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公益素养

浅析大学生公益素养

刘树忠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日渐成为公益服务的生力军。大学生在践行公益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与公益行为的主体——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中的公益素养相关。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自觉修习、提高涵养,积极践行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本文试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涵义与结构要素进行分析,期冀能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一议题。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0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稳步提高,但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的背景下,发展公益事业对促进社会和谐大有裨益。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青年优秀分子群体理应在公益领域中发挥较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奥运”、“残奥”、“世博”、“广州亚运”等大型国际社会活动在中国举办,大学生志愿者不断涌现;在自然灾害频发之际,不少大学生奔赴一线做义工;在爱心企业的资助下,各种公益创意与实践大赛在高校盛行,大学生公益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在校园出土。然而,不可否认,广大高校学生在践行公益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大学生素质公益素养的缺失引起公益界的关注。笔者尝试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涵义进行初步界定,并对其结构要素作简要的分析。

一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涵义

1.素养与素质的辨析

2005年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素质则是“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的特点”。素质中的“素”可解释为“素养”、“修养”,“质”可解释为“品质”。1999年9月出版的《辞海》增加了对素质的解释:“人们在实践中增长修养。”这就是说素质有先天自然生理条件作为物质基础,但主要是指后天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而养成的品质。因此从本质意义上,素养是素质的构成部分。素养是在后天环境中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是在知识学习、日常实践中的感悟、升华。因此,运用“素养”概念来讨论大学生的公益行为变化更为合理,其目的在于分析大学生后天习得的公益品质和养成。

2.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涵义

对于公益素养,学术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提法。本人认为公益素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对公益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公益的实践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公益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综上所述,大学生公益素养是指大学生通过修习与涵养而不断地拓展公益见识并拥有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在公益领域里行动形成的一种能力和品格。

大学生公益素养由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公益能力和公益行为五个方面组成。公益认知是大学生对公益知识的认识。公益情感是大学生根据个体的利益需要对公益思想、公益现象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表现为喜好厌恶等。公益意志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以达成预定的公益目标的心理过程。公益能力是大学生获取、加工和传播公益知识,运用公益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体现。公益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公益目标的、有意义的活动,它是公益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多维结构

在上面素养与素质的辨析中可以看出本质上素养是素质的构成部分,而素质是人所具有的一种不可直观的东西,它要通过一个人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行为表现出来。而大学生公益素养既涉及到大学生的公益观念,又涉及到其公益行为能力,所以本人认大学生公益素养主要通过大学生的“知、情、意、能、行”等层面反映出来。

大学生公益素养由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公益能力和公益行为五个要素组成。大学生的公益认知是公益情感的来源,公益意志是公益情感的升华,公益能力影响着公益行为的效果,公益行为是其他要素的外在体现。这五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发展的,每一个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要素的影响,每一个要素又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发展。在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五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它们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注意知、情、意、能、行的全面培养。

1.公益认知

公益认知是大学生对公益知识的主观反映。公益认知是公益情感的源泉,是公益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对公益的认识,公益情感和公益意志也无从产生。

公益知识是对社会公益领域里各种公益现象认识的结果,不仅包括对公益思想、公益的起源与内涵、公益的发展与演变、公益的范围、公益活动的形式、如何参加公益活动和公益的作用以及影响等的了解,还包括对公益的机构、政策和相关法律的认知。公益知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一个连什么是公益、如何参加公益活动都不知道的大学生很难说其具有公益素养。现阶段公益知识主要包括对公益主体的认识、公益的作用与影响的认知、如何参加公益活动的认识等。大学生是重要的公益行为主体之一,要懂得参加公益的基本途径——捐赠和志愿服务,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要衡量大学生的公益知识是否扎实,可以从大学生公益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去考察。

2.公益情感

公益情感是大学生根据个体的利益需要对公益思想、公益现象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表现为喜好厌恶等。公益情感是公益意志的基础,对公益认识和公益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公益情感伴随内心体验而产生,反过来又常表现为是否自觉做公益活动的态度,驱使人主动接受、追求或拒绝、舍弃践行公益要求。只有当人的内心体验与公益的要求产生共鸣或人对公益活动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时,才能促进认识的升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并以坚定的信念进行不断的追求。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公益情感在公益认识向公益行为的转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公益情感可以反过来促进人们公益认知的发展,进而使人们自觉产生公益行为。

公益情感主要体现在对公益价值观的认同上。公益价值观的核心是助人自助。公益首先是一种利他行为,并且人们可以在这种行为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公益情感能使大学生零散的公益行为和公益观念转化为对公益所含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投身社会公益,使公益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当大学生拥有了正确的公益价值观之后,就会在内心形成一种动力,并且把这种动力化为实践。

