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甲烷反应器论文_金云海,邹章雄,袁细强,刘顺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甲烷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应器,甲烷,废水,微生物,稀土元素,热胀冷缩,特性。

产甲烷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金云海,邹章雄,袁细强,刘顺勤[1](2019)在《某公司煤气合成天然气甲烷反应器的失效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公司煤气合成天然气甲烷化反应器因部分列管的管板角焊缝位置拉断,损坏了列管内催化剂,导致整个反应器失效;分析了列管拉断的原因,提出了该类突发事故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5期)

刘建伟,陈雪威,栾昕荣,田洪钰,高柳堂[2](2019)在《浸没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污水产甲烷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浸没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SAn MBR)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产甲烷特性,考察运行期间甲烷产率变化以及有机负荷(OLR)与甲烷产生量的关系。结果表明,SAn MBR在中温[(35±1)℃]、p H为6.8~7.2,HRT为6~15 h条件下,甲烷产率最大为0.067 L·g-1COD。在进水OLR为0.29~2.85 kg COD/m3·d-1条件下,甲烷日产生量和累积甲烷产生量与OLR呈线性相关,拟合方程分别为甲烷日产生量=0.3OLR+0.23(R2=0.89)和累积甲烷产生量=29.8OLR-5.45(R2=0.81)。对反应器甲烷产生量通过支持向量机进行模拟预测表明,反应器甲烷产生量可长期保持稳定,反应器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曾韵敏,王里奥,胥腾屯,宋雪,胡超超[3](2018)在《生物反应器模拟生活垃圾填埋降解产甲烷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生物反应器模拟生活垃圾填埋降解过程,跟踪测试了垃圾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甲烷进程及渗滤液特性,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筛选出可以预测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进程的指标。结果表明渗滤液pH值、TOC/TN(total organic carbon/total nitrogen)、乙酸/戊酸(HAc/HVa)的变化对系统产甲烷进程及稳定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消化系统产甲烷初期,渗滤液pH值稳定在5.77~5.91。产甲烷高峰期,渗滤液pH值会迅速升高达到峰值。渗滤液中TOC/TN≥11时,垃圾厌氧发酵系统稳定,产甲烷正常。而当渗滤液中TOC/TN<11时,发酵系统因氨积累失稳,产气量小。戊酸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生成与转化较为活跃,HAc/HVa变化较大且有明显的拐点,拐点处可预测消化系统进入产甲烷期。此外,采用16S r RNA基因标记技术对反应器中3个阶段的垃圾渗滤液样品(水解酸化期A、产甲烷高峰期B、产甲烷末期C)以及试验结束时垃圾样品和覆盖土样品进行群落评估。聚类树分析得出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s,MSW)样品与渗滤液样品其微生物种类及丰度都较为接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且反应期越长相似度越高。测定渗滤液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可一定程度反映出系统内垃圾的群落结构。覆盖层是系统进行硝化反应的主要场所。垃圾厌氧消化末期,系统中氨积累抑制产甲烷菌活性,是导致系统产甲烷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3期)

陈晨,马邕文,檀笑,彭香琴[4](2017)在《La~(3+)对产氢产甲烷厌氧反应器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3个阶段的实验,第一阶段采用IC厌氧反应器做为产氢反应器的启动过程中,确定了葡萄糖进水COD为2 000 mg/L时,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6 h。COD去除率达到34%,氢气产量达到8 L/d。第二阶段产氢产甲烷反应器的启动,产氢反应器COD去除率为31%~34%,氢气产量7.5~8 L/d,产甲烷反应器的COD去除率为83%~86%。最大比产甲烷活性493~504 m L/(g·d)。实现了同时产氢和产甲烷,达到了能源的最大产出,提高了废水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叁阶段稀土元素对产氢产甲烷反应器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对产甲烷菌的促进,当La3+浓度为0.3 mg/L时,此时产甲烷反应器COD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2%,比产甲烷活性达到520 m L/(g·d);对产氢反应器的作用不大。稀土元素进一步提高了废水处理效果和产甲烷量,将其用在废水处理中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S2期)

