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中[1]2004年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阐明了我国教育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态,在深入分析当前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西部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然出现的严重危机,并基于古今中外比较典型的教育均等思想和做法,着力构建一种消解问题、走向均衡的体系化且具操作性的教育制度。 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叁大部分组成。 引言主要介绍作者的思想历程和实践体会。 正文安排八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立意并介绍文章的逻辑体系。国家的执政能力问题,已是全党关注的焦点,已成为执政党能否取信于民,能否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推进中国长治久安、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怎么样才能做到科学的发展?基石是教育!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生活的社会和谐?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怎么样才能使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教育均衡不等于相等相同,我们所追求的均衡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处境不利地区儿童能获得国家的同等对待和统筹,薄弱学校能获得教育执政者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学习不利的儿童能获得合格教师对他潜在发展的终极关怀。 第二章考察概念定义、体系分类,本质意义和实践特征。第叁章分析了教育失衡的社会背景,主要研究了国家财政政策、经济发展差距和教育投入差距。第四章从区域的角度研究治理制度,提出义务教育由国家拨付农村教师工资,国家扶持弱势群体特殊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各自职责重新分工。第五章观察教育体系的均衡问题,抓住主要矛盾——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投入的对比、高中阶段、民办教育的薄弱、以及终身教育等,分析了级别、种类投入的失衡,提出对策。第六章提出在学校之间合理配置资源,淡化等级、自主办学、民主治校等制度。第七章谈质量均衡问题,从教师队伍专业化均衡发展和学生发展性评价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制度理念。最后一章是有限的教育行政,也就是科学的教育执政理念,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制度。 结语主要梳理了全文的基本旨趣和核心理路。 我们所从事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自身—人的发展。自古以来我们就追求平等、大同、和谐,借鉴昨天、奋斗今天、为了明天,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发展和良好秩序的社会,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全体公民的教育水准,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可不可建立一套合理的教育制度!关键词:中国教育、西部、教育制度、农村教育、教育发展、均衡发展
周春林[2]2011年在《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办好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以区域推进为重点,优先解决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进。2006年9月1日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轨道,要求各级政府明确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以及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从而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发展教育,教师是关键。没有合格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师资配置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师法》的实施,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资格制的不断推行,教师流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区域内教师流动缺乏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教师流动更多出现一种无序、不合理的状态。师资配置失衡已经成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研究和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成为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本论文首先对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理论探析,揭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内容,并对评判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做了粗浅的概括和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内教师流动对该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了重庆市沙坪坝区作为个案,通过对该区教师的分布情况以及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前面的教育均衡发展理论,进一步说明该区由于大量教师的不合理流动而引发出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的根本改变和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学校制定的政策和管理不完善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和价值观的体现等。针对目前由于教师流动而引发出的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流动教师的角度出发,借助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了完善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加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保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学校对教师的“人本化”管理以及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等一些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内教师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潘璠璠[3]2016年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小学教师不均衡流动现象层出不穷,政府主导下的教师教学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教师、优化教师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探究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应然价值、实然表现、政策文件,并在剖析真实的区域性教师教学流动实践案例后,从物质、制度、文化叁个方面,为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建构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保障机制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的重难题,通过相关内容的研究来了解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整体情况,明晰本文研究的方向与路径。第二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应然价值。本部分从教师个人发展、学校发展、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叁个方面探究教师教学流动对其的价值影响,进一步解析政府主导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重大意义。第叁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实然表现。通过文献与新闻报刊等途径了解中小学教师自发性教学流动现状与政府主导下教师教学流动现状,集中了解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已经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初步探究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保障机制的构成要素。第四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政策解读。通过解读近些年,国家层面以及省级层面有关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相关政策变迁,了解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政策内容、特点、发展趋势等,明晰政府已经为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提供的政策保障。第五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案例分析。本部分内容以嘉善县教师流动为例,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嘉善县教师流动现状展开调查,审视嘉善县在促进教师流动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探究其在教师流动模式、管理方式、保障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并分析嘉善县教师流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嘉善县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试点县,因此该案例具有典型性。第六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保障措施研究。在前几个章节的研究基础上,为促进政府主导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活动顺利开展,本章节从物质、制度、文化等叁个方面为教师流动提供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在这套保障体系中,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物质保障是基础,是开展教师合理流动的前提条件;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文化保障是导向;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的制度保障是核心;只有将叁者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发挥保障机制的最大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的合理有效流动。第七部分:结语。论述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保障机制目前发展的形势及未来的发展走向,总结本论文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马天香[4]2014年在《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研究》文中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教师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等要求。特别是十八届叁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教师流动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相关研究也陆续出现,但对某个县域内的教师制度化流动的个案研究较少。