碎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对颗粒破碎的研究也是必要的。事实上,无论是在土石坝填筑期还是蓄水期,坝体内部都会产生破碎。研究表明,土石坝填筑期,其内部应力发展接近于等应力比路径,而在蓄水期,坝体内应力发展呈复杂应力路径形式。这就需要在设计试验方案时使试样加载过程类似于实际应力发展过程。因此,本文利用大型叁轴仪进行了等应力比加载试验和复杂应力路径试验,以分别模拟坝体的填筑期和蓄水期,并通过等向固结试验探讨了橡皮膜嵌入量问题以及对剪应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本文首先分析了等应力比加载试验和复杂应力路径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变-体变关系,并重点分析及解释了等应力比转1?不变3?减小路径的变化特点。其次,通过等应力比加载试验和复杂应力路径试验的级配曲线及各粒组含量,分析了各应力路径试验的颗粒破碎特点,并得到了各应力路径试验的相对破碎量。最后,发现分别采用双曲形式和增量双曲线形式可以较好地描述等应力比加载试验和复杂应力路径试验相对破碎量与剪应变之间的关系,进而可以得到各应力路径试验的相对破碎参量公式以及公式中各拟合参数与应力比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26)
王烽[8](2016)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砂土的非共轴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通荷载、地震荷载等作用下,大主应力方向改变和主应力轴旋转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随着空心圆柱扭剪仪不断在岩土工程试验中得到广泛应用,土体的各向异性的研究不断深入,主应力轴旋转等复杂的应力路径的变形特点的得到广泛的研究。而土体的各向异性也包括了土的非共轴特性,很多学者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发现,在主应力轴旋转试验中现象的非共轴特性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在本构模拟和实际工程中,如果不考虑土体非共轴特性的影响将会使工程结构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有关砂土的非共轴研究并没有系统的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关更复杂的应力路径下非共轴的研究相对较少。因而,本文从两种不同应力路径出发,研究了砂土的非共轴特性的影响规律,为以后非共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针对不同中主应力系数、不同大主应力方向、不同密实度、不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定向剪切试验。对比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砂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非共轴关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大主应力方向角的变化,砂土强度呈现明显差异性。当大主应力方向角为600左右时,砂土剪切强度最低,当大主应力方向角为00时,砂土的剪切强度最强。(2)中主应力系数对砂土剪切强度影响明显,随着中主应力系数增大,强度逐渐减小。在大主应力向角为300时,当中主应力系数较小时,有剪切应力峰值的出现。同时当中主应力系数很小时,砂土的剪切强度较大。(3)砂土的非共轴角度随着大主应力方向角的变化而变化,非共轴角度并不仅仅为正,当α>600时,非共轴角度出现负值。当中主应力系数较低时,砂土的非共轴性相对比较明显,甚至可以达到200左右,当中主应力系数增加到0.5以上时,大主应力方向角较小时也会出现非共轴角度为负值。(4)密实度对砂土的非共轴影响不大,一般相差100左右。而颗粒形状对强度的影响较为显着,但对非共轴角度影响不大,一般相差20-30左右。所以颗粒形状对非共轴特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忽略不计。2.针对实际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等土体的真实受力状况,模拟了循环扭剪应力路径,通过改变循环扭剪比、密实度、围压、循环竖向应力比等变量,研究了竖向应力累积变化、体应变变化关系以及非共轴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竖向应力比的增加,竖向应变累积的越大,在前期竖向应变累积的速率也越大。在循环加载初期,土体的变形逐渐展开,随着圈数的增加,土体在加载前期的累积变形速率明显比加载后期的要大很多。在四种不同的循环应力比中,当循环圈数为1000圈时,竖向应变累积基本上完成了大约60%左右。(2)密实度对竖向应变的累积的影响相对不明显。围压的增大的改变了竖向应变的发展,基本上跟围压成正比的关系。扭剪比的增加加速了体应变的变化,也从程度上增大了土体的变形。(3)循环竖向应力比对非共轴角度的影响不大,密实度和围压的影响同样不明显。不同的循环扭剪比对砂土的非共轴特性影响比较明显。(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6-12-26)
王兴霞[9](2015)在《复杂应力路径下叁峡库区砂岩力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峡库区中砂岩进行了叁轴加载试验,及不同应力路径的叁轴卸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加载破坏相比,卸荷破坏岩样表现出较强的脆性。卸荷作用引起了岩样变形模量、内摩擦角、黏聚力等力学参数的劣化,从而导致岩样质量的降低。卸荷路径不同时卸荷阶段应力-应变曲线形态有很大区别。按照轴压、围压等速率减小的路径卸载,卸荷阶段应力-应变曲线呈下凹形态且出现回弹变形,回弹变形占卸荷段总变形的比例随初始围压值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孙奇[10](2015)在《复杂应力路径下饱和砂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砂土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颗粒材料,作为大量工程建筑的地基,承受着如交通荷载、地震荷载等动荷载的作用,这些动荷载非常复杂。