大学生的公益情感反映了大学生对公益、公益作用的直观心理体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看法以及参加公益活动的兴趣。它常常以“亲公益”、“憎公益”、“冷公益”等行为表现出来。“亲公益”是指对公益持赞同态度,认为公益行为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积极主动参加公益活动,宣传公益意识。“憎公益”是指否定公益的作用与影响,认为公益行为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损害了自身利益,如占用个人时间、耗费金钱等等,并拒绝参加公益活动,这主要是一种自私自利行为的心态。“冷公益”主要表现为对公益的冷漠,认为公益跟个人无关,觉得公益是公益机构或者是有钱人的事。对公益持有冷漠态度的人,在公益行为上通常表现为不主动参加公益活动,即使偶尔参加也是随大流。

3.公益意志

公益意志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以达成预定的公益目标的心理过程。公益意志是公益情感的升华,是公益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公益意识、公益情感、公益信念化为公益行为,帮助大学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情感,克服内外部的各种困难障碍,坚持自身认定的行为方式,形成公益行为习惯。

公益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四个方面。公益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们对公益活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行动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公益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人们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以进行公益活动的品质。公益意志的坚韧性是指人们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以进行公益活动的品质。公益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人们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以使公益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当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公益的重要性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作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4.公益能力

公益能力是大学生获取、加工和传播公益知识,运用公益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公益领域问题的综合体现。公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公益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并且直接影响公益活动的效率。

(1)获取、加工和传播、应用公益信息的能力。获取公益信息是参加公益活动的重要前提。一个人要参加公益活动,首先要有相关的公益信息,知道社会公众的公益需求。大学生获取公益信息的途径有很多,比如通过一些公益机构、公益论坛和网站或者是从政府中的民政部门了解相应的公益信息。在获取了一定的公益信息之后,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加工,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然后传播这些信息,扩大公益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参加公益活动。

(2)运用公益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决策就是决定策略或办法,决策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人行动能否取得成功。大学生在面对公益领域里的各种问题时如果能正确运用公益知识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或策略步骤来进行公益活动,就能使活动结果更符合预期效果。大学生的公益决策能力要求大学生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相关公益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3)践行公益的能力。践行公益的能力是一种执行力,就是大学生根据制定好的方案或策略进行公益活动的能力。践行公益能力的高低关乎大学生能否把公益想法变行动,把公益行动转变成良好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公益活动能否取得最后成效。一个大学生有没有良好的践行公益的能力,可以通过他的公益活动效果来检测。

(4)在公益领域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大学生在公益领域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能否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带动其他人参加公益活动,能否在公益活动结束后使原来的问题得到解决。在公益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能够把公益思想发扬光大,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来参加公益活动,在公益活动后能够解决之前的问题,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好处。

5.公益行为

公益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公益目标的有意义的活动,它是公益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公益行为是最终衡量大学生公益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评价一个人公益素养如何,主要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公益行为在公益素养中占有重要位置,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和公益能力都要通过它来体现。

公益行为包括公益认知行为和公益实践行为。公益认知行为是指个人接受公益知识、公益思想的行为,是一种学习过程。公益实践行为是指把公益想法、方案等付诸行动的行为,是一种实践过程。公益行为主要表现为是否参加公益活动、公益行为次数的多少、行为活动的自觉性以及习惯性和行为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公益行为体现了大学生的公益认知是否到位、公益情感是否强烈、公益意志是否坚定、公益能力是否良好。一个具有较高公益意识和强烈公益情感的大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参加公益活动,并形成一种公益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不是被强迫去做的,而是大学生根据内心的公益情感自发去做。在此基础上,一个具有坚定公益意志和良好公益能力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公益活动,达成预定公益目标,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公益行为反过来可以提高人的公益意识、培养人的公益情感、磨练人的公益意志和锻炼人的公益能力。比如说,大学生可以在公益活动的氛围中感受到公益的意义,从而提高个人的公益意识。在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学到相关的公益知识、锻炼个人的公益能力、磨练个人的公益意志,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个人的公益素养。

三结语

“文章合为时而著”,公益素养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公益素养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可以得到提升的素质与涵养,对其概念的界定与结构要素的分析有待大家去进一步厘定与剖解。古语云:“时移治不易则乱,时移教不易则退。”笔者的粗浅探析之文,希望能为广大热衷对大学生公益素养进行现状调查研究的人员提供分析的角度,同时希望能引起广大治校者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时不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弥补大学生公益素养的缺失。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5):1302

[2][美]西奥迪尼.影响力(闾佳译).辽宁:万卷出版公司出版

〔责任编辑:李锦雯〕

标签:;  ;  ;  

浅析大学生公益素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