王兴宏,宗汉峥,梅自力,罗涛,马旭光[5](2017)在《搅拌频率对粪秸高含固率连续产甲烷反应器启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粪秸清洁化、高效化厌氧产甲烷,试验在自制的纤维质物料高含固率连续产甲烷反应器中,以油菜秸秆和牛粪为原料,在中温条件(37℃±1℃)下研究了2个搅拌频率(8 r·min~(-1)和35 r·min~(-1))对该反应器启动阶段产甲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仅添加牛粪和出料回填的条件下,低频率搅拌反应器(R1)和高频率搅拌反应器(R2)均能在5 d后稳定产气,产甲烷效率没有显着差异。在牛粪和秸秆混合进料、含固率分别为10%和15%的条件下,低搅拌频率会提高反应器甲烷产率,且会使物料在反应器内产生更加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反应器上部VFAs浓度显着高于下部。当TS=10%,进料VS为0.46 kg·d~(-1)时,R1的平均比甲烷产率和容积甲烷产分别为123.54 L·kg~(-1)VS_(added)和1.13 L·d~(-1),比R2高11.08%和10.78%;当TS=15%,进料VS为0.69 kg·d~(-1)时,R1的平均特殊甲烷产率和容积甲烷产率分别为94.84 L·kg~(-1)VS_(added)和1.31 L·d~(-1),比R2高11.68%和11.82%。上述研究结果为该反应器利用粪秸在高含固率条件下实现快速启动和高效产甲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7年04期)