交通荷载是一种长期往复的循环荷载,不仅竖向应力发生循环变化,而且由于车轮的移动引起应力主轴连续旋转,随着车辆荷载逐渐增大、车速大幅提高,造成路基土体产生过大的沉降,导致路面产生裂缝、车辙等道路病害;而地震荷载是一种短期荷载,地震波中的剪切波向上传播引起水平场地中土单元体产生剪应力,砂土液化是地震震害最显着的表现之一,导致地基强度降低,产生大面积变形,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深入探究土体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动力特性将有助于发展地基灾变控制技术。本文利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和变围压动叁轴仪进行了一系列复杂应力路径下土体特性试验研究。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相应的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竖向荷载发生变化(加载或卸载)时,不仅主应力幅值发生变化,应力主轴同时也会发生旋转这一复杂应力路径,利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应力路径下饱和砂土变形特性的研究,包括应力主轴固定、偏应力比增大系列,偏应力比不变、应力主轴单调旋转系列,偏应力比和应力主轴偏转角同时增加系列,偏应力比和应力主轴偏转角分段增加系列。通过这4个系列的排水剪切试验,着重分析不同应力路径下砂土的体应变、最大剪应变、主应力增量方向及主应变增量方向变化规律。(2)针对交通荷载作用下竖向应力和剪应力发生循环变化,同时应力主轴发生连续旋转,利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开展了一系列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心形应力路径和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叁轴应力路径下饱和土体动力特性试验研究,同时考虑围压、竖向应力对累积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应力主轴旋转下,饱和砂土会产生更大的累积变形,而且应力主轴旋转会促进围压、竖向应力对累积变形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累积应变预测模型。(3)针对交通荷载作用下竖向应力和水平正应力发生循环变化,利用变围压动叁轴仪对已有文献中提出的3种比较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常围压和变围压试验,对轴向累积变形、累积体应变和应力应变滞回圈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考虑变围压因素影响时会产生更大的累积变形。分析了不同斜率的应力路径试验中影响轴向累积变形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考虑变围压影响的轴向累积变形预测模型。(4)采用不同制样方法制备具有不同组构的重塑砂样,利用变围压动叁轴仪进行了一系列变围压和常围压应力路径下不同组构土体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考虑了不同相对密实度下组构对累积变形的影响,同时利用弯曲元对试验过程中剪切波速进行测试,分析了不同应力路径下组构对剪切波速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同应力路径相同密实度条件下,由湿捣法制得的试样产生的轴向累积应变大于落砂法。(5)针对地震荷载作用下水平场地中土体的受力特点,利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对不同相对密实度的饱和南京砂分别进行了单调扭剪不排水、排水试验以及循环扭剪不排水试验,得到了单调扭剪荷载作用下试样的相转换线和破坏线。着重分析了试样在循环扭剪荷载作用下有效应力路径的发展模式及其与单调扭剪荷载作用下试样相转换线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4-01)
复杂应力路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均等固结条件下复杂应力路径(循环应力比CSR和循环加载幅值比δ)对饱和粉土孔压和变形的影响,利用GDS空心圆柱扭剪仪,开展了轴向-扭转耦合循环加载的重塑饱和粉土不排水试验。采用累积广义剪应变γg来描述粉土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变形,并以γg=5%为液化破坏标准。研究表明:(1)未液化粉土γg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修正Monismith模型较好地表示,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测量值的误差大致在10%以内。(2)当CSR≤0. 05时,CSR和δ对于粉土γg随孔压比ru增大而增大的影响不明显,此时粉土γg几乎不发展且ru远小于1. 0。(3)粉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临界循环应力比CSRth有所不同,当δ=1时,0. 05 <CSRth≤0. 065;δ=2时,0. 065 <CSRth≤0. 08;δ=4时,试验粉土均不会液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杂应力路径论文参考文献
[1].王祥秋,郑土永,胡子萱.复杂应力路径下淤泥质软粘土卸荷力学特性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周瑞荣,张峰,赵凯.复杂应力路径下饱和粉土孔压与变形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8
[3].姚世恩.复杂应力路径下粗粒土在湿化作用下的颗粒破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4].刘超,黄滚,赵宏刚,宋真龙,张驰.复杂应力路径下原煤力学与渗透特性试验[J].岩土力学.2018
[5].张艳.复杂剪切应力路径软黏土双向耦合动单剪试验研究[D].温州大学.2017
[6].王远,张胜,敖大华,于玉贞,孙逊.复杂应力路径下堆石料的颗粒破碎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7].朱茂林.复杂应力路径下粗粒土的颗粒破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8].王烽.复杂应力路径下砂土的非共轴特性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
[9].王兴霞.复杂应力路径下叁峡库区砂岩力学特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
[10].孙奇.复杂应力路径下饱和砂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