而教师跨大领域的流动将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也不利于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探索小范围的教师制度化流动更具有可行性,从而为逐渐在更大范围的教师制度化流动奠定基础,因此本论文将以烟台A市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简介研究的背景,阐明选题的缘由;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找出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进一步实施研究;界定相关概念,说明研究的主体和范围;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探讨教师制度化流动的必要性;介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的资料从烟台A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流动制度实施情况、参与制度化流动的教师的水平、教师流向学校的情况、教师参与制度化流动的原因、教师对制度化流动期望的年限、教师到本校工作的方式、教师转到其它行业工作的情况、教师对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后的设想等八个方面分析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影响其制度化流动的主要因素。第叁部分:根据第二部分分析的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析A市现存的教师制度化流动类型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分析国内外有关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的成功验,为第五部分建议的提出提供经验借鉴。第五部分:提出增强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的相关建议。根据烟台A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的经验,主要从四方面提出建议:有组织做好教师流动的宣传教育工作;国家要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新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制度化流动保障机制;建立合理的教师制度化流动模式—优秀教师定期流动模式。从而使烟台A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现制度化流动、常态化流动。
陈佩君[5]2017年在《农村小学教师交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要求。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从政策和制度方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农村小学师资均衡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了优化配置小学师资力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建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保持城乡区域间教师交流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此,各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制定了相应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制度和办法。可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过于机械、生硬地理解文件精神,照搬他人的做法,没有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影响了教师常态化交流的良性开展和有序进行。为了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阻力,更好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选择此课题开展研究。本文选取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的农村小学教师交流为研究对象,调查实际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探究其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有序与常态化交流。从调查分析上看,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地处大别山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逐步实施,金安区的小学教师交流次数和频率逐年上升,2014、2015、2016年的小学教师交流分别:821次、1023次和2150次。然而,由于以下因素的影响:个人对教师交流的认识不到位;城乡经济、交通、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困境;交流政策不合理、不规范;以及受限于家庭等某些非主观因素…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障碍。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六安市金安区农村小学教师交流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依据团队组织寿命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教师职业自觉、教育均衡发展等相关理论,提出农村小学教师交流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交流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
谢艳阳[6]2017年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城乡教师流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但在其普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以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最为突出。教师作为教育资源中的关键,其流动不仅关系到整体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更是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关键。协调好区域中师资力量的发展,同时解决好现有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整个教师流动政策,以此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教师管理,进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本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对成都市四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老师详尽深入的访谈,掌握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流动状况,深入了解教师流动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出整个教师流动过程中所潜藏的问题,为下一步解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问题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措施。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叁个方面。主要介绍了相关研究背景,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思路及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界定本论文中将要提及和使用到的一些基础概念。第二叁部分:对成都市四位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情况进行深入访谈。了解流动教师的流动前因后果;流动前后工作、生活上变化;流动过程中的所想所感、对流动的看法。了解未流动教师目前的工作生活情况、未流动的原因、以及对流动的看法等。第四部分:找出现阶段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现阶段城乡失衡的教师配置,乡村缺失的教师管理机制,偏远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城乡学校生源差异较大,教师流动选择功利性倾向严重,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以及家庭因素都影响并制约着教师流动。第五部分: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政策层面:发挥在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中政策的引导作用,包括完善教师流动制度,完善教师聘任机制,建立健全补偿制度;完善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学校层面:涉及加强学校人本管理,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学校氛围,提高对农村年轻教师的培养重视程度等。教师层面:发挥教师自身的作用与力量,包含积极转变教师价值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感;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等。经济层面:继续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适当提高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工资水平等。
杨江峰[7]2014年在《特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社会和谐总目标的引领下,为消除深圳市内六个区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市政府通过调节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和文化各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在六个区之间的布局、规模、速度和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使特区范围内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呈现协调发展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率先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那么,什么是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己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特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文在对深圳市六个区(重点是盐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路。基于以上逻辑思路,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了深圳市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以盐田区为例系统地阐述了深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举措及成效。第叁章以盐田区为例结合深圳市六个区的情况,介绍了特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分析、梳理了特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和形成的特色。第四章分析了特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职能部门执行教育法规不积极;区际之间、区内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均衡;个别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不到位;公、民办学校的发展不协调等。第五章在分析深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破解问题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张清宇, 苏君阳[8]2017年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基于35个区(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文中认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是我国出台的一项旨在均衡师资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其实施对于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各地区对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探索中出现了政策失真问题,影响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我国35个区(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方案文本进行评价,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目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一政策的作用。