许国芹[6](2017)在《基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葡萄糖产氢产甲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氢产甲烷系统具有抗冲击能力强,能源回收效率高等特点,是目前厌氧消化领域比较认可的一种有机废水处理工艺。人们通常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厌氧消化器串联组成两相厌氧消化系统,此系统抗冲击能力强,气体产量和成分均高,但实际操作不方便,运行成本过高。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相分离,达到产氢相和产甲烷相分离的效果,是目前产氢产甲烷领域比较先进的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产氢产甲烷已取得一些进展,但针对其中的优势菌群与运行参数之间的关系尚未有明确报道。因此,本文以人工配置葡萄糖液为原料,采用自行设计的四格室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在室温条件下进行产氢产甲烷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⑴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产氢产甲烷耦联研究,考查在不同有机负荷条件下,反应器的运行参数,以期获得最佳运行工艺参数;⑵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相互关联优势菌群活性污泥稳定性研究,在稳定运行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发酵产氢-产甲烷过程中,通过富集驯化产氢产甲烷活性污泥,获得正常运行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优势菌群活性污泥与调控因子的关联模式。考查有机负荷对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与挥发性有机酸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⑴以人工配置葡萄糖废水为原料,以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作为研究对象,当进水COD浓度为4500mg/L,HRT=3d时,整个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产氢产甲烷系统的运行效果最佳,其COD去除率为56%,能源回收效率达到25%。通过研究对比,当系统有机负荷高于2.0 kg/m3.d时,产甲烷阶段开始酸化,COD去除效率低于25%,能源回收低于10%,且此运行过程中产氢段的COD去除率和能源回收效率分别占总体的80%以上。因此,产甲烷阶段是否成功运行是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产氢产甲烷系统运行成功的关键。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各格室的发酵中间产物即挥发性有机酸浓度及组成结构随着有机负荷率的增加,也出现了规律性变化。产氢段以乙酸为主,运行至最后阶段,即HRT=2d时,产甲烷段VFA s快速上升,出现严重酸化现象。通过对各个格室氢气和甲烷含量及COD去除率的分析发现,采用提高HRT降低OLR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酸溺”现象,恢复格室3和格室4的产甲烷能力。且与单独产氢或单独产甲烷系统相比较,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产氢产甲烷系统的能源回收效率最高,分别是单独产氢系统和单独产甲烷系统的3.19倍和1.46倍。⑵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产氢产甲烷系统的微生物群落较为丰富,其中细菌的群落多样性远远高于古菌。并且就微生物的群落丰度而言,此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产氢产甲烷系统已就基本实现相分离的功能,产氢系统和产甲烷系统的OTU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产氢系统的优势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菌属是梭菌属(Clostridium)、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产甲烷系统也与产氢系统中优势菌群相同,但还有的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优势菌属有梭菌属(Clostridium)和甲烷鬃毛菌属(Methanosaeta),即由格室1和格室2中的产氢细菌过渡到格室3和格室4中的以乙酸盐裂解产生甲烷的产甲烷菌。以上这些微生物类群的种类和数量会有机受到有机负荷率的影响,优势菌群可能相非优势菌群转化。但由于发酵原料以及非生物因子的调控,可能会影响微生物的演替。并且,产氢相中乙酸和丁酸的含量与梭菌属和肠杆菌属等产氢产酸细菌的比例成正比。但是产甲烷相由于产甲烷菌能够利用乙酸生成甲烷以及通过氢气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烷,故其乙酸含量不可控。(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韩克增[7](2017)在《乙醇在UASB反应器降解对苯二甲酸产甲烷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是一种高效的厌氧水处理反应器,由于其简单、高效等优点,从诞生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构建实验室用的UASB反应器探究了乙醇对反应器处理废水产甲烷过程的影响以及乙醇对反应器降解对苯二甲酸的影响,并对体系中的微生物组成与功能,颗粒污泥的电导率与甲烷转化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个反应器分别以葡萄糖、乙醇、乙酸钠为碳源,进水COD浓度为6000 mg/L,温度从37℃升高到45℃,再升高到50℃,分别稳定运行后发现37℃最适合这叁种碳源降解,以乙醇为碳源的反应器中的COD降解率最高,高达90%以上;温度升高对反应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COD降解率、产气量、产甲烷浓度都出现了下降,但是以乙醇为碳源的反应器所受的影响最小,COD降解率仍然维持在90%以上,并保持了较高的产甲烷活性。(2)颗粒污泥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颗粒污泥的电导率与甲烷转化率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R2=0.7507);随着温度的升高主要菌种的含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反应器中甲烷杆菌从37 ℃C时的39.71%下降到45 ℃时的7.31%,而在以乙醇为碳源的反应器中甲烷丝状菌的含量却从1.7%(37 ℃)升高到了 19%(50 ℃),并且该反应器中含有大量的地杆菌,而地杆菌可以与甲烷丝状菌进行直接的种间电子传递,所以以乙醇为碳源的反应器中的电子传递方式可能是直接的种间电子传递,这可能是其高COD降解率以及受温度升高影响最小的原因。(3)添加对苯二甲酸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叁个反应器进行区分,分别编号R1、R2、R3,R1、R2、R3分别用苯甲酸钠、乙醇、乙酸钠与对苯二甲酸组成混合碳源,并且苯甲酸钠、乙醇、乙酸钠与对苯二甲酸进水COD比例都维持在3:2不变,在160天之前,叁个反应器的COD、TOC降解率都维持在60-70%之间,160天之后R2的降解率突然升高到了 80%以上,此时高效液相色谱测试显示R2中对苯二甲酸的降解率在50%左右,并且R2中产气量成为了叁个反应器中最大的(1739.1 mL/d/L),表明R2中对苯二甲酸得到了很好的降解。(4)颗粒污泥的电导率与甲烷转化率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R2=0.792);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反应器中甲烷丝状菌含量在50%左右,而甲烷杆菌的含量却非常少(10%左右),并且RDA分析发现产甲烷与甲烷丝状菌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而与甲烷杆菌却有负的相关性,据此推测反应器中的电子传递方式为种间的直接电子传递;160天之后,R2中总的产甲烷菌的含量最高(约为80%),并且甲烷丝状菌、甲烷杆菌、甲烷螺菌的分布相对最均匀,产甲烷活性最高,而产甲烷阶段是整个降解过程的速率限制阶段,提高这一阶段的速率将有助于整体速率的提高,因此这可能是R2中对苯二甲酸得到很好降解的原因。通过探究温度变化对UASB反应器降解不同碳源的影响以及UASB反应器对对苯二甲酸的降解,发现乙醇的添加有利于减小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促进对苯二甲酸的降解,且添加乙醇后丰富了甲烷丝状菌含量,并初步推断反应器中可能存在直接的种间电子传递,为实际应用UASB反应器降解难降解物质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王孝维[8](2016)在《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UBF)处理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焦化废水是典型的高C/N比难降解有机废水,其COD浓度一般在1000~4000 mg/L,NH_3-N浓度在200~400 mg/L之间,C/N在10左右。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酚类、含氮杂环类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生化性差,BOD/COD比值低于0.3。焦化废水处理常用工艺有A/O(缺氧/好氧)、A~2/O(厌氧/缺氧/好氧)等,均是通过厌氧水解加强废水可生化性,然后通过好氧池将有机物氧化为CO2,实现去除目的;同时在好氧池内NH_3-N被氧化为NO_x~--N,并回流到缺氧池(A池)进行反硝化,最终被还原为N2排出。在焦化废水处理常用工艺中,有机物的去除主要由好氧池承担,不但加大了好氧池的动能消耗,而且大量生长的好氧微生物还抑制了自养硝化菌的繁殖,使得废水硝化效率下降,从而影响到总氮的去除。为实现COD、总氮同时达标排放,在A/O、A~2/O工艺基础上不得不增加强化有机物降解的前置预处理措施和混凝、过滤等后置深度处理措施,使焦化废水处理工艺更加复杂,处理费用更高。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Upflow Blanket Filter,UBF)是指在UBF反应器内实现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反应。利用该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可充分发挥反硝化、产甲烷等厌氧菌群间协同作用,实现有机物和NO_x~--N的同时高效去除,不仅简化了生化处理流程,而且提升了COD厌氧去除功效,降低进入后续好氧段的COD浓度,从而降低好氧去除COD的曝气能耗;同时缓解了好氧微生物对硝化菌的抑制作用,提高硝化效率;还可获得由厌氧产甲烷菌降解有机物产生的生物能源。本研究以苯酚、喹啉、吡啶、吲哚配水模拟焦化废水,研究了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的启动条件,影响因素和稳定运行特征,并建立了该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启动进料负荷模型,确定污泥初始负荷为0.10 kg COD/(kg VSS·d),负荷递增率为20%。对比分析了先培养产甲烷菌后培养反硝化菌(方案1)与同时培养反硝化菌和产甲烷菌(方案2)两种方案的启动效率、运行环境和微生物特征,方案1于14周后COD去除率达85%,NO_3~--N去除率达99%。方案2在11周后即可现实相同去除效率,而且反应器启动运行更加稳定,方案2更为高效。(2)调整进水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进水C/N(COD/NO_3~--N)比、污泥床上升流速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对UBF反应器处理效率影响,确定最佳工况条件为:HRT为6 h,C/N比10,污泥床上升流速为1.0 m/h~3.0 m/h。(3)考察了有机物冲击负荷对UBF反应器的影响,有机负荷在6.012 kg COD/(m~3·d)~10.045 kg COD/(m~3·d)时,COD和NO3--N总去除率几乎不受影响,当负荷增大到12.260 kg COD/(m~3·d)时,COD和NO_3~--N总去除率开始下降,但在负荷调整到正常水平时,COD和NO_3~--N去除率可迅速恢复。NH_3-N对产甲烷菌活性有一定影响,当NH_3-N浓度为800 mg/L时,产甲烷菌受到了明显抑制,COD去除效率下降,而反硝化去除效率几乎不受影响。(4)反应器在最佳工况下稳定运行时,COD和NO_3~--N总去除率为89.12%和99.87%。COD污泥区去除率为60.63%,填料区去除率仅为28.49%。NO_3~--N几乎全部是在污泥区去除,反硝化比耗碳率为5.6 g NO_3~--N/g COD,污泥区细胞产率0.18 g VSS/g COD。生物气体产量为5.582 L/d,其中CH_4、N_2、CO_2和H_2分别占气体组分的59.33%、16.34%、21.10%和2.56%。各取样口出水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占COD比例范围在1.67~15.57%之间。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在-156 m V~-302 m V之间,沿反应器高度方向下降,p H值范围在6.8~7.0之间,污泥区p H值较高,而填料区中部p H值最低。(5)利用不同取样口出水的GC/MS检测结果,推断苯酚、喹啉、吡啶、吲哚在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降解途径:苯酚降解途径为4-羟基苯甲酸途径;喹啉降解途径为2,8-二羟基喹啉途径;吡啶降解途径为二羟基吡啶途径;吲哚降解途径为吲哚满二酮开环途径。(6)通过PCR-DGGE技术分析了污泥区和填料区微生物种群,污泥区微生物主要以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种,其中Bacteroides sp.、Pseudomonas baetica、Stenotrophomonas sp.、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是反硝化功能菌,Ignavibacterium sp、Petrimonas sulfuriphila是厌氧降解有机物体系中常见菌种,具有降解多环芳烃功能。填料区微生物优势菌属有Ignavibacterium sp、Petrimonas sulfuriphila、Uncultured Bellilinea sp.,主要为拟杆菌门,Uncultured Bellilinea sp.是产甲烷功能菌。(7)引入难降解系数,修正Monod模型,建立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采用双底物Monod模型,模拟反应器内NO_3~--N降解动力学,两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针对高C/N焦化废水传统生物工艺的弊端,提出同时反硝化产甲烷体系联合降解去除COD的工艺设想;构建了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实现了反硝化过程与产甲烷过程的功能区划,利用反硝化、产甲烷等多种菌群协同作用,提高厌氧生物处理单元的效能;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启动特征,影响因素和运行特点,分析了苯酚、喹啉、吡啶、吲哚降解途径,明确了反应器污泥区与填料区微生物菌群结构,建立了有机物和NO_3~--N降解动力学模型。本研究为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提供了全新视角,丰富了厌氧处理废水理论,对提高焦化废水COD厌氧去除效率、节省工程投资、降低运行成本有普遍的工程应用价值。该工艺理论的建立及技术开发,在工业有机废水处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9-01)