王振存[9]2011年在《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城乡教育公平研究和实践有重政策、经济等有形因素影响,而忽视文化在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中重要作用的倾向,致使城乡教育公平长期在低位层面徘徊。论文以当前倍受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课题城乡教育公平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资本理论、正义论、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文化为切入视角,对文化与城乡教育公平的关系、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的本质、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表征、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文化归因、城乡教育公平的文化推进策略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旨在拓展深化城乡教育公平理论研究,探索城乡教育公平实践策略,实现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论文首先从必要性、紧迫性、主观原因叁方面阐述了研究缘起;对国内外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进行梳理回顾,指出当前城乡教育公平研究的特点、不足之处;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说明和阐述。论文对公平、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公平等基本概念进行阐释;对文化与城乡教育公平的关系进行辨析和梳理;对城乡教育公平研究所选取的不同文化视角进行说明;对文化资本理论、正义论、文化生态学叁个主要理论基础及其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及其启示进行阐述剖析。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表征及其归因分析是论文的主干。论文分别从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视角探讨剖析城乡教育公平问题。选取四种文化视角对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归因:一是中西文化差异性。从中西文化对比视角阐释、剖析我国城乡教育公平研究、政策、实践长期相对滞后、迟缓及本土化教育公平理论薄弱缺失的文化根源,指出重等级轻民主、重秩序轻公平的传统文化及其对城乡教育影响的差异是造成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不可忽视的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二是城乡文化的异质性。从城乡文化对比视角阐述城乡教育分别处于城市文化、农村文化两个不同的文化圈,其不同禀赋、特点对城乡教育产生不同影响,是造成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现实原因。叁是政治文化的倾向性。政治文化影响下城乡政治意识失衡及教育政策的价值倾向性是导致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四是多元文化的博弈性。国际化、城市化、乡土化的博弈导致的农村文化的式微,多元文化纠缠纷扰造成的城乡教育价值的迷失,传统、现代、后现代文化冲突导致的农村文化的弱势是剖析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文化视阈下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考是论文的重点。从理念为基、研究先行、文化着力、制度保证四个方面探索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路径对策。一是从提升城乡教育公正品质和促进人生命全面、和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文化关怀、特色彰显、生态共荣、和谐发展”的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理念。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城乡教育自主特色多元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二是拓展深化城乡教育公平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样态影响,加强基本概念范畴、学术史、改革实验、国际比较、基本理论、教育政策、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重视传统文化与城乡教育公平的宏观研究,重视城乡文化与城乡教育公平的中观研究,重视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及其子文化系统与城乡教育公平的微观研究。叁是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整合不同文化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科学定位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区域文化资源,营造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环境;系统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等文化生态建设,优化城乡教育公平文化环境,缩小城乡教育公平差距。四是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充分发挥文化在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制定教育文化规划,描绘城乡教育文化发展蓝图;以公正政策调适:丰富教育政策公正内涵,彰显城乡教育公平价值取向;以体制机制保障:健全统筹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有效运行;创新发展模式:探索高位均衡发展模式,实现内生引领外在弥补有机结合;推进改革试点: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示范推动城乡教育和谐发展;推动改革发展:提升教育公正品质,扩大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论文对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进行了文化反思:低位均衡是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基础,高位均衡是低位均衡的发展和目标与价值追求,高位均衡追求高效优质、均衡特色,是一个长期、动态、辩证的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有形与无形、起点过程与结果、数量与质量、局部与整体、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文化关怀是实现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新价值取向,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客观、全面认识文化在推进城乡教育公平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从生态学视角充分发挥文化等不同因素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结语部分指出,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形式也越来越隐蔽,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引起研究者、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实践者的关注!文化之于城乡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应关注文化影响,倡导文化关怀,加强文化建设,在文化资源配置和文化建设方面给予农村更多的倾斜,把有形与无形、硬件与软件、眼前与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城乡教育公平研究,有效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更全面、更深入地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从低位均衡走向高位均衡,实现城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师东海[10]2011年在《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文中指出论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条线索展开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以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教育公平的政治学定义,即"教育权力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对这种分配是否符合教育权利平等原则的评价",围绕教育公平的叁个核心范畴——教育权利、教育权力与教育资源,以及四个基本政治属性——正义性、权利性、冲突性和妥协性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在政治学领域内初步构建起关于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概念体系;进而在研究教育权利民主化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逻辑关系、悖论关系和现实关系;特别是站在民主政治发展的高度,讨论了教育公平与不同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证研究上,‘首先对我国教育权利平等的现实状况、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主要表现进行概述和成因分析,讨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领导权、立法权和行政权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不同责任;通过考察西方教育公平的有关思想背景和有关国家在维护教育权利平等、缩小教育差距、救助教育弱势群体等方面采取的可资借鉴的政策和做法,提出对促进中国教育公平的有益启示。最后,针对我国教育公平实践,分别从维护教育权利平等、制约监督教育权力、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等叁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 李秉中.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 周春林. 西南大学. 2011
[3]. 中小学教师教学流动保障机制研究[D]. 潘璠璠. 西南大学. 2016
[4]. 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研究[D]. 马天香. 鲁东大学. 2014
[5]. 农村小学教师交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陈佩君. 合肥师范学院. 2017
[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城乡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 谢艳阳.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7]. 特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D]. 杨江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基于35个区(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J]. 张清宇, 苏君阳. 教师教育研究. 2017
[9]. 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 王振存. 河南大学. 2011
[10]. 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 师东海. 吉林大学. 2011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教育公平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均衡教育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