廖润华,江燕,田洪栩,王卫攀[9](2016)在《温度对EGSB反应器同时产甲烷反硝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是EGSB反应器进行有效产甲烷反硝化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诸多文献报道了温度对EGSB反应器处理有机物等去除效果的影响,如马利民等通过改良的EGSB反应器研究温度的影响发现:随着反应器温度的升高,COD的去除率逐步升高。在低温运行阶段(<15℃),COD的去除率均值为63.7‰在高温运行阶段(>25℃),COD的去除率均值为87.0%(马利民等,2009)。然而温度对EGSB反应器同时产甲烷反硝化(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2生物法》期刊2016-04-22)

刘梦林[10](2016)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疫病动物尸骸废水的产酸及产甲烷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疫病动物尸骸废水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其厌氧降解过程中低分子有机酸的积累类型与积累水平对甲烷产量有较大影响,为实现疫病动物尸骸废水的高效厌氧生物降解及甲烷产率最大化的目标,本实验采用叁格室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疫病动物尸骸废水,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降解效率的共性限制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不同进水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和温度对厌氧过程中产酸及产甲烷特性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进水有机负荷对ABR处理疫病动物尸骸废水的产酸及产甲烷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进水有机负荷由0.9 g/(L·d)升至8.1 g/(L·d)时,COD最终去除率达87%以上;负荷进一步提高至11.9 g/(L·d)时,各格室中最终VFAs积累总量分别达到4320、3420和2510 mg/L,COD去除率降至61%。反应器内主要产酸类型为乙酸型,其次为丙酸和丁酸,随着进水负荷的提高,逐渐出现少量异戊酸、戊酸、己酸和异己酸。乙酸平均百分含量随负荷的升高而降低,丙酸和丁酸则反之;当进水负荷为4.6 g/(L·d)时,处理效果和甲烷产率最优,叁个格室甲烷产率分别达到最大值:0.33、0.32和0.33LCH4/gCOD,当负荷高于8.1 g/(L·d)时,总VFAs、丙酸和丁酸的积累成为厌氧产甲烷过程的抑制因素。(2)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ABR处理疫病动物尸骸废水的产酸及产甲烷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HRT分别为4d、2d、1d、1/2d和1/4d时,ABR对COD的去除率最终稳定在94%、95%、89%、53%和28%,出水碱度含量分别为4523、4154、3465、1844和727 mg/L。HRT小于1/2d时,水力冲击负荷对反应器运行效果造成明显的影响;ABR最终VFAs积累量分别为287、458、699、2189和3926 mg/L,叁个格室VFAs累积量均随HRT的降低而增加;当HRT为1d和2d时,处理效果和甲烷产率最优:格室一、二的甲烷产率在HRT为2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307和0.321 LCH4/gCOD,格室叁的甲烷产率在HRT为1d时达到最大值,为0.330 LCH4/gCOD;格室一的辅酶F420含量在HRT为2d时达到最大值,其值为0.504μmol/gVSS,而格室二、叁则在HRT为1d时达到最大,分别为0.604和0.665μmol/gVSS,HRT小于1/2d时,各格室甲烷产率急剧下降,叁个格室F420在HRT为1/4d时分别降至0.045、0.065和0.109μmol/gVSS,产甲烷活性受到严重的抑制;各格室污泥的EPS中蛋白质含量远大于多糖含量,HRT降至1/2d和1/4d时,格室二、叁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明显增加,而格室一则在HRT为1/4d时,蛋白质和多糖明显增加。EPS中m(蛋白质)/m(多糖)大体上随HRT降低而呈现降低趋势,HRT降低,细胞分泌的EPS增加。(3)高温ABR反应器的启动研究表明:采用直接升温的方式启动厌氧ABR反应器,运行70天后,ABR的COD去除率仅为17%,叁个格室VFAs积累量分别为4435、4276和4097mg/L,格室二、叁内大量微生物死亡,反应器启动失败;采用逐步升温中温厌氧体系的方式启动高温厌氧ABR反应,运行50d后,COD去除率达到80%,叁个格室VFA积累量分别为3148、1175和835mg/L,高温ABR反应器启动成功。(4)不同温度对ABR处理疫病动物尸骸废水的产酸及产甲烷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温ABR反应器运行效果高于中温反应器,主要体现在:相应格室中,高温ABR的COD去除效率为92%,而中温则为86%。高温ABR反应器较中温反应器可分解更多的蛋白质,产生更多的碱度,高温ABR中叁个格室最终碱度含量为2153、3634和4513 mg/L,而中温ABR反应器中碱度含量分别为1792、3145和4045 mg/L。高温ABR各格室内VFAs积累量明显低于中温反应器,高温ABR中叁个格室的最终VFAs积累量分别为2814mg/L、1150mg/L和329 mg/L,中温ABR中则分别为3028mg/L、1743 mg/L和809 mg/L。高温反应中各格室的甲烷产率略高于中温反应器,其值分别为0.26、0.331和0.336 LCH4/gCOD,中温ABR中则分别为0.251、0.31和0.321 LCH4/gCOD。高温ABR中各格室的污泥的F420含量均明显高于中温反应器,分别为0.440、0.652和0.781μmol/gMLVSS,中温ABR中则分别为0.393、0.604和0.665μmol/gMLVSS。(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7)

产甲烷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浸没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SAn MBR)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产甲烷特性,考察运行期间甲烷产率变化以及有机负荷(OLR)与甲烷产生量的关系。结果表明,SAn MBR在中温[(35±1)℃]、p H为6.8~7.2,HRT为6~15 h条件下,甲烷产率最大为0.067 L·g-1COD。在进水OLR为0.29~2.85 kg COD/m3·d-1条件下,甲烷日产生量和累积甲烷产生量与OLR呈线性相关,拟合方程分别为甲烷日产生量=0.3OLR+0.23(R2=0.89)和累积甲烷产生量=29.8OLR-5.45(R2=0.81)。对反应器甲烷产生量通过支持向量机进行模拟预测表明,反应器甲烷产生量可长期保持稳定,反应器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甲烷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金云海,邹章雄,袁细强,刘顺勤.某公司煤气合成天然气甲烷反应器的失效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9

[2].刘建伟,陈雪威,栾昕荣,田洪钰,高柳堂.浸没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污水产甲烷特性[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曾韵敏,王里奥,胥腾屯,宋雪,胡超超.生物反应器模拟生活垃圾填埋降解产甲烷性能[J].农业工程学报.2018

[4].陈晨,马邕文,檀笑,彭香琴.La~(3+)对产氢产甲烷厌氧反应器作用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

[5].王兴宏,宗汉峥,梅自力,罗涛,马旭光.搅拌频率对粪秸高含固率连续产甲烷反应器启动性能的影响[J].中国沼气.2017

[6].许国芹.基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葡萄糖产氢产甲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7].韩克增.乙醇在UASB反应器降解对苯二甲酸产甲烷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7

[8].王孝维.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UBF)处理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工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9].廖润华,江燕,田洪栩,王卫攀.温度对EGSB反应器同时产甲烷反硝化的影响[C].第十叁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2生物法.2016

[10].刘梦林.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疫病动物尸骸废水的产酸及产甲烷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废铁屑添加量对污泥中磷的去除影响不同反应器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液相SCOD...试验装置试验装置实物图示范工程工艺路线图示范工程照片

标签:;  ;  ;  ;  ;  ;  ;  

产甲烷反应器论文_金云海,邹章雄,袁细强,刘顺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